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熏背部穴位负压吸附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94016阅读:473来源:国知局
中医药熏背部穴位负压吸附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中医药熏背部穴位负压吸附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内科患者在进行治疗作用时,常通过背部颈部的熏蒸来治疗,以往的药物熏蒸作用方法多采用中药热敷带热敷作用的方法,这样不仅贴合效果差,而且在进行背部熏蒸时,不利于背部血液循环,而且以往的拔罐中医治疗的方法也采用卧式作用,连同颈部一起作用治疗的效果不明显,长此以往,增大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进行中医内科患者中药背部熏蒸负压吸附作用治疗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科学有效的中医药熏背部穴位负压吸附治疗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和中药熏蒸装置,在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上设有背部熏蒸作用板,背部熏蒸作用板内设有环形吸附作用圈,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后侧与颈部护板连接,颈部护板上设有磁疗孔,颈部护板后侧与头部支撑枕连接,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右侧设有排气槽,排气槽内设有导气格栅,排气槽后侧设有组合槽,组合槽内设有通管,通管与中药熏蒸装置连接,中药熏蒸装置前侧设有数据显示屏,数据显示屏右侧设有熏蒸控制旋钮,熏蒸控制旋钮右侧设有负压吸附控制旋钮,中药熏蒸装置上设有中药投放斗,中药投放斗外侧设有隔板插槽,隔板插槽内设有隔板,中药熏蒸装置右侧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前侧设有导线口,导线口内设有导线,导线与变压器连接,变压器与电源插头连接,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内部设有均匀散播槽,均匀散播槽下侧与中接管连接,中接管与缓存接管器连接,缓存接管器前侧设有接管座槽,环形吸附作用圈与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内部直通管连接,直通管通过气管与集气板连接,集气板与负压气泵连接,负压气泵前侧设有换气口,负压气泵上侧与气泵控制器连接,均匀散播槽右侧设有磁石板,磁石板下侧设有磁感线圈,磁感线圈与电流控制器连接,中药熏蒸装置内部设有投放熏蒸通道,投放熏蒸通道右侧设有风道,风道内设有风机,投放熏蒸通道左侧设有集中输入通道,投放熏蒸通道下侧设有加热熏蒸底座,加热熏蒸底座内设有电热丝,电热丝与电路主板连接,电路主板上设有集成控制器。

作为优选,所述颈部护板左右两侧设有弧形托。

作为优选,所述头部支撑枕上设有条形凸起。

作为优选,所述投放熏蒸通道左侧设有钢丝滤网。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进行中医内科患者中药背部熏蒸负压吸附作用治疗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科学有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药熏蒸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2、中药熏蒸装置,3、背部熏蒸作用板,4、环形吸附作用圈,5、颈部护板,6、磁疗孔,7、头部支撑枕,8、排气槽,9、导气格栅,10、组合槽,11、通管,12、数据显示屏,13、熏蒸控制旋钮,14、负压吸附控制旋钮,15、中药投放斗,16、隔板插槽,17、隔板,18、进风口,19、导线口,20、导线,21、变压器,22、电源插头,23、均匀散播槽,24、中接管,25、缓存接管器,26、接管座槽,27、直通管,28、气管,29、集气板,30、负压气泵,31、换气口,32、气泵控制器,33、磁石板,34、磁感线圈,35、电流控制器,36、投放熏蒸通道,37、风道,38、风机,39、集中输入通道,40、加热熏蒸底座,41、电热丝,42、电路主板,43、集成控制器,44、弧形托,45、条形凸起,46、钢丝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中药熏蒸背部穴位负压吸附治疗装置,包括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和中药熏蒸装置2,在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上设有背部熏蒸作用板3,背部熏蒸作用板3内设有环形吸附作用圈4,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后侧与颈部护板5连接,颈部护板5上设有磁疗孔6,颈部护板5后侧与头部支撑枕7连接,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右侧设有排气槽8,排气槽8内设有导气格栅9,排气槽8后侧设有组合槽10,组合槽10内设有通管11,通管11与中药熏蒸装置2连接,中药熏蒸装置2前侧设有数据显示屏12,数据显示屏12右侧设有熏蒸控制旋钮13,熏蒸控制旋钮13右侧设有负压吸附控制旋钮14,中药熏蒸装置2上设有中药投放斗15,中药投放斗15外侧设有隔板插槽16,隔板插槽16内设有隔板17,中药熏蒸装置2右侧设有进风口18,进风口18前侧设有导线口19,导线口19内设有导线20,导线20与变压器21连接,变压器21与电源插头22连接,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内部设有均匀散播槽23,均匀散播槽23下侧与中接管24连接,中接管24与缓存接管器25连接,缓存接管器25前侧设有接管座槽26,环形吸附作用圈4与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内部直通管27连接,直通管27通过气管28与集气板29连接,集气板29与负压气泵30连接,负压气泵30前侧设有换气口31,负压气泵30上侧与气泵控制器32连接,均匀散播槽23右侧设有磁石板33,磁石板33下侧设有磁感线圈34,磁感线圈34与电流控制器35连接,中药熏蒸装置2内部设有投放熏蒸通道36,投放熏蒸通道36右侧设有风道37,风道37内设有风机38,投放熏蒸通道36左侧设有集中输入通道39,投放熏蒸通道36下侧设有加热熏蒸底座40,加热熏蒸底座40内设有电热丝41,电热丝41与电路主板42连接,电路主板42上设有集成控制器43。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患者躺在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上的背部熏蒸作用板3上,颈部放置在颈部护板5上侧,头部通过头部支撑枕7进行支撑,将中药药材通过中药投放斗15投放到中药熏蒸装置2内部的投放熏蒸通道36内,通过隔板插槽16内隔板17进行密封封闭,接通电源插头22到电源,通过观察数据显示屏12显示的数据,分别通过熏蒸控制旋钮13和负压吸附控制旋钮14对装置进行操作控制,药材在投放熏蒸通道36内,通过集成控制器43控制其底部的加热熏蒸底座40内电热丝41进行加热熏蒸,通过风道37内风机38进行熏蒸输送,由集中输入通道39输入到背部作用治疗装置主体1内部的均匀散播槽23,从而作用到患者背部皮肤部位,而患者颈部通过磁石板33与磁感线圈34进行磁疗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当需要对患者背部进行负压吸附作用时,环形吸附作用圈4作用到患者背部穴位,负压气泵30在气泵控制器32的控制下,由集气板29连接的气管28对环形吸附作用圈4进行加压吸附,多余气体通过导气格栅9进行排出处理,从而进行周期性负压吸附作用,达到类似拔罐作用治疗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颈部护板5左右两侧设有弧形托44。这样设置,可以增加颈部承托效果,提高使用舒适性。

作为优选,所述头部支撑枕7上设有条形凸起45。这样设置,可以增大头部摩擦,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作为优选,所述投放熏蒸通道36左侧设有钢丝滤网46。这样设置,可以进行中药药材过滤,防止药材碎渣进入装置内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