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049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X射线成像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如图I所示,图I是现有技术中的X射线2D成像装置的原理示意图,传统的X射线2D成像装置由高压发生器110、X射线球管120、探测器140及床体150 (或墙架)等辅助设备组成,高压发生器110产生直流高压电加载到X射线球管120上,使其产生用于诊断成像的X射线,该X射线穿过人体等被测物体130后,在探测器140上产生数字图像。但是,传统的X射线成像装置产生的图像是2D图像,人体所有组织在图像中叠加 在一起,给图像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要想得到3D影像,需要应用CT (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MR (Magnetic Resonance,磁共振)等高端设备,成本过高,不适合推广使用。因此,现有技术尚有待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改善普通的X射线成像装置只能拍摄单一位置图像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改变X射线球管拍摄位置的X射线成像装置。同时为解决因人体所有组织在X射线图像中叠加在一起而给诊断带来的困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成本低廉,适合推广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单窗口 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上,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使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产生X射线扫描被测物体,所述探测器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之后,用于接收所述X射线,其中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的窗口设在一移位机构上,用于在立体成像的范围内改变该窗口的位置,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用于对所述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照,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两张可经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3D图像的2D图像。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移位机构包括一弧形导轨,所述弧形导轨的中心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上。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移位机构包括一直线导轨,所述直线导轨沿垂直所述单窗口X射线球管与所述探测器的连线方向设置。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一控制电路和一第二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在tl时刻A位置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A位置静态2D图像;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在t2时刻B位置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B位置2D静态图像。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X射线球管上,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使所述X射线球管产生X射线扫描被测物体,所述探测器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之后,用于接收所述X射线,其中所述X射线球管设置为可立体成像的双窗口 X射线球管,用于对所述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照,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两张可经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3D图像的2D图像。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上两个窗口中心的连线,垂直所述双窗口X射线球管与所述探测器的连线。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三控制电路和一第四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中的一个窗口在tl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A位置静态图像;所述第四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中的另一个窗口在t2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B位置静态图像。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五控制电路和一第六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五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
管中的一个窗口在tl、t2、t3、......、ti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X射线脉冲序列,在所述
探测器上对应生成多张A位置静态2D图像;所述第六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
球管中的另一个窗口在tl+t、t2+t、t3+t、......、ti+t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X射线脉
冲序列,在所述探测器上对应生成多张B位置静态2D图像;其中,t小于tl、t2、t3、……、ti的间隔周期T。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中所述第五控制电路和第六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3D图像处理器相连接,用于融合ti时刻的A位置静态2D图像与ti+t时刻的B位置静态2D图像,生成关于被测物体的动态3D影像。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的高压发生器、用于产生X射线以扫描被测物体的单窗口 X射线球管和用于接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产生的所述X射线并生成所述被测物体的数字图像的探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上,所述探测器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之后,其中所述X射线成像装置还包括弧形导轨,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设置所述弧形导轨上,所述弧形导轨上设置两个用于定位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拍照位置的拍照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由于采用了改变单窗口X射线球管的位置、或者直接采用双窗口 X射线球管,对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片以获得两张2D图像,并利用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可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观察到的3D图像,由此在该3D图像所展示的立体空间中拉开了人体所有组织的空间距离,避免了人体所有组织相互叠加,从而改善了医生对以往X光片的观察,降低了诊断难度,对诊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而且成本低廉,可直接在现有X光设备等普通DR(医学影像)设备上进行改造,即可获得3D影像,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图I是现有技术中的X射线2D成像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原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图2的成像装置获得静态图像的原理示意图。[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原理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图4的成像装置获得静态图像的原理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图4的成像装置获得动态图像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和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原理示意图,该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210、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探测器240和床体250 (或墙架)等辅助设备,可以采用现有的普通X射线设备进行改造,其结构为平床或UC臂结构或悬吊结构;所述高压发生器210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加载到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上,使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产生用于诊断成像的X射线,所述X射线穿过人体等被测 物体130后,在所述探测器240上生成2D数字图像;其中,在对所述被测物体130进行两次拍片的过程中,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的位置或其窗口的位置可移动设置,即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的窗口设在一移位机构(图未不)上,该移位机构在可立体成像的范围内能够改变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的窗口位置,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用于对所述被测物体130进行两次拍片,由此在所述探测器240上生成两张可用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3D图像的2D图像;而在两次拍片的过程中,所述探测器240的位置可始终固定不变。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移位机构包括一弧形导轨(图未示),所述弧形导轨的中心可设在所述被测物体130上,用于使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以所述被测物体130为中心作旋转移动,以在所述探测器240上生成两张从可立体成像的角度上拍摄同一物体的2D数字图像。具体的,所述弧形导轨固定在X射线成像装置的支架(图未示)上,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设置所述弧形导轨上并可沿其导轨移动,所述弧形导轨上设置两个用于定位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拍照位置的拍照点,在电机的驱动下,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可以在一个拍照点完成拍照(产生用于诊断成像的X射线)之后再移动到另一个拍照点进行拍照。其中,上述两个拍照点可以设置在弧形导轨中心的两侧。或者,所述移位机构包括一直线导轨(图未示),所述直线导轨沿垂直所述单窗口X射线球管220与所述探测器240的连线方向设置,用于使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沿垂直其与所述探测器240的连线方向作直线移动,以在所述探测器240上生成两张从可立体成像的位置上拍摄同一物体的2D数字图像。较好的是,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分别与一第一控制电路和一第二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结合图3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图2的成像装置获得静态图像的原理示意图,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图2中的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在tl时刻A位置对所述被测物体130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301,在所述探测器240上生成一张A位置2D静态图像401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220在t2时刻B位置对所述被测物体130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302,在所述探测器240上生成一张B位置2D静态图像402。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和第二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3D图像处理器相连接,用于将所述A位置2D静态图像401与所述B位置2D静态图像402进行融合处理之后,即得到可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观察的一张3D静态图像340,由此可以在该3D静态图像340所展示的立体空间中拉开人体所有组织的空间距离,以免人体所有组织相互叠加,从而便于医生进行观察,降低了诊断的难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需要说明的是,利用3D图像处理器将2D图像融合处理成可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观察的3D图像的技术手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利用现有的2D转3D图像处理器进行融合或合成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基于3D图像 的X射线成像装置原理示意图,该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510、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探测器540和床体550 (或墙架)等辅助设备,可以采用现有的普通X射线设备进行改造,其结构为平床或UC臂结构或悬吊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所用的单窗口 X射线球管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采用的是可立体成像的双窗口X射线球管520,在对所述被测物体130进行两次拍片的过程中,不仅所述探测器540的位置始终固定不变,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的位置也固定不变。具体的,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上两个窗口 520A和520B中心的连线,垂直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与所述探测器540的连线方向,以在所述探测器540上生成两张从可立体成像的位置拍摄的2D数字图像。较好的是,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分别与一第三控制电路和一第四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结合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图4的成像装置获得静态图像的原理示意图,所述第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图4中的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的一个窗口 520A在tl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130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601,在所述探测器540上生成一张A位置静态图像701 ;所述第四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的另一个窗口 520B在t2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130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540上生成一张B位置静态图像702 ;所述第三控制电路和第四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现有的3D图像处理器相连接,通过现有的3D图像处理器将所述A位置静态图像701与所述B位置静态图像702进行融合或合成处理之后,即得到可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观察的一张3D静态图像670。更好的是,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五控制电路和一第六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结合图6所示,图6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图4的成像装置获得动态图像的原理示意图,所述第五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图4中的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的一个窗口 520A在tl、t2、t3、……、ti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130发射X射线脉冲序列801、802、803、……、80i,在所述探测器540上对应生成多张A位置静态2D图像tl、t2、t3、……、ti ;所述第六控制电路
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520的另一个窗口 520B在tl+t、t2+t、t3+t、......、ti+t
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130发射X射线脉冲序列901、902、903、……、90i,在所述探测器540
上对应生成多张B位置静态2D图像tl+t、t2+t、t3+t、......、ti+t ;其中,tl、t2、t3、......、
ti的时间间隔周期为T,而t小于T。所述第五控制电路和第六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3D图像处理器相连接,用于融合A位置静态2D图像与B位置静态2D图像,生成关于被测物体的动态3D影像;其中,在用3D图像处理器进行融合处理时,可将对应图像进行融合,即将tl时刻A位置静态2D图像与tl+t时刻B位置静态2D图像进行融合生成tl时刻静态3D图像Pl ;将t2时刻A位置静态2D图像与t2+t时刻B位置静态2D图像进行融合生成t2时刻静态3D图像P2 ;将t3时刻A位置静态2D图像与t3+t时刻B位置静态2D图像进行融合生成t3时刻静态3D图像P3 ;……;将ti时刻A位置静态2D图像与ti+t时刻B位置静态2D图像进行融合生成ti时刻静态3D图像Pi ;最终获得由tl、t2、t3、……、ti时刻静态3D图像组成的动态3D图像P1、P2、P3、P4、……、Pi ;只要tl、t2、t3、……、ti间隔周期T短到人眼难以察觉的时间内,即可得到较为流畅的动态3D影像,极大方便了医生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反复进行观察和诊断。与现有技术中基于2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由于采用了改变单窗口 X射线球管的位置、或者直接采用双窗口 X射线球管,对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片以获得两张2D图像,并利用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可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观察到的3D图像,由此在该3D图像所展示的立体空间中拉开了人体所有组织的空间距离,避免了人体所有组织相互叠加,从而改善了医生对以往X光片的观察,降低了诊断难度,对诊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而且成本低廉,可直接在现有X光设备等普通DR(医学影像)设备上进行改造,即可获得3D影像,非常适合推广使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足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而所有这些增减、替换、变换或改进后的技术方案,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单窗口 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上,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使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产生X射线扫描被测物体,所述探测器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之后,用于接收所述X射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的窗口设在一移位机构上,用于在立体成像的范围内改变该窗口的位置,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用于对所述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照,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两张可经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3D图像的2D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机构包括一弧形导轨,所述弧形导轨的中心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机构包括一直线导轨上,所述直线导轨沿垂直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与所述探测器的连线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一控制电路和一第二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在tl时刻A位置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A位置静态2D图像;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在t2时刻B位置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B位置2D静态图像。
5.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高压发生器、X射线球管和探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X射线球管上,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使所述X射线球管产生X射线扫描被测物体,所述探测器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之后,用于接收所述X射线,其特征在于所述X射线球管设置为可立体成像的双窗口 X射线球管,用于对所述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照,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两张可经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3D图像的2D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窗口X射线球管上两个窗口中心的连线,垂直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与所述探测器的连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窗口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三控制电路和一第四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中的一个窗口在tl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A位置静态图像;所述第四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中的另一个窗口在t2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一次X射线脉冲,在所述探测器上生成一张B位置静态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窗口X射线球管分别与一第五控制电路和一第六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所述第五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中的一个窗口在tl、t2、t3、……、ti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X射线脉冲序列,在所述探测器上对应生成多张A位置静态2D图像;所述第六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双窗口 X射线球管中的另一个窗口在tl+t、t2+t、t3+t、……、ti+t时刻对所述被测物体发射X射线脉冲序列,在所述探测器上对应生成多张B位置静态2D图像;其中,t小于tl、t2、t3、......、ti的间隔周期T。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控制电路和第六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3D图像处理器相连接,用于融合ti时刻的A位置静态2D图像与ti+t时刻的B位置静态2D图像,生成关于被测物体的动态3D影像。
10.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包括用于产生直流高压电的高压发生器、用于产生X射线以扫描被测物体的单窗口 X射线球管和用于接收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产生的所述X射线并生成所述被测物体的数字图像的探测器,所述高压发生器电性连接在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上,所述探测器设在所述被测物体之后,其特征在于所述X射线成像装置还包括弧形导轨,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设置所述弧形导轨上,所述弧形导轨上设置两个用于定位所述单窗口 X射线球管拍照位置的拍照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3D图像的X射线成像装置,X射线球管设置为可立体成像的双窗口X射线球管,或者设置为在立体成像范围内改变位置的单窗口X射线球管,用于对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片,以便在探测器上生成两张可经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3D图像的2D图像。由于采用了改变单窗口X射线球管的位置、或者直接采用双窗口X射线球管,对被测物体进行两次拍片以获得两张2D图像,并利用3D图像处理器融合成可用双色3D眼镜或者3D显示器观察到的3D图像,由此在该3D图像所展示的立体空间中拉开了人体所有组织的空间距离,避免了人体所有组织相互叠加,从而改善了医生对以往X光片的观察,降低了诊断难度,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文档编号A61B6/02GK202537523SQ20122012855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
发明者李跃 申请人:北京国药恒瑞美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