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研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527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研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物研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豆类的新型研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食品机械的发展,研磨式豆浆机应运而生。相比刀片式豆浆机,研磨石豆浆机具有粉碎度高和噪音小等优点。现有的研磨式豆浆机,通过料斗将物料加入,然后采用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实现研磨,随后浆液从内、静磨轮之间的间隙口排出至杯体。但该结构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距离固定,当遇到较大颗粒的物料时,容易卡住,而随着研磨的进行,物料变小,此时动磨轮和静磨轮的间隙又过大,无法充分研磨;二是浆液从研磨机构排出时的动力不足,仅依靠动磨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浆液排出,排出速度慢,且容易造成部分浆液残留于内磨轮底部,无法彻底排出,导致部分物料残留于研磨机构底部,研磨不充分。综上,现有技术导致物料研磨的不够细小,物料不够细滑,而且容易卡住物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易卡住物料且研磨充分的新型研磨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研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动磨轮通过一穿过其中心的驱动轴连接至电机,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设有转动间隙;所述动磨轮与驱动轴滑动连接,驱动轴与动磨轮至少连接处的下部为由上到下逐渐变宽的锥形柱和锥状孔配合结构。即驱动轴与动磨轮连接处可以整体为锥形柱,也可以上部为圆柱配合柱形孔结构,下部为所述锥形柱和锥状孔配合结构。现有的圆柱形驱动轴的结构,将动磨轮固定于驱动轴上, 动静磨轮之间的转动间隙固定,当存在较大颗粒的物料时,容易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 而当物料较小时,又容易因转动间隙过大而导致研磨不充分。而本发明锥形的连接结构,可使得动磨轮与静磨轮的间距实现自适应微调,当有较大颗粒物时,动磨轮即沿着驱动轴下移,以有效避免豆类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而且当物料颗粒逐渐变小或者研磨较小的物料时,由于动磨轮旋转作用,其会沿着驱动轴上移,动磨轮和静磨轮的转动间隙变小,使得研磨更加充分。另外锥形结构特有的上小下大的特点,对动磨轮起到了限位作用,当动磨轮运动至其锥形孔内表面与驱动轴外表面完全紧贴时,即停止继续下移。相对来说,为了使得动磨轮在驱动轴上不同位置转动时,不会因为与驱动轴的间隙过大而导致动磨轮晃动,驱动轴与动磨轮连接处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锥形的结构更好。 此设计结合了圆柱形驱动轴和锥形驱动轴的优点。上部的圆柱形部分能够稳定动磨轮的旋转中心轴,使其不易晃动,而下部的锥形部分起到上述的限位和自适应调整的作用。为了使得上述动磨轮因存在较大颗粒物下移时能及时快速复位,在所述动磨轮底部设有若干个叶片。叶片的形状和分布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所述叶片呈辐条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 第二种,所述叶片呈涡旋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
第三种,所述叶片形状为楔形,具有一与动磨轮底面有一定夹角的楔形面,所述楔形面与动磨轮夹角范围是3(Γ60度。由于叶片的旋转,对物料产生作用力,从而物料对动磨轮具有向上的反作用力,动磨轮产生悬浮的效果,将该动磨轮上移复位。叶片和锥形驱动轴的配合使得动磨轮可根据研磨需要自适应的上下移动,这种移动有效的防止了物料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保证了研磨的顺畅。这三种结构中,优选的为第三种结构,因为具有楔形面的叶片在旋转时,会同时对水平和竖直方向具有一个推力,这样既能给物料提供充足动力,迅速排出,又能在竖直方向给动磨轮提供更大的反作用力,便于动磨轮快速复位,以使动磨轮和静磨轮间隙随着物料变小而迅速调整,使研磨物料的更加细小。为了提高研磨度,在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相对面设有相匹配的切削刃。动磨轮和静磨轮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如下两种配合方式
第一种为内外配合方式,所述动磨轮呈圆锥状,静磨轮呈圆筒状,所述静磨轮套设于动磨轮外。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顶端的间隙口为进料口,动磨轮和静磨轮侧端的间隙口为出料口。第二种为上下配合方式,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为盘状,所述动磨轮置于静磨轮下方,静磨轮中部设有进料口,动磨轮和静磨轮外侧的间隙口为出料口。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的转动间隙由进料口至出料口方向逐渐变小,形成了楔形的容纳空间,能够有效防止物料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保证研磨过程的顺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新型研磨装置,通过锥形的驱动轴的特别设计,当有大颗粒的物料时,动磨轮下移,与静磨轮的间距增大,有效防止物料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结合动磨轮上的叶片结构,能够将下移的动磨轮快速复位,实现了动磨轮和静磨轮间距的自适应调整。另外叶片的设计能够快速完全的将物料从排浆口排出,防止部分颗粒物残存于动磨轮底部导致的研磨不充分。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研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3为另一种驱动轴结构示意图; 图4为第一种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二种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三种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研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研磨装置结构示意图,包括容器1和底座5,在容器1底部设有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底座5内装有电机3。动磨轮21通过一穿过其中心的驱动轴4连接至电机3,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之间设有转动间隙,动磨轮21和静磨轮 22相对面设有相匹配的切削刃。动磨轮21与驱动轴4为滑动连接,驱动轴4与动磨轮21连接处为锥形柱和锥状孔配合结构,即驱动轴4在连接处整体为锥形结构,具体结构如图2放大图所示,动磨轮21 和静磨轮22为内外配合方式,动磨轮21呈圆锥状,静磨轮22呈圆筒状,静磨轮22套设于动磨轮21外。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顶端的间隙口为进料口,动磨轮和静磨轮侧端的间隙口为出料口。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之间的转动间隙由进料口至出料口方向逐渐变小,形成了楔形的容纳空间,能够有效防止物料卡于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之间,保证研磨过程的顺畅。驱动轴4在与动磨轮21的连接处也可以上部为圆柱形、下部为锥形,如图3所示, 这样的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动磨轮在上移时,与驱动轴4间隙变大导致的动磨轮转动时引起晃动,由于上一种驱动轴结构。为了使得上述动磨轮21因存在较大颗粒物下移时能及时快速复位,在所述动磨轮21底部设有若干个叶片211。叶片211的形状和分布有以下三种(1)所述叶片呈辐条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如图4所示;(2)所述叶片呈涡旋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如图5所示; (3)所述叶片形状为楔形,具有一与动磨轮底面有一定夹角的楔形面,如图6所示,所述楔形面与动磨轮夹角范围是3(Γ60度,优选的,为45度。叶片的设计可以使得该研磨装置用于诸如豆浆机等设备时,使得浆液和颗粒物排出充分,防止部分颗粒物残存于动磨轮底部导致的研磨不充分。这三种结构中,优选的为第三种结构,因为楔形面与水平方向有一夹角,所以在叶片211在旋转时,会同时对水平和竖直方向具有一个推力,这样既能给物料提供充足动力,迅速排出,又能在竖直方向给动磨轮21提供更大的反作用力,便于动磨轮21 快速复位,以使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间隙随着物料变小而迅速调整,使研磨物料的更加细为了方便加料,在静磨轮22顶部可以设置一个料斗7。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结构类似,如图7和图8所示,区别仅在于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 为上下配合方式,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为盘状,动磨轮21置于静磨轮22下方,静磨轮22 中部开设有进料口,动磨轮21和静磨22轮外侧的间隙口为出料口。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 之间的转动间隙由进料口至出料口方向逐渐变小。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研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动磨轮通过一穿过其中心的驱动轴连接至电机,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设有转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轮与驱动轴滑动连接,驱动轴与动磨轮至少连接处的下部为由上到下逐渐变宽的锥形柱和锥状孔配合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与动磨轮连接处为两段式结构,上部为圆柱配合柱形孔结构,下部为所述锥形柱和锥状孔配合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轮底部设有若干个叶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形状为楔形,具有一与动磨轮底面有一定夹角的楔形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面与动磨轮夹角范围是30 60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呈辐条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呈涡旋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相对面设有相匹配的切削刃;所述动磨轮呈圆锥状,静磨轮呈圆筒状,所述静磨轮套设于动磨轮外; 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顶端的间隙口为进料口,动磨轮和静磨轮侧端的间隙口为出料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为盘状,所述动磨轮置于静磨轮下方,静磨轮中部设有进料口,动磨轮和静磨轮外侧的间隙口为出料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新型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的转动间隙由进料口至出料口方向逐渐变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豆浆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研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动磨轮通过一穿过其中心的驱动轴连接至电机,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设有转动间隙,所述动磨轮与驱动轴滑动连接,驱动轴与动磨轮至少连接处的下部为由上到下逐渐变宽的锥形柱和锥状孔配合结构。本发明通过锥形驱动轴的特别设计,有效防止物料被卡住且使得物料的研磨充分。
文档编号A47J31/42GK102228365SQ201110132060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1日
发明者李前荣, 焦启华 申请人: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