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及采用该导丝的穿刺装置及该穿刺装置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47292阅读:1427来源:国知局
导丝及采用该导丝的穿刺装置及该穿刺装置的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学导引穿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丝及采用该导丝的穿刺装置及该穿刺装置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房间隔穿刺在导管消融手术中可用于左侧旁路经房间隔途径消融、心房颤动消融、左心房房性心动过速消融以及左房心房扑动消融,经皮途径的导管并不能顺行到达左心房,需经过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房间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卵圆窝是房间隔上最薄的位置,因此卵圆窝是房间隔穿刺进入左心房的理想位置。在房间隔穿刺时,首先需要确定卵圆窝的位置。目前,临床上经验丰富的医生首先在造影剂与X射线机协助下寻找到卵圆窝的大致区域范围,然后医生凭借经验利用导丝接触人体组织不同位置的不同触觉确定导丝所接触的人体组织是否为卵圆窝的准确位置,若不是则利用导引鞘管移动导丝,直至导丝所接触的人体组织为卵圆窝,然后再利用导丝和导引鞘管的导引功能为穿刺针穿刺导引方向,最后采用穿刺针进行穿刺。

虽然传统的穿刺针导引定位方法能够为穿刺进行导引定位,但是该方法需要医生凭借自身经验与自身的触觉感官判别导丝端部所接触的人体组织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对医生的经验、触觉灵敏度和对比判别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医生也容易出现判别失误使得穿刺失败造成患者的痛苦和出现医疗风险,同时亦浪费了宝贵的手术时间。

而且,上述穿刺方法需要大量使用X射线机,使医生与患者吸收大量放射,严重影响医生和患者的健康。

综上所述,目前传统的穿刺针导引定位方式粗略,且不能完全做到精准定位穿刺,使得穿刺手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和较大的风险,而且在手术过程中还会对患者和医生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所以,目前亟需一种能够精确定位穿刺位置,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减少患者和医生受到X射线辐射的穿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穿刺针导引准确率低,以及在手术过程中还会对患者和医生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精确定位穿刺位置,并且在手术过程中能够避免患者和医生受到X射线辐射的穿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方案1

一种导丝,包括支撑部件,所述支撑部件伸入人体组织的端部为工作端,所述工作端上设置有信号检测装置,所述信号检测装置上连接有导线,所述导线的另一端沿所述支撑部件延伸至人体组织外部并与信号接收装置连接。

本申请的导丝,由于在支撑部件的端部设置了信号检测装置,当支撑部件的工作端伸入人体,信号检测装置浸入血液或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信号检测装置根据其接触人体组织的不同而输出不同的信号,进而依据输出信号的不同,确定出信号检测装置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也就是说,当本申请的导丝运用于穿刺装置进行穿刺手术时,能够准确的找到穿刺位置,因此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且减少病患痛苦。另外,采取上述方案对穿刺针进行更加精确的导引时可不使用X射线机,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受到X射向辐射的危险,在为穿刺针精确定位导向的同时保护了医生和患者的健康。

方案2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

在本方案中,信号检测装置有正电极,进行导引穿刺时,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导电体,当人体接触大地时人体相当于接地端,也即是相当于负电极,那么在信号接收装置、导线、正电极、血液或人体组织和人体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同时由于人体组织内,心脏中的不同位置的血液具有不同的电阻率,使当信号检测装置在不同位置时,信号接收装置可以接收到不同的电流信号,因此可据此判断出正负电极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

方案3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负电极,所述正电极和负电极之间绝缘布置。

在本方案中,信号检测装置包括有正电极和负电极,在电极通电后,由于人体血液和人体组织为导电体,使得在信号接收装置、导线、正电极、负电极和血液或人体组织,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同时由于人体组织内,在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电阻率,因此当信号检测装置在不同位置时,信号接收装置可以接收到不同的电流信号,因此可据此判断出正电极或负电极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

在本方案中,当检测装置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电极或者负电极时,会形成多个检测区域,为找寻既定的穿刺位置提供更多的参考信号,正电极或负电极的数量越多,可提供的参考信号也就越多,导引定位的效率提升也就越高。

方案4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正电极设置在所述工作端的端面和/或侧面。

在本方案中,信号检测装置有正电极,如此,进行导引穿刺时,当人体接触大地时人体相当于接地端,也即是相当于负电极,那么在信号接收装置、导线、正电极、血液或人体组织和人体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并且,将正电极设置在工作端的端面或侧面上,信号检测装置所在位置所检测到的信号即是穿刺针即将穿过的位置,可进一步提高本申请导丝引导穿刺针进行穿刺工作时确定穿刺位置的准确率和效率。

在本方案中,支撑部件的工作端端面和侧面均设置正电极,能够同时检测多个区域的信号,如此支撑部件的工作端在某一位置时,其测试的区域范围就越大,提供的参考信号数据就越多,进而使得穿刺导引定位速率越快,医生穿刺效率越高,患者所受的痛苦越少。

方案5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负电极设置在所述工作端的端面和/或侧面。

在本方案中,信号检测装置包括有正电极和负电极,使得在信号接收装置、导线、正电极、负电极和血液或人体组织,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因此根据前述原理当信号检测装置处于人体不同位置时会产生不同的信号,可据此判断出正负电极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另外,工作端的端面和/或侧面设置有正电极和/或负电极,如此,信号检测装置能够同时检测多个区域的信号,由于提供的参考信号更多,因此能够大幅提高导引穿刺的效率和准确率,医生穿刺效率大幅提高,患者所受的痛苦大幅减少。

方案6

作为优选,在方案1所述的结构中,所述信号接收装置通过导线与设置在人体组织外部的背极板连接,所述背极板设置有信号检测装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在背极板的信号检测装置与设置在支撑部件工作端的信号检测装置联合使用,当支撑部件的工作端伸入人体,设置在支撑部件工作端的信号检测装置浸入血液或与人体组织接触时,通过与设置在背极板的信号检测装置联合使用,设置在支撑部件工作端的信号检测装置能够根据其接触人体组织的不同而输出不同的信号,进而依据输出信号的不同,确定出信号检测装置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如此,能够准确的找到穿刺位置,因此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且减少病患痛苦。另外,采取上述方案对穿刺针进行更加精确的导引时可不使用X射线机,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受到X射向辐射的危险,在为穿刺针精确定位导向的同时保护了医生和患者的健康。

方案7

作为优选,在方案6所述的结构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和/或至少一个负电极,设置在所述背极板上的所述正电极数量与设置在所述工作端上的所述负电极数量相同,设置在所述背极板上的所述负电极数量与设置在所述工作端上的所述正电极数量相同,各单一极性的电极之间绝缘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在背极板上的正电极数量与设置在工作端上的负电极数量相同,设置在背极板上的负电极数量与设置在工作端上的正电极数量相同,并且各单一极性的电极之间绝缘布置,也就是说,背极板上的正电极与工作端上的负电极构成能够形成闭环回路的一对电极,背极板上的负电极与工作端上的正电极构成能够形成闭环回路的一对电极,并且在正常进行穿刺定位工作时,通过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各对电极检测的信号结果之间互不干扰,能够相对独立。如此,设置多对互不干扰的电极会形成多个检测区域,为找寻既定的穿刺位置提供更多的参考信号,电极的数量越多,可提供的参考信号也就越多,导引定位的效率提升也就越高。

方案8

作为优选,在方案8所述的结构中,所述工作端的端面和/或侧面设置有所述正电极和/或负电极。

在本方案中,支撑部件工作端的端面设置有正电极和/或负电极,如此,导丝检测到的位置即为导丝的指引方向,也就是说,当工作端的端面与房间隔接触时,导丝检测到的位置即为穿刺针即将穿刺的位置,如此,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定位当前工作端的端面与房间隔接触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能够使得穿刺的效率更高,准确率也更高;支撑部件工作端的侧面设置有正电极和/或负电极,如此,信号检测装置检测的位置即为穿刺针即将穿过的位置,因此能够为确定

方案9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支撑部件内部设置有贯通其两端的通孔,所述导线设置在所述通孔内。

在本方案中,在支撑部件内设置通孔,将导线设置在支撑部件的内部通孔内,首先是方便了导线的布置,而且,还避免了对套设在支撑部件外部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扰,提高了本申请导丝结构的可靠性。

方案10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支撑部件贯通空间为圆柱形通孔。

在本方案中,支撑部件的贯通空间为圆柱形通孔,便于加工,降低制造成本。

方案11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支撑部件由金属材料加工制成,如镍钛合金或不锈钢。

在本方案中,支撑部件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并且支撑部件形状为细长型,因此其在具有一定刚度的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在有效支撑电极的同时为穿刺针导引方向,并且能够在使用后恢复直线状态。

方案12

作为优选,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支撑部件的工作端采用绝缘材料制得。

将本申请的工作端设置为绝缘材料,即信号检测装置设置在绝缘构件上,但是支撑构件的主体部分可以是与其工作端不同的材料,因此支撑构件主体部分可采用导电类的金属材料,能够在保证导丝具有刚性和柔性的同时实现导丝的标测功能。

方案13

作为优选方案,在上述方案的结构中,所述所述支撑部件外表面包裹有弹性构件。

在上述方案中,导丝的支撑部件外表面包裹有弹性构件,能够增强导丝的弹性和柔韧度,使导丝的导引更加方便和可靠。

方案14

作为方案13的更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弹性构件为压缩弹簧圈。

在上述方案中,弹性构件采用压缩弹簧圈,可以直接购买或者采用标准加工,使得导丝的制造成本较低。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导丝的穿刺装置:

一种穿刺装置,包括导引鞘管、扩张管、导丝和穿刺针,所述导丝滑动设置在所述穿刺针的内腔中,所述穿刺针置于扩张管的内腔中,所述扩张管置于所述导引鞘管的内腔中。

本方案中的穿刺装置,在穿刺针实施穿刺前,穿刺针针头不露出于扩展管内腔外,避免在导丝导引穿刺针时刺伤人体组织,但是导丝工作端露出在扩展管内腔外以使信号检测装置可接触血液或人体组织;在找到准确的既定穿刺位置后,推动穿刺针使穿刺针针头沿导丝向人体组织滑动,露出在扩张管内腔外,直至实现穿刺。

本方案设置有具有导引标测功能的导丝,因此在正常使用时能够实时的判定穿刺装置的指向位置是否为预定的穿刺位置,通过导引鞘管改变导丝工作端的指引方向,如此就能够找到准确的既定穿刺位置。另外,由于导丝置于穿刺针的内腔中,因此穿刺针仅能沿导丝滑动,即导丝能够引导穿刺针的运动方向,也就是说,导丝的工作端所指引的方向就是穿刺针针头的朝向,即导丝工作端的指向就是穿刺针即将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导线工作端所指向的部位就是穿刺针即将穿刺的部位。如此,本申请的穿刺装置在为穿刺针导引穿刺方向的同时,能够精准找到既定的穿刺部位,因此相比与现有的传统穿刺技术,能够大幅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因此大幅降低因穿刺失误造成病患巨大痛苦的风险。另外,采取上述方案对穿刺针进行更加精确的导引时可不使用X射线机,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受到X射向辐射的危险,在为穿刺针精确定位导向的同时保护了医生和患者的健康。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穿刺装置实现穿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装配穿刺装置:将所述扩张管置入所述导引鞘管的内腔中,将所述穿刺针置入所述扩张管的内腔中,并且,使所述穿刺针的针头不伸出所述扩张管的内腔,将所述导丝置入所述穿刺针内腔中,并且,使所述导丝的工作端露出在所述扩张管内腔之外,能够接触血液或人体组织;

(二)、确定穿刺位置的大致范围:采用造影剂与X射线机协助的方法确定既定穿刺位置大致的区域范围;

(三)、使所述导丝工作端精确指向既定穿刺位置:将所述穿刺装置伸入人体内,使所述导丝的工作端到达在步骤(二)中确定的既定穿刺位置的大致范围,将所述信号检测装置获得的信号进行处理获得实时数据,将所述实时数据与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判别,确定导丝工作端指向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若不是,通过导引鞘管改变导丝工作端的指引方向继续进行检测,直至导丝工作端精确指向既定穿刺位置;

(五)、实施穿刺:推动所述穿刺针使其沿所述导丝的工作端指引方向滑动,直至穿过人体组织,实现穿刺。

在本方案中,首先采用传统方法确定穿刺位置的大致范围,进而采用本申请穿刺装置实现精准的穿刺。由于在使用本申请穿刺装置时不需要X射线机的协助,因此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吸收的放射,同时,由于本申请穿刺能够实现精准穿刺,穿刺成功率大幅提高,大大减少了因穿刺失败而造成的病患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导丝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丝工作端剖视图;

图3为导丝工作端剖视图;

图4为导丝工作端剖视图;

图5为导丝工作端剖视图;

图6为导丝结构示意图;

图7为导丝结构示意图;

图8为导引鞘管示意图;

图9为扩张管示意图;

图10为穿刺针示意图;

图11为穿刺装置装配示意图;

图12为穿刺装置标测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穿刺装置穿刺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B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1-导丝,11-信号检测装置,111-正电极,112-负电极,12-支撑部件,121-支撑部件的工作端,1211-支撑部件工作端的端面,1212-支撑部件工作端的侧面,122-圆柱形通孔,13-导线,2-信号接收装置,3-弹性构件,4-导引鞘管,5-扩张管,6-穿刺针,7-背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导丝1,包括支撑部件12,所述支撑部件伸入人体组织的端部为工作端121,所述工作端121上设置有信号检测装置11,所述信号检测装置11上连接有导线13,所述导线13的另一端沿所述支撑部件延伸至人体组织外部并与信号接收装置2连接,所述信号检测装置11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111。

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由于在支撑部件12的工作端121设置了信号检测装置11,当支撑部件12的工作端121伸入人体,信号检测装置11浸入血液或与人体组织接触时,信号检测装置11根据其接触人体组织的不同而输出不同的信号,进而依据输出信号的不同,确定出信号检测装置11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也就是说,当本申请的导丝1运用于穿刺装置进行穿刺手术时,能够准确的找到穿刺位置,因此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且减少病患痛苦。并且,信号检测装置11有正电极,进行导引穿刺时,由于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导电体,当人体接触大地时人体相当于接地端,也即是相当于负电极,那么在信号接收装置11、导线13、正电极111、血液或人体组织和人体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同时由于人体组织内,心脏中的不同位置的血液具有不同的电阻率,使当信号检测装置11在不同位置时,信号接收装置2可以接收到不同的电流信号,因此可据此判断出正电极111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另外,采取上述方案对穿刺针进行更加精确的导引时可不使用X射线机,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受到X射向辐射的危险,在为穿刺针精确定位导向的同时保护了医生和患者的健康。

实施例2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如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11还包括至少一个负电极112,所述正电极111和负电极112之间绝缘布置。

信号检测装置11包括有正电极111和负电极112,在电极通电后,由于人体血液和人体组织为导电体,使得在信号接收装置11、导线13、正电极111、负电极112和血液或人体组织,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同时由于人体组织内,在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电阻率,因此当信号检测装置11在不同位置时,信号接收装置2可以接收到不同的电流信号,因此可据此判断出正电极111或负电极112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

在本方案中,当信号检测装置11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电极111或者负电极112时,会形成多个检测区域,为找寻既定的穿刺位置提供更多的参考信号,正电极111或负电极112的数量越多,可提供的参考信号也就越多,导引定位的效率提升也就越高。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在如实施例2所述的结构中,所述正电极111设置在所述工作端121的端面1211和/或侧面1212。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信号检测装置11有正电极111,如此,进行导引穿刺时,当人体接触大地时人体相当于接地端,也即是相当于负电极,那么在信号接收装置11、导线12、正电极111、血液或人体组织和人体之间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并且,将正电极111设置在工作端的端面1211或侧面1212上,信号检测装置11所在位置所检测到的信号即是穿刺针即将穿过的位置,可进一步提高本申请导丝1引导穿刺针进行穿刺工作时确定穿刺位置的准确率和效率。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支撑部件12的工作端端面1211和侧面1212均设置正电极111,能够同时检测多个区域的信号,如此支撑部件的工作端121在某一位置时,其测试的区域范围就越大,提供的参考信号数据就越多,进而使得穿刺导引定位速率越快,医生穿刺效率越高,患者所受的痛苦越少。

实施例4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如实施例3所述的结构中,所述负电极112设置在所述工作端的端面1211和/或侧面1212。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信号检测装置11包括有正电极111和负电极112,使得在信号接收装置2、导线13、正电极111、负电极112和血液或人体组织,形成一个闭合的电流回路,因此根据前述原理当信号检测装置11处于人体不同位置时会产生不同的信号,可据此判断出正电极111或负电极112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另外,工作端的端面1211和/或侧面1212设置有正电极111和/或负电极112,如此,信号检测装置能够同时检测多个区域的信号,由于提供的参考信号更多,因此能够大幅提高导引穿刺的效率和准确率,医生穿刺效率大幅提高,患者所受的痛苦大幅减少。

----------------------

实施例5

如图6所示,一种导丝1,包括支撑部件12,所述支撑部件伸入人体组织的端部为工作端121,所述工作端121上设置有信号检测装置11,所述信号检测装置11上连接有导线13,所述导线13的另一端沿所述支撑部件延伸至人体组织外部并与信号接收装置2连接,所述信号接收装置通2过导线13与设置在人体组织外部的背极板7连接,所述背极板7设置有信号检测装置11。

在本方案中,设置在背极板7的信号检测装置11与设置在支撑部件12工作端121的信号检测装置11联合使用,当支撑部件12的工作端121伸入人体,背极板7设置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别是胸前或背部的皮肤表面,信号检测装置11与人体皮肤表面接触,设置在支撑部件12工作端121的信号检测装置7浸入血液或与人体组织接触时,通过与设置在背极板7的信号检测装置11联合使用,设置在支撑部件12工作端121的信号检测装置11能够根据其接触人体组织的不同而输出不同的信号,进而依据输出信号的不同,确定出信号检测装置11所处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如此,能够准确的找到穿刺位置,因此增加了穿刺的成功率且减少病患痛苦。另外,采取上述方案对穿刺针进行更加精确的导引时可不使用X射线机,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受到X射向辐射的危险,在为穿刺针精确定位导向的同时保护了医生和患者的健康。

实施例6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在如实施例5所述的结构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11包括至少一个正电极111和/或至少一个负电极112,设置在所述背极板7上的所述正电极111数量与设置在所述工作端12上的所述负电极112数量相同,设置在所述背极板7上的所述负电极112数量与设置在所述工作端121上的所述正电极111数量相同,各单一极性的电极之间绝缘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在背极板7上的正电极111数量与设置在工作端121上的负电极112数量相同,设置在背极板7上的负电极112数量与设置在工作端121上的正电极111数量相同,各单一极性的电极之间绝缘布置,也就是说,背极板7上的正电极111与工作端121上的负电极112构成能够形成闭环回路的一对电极,背极板7上的负电极112与工作端121上的正电极111构成能够形成闭环回路的一对电极,并且在正常进行穿刺定位工作时,通过设备对信号进行处理,各对电极检测的信号结果之间互不干扰,能够相对独立。如此,设置多对互不干扰的电极会形成多个检测区域,为找寻既定的穿刺位置提供更多的参考信号,电极的数量越多,可提供的参考信号也就越多,导引定位的效率提升也就越高。

实施例7

如图2-7所示,在如实施例6所述的结构中,所述工作端12的端面1211和/或侧面1212设置有所述正电极111和/或负电极112。

在本方案中,支撑部件工作端121的端面1211设置有正电极111和/或负电极112,如此,导丝1检测到的位置即为导丝的指引方向,也就是说,当工作端121与房间隔接触时,导丝1检测到的位置即为穿刺针6即将穿刺的位置,如此,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定位当前工作端121与房间隔接触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能够使得穿刺的效率更高,准确率也更高;支撑部件工作端121的侧面1212设置有正电极111和/或负电极112,如此,信号检测装置检测11的位置即为穿刺针6即将穿过的位置,因此能够为确定

实施例8

如图2-5所示,在所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中,所述支撑部件12内部设置有贯通其两端的圆柱形通孔122,所述导线13设置在所述圆柱形通孔122内。

在本方案中,在支撑部件内设置圆柱形通孔122,将导线设置在支撑部件的圆柱形通孔122内,首先是方便了导线13的布置,而且,还避免了对套设在支撑部件外部的其他部件造成干扰,提高了本申请导丝1结构的可靠性。另外,支撑部件12的贯通空间为圆柱形通孔122,便于加工,降低制造成本。

实施例9

如图2-5所示,在所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中,所述支撑部件12由金属材料加工制成,如镍钛合金或不锈钢,所述支撑部件的工作端121采用绝缘材料制得。

在本方案中,支撑部件12的材料为金属材料,并且支撑部件12形状为细长型,因此其在具有一定刚度的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柔性,能够在有效支撑电极的同时为穿刺针导引方向,并且能够在使用后恢复直线状态。将本申请的工作端121设置为绝缘材料,即信号检测装置11设置在绝缘构件上,但是支撑构件12的主体部分可以是与其工作端121不同的材料,因此支撑构件主体部分可采用导电类的金属材料,能够在保证导丝具有刚性和柔性的同时实现导丝为穿刺针引导方向的功能。

实施例10

如图2-7所示,在所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结构中,所述所述支撑部件12外表面包裹有如弹簧圈的弹性构件3。

在上述方案中,导丝1的支撑部件12外表面包裹有弹性构件3,能够增强导丝1的弹性和柔韧度,使导丝1的导引更加方便和可靠。若弹性构件3采用压缩弹簧圈,可以直接购买或者采用标准加工,使得导丝1的制造成本较低。

实施例11

如图8-15所示,一种穿刺装置,包括导引鞘管4、扩张管5、导丝1和穿刺针6,所述导丝1滑动设置在所述穿刺针6的内腔中,所述穿刺针6置于扩张管5的内腔中,所述扩张管5置于所述导引鞘管4的内腔中。

本方案中的穿刺装置,在穿刺针6实施穿刺前,穿刺针6针头不露出于扩展管5内腔外,如图12和图13所示,以避免在导丝1导引穿刺针6时刺伤人体组织,但是导丝1工作端121露出在扩展管5内腔外以使信号检测装置11可接触血液或人体组织;在找到准确的既定穿刺位置后,推动穿刺针6使穿刺针6的针头沿导丝1向人体组织滑动,逐渐露出在扩张管5内腔外,直至实现穿刺。

本方案设置有具有导引标测功能的导丝1,因此在正常使用时能够实时的判定穿刺装置的指向位置是否为预定的穿刺位置,通过导引鞘管4改变导丝1工作端的指引方向,如此就能够找到准确的既定穿刺位置。另外,由于导丝1置于穿刺针6的内腔中,因此穿刺针6仅能沿导丝1滑动,即导丝1能够引导穿刺针6的运动方向,也就是说,导丝1的工作端121所指引的方向就是穿刺针6针头的朝向,即导丝1的工作端121的指向就是穿刺针6即将滑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导丝1的工作端121所指向的部位就是穿刺针6即将穿刺的部位。如此,本申请的穿刺装置在为穿刺针6导引穿刺方向的同时,能够精准找到既定的穿刺部位,因此相比与现有的传统穿刺技术,能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实施例12

如图8-15所示,一种采用上述穿刺装置实现穿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装配穿刺装置:将所述扩张管5置入所述导引鞘管4的内腔中,将所述穿刺针6置入所述扩张管5的内腔中,并且,使所述穿刺针6的针头不伸出所述扩张管5的内腔,将所述导丝1置入所述穿刺针6内腔中,并且,使所述导丝1的工作端121露出在所述扩张管6内腔之外,能够接触血液或人体组织;

(二)、确定穿刺位置的大致范围:采用造影剂与X射线机协助的方法确定既定穿刺位置大致的区域范围;

(三)、使所述导丝1工作端精确指向既定穿刺位置:将所述穿刺装置伸入人体内,使所述导丝1的工作端到达在步骤(二)中确定的既定穿刺位置的大致范围,将所述信号检测装置11获得的信号进行处理获得实时数据,将所述实时数据与样本数据进行对比判别,确定导丝1的工作端121指向的位置是否为既定的穿刺位置,若不是,通过导引鞘管4改变导丝1的工作端121的指引方向继续进行检测,直至导丝1的工作端121精确指向既定穿刺位置;

(五)、实施穿刺:推动所述穿刺针6使其沿所述导丝1的工作端121指引方向滑动,直至穿过人体组织,实现穿刺。

在本方案中,首先采用传统方法确定穿刺位置的大致范围,进而采用本申请穿刺装置实现精准的穿刺。由于在使用本申请穿刺装置时不需要X射线机的协助,因此大幅度减少了医生与患者吸收的放射,同时,由于本申请穿刺能够实现精准穿刺,穿刺成功率大幅提高,大大减少了因穿刺失败而造成的病患痛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