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4740发布日期:2019-04-29 12:4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际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过程中长导丝的固定及防止出血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做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时通常是将0.032英寸的泥鳅导丝沿6F造影导管末端送入左心室,通过操作导管末端使远端口到达室间隔缺口处,然后轻轻推送导丝进入右室,再到上、下腔静脉或左、右肺动脉,此时需要固定导丝以防导丝自行滑出,目前通常是以止血钳夹导管末端,此办法优点是简单方便,其缺点是术中需要反复操作易使导管末端破损,因而需要更换造影导管,增加患者费用;其二是导管末端在持续出血,每分钟出血量根据患者血压不同而而不同;三是用止血钳需要借手术包,也同样增加费用。

6F猪尾内径是1.335mm,横截面积1.4mm2。0.032泥鳅导丝横截面积约0.52mm2,相差约0.88mm2。术中血液从导丝与导管的缝隙中不断溢出,正常人收缩压在90mmHg以上每分钟失血量在2 ml-4ml,手术时间一般最短5分钟长可至半小时或更长,因而失血量较大,甚至小儿会导致失血性贫血。在心脏、脑血管及大血管等造影过程中所使用的导丝为0.035英寸,操作时间短,但仍有一定量的出血,若反复操作出血量也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手术中用止血钳固定导丝易使导管破损而且不能防止出血等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能有效的解决固定导丝及防止失血。

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通管、第一螺帽、第二螺帽,所述通管的一端设有接头,另一端开口并与第一螺帽通过卡扣进行连接,第一螺帽将导丝的导管与接头进行压接,所述通管内同轴设有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设置在通管中靠近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套管一端位于通管中并与第一套管通过斜截面进行对接,另一端延伸到通管外并设有轴肩,所述轴肩与通管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二螺帽套着轴肩的外侧,第二螺帽通过螺纹转动带动第二套管在通管内滑动。

所述第二螺帽的外侧同轴设有第三螺帽,所示第三螺帽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螺帽和第三螺帽之间设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中央设有一个丫字型开口。解决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导管末端出血问题。通过第二螺帽与第三螺帽给橡胶垫以适当的压力,橡胶垫中央有一“丫”字型切口,此口用以通过导丝,并可防止血液流出。

所述第三螺帽与第二螺帽通过卡扣对接。

所述第二套管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台阶管和第二台阶管,所述斜截面设置在第一台阶管上,第一台阶管的直径小于第二台阶管的直径,所述轴肩设置在第二台阶管的端部。第一台阶管直径小,便于在通管中发生偏移。

所述接头的形状为圆锥台形,其外圆周面上设有螺纹和密封凸起。

所述通管、第一螺帽、第二螺帽上均设有防滑凸起。

该装置通过通管上的接头与导管末端快速对接,当导丝从固定导丝防出血阀穿过并到达理想位置时,一手固定通管另一手顺时针旋转第二螺帽,在旋力的作用下第二螺帽压迫第二套管向第一套管侧移,从而使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交错挤压并固定导丝。需要解固时,逆时针旋转第二螺帽,利用第二套管与通管之间的密封圈反弹力使第二套管与第一套管分离,从而解除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之间对导丝的挤压力,导丝可自由活动。

在使用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过程中丝进出自如,导丝的固定及解固效果好而且快,术中导管末端不再有出血,手术台面干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套管的结构图;

图3是橡胶垫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一种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装置,包括同轴设置的通管1、第一螺帽2、第二螺帽3,所述通管1的一端设有接头11,另一端开口并与第一螺帽2通过卡扣进行连接,第一螺帽2将导丝的导管与接头11进行压接,所述通管1内同轴设有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所述第一套管4设置在通管1中靠近接头11的一侧,所述第二套管5一端位于通管1中并与第一套管4通过斜截面进行对接,另一端延伸到通管1外并设有轴肩51,所述轴肩51与通管1之间设有密封圈6,所述第二螺帽3套着轴肩51的外侧,第二螺帽3通过螺纹转动带动第二套管5在通管1内滑动。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螺帽3的外侧同轴设有第三螺帽7,所示第三螺帽7的中心设有通孔,所述第二螺帽3和第三螺帽7之间设有橡胶垫8,所述橡胶垫8中央设有一个丫字型开口81。解决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导管末端出血问题。通过第二螺帽3与第三螺帽7给橡胶垫8以适当的压力(压缩比为10:9),橡胶垫8中央有一个丫字型切口81,此口用以通过导丝,并可防止血液流出。

所述第三螺帽7与第二螺帽3通过卡扣对接。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套管5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台阶管52和第二台阶管53,所述斜截面设置在第一台阶管52上,第一台阶管52的直径小于第二台阶管53的直径,所述轴肩51设置在第二台阶管53的端部。第一台阶管52直径小,便于在通管1中发生偏移。

所述接头11的形状为圆锥台形,其外圆周面上设有螺纹和密封凸起12。第一螺帽2与接头11通过互相啮合的螺纹压固导管。

所述通管1、第一螺帽2、第二螺帽3上均设有防滑凸起。

实际使用时,通过通管1上的接头11与导管末端快速对接,导丝导入器(导丝均有此配件)插入橡胶垫8的“丫”型口,推送导丝进入约30 cm后拔出导丝导入器。在做心脏、脑血管及大血管等造影时推送导丝到预定位置后再推送导管到相应部位然后退出导丝,操作完成。

当导丝从固定导丝防出血阀穿过并到达理想位置时,一手固定通管1另一手顺时针旋转第二螺帽3,在旋力的作用下第二螺帽3压迫第二套管5向第一套管4侧移,从而使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交错挤压并固定导丝。需要解固时,逆时针旋转第二螺帽3,利用第二套管5与通管1之间的密封圈6反弹力使第二套管5与第一套管4分离,从而解除第一套管4和第二套管5之间对导丝的挤压力,导丝可自由活动。

在使用固定导丝防出血阀过程中丝进出自如,导丝的固定及解固效果好而且快,术中导管末端不再有出血,手术台面干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