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引流装置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775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引流装置固定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引流装置固定领域,涉及一种便携式引流装置固定架。



背景技术:

心胸科开胸手术后患者需要放置引流装置,引流装置的作用是引流出胸腔内的液体及气体、平衡胸腔内的压力、预防纵隔移位、促进肺复张和发现胸膜腔活动性出血。术后患者常因置管不便、担心引流管脱落不愿意下床活动,易出现引流不顺畅而至积液形成;行走过程中如果引流装置位置过高会造成逆行感染,引流瓶倾斜的话易使气体进入胸膜腔、集液腔和水封腔内液体混合,影响记录的准确性。所以术后的患者下床走动时,一般都需要陪护人员辅助,这样会占用更多的人力,极其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的引流装置固定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便携式引流装置固定架,包括上架体和下架体,所述上架体包括结构相同相对竖直设置的左立柱和右立柱,上架体还包括手提带,手提带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柱和右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下架体为类似于开口朝上的W型的框架结构,下架体包括左框架、右框架和将左框架和右框架连接起来的底部框架,底部框架的两端为用于悬挂引流装置挂钩的对称设置的左凹槽和右凹槽,左框架和右框架的上端分别与左立柱和右立柱的下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的下端内侧分别设置有圆柱形滚子,左框架和右框架上分别设置有与圆柱形滚子对应的长条形滑轨,圆柱形滚子的一部分嵌在滑轨内,圆柱形滚子可以在滑轨内滑动。圆柱形滚子通过转轴分别与左立柱和右立柱的下端铰接,所述左框架左侧壁和右框架的右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对称设置的竖直方向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前侧壁、后侧壁分别与左框架和右框架形成U型凹槽,左立柱和右立柱分别卡在U型凹槽内,前侧壁和后侧壁的中部分别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跑道型长条孔,转轴的两端分别穿过长条孔;

转轴穿过前侧壁和后侧壁后其一端安装上限位销,转轴的另外一端固定有安装架,左框架和右框架的前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突出于左框架和右框架与安装架相对应的安装耳朵,固定螺栓依次穿过安装架上的第一安装孔和安装耳朵上的第二安装孔后用螺母并紧,从而将上架体和下架体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耳朵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左立柱和右立柱为光滑过度体,所述下架体为光滑过度体,所述手提带为软质材料,这样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采用光滑过度体比锐角的设计更安全,手提带采用软质材料,舒适性更高。

进一步的,所述左框架和右框架分别为相对设置的向内倾斜的圆弧形结构,这样对左框架和右框架施加相对的外力时,左框架和右框架会有一个回弹的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经济实用,便于携带,在患者下床活动时妥善固定引流瓶,以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防止逆行感染、减少行走过程中牵拉导致的疼痛,有效节省人力资源,患者能耐受,在社会伦理适应性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说明:

1-上架体;11-左立柱;12-右立柱;13-手提带;2-下架体;21-左框架;22-右框架;23-底部框架;24-左凹槽;25-右凹槽;26-前侧壁;27-后侧壁;28-长条孔;29-滑轨;210-安装耳朵;3-圆柱形滚子;4-转轴;41-安装架;5-固定螺栓;6-螺母;7-限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便携式引流装置固定架,包括上架体1和下架体2,上架体1包括结构相同相对竖直设置的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左立柱11向左向下弯折,右立柱12向右向下弯折。上架体1还包括手提带13,手提带13采用软质材料,患者可以通过手提带13对固定架手提或者手挽。手提带13的两端分别与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的上端固定连接,下架体2为类似于开口朝上的W型的框架结构,下架体2包括左框架21、右框架22和将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连接起来的底部框架23,底部框架23的两端为用于悬挂引流装置挂钩的对称设置的左凹槽24和右凹槽25。

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的下端内侧分别设置有圆柱形滚子3,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上分别设置有与圆柱形滚子3对应的长条形滑轨29,圆柱形滚子3的一部分嵌在滑轨29内,圆柱形滚子3 可以在滑轨29内上下滑动。圆柱形滚子3通过转轴4分别与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的下端铰接,左框架21左侧壁和右框架22的右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对称设置的竖直方向的前侧壁26和后侧壁27,前侧壁26、后侧壁27分别与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形成U型凹槽,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分别卡在U型凹槽内,前侧壁26和后侧壁27的中部分别开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跑道型长条孔28,转轴4的两端分别穿过长条孔28。

转轴4的两端分别穿过前侧壁26和后侧壁27后其一端安装上限位销7,转轴4的另外一端固定有安装架41,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四个突出于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与安装架41相对应的安装耳朵210,安装耳朵210均匀分布。固定螺栓5依次穿过安装架41上的第一安装孔和安装耳朵210上的第二安装孔后用螺母6并紧,从而将上架体1和下架体2进行固定。

左立柱11和右立柱12为光滑过度体,下架体2为光滑过度体,这样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采用光滑过度体比锐角的设计更安全。

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分别为相对设置的向内倾斜的圆弧形结构,这样对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施加相对的外力时,左框架21和右框架22会有一个回弹的力,使左立柱11和左框架21、右立柱12和右框架22贴合的更紧密。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每一个安装耳朵210就对应一个上架体1和下架体2的相对位置,相对位置不同,手提带13距离底部框架23之间的距离就不同,从而引流装置的高低位置就不同。使用时,松开固定螺栓5,根据患者的身高调节上架体1和下架体2的相对位置,圆柱形滚子3在滑轨29内滑动,当调整到需要的高度后,安装上固定螺栓5将上架体1和下架体2进行定位。将引流装置的两个钩子分别挂在左凹槽24和右凹槽25上,患者可以手提着手提带13下床走动。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