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13949发布日期:2018-06-30 05:28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抗菌类药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抗菌药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上具有起效快、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使其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传统剂型的局限性以及耐药性的逐渐增加使其治疗成本上升和治疗效果下降。为此,临床实践中常采用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以达到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用药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的目的。

磺胺嘧啶(SD)又称对氨基-N-2-嘧啶基苯磺酸胺,在生产实践中常用的磺胺药之一,具有抗菌力强,蛋白结合率低的优点,易进入组织及脑脊液中。但近年来因磺胺嘧啶的耐药性逐渐增加,常与磺胺类增效剂甲氧苄啶在水产上协同组合使用,具有极强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磺胺嘧啶与其他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相同,都是通过阻止干扰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繁殖。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合成叶酸作为其重要分子合成物的前体物对氨基苯甲酸,磺胺嘧啶在叶酸合成过程中与PABA化学结构相似,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在经二氧叶酸还原酶还原为四氢叶酸,最终形成伪叶酸阻止细菌核酸合成,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从而达到抗菌效果。

甲氧苄啶(TMP)属于合成的广谱抗菌剂,为亲脂性弱碱,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抗菌作用。单用易产生耐药性,其耐药机理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例如产生较多的二氢叶酸合成酶,或是直接利用外源性叶酸。细菌产生耐药性后,不但使疗效降低,而且会造成耐药菌株的传播,给治疗带来困难。

复方磺胺嘧啶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流脑、鼠疫),具有疗效良好,使用方便、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故在抗感染的药物中仍占一定地位。但近年来发展较缓慢,因此,如何通过联合用药和开发新剂型来解决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以上存在的缺点,提高两药临床用药疗效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有相关现有技术报道将其制成微米或者纳米的混悬剂,如CN 2015101 28969公开了一种复方磺胺嘧啶混悬液及其制作方法,它是由磺胺嘧啶、甲氧苄啶、氢氧化钠、助悬剂A、助悬剂B、表面活性剂和注射用水。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将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磨至400-700nm;在助悬剂A中加入甲氧苄啶,溶解得第一溶解液;取注射用水,加热至45℃,加入磺胺嘧啶、助悬剂B,得第二溶解液;取剩余的注射用水,加热至,加入氢氧化钠溶解;依次将第一溶解液加热,将第二溶解液加热,再混合,将第三溶解液和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所述配料容器中,搅拌均匀,得第四溶解液;所制得第四溶解液加入到高速均质机剪切,将滤液灭菌。其中助悬剂A包括黄原胶、山梨糖醇、氯化钠和丙二醇,助悬剂B包括聚乙烯吡咯烷酮、超氧化物歧化酶、抗氧化剂和仲胺。而该方法加入物质多,辅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易影响混悬液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纳米颗粒制剂能增强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单独使用时的抗菌活性和扩大抗菌谱,减少细菌耐药性,缓释药物,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和用药量,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该纳米颗粒制剂粒径在1~100 nm之间,由磺胺嘧啶、甲氧苄啶、高分子聚合物、助表面活性剂制成;其中磺胺嘧啶、甲氧苄啶先干磨,然后再湿磨。

所述的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的重量投料比为3:1~10:1,优选磺胺嘧啶:甲氧苄啶=5:1;

所述高分子聚合物选自如下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聚乙烯吡咯烷酮、共聚维酮、羟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和天然树胶,优选共聚维酮、聚乙二醇4000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其中共聚维酮、聚乙二醇4000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40-50):(5-15):(5-15);所述助表面活性剂是乙醇或者1,2-丙二醇,优选1,2-丙二醇;所述的高分子聚合物和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2:1~5:1,优选高分子聚合物:助表面活性剂=3:1;

所述的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按比例取各原料,固体物料利用纳米陶瓷砂磨机进行粉碎,得到各物料纳米颗粒,颗粒粒径为≤1000 nm;

(2)在搅拌下,将磺胺嘧啶按照料液比1:2~1:5溶解在助表面活性剂中以得到溶液,优选料液比为1:3;

(3)在搅拌下,将甲氧苄啶溶解在步骤(2)的溶液中;

(4)将高分子聚合物分散在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30 min,然后超声处理60 min;

(5)将步骤(4)的混合液加入到球磨机中,开始30 min排气转速1500 rpm,30 min后研磨速度增加到5000 rpm,循环冷凝水5 ℃,锆珠50 mL,用于湿磨的混合液的体积为锆珠体积的2倍,湿磨100 min,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

(6)将步骤(5)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经过低温冷冻或者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的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可以被配制成任何合适的剂型:注射液、分散剂、片剂、脂质体、凝胶剂、小药囊剂、溶液剂、膏剂、气雾剂、胶囊剂、霜剂及其混合物;缓释制剂、肺部靶向制剂、控释制剂、口服速溶制剂、冻干制剂、延迟释放制剂、延长释放制剂、透皮吸收制剂、脉冲释放制剂以及混合的速释和控释制剂;

(2)本发明的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快捷,生产成本低,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规模化生产,便与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方案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中典型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原料配方如下:

磺胺嘧啶 5.0 g

甲氧苄啶 1.0 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45.0 g

1,2-丙二醇 15.0 g

具体操作步骤是:

(1)按配方取各原料,固体物料利用纳米陶瓷砂磨机进行粉碎,得到各物料纳米颗粒,颗粒粒径为≤1000 nm;

(2)在搅拌下,将磺胺嘧啶按照料液比1:3溶解在助表面活性剂中以得到溶液;

(3)在搅拌下,将甲氧苄啶溶解在步骤(2)的溶液中;

(4)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分散在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30 min,然后超声处理60 min;

(5)将步骤(4)的混合液加入到球磨机中,开始30 min排气转速1500 rpm,30 min后研磨速度增加到5000 rpm,循环冷凝水5 ℃,锆珠50 mL,用于湿磨的混合液的体积为锆珠体积的2倍,湿磨100 min,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

(6)将步骤(5)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经过低温冷冻或者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的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

实施例2:

原料配方如下:

磺胺嘧啶 10.0 g

甲氧苄啶 1.0 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45.0 g

羟丙基纤维素 45.0 g

1,2-丙二醇 30.0 g

具体操作步骤是:

(1)按配方取各原料,固体物料利用纳米陶瓷砂磨机进行粉碎,得到各物料纳米颗粒,颗粒粒径为≤1000 nm;

(2)在搅拌下,将磺胺嘧啶按照料液比1:3溶解在助表面活性剂中以得到溶液;

(3)在搅拌下,将甲氧苄啶溶解在步骤(2)的溶液中;

(4)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羟丙基纤维素分散在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30 min,然后超声处理60 min;

(5)将步骤(4)的混合液加入到球磨机中,开始30 min排气转速1500 rpm,30 min后研磨速度增加到5000 rpm,循环冷凝水5 ℃,锆珠50 mL,用于湿磨的混合液的体积为锆珠体积的2倍,湿磨100 min,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

(6)将步骤(5)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经过低温冷冻或者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的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

实施例3:

原料配方如下:

磺胺嘧啶 5.0 g

甲氧苄啶 1.0 g

共聚维酮 45.0 g

聚乙二醇4000 10.0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0.0g

乙醇 15.0 g

具体操作步骤是:

(1)按配方取各原料,固体物料利用纳米陶瓷砂磨机进行粉碎,得到各物料纳米颗粒,颗粒粒径为≤1000 nm;

(2)在搅拌下,将磺胺嘧啶按照料液比1:3溶解在助表面活性剂中以得到溶液;

(3)在搅拌下,将甲氧苄啶溶解在步骤(2)的溶液中;

(4)将共聚维酮、聚乙二醇4000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分散在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30 min,然后超声处理60 min;

(5)将步骤(4)的混合液加入到球磨机中,开始30 min排气转速1500 rpm,30 min后研磨速度增加到5000 rpm,循环冷凝水5 ℃,锆珠50 mL,用于湿磨的混合液的体积为锆珠体积的2倍,湿磨100 min,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

(6)将步骤(5)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经过低温冷冻或者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的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

采用实施例1~3的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进行肉汤稀释棋盘试验:

根据所测得的单药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杆菌ATCC25922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棋盘法进行药物的联合抗菌试验。

采用实施例1~3制备的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分别用MHB倍比稀释成一系列浓度,然后将不同浓度的两种抗菌药物按棋盘法设计,两两组合加入96孔平板中,每种抗菌药物取50 μL,再将1.5×105 CFU/mL的菌液100 μL加入孔中,37 ℃孵育24 h。记录两药单独应用时的MIC,和两药联合用药时各自的MIC,并计算FIC指数。试验过程重复5次,取众数为MIC值,结果见表一。

表一: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单用和联用的MIC(mg/L)和FIC指数:

由表一可知,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杆菌ATCC25922联用时的MIC均比单用时的值小;二者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肠杆菌ATCC25922的FIC指数均不大于0.5。结果表明,本发明复方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制剂能够提高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的抗菌活性,增强药物疗效,从而可降低用药量,减少药物残留,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

实施例4:

原料配方如下:

磺胺嘧啶 5.0 g

甲氧苄啶 1.0 g

羟甲基纤维素 45.0 g

聚乙二醇4000 10.0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0.0g

乙醇 15.0 g

具体操作步骤是:

(1)按配方取各原料,固体物料利用纳米陶瓷砂磨机进行粉碎,得到各物料纳米颗粒,颗粒粒径为≤1000 nm;

(2)在搅拌下,将磺胺嘧啶按照料液比1:3溶解在助表面活性剂中以得到溶液;

(3)在搅拌下,将甲氧苄啶溶解在步骤(2)的溶液中;

(4)将羟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4000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分散在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30 min,然后超声处理60 min;

(5)将步骤(4)的混合液加入到球磨机中,开始30 min排气转速1500 rpm,30 min后研磨速度增加到5000 rpm,循环冷凝水5 ℃,锆珠50 mL,用于湿磨的混合液的体积为锆珠体积的2倍,湿磨100 min,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

(6)将步骤(5)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经过低温冷冻或者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的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

实施例5:

原料配方如下:

磺胺嘧啶 5.0 g

甲氧苄啶 1.0 g

聚乙烯吡咯烷酮 45.0 g

聚乙二醇4000 10.0g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10.0g

乙醇 15.0 g

具体操作步骤是:

(1)按配方取各原料,固体物料利用纳米陶瓷砂磨机进行粉碎,得到各物料纳米颗粒,颗粒粒径为≤1000 nm;

(2)在搅拌下,将磺胺嘧啶按照料液比1:3溶解在助表面活性剂中以得到溶液;

(3)在搅拌下,将甲氧苄啶溶解在步骤(2)的溶液中;

(4)将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二醇4000以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分散在步骤(3)的溶液中,搅拌30 min,然后超声处理60 min;

(5)将步骤(4)的混合液加入到球磨机中,开始30 min排气转速1500 rpm,30 min后研磨速度增加到5000 rpm,循环冷凝水5 ℃,锆珠50 mL,用于湿磨的混合液的体积为锆珠体积的2倍,湿磨100 min,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

(6)将步骤(5)得到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混悬液,经过低温冷冻或者喷雾干燥处理后,即可得到的磺胺嘧啶-甲氧苄啶纳米颗粒。

对比例1:按照CN104800229A实施例3的方法制备磺胺嘧啶-甲氧苄啶混悬剂。

实验例:取实施例1-5的纳米颗粒,分别在贮存1月、3月、6月、12月之后,各样品分别加入水后,密封振荡2分钟,静置2小时,计算沉降体积比。对比例1也在相应的贮存时间,测定其沉降体积比。结果如下:

表二 :贮存稳定性实验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对之做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