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气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输液器具用自动除气泡装置。
背景技术:
输液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安全是输液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当普通输液器中药液开始进入滴斗时、换药水时、或者输液结束时若不及时拔出输液针或及时进行换瓶操作,就药水内就会混有空气,空气在输液管中就会形成气泡,而一旦气泡进入患者体内就会造成静脉回血,甚至酿成严重医疗事故。所以医护人员在输液刚开使时,必须将输液导管内的气泡完全排出后再输液,输液过程中还需医护人员用手指弹捏气泡,操作方法较为繁琐,同时还需要医护人员反复跑动观察,给医护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自动排除泡、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安全实用的输液器具用自动除气泡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输液器具用自动除气泡装置,包括上导管、下导管以及上导管和下导管之间的滴斗,滴斗外壁上设有排气管,排气管末端与滴斗的连接处设有过滤膜,滴斗内上方设有隔流板,滴斗内隔流板下方安装槽内设有阻气滤膜,阻气滤膜下方连接有导流芯,导流芯上设有一组相互平行的导流槽。
本结构中,药液通过上导管进入滴斗内,药液经过滴斗内的隔流板分离,空气进入排气管中,空气得到了第一次排除;然后药液继续向下流经阻气滤膜时,由于阻气滤膜的孔径更小,使得剩余气体不得不向上升至排气管内,同时阻气滤膜还起到了过滤杂质、吸附有害物质的作用;阻气滤膜下方连接的导流芯,起到了支撑阻气滤膜的作用;最终药液通过导流芯上设置的相互平行的导流槽流入下导管内。
进一步的,过滤膜的滤膜直径均小于5微米,阻气滤膜的直径小于3微米。
进一步的,滴斗为圆柱形,美观易制造;圆柱形滴斗包括盖子、底座,盖子与底座相互之间可拆卸,方便安装和固定阻气滤膜。
进一步的,排气管设在圆柱形滴斗的侧面上,结构简单,易生产。
进一步的,滴斗内的隔流板共有一对,隔流板为八字形,起到了很好的分离作用。
进一步的,导流芯底部末端延伸至下导管内,导流芯延伸至下导管部分的直径小于在滴斗内的直径,不会因为药液流动速度过快而使阻气滤膜和导流芯脱落或者冲入下导管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生产,方便安装,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的隔离了药液内的气体,同时还起到了过滤有害物质的作用,避免了对输液者造成伤害,从源头杜绝了因输液管混入空气而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安全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技术要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导管,2-下导管,3-滴斗,4-隔流板,5-安装槽,6-阻气滤膜,7-导流芯,9-导流槽,10-过滤膜,11-盖子、12-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参见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输液器具用自动除气泡装置,包括上导管1、下导管2以及上导管1和下导管2之间的滴斗3,滴斗3外壁上设有排气管9,排气管9末端与滴斗3的连接处设有过滤膜10,滴斗3内上方设有隔流板4,滴斗3内隔流板4下方安装槽5内设有阻气滤膜6,阻气滤膜6下方连接有导流芯7,导流芯7上设有一组相互平行的导流槽8。
本结构中,药液通过上导管1进入滴斗3内,药液经过滴斗3内的隔流板4分离,空气进入排气管9中,空气得到了第一次排除;然后药液继续向下流经阻气滤膜6时,由于阻气滤膜6的孔径更小,使得剩余气体不得不向上升至排气管9内;同时阻气滤膜6还起到了过滤杂质、吸附有害物质的作用;阻气滤膜6下方连接的导流芯7,起到了支撑阻气滤膜6的作用;最终药液通过导流芯7上设置的相互平行的导流槽8流入下导管2内。
进一步的,过滤膜10的直径小于5微米,阻气滤膜6的直径均小于3微米。
进一步的,滴斗3为圆柱形,圆柱形滴斗3包括盖子11、底座12,盖子11与底座12相互之间可拆卸。
进一步的,排气管9设在圆柱形滴斗3的侧面上。
进一步的,滴斗3内的隔流板4共有一对,隔流板4为八字形。
进一步的,导流芯7底部末端延伸至下导管2内,导流芯7延伸至下导管2部分的直径小于在滴斗3内的直径。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结构简单,方便安装,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效的隔离了药液内的气体,同时还起到了过滤有害物质的作用,避免了对输液者造成伤害,从源头杜绝了因输液管混入空气而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安全实用,便于推广。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所述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