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肌苷在制备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中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0823阅读:56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西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异丙肌苷在制备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即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多发慢性进行性神经退化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认、空间记忆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能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特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A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AD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第4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死性疾病。因此,寻找防治AD的有效药物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异丙肌苷(Isoprinosine)为肌苷与二甲胺基异丙醇-对乙酰胺基苯甲酸盐(1:3)的复合物,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是一疗效确切的抗病毒及免疫功能调节剂。体外试验证明,异丙肌苷能够增强PHA或抗原的免疫反应,促进T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且可通过激活TH细胞或巨噬细胞而刺激B淋巴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

目前,异丙肌苷多用于多种病毒感染,包括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急性病毒性脑膜炎、带状疱疹、皮肤疱疹、流行性感冒及鹅口疮、疱疹病毒角膜炎、葡萄膜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免疫缺陷病等。此外,作为治疗剂,异丙肌苷还用于恶性淋巴瘤、骨髓瘤、早期恶性黑素瘤、与手术合用治疗食管癌、胃癌、直肠癌、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然而,将其用于老年痴呆症的治疗用途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丙肌苷的新用途,具体是其在制备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中的用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异丙肌苷在制备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中的用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异丙肌苷的成人给药剂量为90-110mg/kg。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异丙肌苷的成人给药剂量为98-104mg/kg。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异丙肌苷的成人给药剂量为102mg/kg。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选择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老年痴呆症的动物模型,以避暗试验行为学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时间作为测量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力的指标,以新物体识别试验检测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分辨指数作为测量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认知能力,结果证明:异丙肌苷可以极显著缩短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时间,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分辨指数,大大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老年痴呆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中,异丙肌苷在制备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中的用途,该异丙肌苷的成人给药剂量为90-110mg/kg,优选给药剂量为98-104mg/kg,最佳给药剂量为102mg/kg。具体地,采用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和工艺,将异丙肌苷制成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即可用于老年痴呆症的治疗。

下面通过动物试验来说明异丙肌苷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作用。

试验例1

异丙肌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记忆能力的影响试验

1、试验对象

选取60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由北京中科泽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试验分组

取60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试验5组。各组大鼠的给药方式为后尾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4周,各分组给药量如下:

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试验1组:给予90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2组:给予98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3组:给予102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4组:给予104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5组:给予110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3、试验方法

采用避暗自动测试仪进行检测,避暗自动测试仪的活动箱分明暗两室,两室之间有一洞口,箱底通以铜栅。正式试验前对各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进行训练,将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头背着洞口放入明室,先适应环境2min,然后给暗室铜栅通36V电流,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进入暗室后受到电击即逃到明室,铜栅持续通电5min,以此为训练过程。24h后进行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记忆测验,记录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第一次进入暗室的时间(避暗潜伏期),若APP/PS1双转基因小鼠5min内仍未进入暗室,其潜伏期计作300s。

4、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给药组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避暗潜伏期的影响(±SD)

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

由表1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试验1-5组的异丙肌苷可以显著缩短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时间,尤其是试验3组的异丙肌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避暗潜伏期时间缩短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试验例2

异丙肌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认知能力的影响试验

1、试验对象

选取60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由北京中科泽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试验分组

取60只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组、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试验5组。各组大鼠的给药方式为后尾静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4周,各分组给药量如下:

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试验1组:给予90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2组:给予98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3组:给予102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4组:给予104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试验5组:给予110mg/kg的异丙肌苷,配制成注射液注射。

3、试验方法

采用新物体识别方法进行测试,试验在一个自制的白色塑料行为箱中进行,行为箱的长宽高分别为500mm×500mm×300mm,整个试验分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以一天为适应期,将小鼠放入行为箱中让其自由探索5分钟,在这一阶段,没有数据收集。第二阶段:以一天为训练期,将两个相同的物体A和物体B放入行为箱中,物体距离行为箱大约5cm,两个物体相距20cm,放入小鼠让其自由探索5分钟;其中探索行为定义为:小鼠的鼻子距离物体小于2cm或者用鼻子触碰物体,在物体周围走动或者趴在物体附近不能作为探索行为;在这一阶段,记录小鼠探索每个物体的时间,结束后,小鼠立刻放回笼子。第三阶段:以一天为测试期,将小鼠放在将物体A换成一个新的物体C后的行为箱自由探索5分钟。

采用分辨指数衡量小鼠的认知功能,分辨指数=探索新物体的时间/(探索新物体的时间+探索旧物体的时间),即训练期的分辨指数=探索物体A的时间/(探索物体A的时间+探索物体B的时间),测试期的分辨指数=探索物体C的时间/(探索物体C的时间+探索物体B的时间)。

4、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训练期和测试期的分辨指数

与模型组相比,*P<0.05,**P<0.01。

由表2可以看出,对于训练期各组小鼠探索两个相同物体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各组小鼠探索两个相同物体的分辨指数无统计学差异;对于测试期各组小鼠探索两个不同物体的时间进行统计,发现:与模型组相比,试验1-5组的异丙肌苷可以显著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辨指数,尤其是试验3组的异丙肌苷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分辨指数的提高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