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41115发布日期:2018-10-12 22:04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介入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器。



背景技术:

肺栓塞(PE)是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高,有资料统计,不经治疗的肺栓塞死亡率为20%-30%,每年新增病例约占人口的0.2%。我国以13.5亿人口计算,每年约有270万新增患者。

腔静脉滤器(以下简称滤器)在临床上被证实为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手段,可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但是滤器植入下腔静脉一定时间后,由于对血管的刺激,滤器支撑杆会不同程度地被内皮细胞爬覆、包裹,造成难于取出,只能作为永久滤器长期植入人体。而滤器永久植入人体具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滤器长期与血液和血管内皮接触,可能发生蛋白质吸附、血小板粘附,最终形成血栓导致静脉血管堵塞,或导致肺栓塞再发生。此外,长期植入体内,有发生滤器变形、倾斜、移位、断裂,甚至穿透血管的危险等。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可方便取出且不损伤血管内壁的滤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滤器植入血管中后,不方便取出的问题,提供一种容易回收的滤器。

一种滤器,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外侧的一组第一支撑件,所述主体部包括近心端、远心端及设置于所述近心端及所述远心端之间的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多个沿所述主体部的圆周方向间隔分布的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近心端与多个所述连接件之间的近端框架及连接于所述远心端及连接件之间的远端框架,所述连接件比所述框体的其他结构更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所述连接件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距所述纵向中心轴最远之处靠近所述纵向中心轴,且所述连接件在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不大于10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端框架包括多根直线型远端固定杆,所述远端固定杆的数量与所述连接件的数量相等,且多根所述远端固定杆与多个所述连接件一一对应,每一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远心端的端部均通过与其对应的所述远端固定杆与所述远心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远端框架之间还包括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与远端框架之间的弯折段,所述弯折段的与所述连接件相连的端部较所述弯折段的与所述远端框架相连的端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心端与所述远端框架之间还包括过渡杆,所述远端框架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端部通过所述过渡杆与所述远心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器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主体部外侧的一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比所述第一支撑件更靠近所述远心端,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开口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于所述远心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第一引导段及与所述第一引导段连接的第一支撑段,每一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与主体部连接的第二引导段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的第二支撑段,且所述第一支撑段与所述第二支撑段的延伸方向均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支撑段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均相等,每一所述第二支撑段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均等于所述第一支撑段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段或所述第二支撑段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的径向高度,与所述连接件距离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最远的位置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纵向中心轴的径向高度之差为1.5~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器的近心端或者远心端上还设有回收体,所述第一支撑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开口方向均朝向远离所述回收体的方向。

上述滤器,通过在主体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在植入至体内时,仅第一支撑件与管腔内壁之间相互接触,隔绝了主体部与管腔壁的直接接触,因此在将滤器取出时,仅需要将第一支撑件与管腔内壁分离即可,取出滤器方便;同时,由于连接件的在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较小,即,框架上距离主体部纵向中心轴最远位置的长度较短,可以进一步降低管腔内壁组织爬覆到框体上的概率,进一步降低滤器回收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滤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滤器在植入血管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滤器领域,将滤器植入体内后相对心脏较近的一端称为近心端,相对心脏较远的一端称为远心端。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滤器10,用于植入人体管腔中以捕获管腔中的血栓。滤器10包括主体部100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主体部100外侧的一组第一支撑件200及一组第二支撑件300。所述主体部100包括近心端101、远心端102及设置于所述近心端101及所述远心端102之间的框体110,所述框体110包括多个沿所述主体部100的圆周方向分布的连接件111、连接于连接件111与所述近心端101之间的近端框架113及连接于连接件111与远心端102之间的远端框架115。在本实施例中,远心端102上设置有回收体104,例如为勾体或者是螺纹结构,用于在远心端102将进行血栓过滤后的滤器10取出。

具体地,请一并参阅图2,近端框架113由一组沿滤器10的圆周方向等分设置的Y形杆1131构成,Y形杆1131的数量与连接件111的数量一致,每根Y形杆1131均包括一根主支段1132及由所述主支段1132的一端分出的两根分支段1133。主支段1132连接于近心端101与两根分支段1133之间,且相邻的两根Y形杆1131的两根相邻的分支段1133远离近心端101的端部汇聚于一根连接件111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支段1132靠近所述近心端101的部分为所述Y形杆1131的根部;所述Y形杆1131的每根分支段1133远离所述近心端101的端部为所述Y形杆1131的分支端。

远端框架115包括多个直线型远端固定杆1151,远端固定杆1151的数量与连接件111的数量相等(即远端固定杆1151的数量小于分支段1133的数量,也就是说,近端框架113的杆体的密度大于远端框架115的杆体的密度),每一所述远端固定杆1151的一端与一所述连接件1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远心端102连接。即,远端固定杆1151呈斜杆状,其靠近远心端的一侧朝向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方向倾斜,使得远端框架115更靠近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更具体地,多个远端固定杆1151均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远端框架115也可以由Y形杆构成,Y形杆的数量为连接件数量的一半。例如,两根远端固定杆1151远离连接件111的一端先汇聚成一根再延伸至与远心端102连接。

请继续参阅图1,连接件111比所述近端框架113及所述远端框架115更远离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即滤器10的纵向中心轴),即,连接件111比近端框架113除去与连接件111相连的位置外、远端框架115除去与连接件111相连的位置外都更远离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连接件111比第一支撑件200的距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最远之处靠近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所述连接件111在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不大于10mm,且通过动物实验表明,若所述连接件111在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大于10mm,则待滤器10植入体内后,连接件111易相对滤器10的纵向中心轴倾斜,从而导致其易与血管壁接触,进而使得连接件111的大部分结构及框体110的部分结构上都有血管内膜爬覆,提高了滤器10从体内取出的难度。例如,所述连接件111在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不大于8mm。又如,所述连接件111在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不大于6mm。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连接件111的两端分别连接远端框架113上距离主体部100纵向中心轴最远的位置与近端框架111上距离主体部100纵向中心轴最远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11呈直线形,多个连接件111沿滤器10的圆周方向均分分布,多个连接件111的长度均相等,且均平行于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

需要说明的是,框体110是由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材料如镍钛合金制成,在将滤器10输送至人体内部管腔并从输送器的输送管鞘中释放后,可恢复形变至展开状态。在进行血栓过滤的过程中,血流从远心端102向近心端101流动,血栓首先从杆体密度较小的远端框架115的空隙中通过,进入到滤器10内部,之后经由杆体密度较大的近端框架113阻挡以留置在滤器10内部,从而实现对血栓的过滤。

请一并参阅图2,第一支撑件200与连接件111连接。第二支撑件300比所述第一支撑件200更靠近所述远心端102,且所述第二支撑件300的开口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00的开口方向相同,均朝向于远离回收体104的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0设置于远心端102上。由于第一支撑件200与第二支撑件300在框体110的轴向位置不同,第一支撑件200和第二支撑件300可以协同作用(即第一支撑件200和第二支撑件300可以固定于血管壁的不同位置)以使滤器10难以在血流及外力作用下倾斜、移位,稳定性较高。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0还可以设置于主体部100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二支撑件300也可以设置于远端框架115上。

请一并参阅图3,在将上述滤器10植入到腔静脉血管20后,第一支撑件200与第二支撑件300直接与血管内膜21接触,滤器10的主体部100悬浮于血管内部,因此植入后血管内膜21只会在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上爬覆,使得取出滤器10时,仅需要将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与血管内膜21分离即可;同时因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与血管内膜21接触面较小,故取出滤器10时较为方便,对血管内膜影响较小。此外,通过将连接件111的在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设置在不大于10mm,即,框体110上距离血管内膜距离最小的位置的长度较小,这样可以以降低血管内膜与框体110接触的概率,同时还可以降低第一支撑件200受到血管壁的挤压而带动连接件111向血管壁靠近的概率,从而避免血管内膜在框体110的连接件111上爬覆,方便滤器10的取出。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0也可以省略。例如,在保证滤器10的稳定性的条件下,滤器10上可以仅设置有一组第一支撑件200。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还可以设置多组。例如,在近端框架113及近心端101上还可以设置一组或多组第一支撑件200,在远端框架115上还可以设置多组第二支撑件300。又如,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0为两组,分别设置于近心端101及连接件111上,第二支撑件300为一组,设置在远心端102上。

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200还可以仅设置于近端框架113上,此时,也可以降低第一支撑件200受到血管壁的挤压而带动连接件111向血管壁靠近的概率,从而避免血管内膜在框体110的连接件111上爬覆,方便滤器10的取出。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滤器10稳定性的情况下,每组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第一支撑件200的数量与连接件111的数量相等,每一连接件111上设置有一个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的数量与第一支撑件200的数量相同。

请参阅图2,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均呈弯折状。每一第一支撑件200包括与所述连接件111连接的第一引导段210及与所述第一引导段210连接的第一支撑段220。每一所述第二支撑件300包括与主体部100连接的第二引导段310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段310连接的第二支撑段320。所述第一支撑段220与所述第二支撑段320的延伸方向均相同。

具体地,所述第一引导段210从与连接件111相连的一端沿远离回收体104的一端(朝向近心端101)的方向向外辐射,所述第一支撑段220与所述第一引导段210相连且沿远离回收体104一端(朝向近心端101)的方向轴向延伸,即第一支撑体200的开口方向朝向滤器10的近心端101。相应地,所述第二引导段310从与主体部100相连的一端沿远离回收体104的一端(朝向近心端101)的方向向外辐射,所述第二支撑段320与所述第二引导段310相连且沿远离回收体104一端(朝向近心端101)的方向轴向延伸,即第二支撑体300的开口方向朝向滤器10近心端101。由于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仅一端与主体部100连接,即,呈开放性结构,在朝着远心端102的方向从人体中抽出滤器10时,由于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靠近近心端101所在的一端不具阻力,故借助外力可以轻松取出。

请参阅图2,第一支撑段220远离第一引导段210的一端略向远离主体部100纵向中心轴的方向倾斜,第二支撑段320与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平行。优选地,第一支撑段220远离回收体104的一端朝向主体部100纵向中心轴弯折并延伸形成弯折结构230,防止了滤器10的第一支撑件200刺入到血管内壁中。更优选地,弯折结构230远离第一支撑段220的一端设置有球状体,进一步防止第一支撑件200刺入血管壁中。需要说明的是,弯折结构230的弯折的长度没有特别的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段220还可以与第二支撑段320的结构相同,第一支撑段220及第二支撑段320均与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平行。

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2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段220、第二支撑件300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支撑段3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回收体104还可以设置在近心端101上,用于从近心端101回收滤器10。此时,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的开口方向也可以均朝向于远心端102。

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第一支撑段2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均相等,每一所述第二支撑段3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均等于所述第一支撑段2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可以使得滤器10在植入血管后受力较均匀,降低滤器10在血流或外力作用下出现倾斜、移位的风险。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段2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也可以略大于或略小于所述第二支撑段3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之间的径向高度。

具体地,为了使框体110更好地与血管内壁分离,例如,所述第一支撑段220或所述第二支撑段320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的径向高度,与所述连接件111距离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最远的位置相对于所述主体部100的纵向中心轴的径向高度之差为1.5~5mm。这是因为,经过动物实验表明,若高度之差小于1.5mm,则血管内皮易爬覆在框体110上,若高度之差大于5mm,则滤器10的过滤效果较差。优选地,高度差为3mm。

请继续参阅图2,第二支撑件300外侧设有锚刺301,锚刺301可选择性的设置于第二引导段310或者是第二支撑段320上,所述锚刺301朝向近心端101倾斜。需要说明的是,当锚刺301设置于第二引导段310时,应以在滤器10植入至管腔中后,锚刺301需能够刺入到管腔壁组织中,第二支撑段320的自由端并不起到刺入管腔内壁组织以固定住滤器10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第二支撑件300上的锚刺301可以同时朝向近心端101倾斜也可以同时朝向远心端102倾斜,或者可选择性的部分第二支撑件300上的锚刺301朝向近心端101倾斜,另外部分第二支撑体支撑件300上的锚刺301朝向远心端102倾斜。当滤器10置于人体的管腔中时,锚刺301刺入到管腔内壁的组织中,实现滤器10在管腔中的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锚刺301同时可选择性的设置于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上;或者并不在第一支撑件200及第二支撑件300上设置锚刺301,而是通过第一支撑件200和/或第二支撑件300对管腔壁的支撑力实现滤器10与管腔壁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锚刺301和框体110一样也可以由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材料如镍钛合金制成,在将滤器10输送至人体内部管腔并从输送器的输送管鞘中释放后,可恢复形变至展开状态。

滤器10的各个部分的连接方式没有特别的限定。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与所述主体部100、所述第一支撑件200和/或第二支撑件300与所述锚刺301均是通过激光切割的方式一体成型的。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件200、第二支撑件300、主体部100以及锚刺301可选为相对独立的部分,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滤器10a与第一实施例的滤器10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件111a与所述远端框架115a之间还包括连接于连接件111a与远端框架115a之间的弯折段116;所述连接件111a呈直线形,且均平行于主体部100a的纵向中心轴;所述弯折段116靠近连接件111a的一端于连接件111a相连,所述弯折段116的与连接件111a相连的端部较所述弯折段116的与所述远端框架115a相连的端部远离所述滤器10a的纵向中心轴。通过设置弯折段116,使得远端框架115a整体更靠近主体部100a的纵向中心轴,进而增加第二支撑件300a的平行段与远端框架115a远离远心端102a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可以在滤器10a植入血管中后,防止血管内膜爬覆到远端框架115a上,提高滤器10a的回收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连接件111a的长度均相等,多个弯折段116的长度也均相等,且弯折段116与连接件111a之间的夹角均相等,均大于90°。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弯折段还可以包括一段平行于滤器纵向中心轴的一段,只要弯折段的与连接件相连的端部较所述弯折段的与所述远端框架相连的端部远离所述滤器的纵向中心轴即可。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弯折段也可以呈正弦波形、锯齿状、或者方形波型等等,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直线型。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滤器10b与第一实施例的滤器10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连接件111b呈点状。换言之,连接件111b的长度为零,远端框架115b与近端框架113b的连接处即为连接件111b,连接件111b为远端框架1115b及近端框架113b上距离主体部100b纵向中心轴上最远的点,第一支撑件200b与框体110b上近端框架113b与远端框架115b的连接处连接。

请参阅图5,所述远心端102b与所述远端框架115b之间还包括过渡杆120,所述远端框架115b远离所述连接件111b的一端通过所述过渡杆120与所述远心端102b连接,第二支撑件300b与过渡杆120连接。过渡杆120的存在增加了第二支撑件300b与第一支撑件200b之间的距离,进而降低了滤器10b植入血管后相对血管倾斜的概率,提高了滤器10b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过渡杆120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过渡杆120的材料可以与主体部相同,也可以与主体部不同。

本实用新型的滤器的主体部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在植入至体内时,仅第一支撑件与管腔内壁之间相互接触,隔绝了主体部与管腔壁的直接接触,因此在将滤器取出时,仅需要将第一支撑件与管腔内壁分离即可,取出滤器方便;同时,由于连接件在滤器的纵向中心轴上的投影长度较小,即,框架上距离主体部纵向中心轴最远位置的长度较短,可以进一步降低管腔内壁组织爬覆到框体上的概率,进一步降低滤器回收的难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