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

文档序号:830923阅读:37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中药制剂的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中药水提液精制方法的发明。
目前,对中药精制制剂以及保健营养品如口服液,冲剂,片剂等的制备,基本上采用经典的水提醇沉法,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在待制中药的水提液或浓缩液中,加入1-4倍的酒精后静置沉淀以除去溶液中的醇不溶物,再回收酒精并加水稀释至规定浓度,过滤后灌封灭菌。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中药的部分有效成份既溶于醇又溶于水的性质,采用醇水液沉淀部分不溶于乙醇的所谓无效组分如多糖、蛋白等,以达到精制成品,提高制剂成品质量的目的。采用该法的不足之处有(1)中药总固体物及有效成份损失严重,难以保证成品制剂的有效性。因为药液经醇沉步骤后,某些在水中本来溶解度就不大的成分如甙元,香豆精内酯等,几乎完全损失。一些对免疫功能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多糖类也全部被沉淀除去。其总固体损失一般至少在50%以上,有的高达80%以上。(2)成本高。由于在醇沉中大量使用酒精,其回收损耗量至少在30%以上,且耗能耗物,必须购置专门设备,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3)醇沉后的液体后处理困难。药液粘度较大,浓缩困难,采用喷雾干燥时又易造成严重粘壁,且醇沉后所得浸膏制粒也困难,对冲剂及片剂的制备影响很大。(4)成品稳定性差。由于醇沉工艺会除去药液中的亲水胶体如多糖等,因此,成品中的疏水胶体缺乏亲水胶体的“保护”,成品在贮存过程中极易产生沉淀。如生脉饮口服液就是一例,很多科研及生产单位采用调PH值及调节醇沉时酒精浓度以图提高成品稳定性,收益甚微。(5)生产周期长。一般成品生产周期为一周,且劳动强度高。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以吸附澄清法替代经典的水提醇沉法,从而克服水提醇沉法在中药水提液精制工艺中存在的上述不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混悬的中药提取液或提取浓缩液中加入一种吸附澄清剂,以吸附的方式除去溶液中的粗粒子,经过滤后达到精制和提高制剂成品质量并且降低制造成本,简化工艺,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上述方案基干以下的基本原理因中药制剂成份比较复杂,含有脂溶性、表面活性成分、增溶剂、高分子或有机大分子等,这些成分一起共同形成10-5~10-7的胶体分散体系并存在巨大的表面能,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本身具有自发聚集大颗粒而产生沉淀的趋势,只有当分散度极高或有高分子化合物等保护剂予以“保护”时,才能相对稳定存在。经典的水提醇沉法在醇沉处理时除去了大量的高分子化合物,使原液中的自然胶体稳定体系的状态破坏,反而起不到稳定作用。而吸附澄清剂只除去原液中颗粒度较大,具有斯托克沉淀趋势的悬浮颗粒,保留高分子多糖类,并利用高分子多糖这种天然亲水胶体对流水胶体的保护作用。提高精制制剂的稳定性。本发明所述的吸附澄清剂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带有正离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甲壳质类及其衍生物,如壳聚糖等,当它与提取液混和时,便能与原液中主要的粗粒也即天然药材提取液中带负离子的颗粒起吸附作用,经沉淀过滤后即可达到澄清精制的目的。另一类是具有热变性性质的活性蛋白,如血清蛋白,禽卵蛋白等,其原理是当蛋白在提取液中受热凝固时,可包裹原液中的粗粒子,经冷置沉淀过滤后达到精制的目的。采用上述两类吸附澄清剂的方法步骤分别为一、采用甲壳质类吸附澄清剂(1)将待精制的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的PH值调至PH<5;
(2)加入事先溶于酸液中的甲壳质类吸附剂,甲壳质的含量为待制药液的0.01~0.5%(g/ml)(3)充分搅拌均匀后,静置12~48小时(4)将静置后的澄清液调至中性后过滤得成品。采用甲壳质类吸附澄清剂时,应将所需含量的甲壳质如壳聚糖等事先溶解于酸液后,再加入提取液中,对含量的确定,视提取液的性质及容量而定,含量越大,澄清速度越快,一般为待精制提取液的0.01~0.5%(g/ml)。所述的壳聚糖可从一般动物的甲壳如虾皮、蟹壳等获取,也可外购现成的食用级成品。
二、采用具有热变性的活性蛋白吸附澄清剂a、在待制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中加入0.1~10%(g/ml)具有热变性性质的活性蛋白吸附剂。
b、搅拌均匀后升温至50~100℃;
c、静置沉淀后过滤得成品。
采用具有热变性的活性蛋白作为吸附澄清剂时,可直接取禽卵蛋白或血清蛋白使用,其加量视提取液的性质及浑浊程度而定,以完全澄清时的最小加量为最佳值,一般在0.1~10%之间,以达到既可澄清又节省澄清剂及减少提取液的内在成分损失的目的。
本发明的优点是(1)能最有效地保留中药总固体物含量及有效成分,提高制剂成品的内在质量。目前的中药精制制剂由于采醇沉法,损失成份较大,以致出现口服液不如合剂,合剂不如煎剂的现象。吸附澄清法仅除去对成品稳定性有影响的粗固体粒子,有效地克服了药效降低的难题。(2)成本低。采用吸附澄清法,减少了某些产品的主要工业消耗酒精及能源。减少了回收设备的固定投资,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3)成品稳定性好吸附澄清剂主要是除去药液中的大颗粒度,具有斯托克沉淀趋势的悬浮颗粒,保留高分子化合物及疏水胶体粒子。并利用高分子胶体对疏水胶体的保护作用,提高成品的稳定性;(4)所得的精制提取液,可方便地进行浓缩、喷雾干燥、制粒等;(5)生产周期短一般成品生产周期为2~3天,且劳动强度低。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1取党参3千克;麦冬2千克;五味子1千克,三味药分别加6倍量及4倍量水煎煮后,纱布过滤,合并滤液得水煎液,常压浓缩至18000ml后1、将该浓缩液的PH值调至4以下;
2、加入含18克壳聚糖的稀醋酸溶液;
3、静置18小时澄清;
4、将澄清液的PH值调至中性后以板框压滤得成品。
实施例21、在例1的浓缩液中加入180克鸭蛋清;
2、迅速搅拌均匀后用直火升温至95℃;
3、自然冷却后用板框压滤得成品。
权利要求
1.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吸附澄清剂吸附剂吸附并除去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中具有斯托克沉淀趋势的悬浮颗粒,其步骤如下(1)将待精制的中药水提液或浓缩的PH值调至PH<5;(2)加入事先溶于酸液中的甲壳质类吸附澄清剂,甲壳质的含量为待制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的0.01~0.5%(g/ml);(3)充分搅拌均匀后,静置12~48小时;(4)将静置后的澄清液调至中性并过滤后得成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吸附澄清剂,可以是甲壳质类的衍生物。
3.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吸附澄清剂吸附并除去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中具有斯托克沉淀趋势的悬浮颗粒,其步骤如下a、在待制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中加入0.1~10%(g/ml)具有热变性性质的活性蛋白的吸附澄清剂;b、搅拌均匀后升温至50~100℃;c、冷置澄清后过滤得成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吸附澄清剂可以是血清蛋白。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药水提液的精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吸附澄清剂也可以是禽卵蛋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中药水提液的清制方法,其特征是采用吸附澄清剂吸附并除去中药水提液或浓缩液中的悬浮粗粒,以达到精制制剂的目的,所述的吸附澄清剂可以有甲壳质类和具有热变性的活性蛋白。该方法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中药总固体含量及有效成分,成本低、成品稳定性好,生产周期短,所得的精制液便于浓缩、喷雾干燥及制粒等,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应用前景广阔。
文档编号A61K35/00GK1066986SQ9210494
公开日1992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1992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1992年6月19日
发明者杜成安 申请人:浙江中医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