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萜组合物作为制备治疗急性肝损伤药物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5042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萜组合物作为制备治疗急性肝损伤药物的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萜组合物的用途,尤其是在制备治疗急性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急性肝损伤(acute hepatic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指患者在无慢性肝病的基础上,由各种病因导致肝脏细胞损伤而发生的疾病。急性肝损伤的基本机制包括化学机制和免疫机制两大方面。化学机制主要涉及与细胞色素P450解毒相关的各种活性物质,后者能减低细胞内酶的活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影响线粒体功能或破坏细胞间离子平衡。免疫机制主要指免疫活性细胞间的协调作用,由细胞因子、一氧化氮、补体等介导。细胞凋亡也是急性肝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目前,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主要以D-氨基半乳糖、四氯化碳(CCl4)、乙醇等造模,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主要以刀豆蛋白(Con A)、卡介苗(BCG)等造模。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肝损伤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指保肝、降酶、退黄。急性肝损伤治疗的关键在于保肝治疗的同时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对于药物性急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可疑药物;对于感染性肝损伤应积极控制感染、并发胆囊炎胆结石时及时消炎利胆解除胆道梗阻;缺血性肝损伤则应积极纠正心衰、恢复心输出量、纠正缺血缺氧状态、注意保护其他脏器在低灌注中的损伤;妊娠急性脂肪肝除保肝基本治疗外应尽快终止妊娠。

中医学认为肝病的致病因素主要有疫毒、饮食或饮酒、湿热外邪、体虚劳倦及情志不畅等。研究中药复方治抗肝损伤的文献报道,发现其功能大致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清热利湿解毒等作用。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传统中药单味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肝损伤、促进肝再生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中药的地位及作用,如柴胡、郁金、茵陈、五味子、大黄、冬虫夏草、苦参、山豆根等许多生药均有显著的抗肝细胞损伤作用。本发明首次报道了一种三萜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急性肝损伤药物方面的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三萜组合物的用途,具有改善急性肝损伤的功能,可用于制备治疗急性肝损伤药物。

本发明所述的三萜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比例的三萜类化合物组成:

本发明所述三萜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急性肝损伤药物的应用。

D-氨基半乳糖是肝细胞磷酸尿嘧啶核苷干扰剂,竞争生成二磷酸尿苷半乳糖使磷酸尿苷耗竭,导致物质代谢障碍,造成肝弥漫性坏死和炎症。D-氨基半乳糖还可通过在机体内产生自由基、引起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而加剧肝细胞的损伤。D-氨基半乳糖是目前常用的肝毒剂,其模型的肝脏病理改变与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很接近,并且模型重复性好。

机体正常情况下,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肝细胞受损时,ALT、AST被释放出来,引起血清ALT、AST活性增高,故其活性的高低在一定范围内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大小。SOD是机体内存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能消除自由基进而阻止其与膜脂质、膜蛋白进行反应,故其活性的高低可间接的反映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MDA是自由基进攻生物膜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产物,其在血清及组织中的含量可以反映脂质过氧化程度,从而间接的反映出细胞受自由基攻击和损伤的程度。NO是与肝细胞的保护和损伤相关的多功能重要介质,由肝脏实质和间质细胞通过诱导型NO合酶(iNOS)催化生成,能抑制肝细胞线粒体呼吸和DNA的合成。肝细胞受损后,肝组织内内毒素使iNOS的表达增加,肝脏组织产生大量的NO,从而加重肝细胞的损伤。

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大鼠肝损伤模型,其肝脏病理改变与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改变很接近,而且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AST、TBIL、MDA及NO含量均明显升高,血清SOD含量明显降低。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肿大,肝小叶中央区呈现多发弥漫性片状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部分血管充血且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上述实验证明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成功地建立。三萜组合物能明显抑制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活性,升高血清SOD,降低MDA含量,有效的改善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其对受损肝脏的保护机制可能与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增强机体自由基清除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有关。该研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含量的影响

图2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ST含量的影响

图3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TBIL含量的影响

图4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图5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SOD含量的影响

图6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NO含量的影响

具体实施方式

按以下重量份数取各化合物:

粉碎,混合均匀即可。

然后将制备得到的三萜组合物进行动物实验。

1.实验动物 雄性SPF级SD大鼠,体重200±20g,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

2.动物分组 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标号,称重。依照随机数字表,按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正常组(A)、模型对照组(B)、0.5%CMC-Na助溶剂对照组(C)、阳性对照组(D)、三萜组合物组(E)。

3.造模及给药 各组动物灌胃给药,具体如下:A、B组给予蒸馏水,4.00mL/只;C组给予0.5%CMC-Na 水溶液,4.00mL/只;D组给予甘草酸二胺,100mg/kg体重;E组给予三萜组合物,100mg/kg体重。各组动物第6次给药后12小时,除正常组外,各组大鼠经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600mg/kg体重)1次,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大鼠造模后禁食不禁水,于第七次给药后24h测定结果。

4.取材及指标测定 大鼠经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分取血清,按试剂盒要求测定ALT、AST、TBIL、MDA、SOD、NO水平。取血后及时分离肝脏,生理盐水冲洗瘀血,取肝右叶,10%甲醛溶液固定,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

5.统计方法 实验所得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差异用t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6.结果分析

(1)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ALT、AST及TBIL含量的影响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BIL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CMC-Na助溶剂对照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及TBIL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萜组合物组、甘草酸二胺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TBIL含量也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各组血清中ALT、AST及TBIL含量检测结果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三萜组合物对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MDA、SOD及NO含量的影响各组大鼠血清MDA、SOD及NO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MDA、NO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P<0.01),血清中SOD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三萜组合物组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NO含量呈显著降低(P<0.01)。见表2。

表2各组血清中MDA、SOD及NO含量检测结果

注:与空白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肝脏病理切片结果

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肝脏新鲜,色泽红润,质地柔软,形态大小正常,未见有瘀血或坏死;模型对照组及CMC-Na对照组大鼠肝脏颜色偏暗红,且有不同程度的白点,个别肝脏色泽暗黄、水肿严重;其他各受试药物干扰组肝脏损伤程度较模型对照组及CMC-Na对照组更轻。

光镜下可见正常组大鼠肝组织及细胞形态结构完整,未见变性、坏死;模型对照组及CMC-Na溶质对照组肝细胞大部分坏死,肝细胞肿胀、脂肪变性明显,可见较多点环状坏死、灶状坏死,甚至出现桥接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阳性对照组肝细胞病变不明显,肝细胞轻度肿胀,部分肝细胞变性、仅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三萜组合物组肝细胞变性、坏死较轻,坏死病灶明显减少,多为散在分布,且以点状坏死为主,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亦明显减轻,有部分水肿现象,肝索结构完整、肝窦扩张不明显。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各组肝细胞损伤病理分级见表3(肝细胞损伤病理分级标准如下:-或±表示正常或轻度变性,计0分;+表示点状坏死,汇管区细胞浸润,计1分;++表示肝细胞呈小灶或灶状坏死,计2分;+++为肝细胞片状坏死,计3分。遵循双盲法要求,每张病理切片由两位病理技师分别计分)。

表3三萜组合物组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P<0.05,▲▲P<0.01

综上所述,三萜组合物组能显著明显抑制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TBIL的活性,升高血清SOD,降低MDA含量,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以上实施例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是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