一种外科修复补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880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外科修复补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植入类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疝修补术用的外科修复 补片。
背景技术
疝是组织或器官通过腹壁的缺损或者薄弱处向体表突出造成,在我国的发病率大 约是0. 36 %,60岁以上占1. 18%,每年的新发病例约2,000, 000。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方法 很多,分为开放式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与开放式疝修补术相比较,腹腔镜疝修补术 的主要优点是创伤小,只需开4-6厘米的切口,术后疼痛轻,病人能早期活动。为了配合腹 腔镜手术,设计了多种疝补片。“疝补片”修补术是疝气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手 术需借助人工合成补片,就像用布片缝补衣服的破洞或该区域的严重磨损一样,从而避免 了传统手术,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强行拉拢缝合产生的张力。疝补片修补手术一股通过 剥离部分腹外斜肌用以修补疝环口或者用补片材料代替剥离部分腹外斜肌修补疝环口,取 得与剥离部分腹外斜肌修补疝环口或用补片材料修补疝环口完全一样的效果。其主要是用 疝补片来堵塞或修复人体组织的二个器官之间的缺损、间隙或薄弱的部位,从而达到将人 体组织的二个器官空间有效的隔离开来,最终杜绝“小肠串气”等现象的发生。但是,因为 需要从微创很小的切口放入疝补片,一股情况只能把补片折叠或卷曲后放入,很难保证植 入后疝补片张开和维持疝补片原来的形状。中国专利文献CN 101489502A公开了一种《制 造疝补片的方法及其得到的产物》,其设计的疝补片包括多根由形状记忆合金缠绕成一条 缆索制成的框架和固定于缆索框架的修复网片材料。缆索框架在不受约束时形成预订形状 的环,缆索框架的凸轮可卷成或被折叠成紧密的圆柱形状,并可插入直径小的套管针。当疝 补片从套管针退出进入病人的腹腔内,框架变暖至合金处于奥氏体形式,以至于框架回弹 至功能性预定构型。这种结构的疝补片虽然在植入后能够张开并维持形状,但是结构复杂, 成本过高,合金材质的舒适度也不够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通过腹腔镜手术植入的 用于疝修补术的外科修复补片,能保证在植入时卷曲状的疝补片完全张开,并紧贴腹股沟 后壁,并且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病人舒适度高。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包括补片主体、弹力环、 指袋圆孔和定位带;所述弹力环固定在补片主体的中部;补片主体的中心位置设置指袋圆 孔;定位带的两端缝合固定在补片主体中部两端。所述补片主体为医用级聚丙烯单丝用经编工艺编织的双层网片结构。所述指袋圆孔设置在补片主体的上层网片的中心。所述补片主体的外形为圆形或者椭圆形。外科修复补片还包括均勻设置于补片主体的边缘的8个边缘小孔。[0009]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补 片中部设置有聚酯单丝材质的弹力环,它具有保持形状的功能,能使卷曲状态植入的外科 修复补片在植入体内后完全张开,保持原来的形状。(2)本实用新型的指袋圆孔能在外科修复补片植入体内后伸入食指,以保证补片 平贴腹股沟后壁;而定位带能在外科修复补片植入体内后,拉紧补片,使补片居中并紧贴后壁。(3)本实用新型在补片主体边缘通过熔融激光切割形成八个边缘小孔,当外科修 复补片植入体内后,有利于肉芽的长入。(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植入人体后舒适度好,能很好的配合微创的无 张力疝修复技术,创伤小,有效地减轻病患的疼痛感,利于患者的恢复。(5)本实用新型植入人体后,能紧贴于腹股沟后壁,覆盖整个腹股沟区域,包括直 疝、斜疝和股疝区域有效降低复发率。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 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为补片主体1、弹力环2、指袋圆孔3、定位带4、边缘小孔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包括补片主体1、弹力环2、指袋圆孔 3、定位带4和边缘小孔5 ;弹力环2固定在补片主体1的中部;补片主体1的中心位置设置 指袋圆孔3 ;窄长条状的定位带4的两端缝合固定在补片主体1中部两端。补片主体1为医用级聚丙烯单丝用经编工艺编织的双层网片结构,外形为圆形。弹力环2采用聚酯单丝,能使补片主体1在受外力变形时,撤去外力能保证补片主 体1弹性张开,恢复原形。指袋圆孔3设置在补片主体1的上层网片的中心。均勻设置于补片主体1的边缘的8个边缘小孔5。具体使用方式在患处切一个4_5cm创口,用手术钳夹住外科修复补片,然后将其 冉冉旋在手术钳上,将外科修复补片轻轻塞入患处,即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再将其 放开,同时把手术钳松开拔出,此时外科修复补片在聚酯材质的弹力环2的作用下,基本恢 复如初。为了使手术更有保证,临床医师一股用食指插入指袋圆孔3延着补片主体1的双 层网片结构1的平面四周,作圆周状的抚模,以此来证实其平整与否。定位带4 一直显露在 外,此时将其拉紧、剪断,其二端用缝线加以固定即可,而边缘小孔5则有利于肉芽的长入。(实施例2)[0028]见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补片主体1的形状为椭圆形。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 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 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补片主体(1)、弹力环O)、指袋圆孔C3)和定 位带;所述弹力环O)固定在补片主体(1)的中部;补片主体(1)的中心位置设置指袋 圆孔(3);定位带的两端缝合固定在补片主体(1)中部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主体(1)为医用 级聚丙烯单丝用经编工艺编织的双层网片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袋圆孔(3)设置在 补片主体(1)的上层网片的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主体(1)的外形 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均勻设置于补片主 体(1)的边缘的8个边缘小孔(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科修复补片,包括补片主体、弹力环、指袋圆孔和定位带;所述弹力环固定在补片主体的中部;补片主体的中心位置设置指袋圆孔;定位带的两端缝合固定在补片主体中部两端。本实用新型的弹力环具有保持形状的功能,能使卷曲状态植入的外科修复补片在植入体内后完全张开,保持原来的形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植入人体后舒适度好,能很好的配合微创的无张力疝修复技术,创伤小,能充分覆盖腹股勾疝区进一步降低复发率,有效地减轻病患的疼痛感,利于患者的恢复。
文档编号A61F2/02GK201879864SQ20102053491
公开日2011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7日
发明者蒋震宇 申请人:常州市康蒂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