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80511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专门适用于医用的阀【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控制阀腔体内设有排尿管,排尿管进口端连接导管出口端,控制阀腔体前端套设有弹簧,导管进口端设有管帽,导管的管体由一隔块分隔成导管前端和导管后端,阀盖具有连接部和盖帽,盖帽与连接部中心均具有通孔,导管前端嵌设在阀盖的盖帽中,控制阀腔体外套设有阀套,阀套的一端与阀盖的连接部相连接从而固定在控制阀腔体外,阀套一侧设有一开孔,控制阀腔体前端一侧设有一弯钩,该弯钩与阀套上开孔的位置相对应,控制手柄具有一中轴,控制手柄的中轴卡设在弯钩上。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手柄为单手操作设计,手柄有自动复位功能,操作简单,省力,体积小,重量轻,隐避性较好。
【专利说明】—种医用尿管控制阀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专门适用于医用的阀【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几乎在所有的医院都会见到较长时间留置导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的病人,在社区或老年护理院里长年留置尿管的患者也时常遇到,他们无一例外都带着一个集尿袋,面对同样痛苦:频发的尿路感染、膀胱痉挛、尿管堵塞、膀胱粘膜萎缩、膀胱容量丧失、增加行动困难度、繁琐的膀胱冲洗。
[0003]保留导尿、膀胱造瘘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之一,尿管或膀胱造瘘管一直采取与集尿袋相连接,尿管或膀胱造瘘始终呈开放状态。尿管或膀胱造瘘管与集尿袋相连接的方式呈现一些弊端:1.导致患者行动不方便,增加心理负担,影响社会活动;2.操作不当时,易导致尿袋内尿液反流,增加感染;3.尿袋及其内尿液的重量常加重尿管对膀胱颈刺激,增加膀胱痉挛的发生;也可因尿管前段及固定气囊长时间压迫粘膜,引起粘膜坏死、炎症等;4.尿管与集尿袋的连接管较长,不慎的牵拉易造成膀胱颈、尿道损伤;5.长时间持续引流,膀胱呈空虚状态会导致膀胱萎缩,膀胱失去收缩和储尿能力;膀胱粘膜易被“吸”入尿管前端小孔,造成粘膜损伤、引流不畅;6.护理工作量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现有技术中持续留置尿管、导致膀胱造瘘管的并发症多发等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安全可靠,可维护膀胱功能以及提高患者生活与社交活动质量,模拟排尿生理模式,易操作、舒适度好、隐避性好、成本低的医用尿管控制阀,包括控制阀腔体、导管、阀盖、弹簧、阀套、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腔体I内设有排尿管,排尿管进口端B连接导管出口端E,控制阀腔体前端M套设有弹簧6,导管进口端F设有管帽,导管的管体由一隔块分隔成导管前端G和导管后端H,阀盖4具有连接部N和盖帽K,盖帽与连接部中心均具有通孔,导管前端G嵌设在阀盖的盖帽中,所述的控制阀腔体I外套设有阀套3,阀套的一端与阀盖的连接部相连接从而固定在控制阀腔体外,阀套一侧设有一开孔,控制阀腔体前端一侧设有一弯钩D,该弯钩与阀套上开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控制手柄具有一中轴,控制手柄的中轴卡设在弯钩上,由此可实现为单手操作设计,并使手柄有自动复位功能,操作者使用简便。
[0005]所述导管前端G的直径小于盖帽K中心通孔的直径,所述的管帽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结构的底边长度大于盖帽中心通孔直径长度,从而可将,导管前端G嵌设在阀盖的盖帽中。
[0006]所述的空气阀腔体上还设有一凹陷部和“O”型圈C,由此结构配合控制手柄在使用过程中的运动,使结构设计更符合机械设计及人体工程学原理,使用方便。
[0007]所述导管的出口端设有橡胶管。
[0008]所述的盖帽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盖帽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0009]所述的控制阀腔体、控制手柄、阀套、阀盖的材料为硬质医用塑料,所述导管的材料为医用硅胶,所述弹簧的材料为医用不锈钢,材料卫生安全可靠,且使用寿命长。
[0010]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手柄为单手操作设计,手柄有自动复位功能,操作简单,省力。本实用新型可代替集尿袋,与尿管或膀胱造瘘管连接使用,免除了尿液反流情况,平时处于关闭状态,有利于减少感染;膀胱储尿达到一定量时,按需或按时开放控制手柄放尿,恢复正常排尿模式,有利于维护膀胱容量、功能,大大减少留置尿管或膀胱造瘘管的并发症。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重量轻,隐避性较好,不影响正常穿着,提高患者社交活动、生活质量。另外,在夜间或其他特殊情况也可将该阀转为持续开放状态与集尿袋连接使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 (a)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阀腔体结构示意图;
[0012]图1 (b)是本实用新型图1 (a)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13]图2 Ca)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手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 (b)是本实用新型图2 Ca)中的中轴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3 Ca)是本实用新型的阀套结构示意图;
[0016]图3 (b)是本实用新型图3 Ca)的侧视图;
[0017]图4 Ca)是本实用新型的阀盖结构示意图;
[0018]图4 (b)是本实用新型图4 Ca)的侧视图;
[0019]图5 Ca)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管结构示意图;
[0020]图5 (b)是本实用新型图5 Ca)的侧视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当控制手柄处于关闭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当控制手柄处于开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4]如图所示,图中:1.控制阀腔体2.控制手柄3.阀套4.阀盖5.导管6.弹簧11.凹陷部21.中轴51.管帽52.橡胶管;
[0025]A.排尿管出口端B.排尿管进口端C.“O”型圈D.弯钩E.导管出口端F.导管进口端G.导管前端H.导管后端J.连接部K.盖帽M.控制阀腔体前端;
[0026]指定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摘要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该型单手操作的医用尿管控制阀由多个部件组成,控制阀腔体、控制手柄、阀套、阀盖的材料为硬质医用塑料,导管的材料为医用硅胶,弹簧的材料为医用不锈钢。控制阀腔体的进口端与导管的出口端连接,弹簧套在控制阀腔体的前端,导管的前端嵌入在阀盖的盖帽部位,然后控制阀腔体装入阀套。下压控制阀腔体,使控制阀腔体的弯钩露出阀套,再将控制手柄的中轴卡入控制阀腔体的弯钩部位,最后阀盖的连接部卡入阀套,装配完毕。
[0029]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小型器具,可装在短期或长期留置的尿管、膀胱造瘘管尾端,代替传统的集尿袋,按时或按需放尿,模拟正常的膀胱储尿、排尿过程。这样可以维护膀胱正常的状态和容积,减少导管对膀胱壁和尿道的损伤,减少尿管堵塞、尿路感染、膀胱痉挛的发生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可以像正常人群一样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可以穿泳装,提供了留置导管的舒适性,维护病人的尊严;并且使用医用导管控制阀可减少导管管理各工作量。对于那些夜间需要使用集尿袋的病人可以使控制阀手柄保持在开放状态,再与集尿袋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包括控制阀腔体、导管、阀盖、弹簧、阀套、控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腔体(I)内设有排尿管,排尿管进口端(B)连接导管出口端(E),控制阀腔体前端(M)套设有弹簧(6),导管进口端(F)设有管帽,导管(5)的管体由一隔块分隔成导管前端(G)和导管后端(H),阀盖(4)具有连接部(N)和盖帽(K),盖帽与连接部中心均具有通孔,导管前端(G)嵌设在阀盖的盖帽中,所述的控制阀腔体(I)外套设有阀套(3),阀套的一端与阀盖的连接部相连接从而固定在控制阀腔体外,阀套一侧设有一开孔,控制阀腔体前端一侧设有一弯钩(D),该弯钩与阀套上开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控制手柄(2)具有一中轴,控制手柄的中轴卡设在弯钩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前端(G)的直径小于盖帽(K)中心通孔的直径,所述的管帽为梯形结构,所述梯形结构的底边长度大于盖帽中心通孔直径长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气阀腔体上还设有一凹陷部(11)和“O”型圈(C)。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出口端设有橡胶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帽和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盖帽的直径大于连接部的直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尿管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腔体、控制手柄、阀套、阀盖的材料为硬质医用塑料,所述导管的材料为医用硅胶,所述弹簧的材料为医用不锈钢。
【文档编号】A61M39/22GK203802955SQ201420119060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7日
【发明者】刘铁群 申请人:刘铁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