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5037发布日期:2019-05-31 21:37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3D打印前路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疾病是常见的脊柱疾病类型,而腰椎间的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病的方法之一,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腰椎融合手术的治疗。异体骨和自体骨的移植融合曾是腰椎融合术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由于自体骨来源受限,增加额外创伤,手术初期稳定性差等原因,其临床应用受限。而异体骨同样数量有限,且存在病毒传播和排异等风险,其高额的费用也同样使其无法在临床广泛的应用。为减少手术风险创伤,减少外固定带来的不便,提高植骨融合率,同时获得较好的术后脊柱曲度,椎间融合器技术开始成为主流的手术技术。

而传统聚醚醚酮融合器难以与周围骨组织紧密结合,融合效果与融合速度往往不甚理想,而钛合金材料的弹性模量过高,会导致应力遮挡,使椎体处于低应力状态,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腰椎前路融合器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3D打印前路融合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3D打印前路融合器,所述3D打印前路融合器由实心结构与微孔结构组成,上下表面设置四棱锥状齿,微孔结构分布于3D打印前路融合器内部,外壁,上下端面及部分四棱锥状齿,上下端面为圆弧形,所述3D打印前路融合器上下端面有一11°夹角,中间设有植骨孔。

优选地,所述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微孔结构分布于融合器内外壁及上下端面的齿间。

优选地,所述3D打印前路融合器材料为钛合金。

优选地,所述微孔结构为规律分布的微孔,孔径为400±200μm。

优选地,所述微孔结构孔隙率为40~70%。

优选地,3D印前路融合器具有2个植骨孔。

通过快速成型的3D打印技术,代替了传统的加工制造技术,能够加工复杂的结构与形状,且可打印形状无限制。通过该技术所制造的微孔结构近似骨小梁。这种结构提供了最佳的生物力学构造与生物学环境,并且能够根据不容患者的解剖型选择不同规格的融合器。该微孔结构能够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同时也能加速骨的融合与愈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实心部分 1 微孔部分 2

四棱锥状齿 3 植骨孔 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3D打印前路融合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打印前路融合器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3D打印前路融合器设有圆形植骨孔,所述圆形植骨孔4用以填充碎块或粉末状的植入物。

产品植入前,先用试模去匹配椎间隙高度及终板贴合度,选择合适高度的3D打印前路融合器。

手术时,首先进行手术暴露,显露病变位置,切除椎间盘,此步骤取决于术者经验。之后使用撑开器由小到大逐渐撑开椎间隙,直到到达最佳椎间隙。通过所属螺纹孔和沉孔将融合器连接到植入器上,就位于支座。之后使用植骨填充杆将植骨碎片压实进所述植骨孔。注意植骨必须溢出融合器上下表面。

将所述3D打印前路融合器植入,所述四棱锥状齿面面相上下终板。在一侧融合器植入时,旁侧的撑开器保持其撑开状态和位置,融合器就位后,其后缘应距椎体后壁2~4mm,反时针取出植入器,移去旁侧撑开器,按同样方法植入该侧融合器。

所述3D打印前路融合器的微孔结构类力学特性类似于骨小梁结构,有效减少了应力遮挡效应,利于骨细胞的迁移和增值,加速骨融合,同时钛合金材料提供了足够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与生物相容性。

3D打印前路融合器与腰椎椎体紧密接触,促进其融合,其上下表面四棱锥状齿可有效防止3D打印前路融合器脱出,融合器的微孔结构可加速骨融合。

实用新型3D打印前路融合器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加速椎体的融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