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8687发布日期:2018-06-26 09:21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用喷洒导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



背景技术:

在现阶段采用的喷洒导管是奥林巴斯的喷洒导管,喷洒导管的作用主要是染色、局部喷洒药物或者局部冲水,临床上的食管经常采用喷洒导管进行碘染,胃病局部病变采用亚甲蓝或者靛胭脂染色,或者是洁维乐等黏膜保护剂的局部喷洒,或者局部有影响观察的黏液时需要冲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然而,原奥林巴斯喷洒导管,其外塑料导管的直径为2毫米,药液只能从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孔出来,当需要喷类似洁维乐等乳剂药液这种粘稠性较高的液体时,会出现喷洒困难的情况。而需要喷浓度较稀的液体时,其喷出来的水类似一个梯形的水雾,在病变染色中会出现喷洒不均的情况。

此外,原奥林巴斯喷洒导管由于是单层的塑料导管,通过内镜活检孔道时硬度支撑力不够,需要内含一根金属导丝固定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其既能喷洒浓度较稀的药液,也能喷洒粘稠度较高的乳剂,而且喷洒粘稠度较高的乳剂不会出现堵塞,解决了传统喷洒管功能单一、适应性差而且容易堵塞的技术难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包括内管,内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喷头和第一注液口,所述喷头上设有第一喷孔;还包括设置在内管外侧且与其间隙布置的外壳,外壳靠近所述喷头的一端设有呈环状的第二喷孔,外壳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注液口,第一注液口位于外壳外侧,喷头外侧壁与外壳内侧壁之间间隙布置形成所述呈环状的第二喷孔,第二喷孔的间隙宽度大于第一喷孔的孔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喷头呈空心圆筒状结构,其一端与内管连通,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一喷孔的数量为多个且绕喷头的侧壁均布,内管与外壳之间为能沿内管轴向相对移动并使喷头伸出或缩进外壳一端的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注液口与内管之间沿液体流向依次连接有内套管和金属管,所述内套管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外壳的外侧,所述内套管的输出端与金属管位于外壳的内侧。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套管输出端的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设有能限制两者移动距离的限位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喷孔的朝向与所述内管的延伸方向的夹角为5-20°。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喷孔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内管、喷头和第二喷孔三者布置在同一中心线上。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包括相互连接的外套管和外帽,所述外套管位于外帽与第二喷孔之间,所述第二注液口设置在外帽的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帽的截面尺寸大于外套管的管径,外套管的外径为2.7-4.0mm。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管的外径为0.7-1.3mm,所述喷头的外径为1-2mm,喷头长5-7mm,所述第一喷孔的孔径为0.3-0.6mm。

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内管与外壳均为透明结构。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多用途喷洒导管的优点为:

1、由于第二喷孔的间隙宽度大于第一喷孔的孔径,因此,内管与外壳之间的液体通过能力要优于内管中液体的通过能力。当需要喷洒浓度较稀的药液时,用注射器将药液从第一注液口压入内管,药液从喷头上的第一喷孔喷出;当需要喷洒乳剂状药液时,用注射器将药液从第二注液口压入内管与外壳之间的空腔,药液从第二喷孔喷出,由于第二喷孔呈环状,药液出来时呈喷射状,出来后再汇聚成水滴状的乳剂,其在挤出乳剂状药液时通过性更好,而且既能用于浓度较稀的药液,又能用于呈乳剂状等粘稠度较高的药液,适用范围广,无需开发两种规格不同的喷洒管,降低开发成本;

2、第一喷孔的数量为多个且绕喷头的侧壁均布,药液喷洒时呈环形扩散状,喷洒分布更均匀;为了避免外壳内壁对第一喷孔喷洒时造成阻挡,喷头能随内管移动并从外壳一端伸出。当需要喷洒浓度较稀的药液时,使喷头从外壳一端伸出,当需要喷洒乳剂状药液时,使喷头锁紧外壳一端并形成环状第二喷孔,操作简单;

3、金属管用于减少内管的总长度,内管即使为塑料软管,金属管也能尽可能保证内管在移动过程中不会过度变形;

4、限位机构能防止内管与外壳的移动超出设定的范围,避免两者连接处的密封性能被破坏,保证喷洒导管的正常使用;

5、内管与外壳均为透明结构,方便人员看到内部液体流动情况,有利于对喷洒管工作状态的正常与否进行判断;

6、通过让第二喷孔的朝向与内管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范围为5-20°,从而增大了第二喷孔出口处的最大面积,降低了乳剂状药液喷出时的阻力;

7、通过塑料内管及外套管套叠在一起,双层管道硬度上有更好的支撑作用,不需要借助金属导丝的外力支撑。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一;

图2为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多用途喷洒导管,包括内管1,内管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喷头2和第一注液口4,所述喷头2上设有第一喷孔21;还包括设置在内管1外侧且与其间隙布置的外壳5,外壳5靠近所述喷头2的一端设有呈环状的第二喷孔7,外壳5的另一端侧壁上设有第二注液口6,第一注液口4位于外壳5外侧,喷头2外侧壁与外壳5内侧壁之间间隙布置形成所述呈环状的第二喷孔7,第二喷孔7的间隙宽度大于第一喷孔21的孔径。内管1外壁与外套管51内壁之间的间距也大于第一喷孔21的孔径,从而方便乳剂状药液通过。

所述外壳5包括相互连接的外套管51和外帽52,所述外套管51位于外帽52与第二喷孔7之间,所述第二注液口6设置在外帽52的侧壁上。

所述喷头2呈空心圆筒状结构,其一端与内管1连通,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第一喷孔21的数量为多个且绕喷头2的侧壁均布,内管1与外壳5之间为能沿内管1轴向相对移动并使喷头2伸出或缩进外套管51一端的结构。

所述第一注液口4与内管1之间沿液体流向依次连接有内套管3和金属管9,所述内套管3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外壳5的外侧,所述内套管3的输出端与金属管9位于外壳5的内侧。金属管9与内管1相互套接。

所述内管1为塑料软管,所述内套管3和外壳5均为硬质塑料。

所述内套管3输出端的侧壁与所述外壳5的内壁之间设有能限制两者移动距离的限位机构8。

所述限位机构8包括滑块81、第一阻挡部82和第二阻挡部83。本实施例中,滑块81设置在内套管3输出端的侧壁上,第一阻挡部82和第二阻挡部83均设置在外帽52的内侧壁上,第一阻挡部82和第二阻挡部83的布置方向与内管1的移动方向相平行,滑块81位于第一阻挡部82和第二阻挡部83之间。第一阻挡部82和第二阻挡部83用于限制滑块81的移动范围。

第二喷孔7的朝向与内管1的延伸方向可以相同。但为了让乳剂状药液能更顺利的从第二喷孔7喷出,通过让第二喷孔7的朝向与内管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范围为5-20°,从而增大了第二喷孔7出口处的最大面积,降低了乳剂状药液喷出时的阻力。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孔7的朝向与内管1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范围为10°。

所述第二喷孔7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内管1、喷头2、第二喷孔7和外套管51四者布置在同一中心线上。

所述外帽52的截面尺寸大于外套管51的管径,外套管51的外径为2.7-4.0mm。本实施例中,外套管51的外径为2.7mm,外套管51的内径为2.5mm。

所述内管1的外径为0.7-1.3mm,所述喷头2的外径为0.8-1.4mm,喷头2长5-7mm,所述第一喷孔21的孔径为0.3-0.6mm。本实施例中,内管1的外径为0.9mm,内管1的内径为0.7mm,所述喷头2的外径为1.0mm,喷头2长6mm,所述第一喷孔21的孔径为0.4mm。因此,第二喷孔7的最小间隙宽度为0.75mm,大于第一喷孔21的孔径0.4mm。内管1外壁与外套管51内壁之间的间距为0.8mm,也大于第一喷孔21的孔径0.4mm。

所述内管1与外壳5均为透明结构。

内套管3穿过外帽52,两者之间设有密封件。

使用时,当需要喷洒浓度较稀的药液时,推动内套管3,使喷头2从外套管51一端露出,用注射器将药液从第一注液口4压入内管1,药液从喷头2侧壁上的第一喷孔21喷出并形成环状喷雾。当需要喷洒乳剂状药液时,拉动内套管3,使喷头2缩回至外套管51一端内侧,用注射器将药液从第二注液口6压入内管1与外壳5之间的空腔,药液从第二喷孔7喷出。注射乳剂药物时,优先使用2-5ml注射器。

上述实施例中,当喷头2上的第一喷孔21并非设置在其侧壁上,而是设置在喷头2的端部时,内管1与外壳5之间也可以相对固定,喷头2设置在外壳5一端内侧且无需伸出即可工作,第一喷孔21不会被外壳5的侧壁干涉。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发明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