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以附接组织移植体的附接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4975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用以附接组织移植体的附接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平台部件,该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前缘上的后缘。平台部件限定沿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经过的纵轴线延伸的一对槽口,以及在所述一对槽口与前缘之间的开口。该装置包括穿过开口的第一缝合线、穿过槽口中的一者的第二缝合线,以及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的附接部件。一种用于附接组织移植体的方法包括提供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形成骨隧道,拉动第一缝合线以拉动平台部件穿过骨隧道,以及拉动第二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定位在骨隧道上。
【专利说明】用以附接组织移植体的附接装置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9月29日提交的美国申请序列第13/248,635号的权益,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0002]该文献涉及组织移植体附接。
【背景技术】
[0003]已经断裂且不可修复的前交叉韧带(ACL)大体上被组织移植体在关节镜下替换。组织移植体可从在各个端部处具有所谓的"骨块"的髌韧带的一部分以及从半腱肌和股薄肌获取。替代地,组织移植体可由合成材料或由合成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组合形成。
[0004]替换组织移植体通过使组织移植体的一端装固在形成于股骨内的通路中的槽中且使移植体的另一端穿过形成于胫骨中的通路来植入。大体上,缝合线用于将组织移植体的各端附连到紧固件(例如,过盈螺钉或支柱)上,其然后被固定到骨。
[0005]如美国专利第5,306, 301号(〃’ 301专利〃)中所述,移植体固定部件(例如,固定钮)可用于使组织移植体装固在股骨皮层处,该专利通过引用以其整体并入本文中。当使用固定钮时,股骨通路大体上包括用于收纳移植体的直径相对较大的部分,以及穿过股骨皮层附近的通道的用于收纳从组织移植体延伸到固定钮的一定长度的缝合线的较小直径的部分。通过测量股骨通路的总长度和股骨通路的较大直径部分的长度,外科医生确定用于将固定钮附接到组织移植体的缝合线材料的适当长度。

【发明内容】

[0006]根据一个方面,一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平台部件,该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前缘上的后缘。平台部件限定沿穿过前缘与后缘之间的纵轴线延伸的一对槽口,以及该对槽口与前缘之间的开口。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穿过所述开口的第一缝合线、穿过槽口中的一者的第二缝合线,以及穿过该对槽口以形成环的附接部件。
[0007]该方面的实施方案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0008]所述一对侧部从后缘朝前缘成锥形。所述一对槽口从后缘朝前缘成锥形。一对槽口形成于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经过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侧上。开口形成于中心轴线上。前缘大致为弯曲的,例如,大致半圆形。后缘相对于前缘为大致直的。开口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附接部件为第三缝合线或弹性带。
[0009]根据另一个方面,一种用于附接组织移植体的方法包括提供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形成骨隧道,拉动第一缝合线以拉动平台部件穿过骨隧道,以及拉动第二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定位在骨隧道上。
[0010]该方面的实施方案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0011]所述一对侧部从后缘朝前缘成锥形。形成骨隧道还包括形成与后缘对接的骨隧道。形成与后缘对接的骨隧道包括形成具有与后缘的尺寸对接的内径的骨隧道。拉动第一缝合线以拉动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穿过骨隧道包括拉动平台部件穿过骨隧道,首先是前缘。拉动第二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定位在骨隧道上包括拉动第二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定位在骨隧道的出口处。拉动第二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定位在骨隧道的出口处包括拉动第二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垂直于骨隧道的纵轴线定位在出口处。该方法还包括拉动第一缝合线以使平台部件定位在骨隧道上。
[0012]根据又一个方面,一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平台部件,该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从后缘到前缘成锥形的一对侧部连接到前缘上的后缘。平台部件限定沿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经过的中心轴线延伸的一对槽口,以及在所述一对槽口与前缘之间的开口。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的附接部件。
[0013]该方面的实施方案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0014]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穿过开口的第一缝合线和穿过槽口中的一者的第二缝合线。
[0015]根据再一个方面,一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平台部件,该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前缘上的后缘。平台部件限定沿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经过的纵轴线延伸的一对槽口,以及由后缘、所述一对槽口的端部和所述一对侧部界定的表面,其中该表面不包括开口。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的附接部件。
[0016]该方面的实施方案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0017]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还包括在一对槽口与前缘之间的开口。 [0018]在所附附图和下文的描述中阐释了一个或多个实施方案的细节。其它特征、方面和优点将从描述、附图和权利要求中变得明显。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A和图1B为由移植体附接装置装固在膝盖内的组织移植体的示图。
[0020]图2为图1A和图1B的膝关节的另一个视图。
[0021]图3为平台部件的截面视图。
[0022]图4为包括图3的平台部件的附接装置的透视图。
[0023]图5A为被拉动穿过骨隧道的附接装置的透视图。
[0024]图5B为定位在骨隧道上的图5B的附接装置的透视图。
[0025]图5C为组织移植体附接于其上的附接装置的透视图。
[0026]各种附图中的相似的参考数字和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7]本文献描述了用以附接组织移植体的附接装置的实例。附接装置在再造手术中可以以用于移植体附接的内窥镜技术来实施。例如,在ACL再造手术中,产生门内侧切口或胫骨入路,且从关节间隙内侧或从外侧创造隧道。例如,组织移植体使用成环的缝合线或柔性材料环附接于被包括在附接装置中的平台部件上。该平台部件然后穿过隧道。在平台部件以其整体退出隧道之后,附接装置定位在皮层上,使得组织移植体穿过隧道。成环的缝合线附接于平台部件处的位置与平台部件的后缘之间的距离可影响为允许平台部件以其整体退出隧道所需的缝合线环的长度,其可影响一旦平台部件定位在皮层上则穿过隧道退回的组织移植体的量。在各种实施方案中,该距离被最小化或减小,这可导致隧道中的组织移植体的量最大化,因为相对于未使该距离最小化或减小的设计,可使用较短的缝合线环。因此,还可使组织移植体接合中的损失最小化。
[0028]参看图1A和图1B,膝关节具有在前交叉韧带(ACL)修复和再造程序中植入的组织移植体10 (例如,髌韧带移植体(图1A)或半腱肌和股薄肌移植体(图1B))。在植入组织移植体10之前,优选执行髁间窝成型程序以扩展股骨的髁间窝12。从窝12开始以股骨内的预定距离钻出用于收纳组织移植体10的一端的股骨通道14,其中减小直径的传递通道16进一步穿过股骨从股骨通道14钻至股骨皮层18区域。用于接收组织移植体10的另一端的胫骨通道20从胫骨的前部区域钻至靠近股骨通道14的开口的区域。
[0029]在髌韧带移植体的情况下,组织移植体10的一端包括骨块22,该骨块形状和大小确定为与股骨通道14几乎一致,以确保最佳的愈合。一定长度的缝合线24具有附接于骨块22的一端和利用附接装置26装固在股骨皮层区域18处的另一端。缝合线24为成环形构造的附接于附接装置26上的织造的或编织的缝合线,例如,#5 Ultrabraid缝合线。在下文描述的一些实施方案中,组织移植体10的一端附接于附接装置26上,然后附接装置26被拉动穿过股骨通道14。附接装置26可构造成使股骨通道14中的组织移植体10的量最大化。组织移植体10的另一端包括第二长度的缝合线28,例如,第二长度的缝合线28以固定螺钉30附接于胫骨上。附接于或定位在固定螺钉30的头部下方的垫圈32有助于在螺钉30被上紧时使缝合线保持在适合的位置。
[0030]参看图2,股骨通道14的长度(L)由外科医生根据骨块22的长度和组织移植体10在股骨内的期望插入距离来选择。指定为SS的缝合线24的跨度大约为传递通道16的跨度,以便期望的插入物长度(L)与缝合线的跨度(SS)的总和为从股骨通道14的开口到股骨皮层18处的开口所测量到的总长度(TL)。在植入组织移植体之前测量这些尺寸中的每一个,以便在植入程序期间,外科医生在关节镜观察下可确保组织移植体10已经适当地定位在股骨通道14内。
[0031]图3A和图3B分别为包括在附接装置(图4)(例如,附接装置26)中的平台部件302的实例的平面视图和截面视图。如下所述,附接装置包括限定一对槽口(第一槽口 312和第二槽口 314)的平台部件302。组织移植体使用附接部件附接于平台部件302上且穿过骨隧道,例如,股骨通道14。平台部件302构造成:通过允许附接部件(图4)在平台部件302被拉动穿过骨隧道时定位成靠近平台部件302的后缘而使穿过骨隧道的组织移植体的量最大化。因此,可使骨隧道中的组织移植体接合的损失最小化。
[0032]平台部件302具有长度(Lp,例如,大约12mm)和高度(Hp,例如,1.5mm)。平台部件302具有前缘304和由一对侧部(第一侧部308和第二侧部310)连接到前缘304上的后缘306。靠近前缘304的平台部件302的宽度(Wpl)小于靠近后缘306的宽度(Wpt,例如,大约4mm)。如下所述,后缘306构造成与骨隧道例如股骨隧道14的内表面对接,平台部件302被拉动穿过该股骨隧道。前缘304为弯曲的,例如,大致半圆形的,例如,具有大约1.75mm的半径的半圆形。后缘306相对于前缘304较少地弯曲且例如,为直的。在备选实施方案中,前缘304和后缘306两者都可 为直的。
[0033]第一侧部308和第二侧部310分别为大致直的。此外,各个侧部均从后缘306朝前缘304成锥形。沿穿过前缘304与后缘306之间的纵轴线316 (例如,中心轴线)的第一侧部308的锥度可与沿纵轴线316的第二侧部310的锥度相同或不同。在一些实施方案中,一对侧部中的一者(第一侧部308或第二侧部310)可平行于纵轴线316而另一者可不平行于纵轴线316,而在其它实施方案中,第一侧部308和第二侧部310可平行于彼此且平行于纵轴线316。
[0034]平台部件302限定沿纵轴线316延伸的一对槽口(第一槽口 312和第二槽口 314)。各个槽口 312,314均形成于平台部件302的顶部表面320上,且跨越从顶部表面320到底部表面322的平台部件302的高度。如下所述,各个槽口 312,314均由相应的内部后缘332, 340限定。内部后缘332,340可尽可能靠近平台部件302的后缘306来形成,例如,考虑到机加工和制造公差,以及结构完整性。在使用期间,这可使缝合线环的长度或用于保持移植体的其它附接部件最小化或减小。
[0035]第一槽口 312由内部前缘330和内部后缘332限定,该前缘和后缘由一对内侧部(第一内侧部326和第二内侧部328)连接。例如,从内部前缘330到内部后缘332的第一槽口 312的长度可为大约7.73mm。第一槽口 312的内部前缘330由一对内侧部(第一内侧部326和第二内侧部328)连接到内部后缘332上。靠近内部前缘330的第一槽口 312的宽度小于靠近内部后缘332的宽度。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槽口 312的宽度足以穿过附接部件(图4)或缝合线(图4)或两者都穿过第一槽口 312。内部前缘330和内部后缘332分别为弯曲的且例如,具有半圆形的截面。例如,内部前缘330和内部后缘的曲率半径分别为大约0.38mm和0.51mm。替代地,第一内部前缘330和内部后缘332中的一者或两者可为直的。
[0036]第一内侧部326和第二内侧部328形成于纵轴线316与第一侧部308之间,使得第一内侧部326离第一侧部308比离纵轴线316更近,且第二内侧部328离纵轴线316比离第一侧部308更近。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一内侧部326平行于纵轴线316而第二内侧部328平行于第一侧部308。由于第一侧部308沿第一槽口 312的纵轴线334从后缘306朝前缘304成锥形,故在此实施方案中,第一内侧部326和第二内侧部328可不平行于彼此。替代地,一对的内侧部308,310中的每一个都可平行于彼此以及平行于第一侧部308或纵轴线316。
[0037]第二槽口 314以类似于第一槽口 312的方式形成于平台部件302上,但形成于纵轴线316的相对侧部上。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槽口 314为第一槽口 312关于纵轴线316的镜像,且由一对内侧部(第一内侧部342和第二内侧部344)沿纵轴线336连接的内部前缘338和内部后缘340限定。后缘306、一对槽口 312,314的端部,以及一对侧部308,310限定了不包括开口的表面350。例如,表面350由后缘306、一对槽口 312,314的内部后缘338,340以及一对侧部308,310界定。
[0038]平台部件302还限定了在一对槽口 312,314与前缘304之间的开口 318。开口 318形成于平台部件302的顶部 表面320上,且跨越从顶部表面320到底部表面322的平台部件302的高度。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开口 318形成于纵轴线316上。开口 318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例如,在备选的实施方案中,开口 318的截面可为矩形、椭圆形等。开口 318的截面尺寸足以收纳缝合线,以拉动平台部件302穿过骨隧道。例如,开口 318的直径可为大约 1mm。[0039]图4为附接装置400的透视图,该附接装置包括平台部件300和穿过一对槽口(第一槽口 312和第二槽口 314)以形成环404的附接部件402。附接部件402可由可形成为环的柔性材料制成。例如,附接部件402在未伸展状态下可为大约IOmm长,而在伸展状态下可为大约50mm长。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附接部件402为缝合线,而在其它实施方案中,附接部件402为弹性带。组织移植体的端部附接于环404。附接部件404的长度可选择成使得组织移植体的端部尽可能靠近于平台部件302定位,同时仍允许平台部件300退出骨隧道。这可使组织移植体的接合长度最大化。
[004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附接装置400可预先加载,以包括第一缝合线406和第二缝合线408。具体而言,第一缝合线406穿过开口 318,而第二缝合线408穿过第一槽口 312或第二槽口 314,或在一些情况下,穿过槽口 312和314两者成环。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平台部件302可不限定出一对槽口 312,314与前缘304之间的开口。在此类实施方案中,第一缝合线406和第二缝合线408可经过第一槽口 312或第二槽口 314或穿过两者。
[0041]图5A和图5B为附接装置400的透视图,组织移植体520附接于该附接装置400上,附接装置400被拉动穿过骨隧道500且定位在骨隧道500上,例如,股骨通道14。例如,骨隧道500的直径可为3.5mm且具有大致垂直或成角的定向。组织移植体520附接于附接部件402上,且尤其是附接于环404上。然后附接装置400穿过骨隧道500。这样,穿过开口 318的第一缝合线406被拉动穿过骨隧道500,引起平台部件302的前缘304首先穿过骨隧道500,随后是后缘306。穿过一对槽口 312,314以形成环404的附接部件402在前缘306后方。由于组织移植体520附接于环404上,故拉动第一缝合线406引起组织移植体520穿过骨隧道500。同样,由于第二缝合线408附接于槽口 312,314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上,故拉动第一缝合线406还引起第二缝合线408穿过骨隧道500。
[0042]在拉动平台部件302穿过骨隧道500时,环404分别朝第一槽口 312和第二槽口314的内部后缘332,340滑动且抵靠在该内部后缘332,340上。如上所述,第一槽口 312的内部后缘332和第二槽口 314的内部后缘340可分别尽可能地靠近后缘306来形成。由于环404移动到内部后缘340,故所需的环404的长度比在环404连接在平台部件上的其它地方(例如,中心)的情况下更短。这是由于在其它附接点处需要更长的环404以允许平台部件302完全退出隧道500。当相比于较长的环404时,较短的环404可引起组织移植体与骨的更好接合。
[0043]当平台部件302退出骨隧道500的出口 502时,内部后缘332,340首先退出出口502,随后是后缘306。第二缝合线408可被拉出出口 502。在平台部件302以其整体退出出口之后,平台部件302定位在骨隧道500的骨表面504上,例如,股骨隧道14的皮层。这样,翻动平台部件302直到顶部表面320或底部表面322的一部分抵靠在骨表面504上。如图5B中所示,例如,沿横切于骨隧道500的纵轴线的方向拉动第二缝合线408,以使平台部件302定位在骨表面504上。例如,在平台部件302已经被翻动且靠在骨表面504上之后,第一缝合线406或第二缝合线408或两者都可被拉动,以使平台部件302在骨表面504上滑动直到平台部件302大致以骨隧道500为中心。一旦定位,平台部件302的纵轴线316可垂直于骨隧道500的纵轴线。图5C为组织移植体600附接于其上的附接装置400的透视图。通过使用第一缝合线406或第二缝合线408或两者来使平台部件302沿骨表面504滑动,可使骨隧道500中的组织移植体520的位置居中。[0044]尽管本说明书包含了许多具体实施方案的细节,但这些不应被看作是对任何实施方案或可主张的范围的限制,而是作为特定实施方案的特定实施过程特有特征的描述。本说明书中在单独的实施方案的背景下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以单个实施方案的组合来实施。相反,在单个实施方案的背景下描述的各种特征还可以以单独的多个实施方案来实施或以任何适合的子组合来实施。此外,尽管特征可以以如上所述的某些组合且甚至像最初主张的那样作用,但来自所主张的组合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有时可从该组合中删去,且所主张的组合可针对子组合或子组合的变型。因此,已经描述了本主题的特定实施方案。其它实施方案也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 平台部件,所述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所述前缘上的后缘,所述平台部件限定: 一对槽口,所述一对槽口沿在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之间经过的纵轴线延伸, 在所述一对槽口与所述前缘之间的开口;以及 穿过所述开口的第一缝合线; 穿过所述槽口中的一者的第二缝合线;以及 附接部件,所述附接部件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部从所述后缘朝所述前缘成锥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槽口从所述后缘朝所述前缘成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槽口形成于在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之间经过的中心轴线的相对侧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形成于所述中心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为大致弯曲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缘为大致半圆形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缘相对于所述前缘为大致直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具有大致圆形的截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部件为第三缝合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部件为弹性带。
12.一种用于附接组织移植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其包括: 平台部件,所述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所述前缘上的后缘,所述平台部件限定: 一对槽口,所述一对槽口沿在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之间经过的中心轴线延伸, 在所述一对槽口与所述前缘之间的开口, 穿过所述开口的第一缝合线, 穿过所述槽口中的一者的第二缝合线,以及 附接部件,所述附接部件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 形成骨隧道; 拉动所述第一缝合线以拉动所述平台部件通过所述骨隧道;以及 拉动所述第二缝合线以使所述平台部件定位在所述骨隧道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部从所述后缘朝所述前缘成锥形,且其中形成所述骨隧道还包括形成与所述后缘对接的所述骨隧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与所述后缘对接的所述骨隧道包括形成具有与所述后缘的尺寸对接的内径的所述骨隧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拉动所述第一缝合线以拉动所述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通过所述骨隧道包括拉动所述平台部件穿过所述骨隧道,首先是前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拉动所述第二缝合线以使所述平台部件定位在所述骨隧道上包括拉动所述第二缝合线以使所述平台部件定位在所述骨隧道的出口处。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拉动所述第二缝合线以使所述平台部件定位在所述骨隧道的出口处包括拉动所述第二缝合线以使所述平台部件垂直于所述骨隧道的纵轴线定位在所述出口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动所述第一缝合线以使所述平台部件定位在所述骨隧道上。
19.一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 平台部件,所述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所述前缘上的后缘,所述一对侧部从所述后缘到所述前缘成锥形,所述平台部件限定: 一对槽口,所述一对槽口沿在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之间经过的中心轴线延伸,以及 在所述一对槽口与所述前缘之间的开口 ;以及 附接部件,所述附接部件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穿过所述开口的第一缝合线;以及 穿过所述槽口中的一者的第二缝合线。
21.—种组织移植体附接装置,包括:` 平台部件,所述平台部件包括前缘和由一对侧部连接到所述前缘上的后缘,所述平台部件限定: 一对槽口,所述一对槽口沿在所述前缘与所述后缘之间经过的纵轴线延伸, 由所述后缘、所述一对槽口的端部以及所述一对侧部界定的表面,其中所述表面不包括开口 ;以及 附接部件,所述附接部件穿过所述一对槽口以形成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一对槽口与所述前缘之间的开口。
【文档编号】A61F2/08GK103826568SQ201280047736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M.C.费拉加莫, J.怀曼 申请人:史密夫和内修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