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et成像棒源装置及pet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003361阅读:来源:国知局
,可以弥补这一点,从而使得校准更加准确。
[0025]2、能够在不拆卸PET机任何组件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校正,提高了 PET系统的维护效率。采用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棒源装置之后,可以不必将探测器从PET上拆卸即可进行探测模块的维护,无需使用拆卸探测器所需的专用工装,节约了人力物力,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由于无需进行探测器的拆装,也就省去了重新安装探测器时的校准过程,从而提高了维护效率,增加了整个PET-CT探测器的有效利用时间;此外,探测器始终处于PET主机上,则两者的扫描中心始终保持重合,避免了重新校准引起的误差增大,从而保证PET和CT的图像能够重合。
[0026]3、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棒源装置中,旋转臂结构长度可调,对于不同尺寸的PET或PET-CT设备,可根据需求拆卸或增加加长臂后,在将第二转动模块以及棒源安装至旋转臂结构上,使得棒源装置的旋转半径与待校正的PET或PET-CT相匹配以保证探测视野内的所有探测单元都被均匀照射到,通用性强。
[0027]4、垂直升降机构以及水平移动机构的行程精确可控,对于不同尺寸的PET或PET-CT设备,垂直升降机构用于将第一动力单元升高至与PET设备同轴的位置,从而棒源可围绕PET设置的中轴旋转;水平移动机构用于带动棒源沿着探测器的轴向进行步进,对于设置多个探测器环的PET或PET-CT,水平移动机构的行程不小于探测器环的厚度设置,可将棒源沿轴向运输至需要进行归一化校正的探测器环处。此外,垂直升降机构由多层剪式升降平台垂直叠加设置,进行校正时能够有效的满足升高高度的需求,当不需要进行校正时,整体折叠设置,占用空间小。
[0028]5、棒源的保存方便,由于整个棒源装置设置在PET设备外部,当不需要进行校正时,可将棒源从夹具上移除,放置到特定的具有屏蔽作用的场合下进行保存,而无需在PET设备内部专门设置用于保存棒源的屏蔽装置。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PET成像棒源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爆炸图;
[0031]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用于进行归一化校正时与PET主机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0032]图4为图3所示示意图的侧视图;
[0033]图5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设置加长臂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PET成像棒源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传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传动模块处于非工作状态时的状态示意图;
[0037]图9为图6所示实施例中垂直升降机构上升至指定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0038]图中,第一转动模块100、第一动力组件110、第一传动组件120、转动轴121、联轴器122、旋转臂结构130、臂根接头131、定位卡槽132、主动臂133、加长臂134、定位接头135、第二转动模块200、第二动力组件210、夹具220、水平移动机构300、第三底板310、第三动力单元320、支撑板330、垂直升降机构400、第四底板410、第四动力单元420、固定杆431、一游离杆432、丝杠A、滑块B、限位组件C、棒源本体5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以下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40]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PET成像的棒源装置,包括棒源本体500,驱动棒源本体500围绕轴向匀速转动的第一转动模块100以及驱动棒源本体500自转的第二转动模块200。
[0041]第一转动模块100包括第一动力组件110、第一传动组件120以及一旋转臂结构130,第一动力组件110与平行于轴向设置,旋转臂结构130垂直于轴向设置即平行于PET主机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一动力组件110与旋转臂结构130经由第一传动组件传120动连接,第二转动模块200的输出端平行于轴向设置,且第二转动模块200的输出端与棒源本体直接相连以驱动棒源本体自转,同时第二转动模块200设置在旋转臂结构远离第一传动组件的一端,从而第二转动模块200能够跟随第一动力组件的运动围绕轴向转动。本文中所述轴向和径向均以PET主机为参照,所述轴向是指平行于PET主机中轴线的方向,所述径向是指PET主机中探测器的安装方向。
[0042]在进行探测器归一化的校正过程中,第一、棒源本体在围绕中轴均匀转动的同时自身也在旋转,从而可更为均匀照射所有探测单元;第二、整个PET成像棒源装置设置在PET主机外部,在进行探测器的归一化校正时,无需对PET主机自身进行拆卸;第三、棒源本体与第二转动模块可拆卸连接,当归一化校正完毕后,可将棒源本体从夹具220上拆卸下来另行保存,而无需在PET主机内专门设置用于存放棒源本体的屏蔽机构。
[0043]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动力组件110为电机,第一传动组件120包括一转动轴121以及一联轴器122,转动轴121 —端经由联轴器122与第一动力组件110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旋转臂结构130包括一臂根接头131、一旋转臂本体以及一定位卡槽132,旋转臂本体经由臂根接头131与转动轴121可拆卸连接,臂根接头131 —侧面设置连接孔以与转动轴121固定连接,臂根接头131的另一侧面以及旋转臂本体对应设置若干组螺栓孔,旋转臂本体经由螺栓固定在臂根接头上,定位卡槽132设置在旋转臂本体远离第一传动组件120的一端处用于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模块200。第二转动模块200包括第二动力组件210和/或一用于夹持棒源本体的夹具220,第二动力组件210具体为电机,其一端设置对应定位卡槽132设置定位接头135,从而第二动力组件210可有效的固定在旋转臂结构上,第二动力组件210输出一端与夹具220转动连接,同时夹具220另一端中空设置,其内部设有螺纹,棒源本体通过其端头的螺纹拧紧固定在夹具220上,或第二动力组件210直接与棒源本体500相连,从而棒源本体500可在第二动力组件210的驱动下带动棒源本体500自转。
[0044]此外,如图5所示,旋转臂结构为可变长度结构,从而对于不同尺寸的PET或PET-CT设备,可根据需求拆卸或增加加长臂134后,使得棒源装置的旋转半径与待校正的PET或PET-CT相匹配。旋转臂本体包括与第一传动组件120的转动轴可拆卸连接的一主动臂133以及至少一加长臂134,主动臂133远离转动轴121的一端设置定位卡槽132,加长臂134分别一端设置定位接头135、另一端设置定位卡槽132,从而主动臂133与加长臂134之间、加长臂134与加长臂134之间、主动臂或加长臂134与第二动力单元210之间经由定位卡槽132和定位接头135的配合可拆卸连接。图示实施例中,定位卡槽132为U型开口的浅槽,定位接头135对应为一 U型接头,浅槽以及U型接头上分别设置一定位孔以及一锁紧孔以用于旋转臂本体与第二转动模块200或旋转臂本体内部的紧固连接。
[0045]当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棒源装置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将棒源本体安装至夹具上,此时棒源本体除在第一转动模块100的带动下围绕PET的中轴匀速转动外,还接受第二转动模块200的驱动进行自转,由于棒源本体理论上自身的射线不可能100%分步均匀,故通过自身加以旋转,可以弥补这一点,从而使得校准结果更加准确。
[0046]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棒源装置还包括传动模块,传动模块用于将上述第一转动模块100以及第二转动模块200运送至指定位置,其包括一垂直升降机构400以及一水平移动机构300,第一转动模块的第一动力组件110、第一传动组件120分别设置于水平移动机构300上,第一转动模块的旋转臂结构130设置在水平移动机构300的外部,水平移动机构300工作时,可带动第一转动模块100整体轴向移动,水平移动机构300设置于垂直升降机构400上,垂直升降机构400工作时,带动水平移动机构300以及第一转动模块100、第二转动模块200整体垂直上升或下降,文中,以垂直于探测器环面的平面为水平面,以PET主机的高度方向为垂直方向。
[0047]如图6所示,水平移动机构300包括第三底板310、固定于第三底板310上第三动力单元320与丝杠-滑块单元、以及一用于固定第一转动模块100的支撑板330,丝杠-滑块单元包括至少一丝杠A以及分别穿过若干组丝杠A设置的滑块B,图示实施例中,共设置三组丝杠,包括位于中间的表面设置螺纹的丝杠以及位于两侧的光杆,三组丝杠的两端分别固定,第三动力单元320的输出端直接或者经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