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682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利用热量,节约资源,通常采用热交换装置。在进行血液透析时,为了利用废液的热量,通常采用热交换接头与内管、外管装配构成热交换装置,以便使内管和外管中的液体进行热量交换。现有技术中,热交换接头多采用硬质塑料结构,在接头处设置两个内外嵌套的阶梯式圆孔,小孔径较大孔径深,在两个孔径的侧面分别设置一个通孔用于液体流出,接头之间采用两个连接杆分别穿过热交换接头再通过螺帽固定。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热交换接头体积大,拆卸不方便。且由于内管和外管之间距离较近,故在进行热交换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液与废液混合的现象,从而导致新鲜液污染,无法满足透析卫生要求。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装配方便、能避免新鲜液与废液混合的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该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体积小、装配方便且能避免新鲜液与废液混合。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种热交换接头,设置有圆管主体、内环管及出液通孔,所述内环管的外径与所述圆管主体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内环管的长度短于所述圆管主体的长度,所述内环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圆管主体的内壁面,所述出液通孔设置于所述圆管主体并与所述圆管主体连通。上述圆管主体与所述内环管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出液通孔与所述圆管主体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上述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上述固定装置以螺纹或者卡扣方式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上述固定装置设置为空心螺母,所述空心螺母的内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圆管主体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槽,所述空心螺母与所述螺槽装配,所述空心螺母的端部与所述内环管抵接。上述的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装配于所述内环管一端,所述空心螺母的端部与所述密封圈抵接。上述内环管的端部设置有装配凹槽,所述密封圈装配于所述装配凹槽。一种热交换装置,具有上述的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外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圆管主体且与所述内环管固定装配,所述外管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靠近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上述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固定装置和密封圈;
所述固定装置设置为空心螺母,所述空心螺母的内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圆管主体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槽,所述空心螺母与所述螺槽装配;所述内环管的端部设置有装配凹槽,所述密封圈装配于所述装配凹槽;
所述空心螺母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空心螺母与所述螺槽匹配,所述空心螺母的端部与所述密封圈抵接。本发明的一种热交换接头,设置有圆管主体、内环管及出液通孔,所述内环管的外
径与所述圆管主体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内环管的长度短于所述圆管主体的长度,所述内环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圆管主体的内壁面,所述出液通孔设置于所述圆管主体并与所述圆管主体连通。可通过内环管将内管装配于圆管主体,将外管装于圆管主体的靠近出液通孔一端,热交换时外管的液体通过出液通孔流出,采用该热交换接头,内管套设于外管,能够杜绝热交换时新鲜液体与废液混合现象的发生,且该热交换接头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本发明的一种热交换装置,具有上述的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外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圆管主体且与所述内环管固定装配,所述外管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靠近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该热交换装置通过内环管将内管装配于圆管主体,将外管装于圆管主体的靠近出液通孔一端,热交换时外管的液体通过出液通孔流出,采用该热交换接头,内管套设于外管,能够杜绝热交换时新鲜液体与废液混合现象的发生,且该热交换接头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利用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图I是本发明一种热交换接头的结构示意 图2是本图I的“A-A”剖视 图3是图I的分解不意 图4是图3中的圆管主体部分的“B-B”剖视 图5是本发明一种热交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图I至图5中,包括
圆管主体100、
螺槽110、
内环管200、
出液通孔300、
空心螺母400、
密封圈500、
内管600、
外管700、
圆管主体的内径D、内环管的内径H、
内环管的长度L、
空心螺母的内径W、
圆管主体的长度M。
具体实施例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I。—种热交换接头,如图I至图4所示,设置有圆管主体100、内环管200及出液通孔300,内环管200的外径与圆管主体100的内径D相匹配,内环管200的长度L短于圆管主体100的长度M,内环管200固定设置于圆管主体100的内壁面,出液通孔300设置于圆管主体100并与圆管主体100连通。使用时,热交换接头与外管700、内管600装配使用,即外管700装配于热交换接头的圆管主体100的近出液通孔300 —端,内管600套设于内环管200并与内环管200的内壁面紧密接触,内环管200的内径H与内管600的外径相等,当内管600套设于内环管200时,内管600与内环管200密封装配,同时内管600长于外管700。使用该热交换接头,配合使用的是长度长于外管700的内管600,这样热交换时,圆管主体100、内环管200及内管600的装配部位呈密封状态,外管70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后只能通过出液通孔300排出,而不会进入内管600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热交换时液体之间出现渗透现象,确保透析过程中新液与废液不会混合。为了简便加工,提高密封效果,圆管主体100与内环管200优选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出液通孔300与圆管主体100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为了实现更好的组装定位,该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装配于圆管主体100的远离出液通孔300的一端,以便将内管600与圆管主体100进行有效固定。固定装置设置为空心螺母400,空心螺母400的内径W与内环管200的内径H相等,圆管主体100远离出液通孔300的一端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槽110,空心螺母400与螺槽110装配,空心螺母400的端部与内环管200抵接。当内管600装配于内环管200后,为了对内管600更好定位,通过将空心螺母400与螺槽110旋拧至空心螺母400的端部与内环管200的一端抵接。由于空心螺母400的内径W与内环管200的内径H相等,这样空心螺母400在旋拧靠近内环管200的一端时,空心螺母400的内径W逐渐也套与内管600外壁面,从而实现对内管600与热交换接头的有效定位。为了实现更好密封,该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密封圈500,密封圈500装配于内环管200的一端,空心螺母400的端部与密封圈500抵接。相应的,内环管200的端部设置有装配凹槽,密封圈500装配于装配凹槽。密封圈500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密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由于密封圈500为弹性件,有利于装配。需要说明的是,固定装置装配的方式很多,可以为螺纹装配,也可以为卡扣装配或者其他装配方式。固定装置装配于圆管主体100的远离出液通孔300的一端的装配方式为本领域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该热交换接头,能够杜绝热交换时新鲜液体与废液混合现象的发生,且该热交换接头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体积小,成本低廉。实施例2。一种热交换装置,如图5所示,采用上述的热交换接头,热交换接头设置有圆管主体100、内环管200及出液通孔300,内环管200的外径与圆管主体100的内径D相匹配,内环管200的长度L短于圆管主体100的长度M,内环管200固定设置于圆管主体100的内壁面,出液通孔300设置于圆管主体100并与圆管主体100连通。该热交换装置还包括有内管600和外管700,内管600的外径与内环管200的内径H相等,内管600穿设于圆管主体100且与内环管200固定装配,外管700装配于圆管主体100的靠近出液通孔300的一端。该热交换装置,外管700装配于热交换接头的圆管主体100的近出液通孔300 —
端,内管600套设于内环管200并与内环管200的内壁面紧密接触,内环管200的内径H与内管600的外径相等,当内管600套设于内环管200时,内管600与内环管200密封装配,同时内管600长于外管700。由于与热交换接头装配使用的是长度长于外管700的内管600,这样热交换时,圆管主体100、内环管200及内管600的装配部位呈密封状态,外管700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后只能通过出液通孔300排出,而不会进入内管600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热交换的液体之间出现渗透现象,确保透析过程中新液与废液不会混合。为了实现更好的组装定位,该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装配于圆管主体100的远离出液通孔300的一端,以便将内管600与圆管主体100进行有效固定。固定装置设置为空心螺母400,空心螺母400的内径W与内环管200的内径H相等,圆管主体100远离出液通孔300的一端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槽110,空心螺母400与螺槽110装配,空心螺母400的端部与内环管200抵接。当内管600装配于内环管200后,为了对内管600更好定位,通过将空心螺母400与螺槽110旋拧至空心螺母400端部与内环管200的一端抵接。由于空心螺母400的内径W与内环管200的内径H相等,这样空心螺母400在旋拧靠近内环管200的一端时,空心螺母400的内径W逐渐也套与内管600外壁面,从而实现对内管600及及热交换接头的有效固定。为了实现更好密封,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密封圈500,密封圈500装配于内环管200 一端,空心螺母400的端部与密封圈500抵接。相应的,内环管200的端部设置有装配凹槽,密封圈500装配于装配凹槽。密封圈500的设置,一方面使得密封效果更好,另一方面由于密封圈500为弹性件,有利于装配。该热交换装置,能够避免热交换时新鲜液体与废液混合,且该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体积小,成本低廉的特点。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圆管主体、内环管及出液通孔,所述内环管的外径与所述圆管主体的内径相匹配,所述内环管的长度短于所述圆管主体的长度,所述内环管固定设置于所述圆管主体的内壁面,所述出液通孔设置于所述圆管主体并与所述圆管主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主体与所述内环管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通孔与所述圆管主体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以螺纹或者卡扣方式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设置为空心螺母,所述空心螺母的内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圆管主体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槽,所述空心螺母与所述螺槽装配,所述空心螺母的端部与所述内环管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装配于所述内环管一端,所述空心螺母的端部与所述密封圈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管的端部设置有装配凹槽,所述密封圈装配于所述装配凹槽。
9.一种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I所述的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内管和外管,所述内管的外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内管穿设于所述圆管主体且与所述内环管固定装配,所述外管装配于所述圆管主体的靠近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接头还设置有固定装置和密封圈, 所述固定装置设置为空心螺母,所述空心螺母的内径与所述内环管的内径相等,所述圆管主体远离所述出液通孔的一端的内壁面设置有螺槽,所述空心螺母与所述螺槽装配; 所述内环管的端部设置有装配凹槽,所述密封圈装配于所述装配凹槽; 所述空心螺母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空心螺母与所述螺槽匹配,所述空心螺母的端部与所述密封圈抵接。
全文摘要
一种热交换接头及热交换装置,热交换接头设置有圆管主体、内环管及出液通孔,内环管的外径与圆管主体的内径相匹配,内环管的长度短于圆管主体的长度,内环管固定设置于圆管主体的内壁面,出液通孔设置于圆管主体并与圆管主体连通。热交换装置设置有热交换接头、内管和外管,内管的外径与内环管的内径相等,内管穿设于圆管主体且与内环管固定装配,外管装配于圆管主体的靠近出液通孔的一端。本发明能够杜绝新鲜液体与废液混合现象的发生,且该热交换接头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体积小。
文档编号A61M1/14GK102853711SQ20121029371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7日
发明者蒋顺忠, 范江红, 夏武兵 申请人:贝恩医疗设备(广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