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5578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宫腔植入器械,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
背景技术
:女性宫腔粘连的发生可能和宫腔操作史的妊娠或非妊娠因素,以及手术炎症因素等原因相关,宫腔粘连直接给女性带来了月经失调甚至不孕的痛苦。为了对宫腔粘连进行治疗,现有技术的手段往往较为复杂而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治疗宫腔粘连的费用高昂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本发明所述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包括输送管、推杆和植入物,至少部分推杆容纳于输送管内,植入物在第一状态下容纳于输送管内并接受推杆的推动,植入物为带药的膜状或片状结构,植入物包括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基质和负载在该基质上的药物,基质上设置有连通膜状或片状结构的两侧的通孔。该输送管为圆管结构,其内侧壁形成为台阶壁面并限定出连通的大直径空腔和小直径空腔。推杆为直杆结构,包括第一大直径段、小直径段和第二大直径段,其中,小直径段位于第一大直径段和第二大直径段之间,且第一大直径段容纳于大直径空腔中配合。植入物为▽型,y型,或型。基质为负载在可降解骨架上的明胶膜或者独立的明胶膜。可降解骨架为v型。通孔以2mm-3mm的间距均匀地分布。通孔的直径为2mm-3mm。基质上设置5排-7排通孔。药物为17-β雌二醇共混吲哚美辛联合;或者单独的17-β雌二醇。药物的每日释放量为20-200μg。药物分布于基质的内部。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借助于推杆将植入物置于子宫腔体内的既定位置,通过植入物的基质对粘连的子宫膜进行隔离和支撑作用,通过植入物的药物对子宫表面的炎症和创伤面进行有效的修复,其中,该可降解的基质不仅可以在0.5到2个月的释放周期内定向定量地缓慢向宫腔内创伤面和炎症给药以进行持续和有效地修复以解决宫腔粘连的问题,而且由于无需后期取出而减轻了反复操作对病患造成的痛苦。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的剖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植入物;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植入物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图1-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包括输送管1、推杆2和植入物3。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管1为圆管结构,其内侧壁形成为台阶壁面并限定出连通的大直径空腔11和小直径空腔12。推杆2为直杆结构,包括第一大直径段21、小直径段22和第二大直径段23,其中,小直径段22位于第一大直径段21和第二大直径段23之间,且第一大直径段21的直径略小于第二大直径段2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大直径段21容纳于大直径空腔11中配合。植入物3为带药的膜状或片状结构,其容纳于大直径空腔11中并可在推杆2的推动下从输送管1中推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推杆2的第一大直径段21朝向输送管1的台阶壁面拉出,从而使得推杆2的第一大直径段21在大直径空腔11内抵靠输送管1的台阶面,然后将植入物3放置于输送管1的大直径空腔11内,接下来将该宫腔内膜植入系统设置于适当的位置,朝向植入物3推动推杆2,使得推杆2推动植入物3抵达子宫腔体内的既定位置,并可以药物释放。该植入物3为倒三角形,即▽型。实际上,根据子宫的轮廓,该植入物3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y型或者型等。该植入物3包括基质和负载在该基质上的药物。如此,一方面,植入物3的基质可以对粘连的子宫膜进行隔离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植入物3的药物可以对子宫表面的炎症和创伤面进行有效的修复。基质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优选地,植入物3在植入后的0.5~2个月的时间段内定期降解,不需取出。如此,不仅在0.5到2个月的释放周期内定向定量地缓慢向宫腔内创伤面和炎症给药以进行持续和有效地修复以解决宫腔粘连的问题,而且减轻了反复操作对病患造成的痛苦。在一个实施例中,植入物3的基质为负载在可降解骨架31上的明胶膜32,如图3所示。其中,该可降解骨架31呈现为v型,以对明胶膜32进行支撑,防止明胶膜32在植入过程中和植入之后的卷曲。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植入物3的基质可以省略可降解骨架31而仅由明胶膜32形成,如图4所示。植入物3的该可降解骨架31可以由任何可降解材料形成,包括但不限于聚乳酸(polylacticacid,pla)、l-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或lpla)、聚羟基乙酸/聚乳酸共聚物(polyglycolicacid/polylacticacid,pgla)、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聚羟基丁酸戊酯(polyhydroxylbutyratevalerate,phbv)、聚乙酰谷氨酸(polyacetylglutamicacid,paga)、聚正酯(polyorthoesters,poe)和聚氧化乙烯/聚丁烯共聚物(polyethyleneoxide/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peo/pbtp)、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p-dioxanone,ppdo)、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succinate),pbs)、聚癸二酸甘油酯(poly(glycerolsebacate),pgs)、壳聚糖、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pva),及上述材料的共聚物或共混物,及其同系物。植入物3的明胶膜32上设置有通孔321,其连通膜的两侧。优选地,该通孔321以2mm或3mm的间距均匀地分布在膜上,实现膜两侧的透气。在进行膜的通孔设计时,将膜的透气性和膜的强度作为两个目标进行考虑,同时实现这个两个方面的功能。经过前期的试验已经将通孔的直径大小设计为2mm或者3mm,从上到下设计多排通孔,如下表1所示。通孔设计完成后以透水率和拉伸强度两个定量指标来考察设定的膜的透气性和强度两个指标。表1实验表明,方案3的五排通孔设计和方案4的七排通孔设计,在透水率和拉伸强度的两个目标同时达成率高。如果孔太多,则膜的相对密度降低拉伸强度降低,影响膜的强度和术中实际操作可行性。如果孔太少,则膜的透气性受到影响,不能实现膜两侧的物质交换,影响治疗效果。植入物3的药物可以为雌性激素,其定向释放修复炎症或子宫内膜的创伤面。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雌性激素可以设计为90%的17-β雌二醇共混10%吲哚美辛联合使用;或单独100%的17-β雌二醇进行使用。药物可设计为具有不同的释放行为,如下表2所示。表2药物每日释放量药物总含量100%17-β雌二醇≤20μg5mg100%17-β雌二醇≤50μg5mg100%17-β雌二醇≤100μg5mg100%17-β雌二醇≤200μg5mg90%17-β雌二醇+10%吲哚美辛≤20μg5mg90%17-β雌二醇+10%吲哚美辛≤50μg5mg90%17-β雌二醇+10%吲哚美辛≤100μg5mg90%17-β雌二醇+10%吲哚美辛≤200μg5mg该药物释放的量可以根据宫腔黏连粘连的的程度,如轻度,中度和中度粘连的程度不同进行选型后选择对应的释放量,具体的轻度可以选择20μg或50μg的释放量,中度可以选择100μg的释放量,重度可以选择200μg的释放量。或依照医生对病人的判断而依照经验使用。植入物3的药物可以通过喷涂或浸涂的方式负载到基质上。在一个实施例中,将基质放置于喷涂架上固定,喷涂设备以1μg/s或5μg/s或者适宜的喷涂速度点喷药物。将喷嘴对膜状产品进行往返喷涂,特定的时间50s-200s,均匀的将药物覆盖到膜状产品上,从而实现定向定量释放的目的。应该理解,喷涂设备的移动速度太快可能导致喷涂不均匀,速度太慢影响产品生产效率,试验分析1μg/s或5μg/s为一个合理的速度范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将基质放置于浸涂固定架上固定,固定架随膜状植入器械可进行上下往返运动,将基质完全浸没于药物中后30s-90s后退出容器,等待5s,后重新进入容器。该过程重复3次后完成浸涂工艺,均匀的将药物覆盖到基质上,从而实现定向定量释放的目的。应该理解,基质浸没时间过长影响产品生产效率,时间过短影响药物的附着力和药量,经试验分析30s-90s为合理的喷涂时间;而基质退出容器的等待时间过短则药物未均匀浸没分布,等待时间过长影响生产效率,经试验分析,5s为一个合适的时间。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植入物3的药物可以在基质的成形过程中分布于基质的内部,从而负载在基质上。例如,通过将基质雌二醇分子溶于明胶溶液后涂布成膜的方式进行加工制作。首先配置1%~5%的生物明胶溶液,配置完成后将定量的雌二醇加入溶液中在48℃~52℃参数下,以一定的转速将溶液搅拌均匀,随后放入纯天然生物交联剂京尼平,继续搅拌1~5分钟,以增加成膜之后的物理性能。测试其ph值保证溶液的ph值均值在7.0附近。测试完成后将明胶溶液均匀涂覆于形状特定设计的聚酯基模型中,膜干燥后即可取出进行使用。该步骤可以保证雌二醇在明胶膜中均匀的分布,以实现术中的雌二醇释放和明胶降解同时作用的效果。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即凡是依据本发明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等效变化与修饰,皆落入本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本发明未详尽描述的均为常规技术内容。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