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多微针构件的流体注入器操作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366692阅读:来源:国知局
br>[0036]在医疗领域中,正在探讨取代医疗领域中周知的一根注射针,而将多微针构件10安装于以往的注射器的注射筒的流体流出口来用于进行皮内注射。
[0037]多微针构件10具备:主体10b,形成有流出口安装口 1a和流体保持空间,该流出口安装口 1a可拆装地安装于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 (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是药液)的流体流出口 12a,该流体保持空间暂时保持通过流体注入器12的活塞部件12c的按压而从流体保持筒12b的流体流出口 12a流出到流出口安装口 1a的流体;以及微型针10c,在主体1b中,在隔着流体保持空间位于流出口安装口 1a的相反侧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平面)上配置多个。
[0038]多微针构件10例如能够通过对硅基板应用公知的使用了光刻法的蚀刻加工来制作。此外,也可以是,将该硅制的多微针构件作为原版,通过电铸法制作反转形状的复制版,并从复制版制作树脂制的多微针构件。
[0039]多微针构件10优选为至少多个微型针1c由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形成,更优选为多微针构件整体由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形成。生物体适应性材料包括:包含例如不锈钢、钛、锰等的金属;包含例如医疗用有机硅、聚乳酸、聚乙醇酸、聚碳酸酯等的树脂;以及例如硅等无机材料。
[0040]如前述那样的生物体适应性树脂材料能够通过注射成形、刻印、凸印热处理、铸造等公知的成形技术而被加工成多微针构件10的至少多个微型针1c或多微针构件10的整体。
[0041]多个微型针1c分别具有在上述平面上的基端和从上述平面离开的前端之间延伸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径。多个微型针1c各自的上述基端与上述前端之间的长度、即各个微型针1c的高度被设定在具有成为使用对象的皮肤组织的生物(例如全人类)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优选为不包含神经的所述皮肤组织的厚度范围内。具体地说,微型针1c的高度优选设定在100?2000 μ m的范围内。
[0042]多个微型针1c各自的整体形状可以是包括圆锥及方锥的锥体形状,或者具有圆锥形状或方锥形状的前端部的圆柱或方柱。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了微型钻头或激光等的公知的微小开孔加工,来对多个微型针1c分别形成微小的流体流出路。
[0043]主体1b的所述平面上的多个微型针1c的排列根据使用目的,可以采用栅格状、同心圆状、随机状等。
[0044]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具备外筒16,该外筒16具有一端开口 16a、另一端开口16b、以及流体注入器容纳空间16c,该流体注入器容纳空间16c在一端开口 16a与另一端开口 16b之间延伸,将使用了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以能够沿着流体注入器1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的方式保持。
[0045]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还具备选择移动机构18,该选择移动机构18使流体注入器12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容纳空间16c中在第I突出位置与第2突出位置之间移动。
[0046]在第I突出位置,如图1中所示,流体注入器12使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c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 16a向外部空间突出到第I距离。
[0047]在第2突出位置,如图2中所示,流体注入器12使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c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 16a向外部空间突出到比上述的第I距离短的第2距离。
[0048]在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中,在第2位置,从流体注入器12经由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c流出流体。
[0049]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16的一端开口 16a所开口的外筒16的一端面作为皮肤接触表面16d起作用。皮肤接触表面16d优选被加工为,能够不对生物皮肤的表面产生大的摩擦力地滑动。
[0050]本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选择移动机构18包括旋转-直进移动变换机构20,该旋转-直进移动变换机构20介于外筒16与流体注入器12之间,与外筒16相对于流体注入器12的相对旋转的方向及量对应地,使流体注入器12沿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在图1中所示的第I位置与图2中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移动。
[0051]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直进移动变换机构20包括:母螺纹部分20a,设置于外筒16的周壁的内表面;以及公螺纹部分20b,设置于流体注入器12,与外筒16的母螺纹部分20a螺合。
[0052]在本实施方式中,母螺纹部分20a可以与外筒16的周壁一体地形成。
[0053]更详细地说,选择移动机构18具备筒状的中间部件18a,该中间部件18a具有一端开口和另一端开口,配置在外筒16的外周壁与具备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 (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外周壁之间。在中间部件18a的一端开口固定着流体注入器12的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b的外周面,在中间部件18a的一端开口与另一端开口之间延伸的柱状空间内,容纳着与多微针构件10连接的流体注入器12。中间部件18a能够与具备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 —起在外筒16的流体注入器容纳空间16c中相对于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在中间部件18a的外周壁设置有公螺纹部分20b。公螺纹部件20b可以与中间部件16a的外周壁一体地形成。
[0054]可以在将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b和中间部件18a彼此分别地形成后,例如通过粘接剂、锁扣卡合、固定螺栓等公知的固定构造将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b固定到中间部件18a,或者也可以将多微针构件10和中间部件18a同时一体地形成。
[0055]S卩,本实施方式的公螺纹部分20b经由中间部件18a及多微针构件10设置于流体注入器12的外周壁。
[0056]在外筒16的周壁的外表面,在从一端开口 16a朝向另一端开口 16b离开的位置设置有旋转操作部件16e,该旋转操作部件16e是对外筒16相对于流体注入器12绕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的旋转进行操作的把手。
[0057]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器具14还在外筒16的周壁的外表面上从外筒16的一端开口 16a朝向另一端开口 16b离开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比旋转操作部件16d更向另一端开口 16b离开的部位)具备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该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相对于外筒16的周壁的外表面绕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与流体注入器12—起自由旋转,并且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中心线的方向上自由移动。
[0058]更详细地说,流体注入器12及中间部件18a比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 16b更沿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向外侧突出,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也与流体注入器12及中间部件18a同样,比外筒16的另一端开口 16b更沿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向外侧突出。
[0059]在中间部件18a的外周面,在与多微针构件1b相反侧的端面的附近,朝着相对于流体注入器1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而言的径向的外侧,突出有至少I个卡合突起18b。
[0060]在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中,在与外筒16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沿着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延伸的至少I个嵌合槽22a。如图1中所示,中间部件18a的至少I个卡合突起18b与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的至少I个嵌合槽22a嵌合,由此,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能够与中间部件18a及流体注入器12 —体地相对于外筒16沿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移动,并且能够绕着外筒16的长度方向中心线旋转。
[0061]从中间部件18a的另一端开口向外部空间中突出有与多微针构件10连接的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 (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的另一端部位及活塞部件12c。
[0062]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外筒16、中间部件18a、以及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 (在注射器中是注射筒)优选为分别由透明材料形成,以能够从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及外筒16的外部看到流体保持筒12b所保持的流体(在医疗领域中是药液)的量。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及外筒16及中间部件18a也可以分别仅将在各自的外周壁上与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对应的部位用透明材料形成。
[0063]接着,参照图1及图2说明通过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对使用多微针构件10的流体注入器12进行操作,而向生物(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是人)的皮肤上露出的期望部位的皮肤组织注入流体注入器12所保持的流体(例如药液)的步骤。
[0064]首先,前述的实施方式的操作器具14的使用者手持流体注入器保持筒22,在通过选择移动机构18的旋转-直进移动变换机构20而如图1中所示那样使多微针构件10配置于第I位置的期间,将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的流体流出口 12a可拆装地安装到多微针构件10的流出口安装口 10a。
[0065]这时,如前述那样配置于第I位置的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0c,被未图示的帽保护而能够防止因外力导致的破损,该未图示的帽在外筒16的周壁的外表面可拆卸地覆盖一端开口 16a所开口的一端部。
[0066]将所述未图示的帽取下后,用于向生物(例如人)的皮肤组织注入的流体(例如药液)已经充满了流体注入器12的流体保持筒12b,通过稍微按压活塞部件12c,使流体保持筒12b所保持的流体流入到多微针构件10的主体1b的流体保持空间及多微针构件10的多个微型针1c的微小的流体注入路,通过所述流体将这些空间等充满。
[0067]然后,使用者在维持着保持流体注入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