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油脂浸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脂浸出器。
背景技术:
在油脂浸出工业中,油料浸出的方式可分为间歇式浸出方法和连续式浸出方法,而浸出器则根据浸出方法的不同分为四大类:一类是间歇式浸出罐,其主要是把进入的油料用新鲜溶剂进行浸泡,通过一段时间,一部分油转入溶剂中形成了混合油,浸出后的物料再用新鲜溶剂浸泡,这样一直重复到几乎所有的油脂被提取出来为止。缺点是:长时间、多次使用新鲜溶剂进行浸出,所得的混合油浓度比较稀,且混合油量太大,这对工业生产十分不利。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用此类浸出器较多,是国内早期油脂浸出的主要设备,现在慢慢淘汰了,或者仅在一些特种油脂浸出中应用。二类是浸出油料浸泡在逆流运动溶剂中进行工作的浸出器,在用浸泡法浸出时,油脂的提取是在绝对逆流条件中无阶段进行的,缺点是:浸出路线较长;最后得到的混合油的浓度较低(15% 20%);在物料移动时油料结构受到破坏,由此使混合油发生浑浊;混合油中所含的柏末较多,增加了过滤的困难;设备的外形高度较大;当油料的密度低于浓混合油密度时,浸出油料的柏粉易于浮起,并随混合油带走。这种类型的浸出器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情况比较少。三类是采用多阶段逆流喷淋进行工作的浸出器,油脂在相对逆流的条件中进行浸出,在这里只有溶剂流动,而物料静放在浸出格内。缺点是:浸出器几何体积的利用系数较低(< 45%);浸出效果 容易受油料预处理的影响,也受原料结构的影响;浸出效果总体欠佳,柏的残油率较高。本公司此前使用最多的平转浸出器就属于这一类型的浸出器,而平转浸出器也是目前油脂行业使用最多的浸出器,但这种浸出器一直存在上述缺点,近20年来油脂行业不断进行改进,效果并不明显。四类是按混合方法工作的浸出器,第一阶段进入的油料用浓混合油进行浸泡和浸出,而在第二阶段,采用混合油和新鲜溶剂多阶段逆流喷淋的方法对油料进行最后浸出。混合浸出兼具浸泡法和多阶段喷淋法的优点。缺点是:两阶段的浸出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设备,使浸出路线较长,设备复杂,占用地方大,而且操作和管理也较复杂。油脂工业早期工业化程度不高,单罐浸出和罐组式浸出为间歇式,多罐组合可变成连续,随着科技发展,出现了连续式浸出设备,但生产规模相比现在来说较小,如螺旋式浸出器、移动篮斗式浸出器、链式浸出器等。然后又出现了履带式浸出器、平转式浸出器,环形浸出器、履带框式浸出器、以及在环形浸出器和履带式浸出器基础上又开发了拖链式浸出器、箱链式浸出器等。目前国内1000t/d以上的浸出器主要是:平转浸出器、环形浸出器、拖链式浸出器、箱链式浸出器。现在使用的浸出器主要是采用多阶段逆流喷淋进行工作的浸出器,有平转浸出器、环形浸出器、拖链式浸出器、箱链式浸出器等。[0009]平转浸出器的缺点是:浸出效果容易受油料预处理的影响,也受原料结构的影响;浸出效果总体欠佳,柏的残油率较高。环形浸出器的缺点是:环形浸出器的喷淋方式,采取的是连续式喷淋,浸出次数达9次以上,低于平转浸出器的效率,因上下两次混合油浓度相互渗混严重,所以喷淋次数较多。拖链式浸出器的缺点是:相临混合油喷淋或者前后两次浸出的混合油与料坯中油相互渗混严重,造成混合油浓度梯度降低,即而降低浸出的传质动力,浸出次数高达13次以上,浸出效率低。箱链式浸出器的缺点是:箱链式浸出器是在拖链式浸出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油料在拖链箱中拖动,每个箱中的油料相互隔离,前后两次浸出的混合油相互渗透量较少,提高了浸出效率,但也存在如下缺点:推料箱容易变形,传动机构故障率高,油料在浸出器中的浙干时间短,在处理不同油料时浸出效果有波动等。推料箱容易变形,因它的推料箱是矩形结构,其中一面是推料受力面,与这个受力面相对的边空缺,而另两条边是侧面,这样推料箱在推料过程中各处受力不均匀,容易变形损坏,从而造成机械故障。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浸出效率高、机械故障率低的油脂浸出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油脂浸出器,其包括具有料坯进口、溶剂进口、混合油出口和湿柏出口的壳体,设在壳体内的输料装置和喷淋系统,输料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分别位于壳体相对两侧的由驱动电机驱动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用于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相传动连接的环形输送链以及设置在环 形输送链上的推料装置,第一链轮、第二链轮的轴心线平行,特别是,推料装置包括沿着环形输送链的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推料框,所述环形输送链具有相互平行的上输送段和下输送段,输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上输送段下方的上栅板、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下输送段下方的下栅板,上栅板与上输送段上的推料框之间、下栅板与下输送段上的推料框之间分别形成有可容纳物料的容纳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料坯进口位于壳体的一侧且位于上栅板的上方,湿柏出口与料坯进口同侧设置且位于下栅板的下方,溶剂进口设置在下输送段上的推料框的上方,且其与湿柏出口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下栅板长度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其中溶剂进口与湿柏出口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下栅板长度的五分之二为最优选。优选地,上栅板和下栅板均呈平板状,且其上分布有多个可供液态物质通过的栅孔。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油脂浸出器还包括连接在上栅板下部可用于承接从上栅板处所漏油的上油斗、连接在下栅板下部可用于承接从下栅板处所漏油的下油斗,防止混合油浓度相互渗混严重。同时,将混合油出口设置在上油斗上,浸出器还包括用于将上油斗、下油斗内的混合油循环输送至喷淋系统以进行喷淋的混合油循环系统。优选地,混合油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和用于将上油斗、下油斗与喷淋系统的入口连通的回油管。优选地,上油斗和下油斗均具有多个顶部想通的油槽,当其中一个油槽油满了之后可向相邻的油槽溢流。优选地,每个推料框由两个横截面为H型的框架构成。进一步,优选地,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有两个,该两个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分别通过相互平行的二条所述环形输送链传动连接,推料框的两侧部分别与二条环形输送链连接,其中推料框能够拆卸的设置在二条环形输送链之间为最优选。更优地,驱动电机有两个,并且两个驱动电机分别驱动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同步转动。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环形输送链的上输送段和下输送段的下方分别设置了固定在壳体内的上栅板和下栅板,再由沿着环形输送链的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推料框,并且上栅板与上输送段上的推料框之间、下栅板与下输送段上的推料框之间分别形成有可容纳物料的容纳空间,在环形输送链传动时,多个推料框和环形输送链同步移动,降低机械故障率,同时提高浸出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浸出器的主视示意图2为
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浸出器的推料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一个H型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壳体;10、料坯进口 ;11、溶剂进口 ;12、混合油出口 ;13、湿柏出口 ;2、第一链轮;3、第二链轮;4、环形输送链;40、上输送段;41、下输送段;5、推料框;6、上栅板;7、下栅板;8、上油斗;9、下油斗;14、喷淋系统;15、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
图1至图2所示,按照本实施的油脂浸出器,其包括壳体I ;设在所述壳体I内的输料装置和喷淋系统14 ;上油斗8 ;下油斗9 ;混合油循环系统。其中壳体I上具有料坯进口 10、溶剂进口 11、混合油出口 12和湿柏出口 13。输料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分别位于壳体I相对两侧的由驱动电机驱动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用于将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相传动连接的环形输送链4以及设置在环形输送链4上的推料装置,第一链轮2、第二链轮3的轴心线平行,本例子中,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以及驱动电机均是有两个,其中两个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分别通过相互平行的二条所述环形输送链4传动连接,两个驱动电机分别驱动第一链轮2、第二链轮3同步转动。同时,环形输送链4具有相互平行的上输送段40和下输送段41。推料装置包括沿着环形输送链4的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推料框5,输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I内且位于上输送段40下方的上栅板6、设置在壳体I内且位于下输送段41下方的下栅板7,上栅板6与上输送段40上的推料框5之间、下栅板7与下输送段41上的推料框5之间分别形成有可容纳物料的容纳空间。[0033]本例中第一链轮2、第二链轮3同步逆时针旋转,料坯进口 10位于壳体I的一侧(右侧)且位于上栅板6的上方,料坯直接进入上栅板6个推料框5的容纳空间内。湿柏出口 13与料坯进口 10同侧设置且位于下栅板7的下方,当推料框脱离下栅板时,湿柏从湿柏出口 13排出。溶剂进口 11设置在下输送段41上的推料框5的上方,且其与湿柏出口 13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下栅板7长度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本例中溶剂进口 11与湿柏出口13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下栅板7长度的五分之二。本例中的上栅板6和下栅板7均呈平板状,且其上分布有多个可供液态物质通过的栅孔。上油斗8和下油斗9均具有多个顶部想通的油槽15,当其中一个油槽15油满了之后可向相邻的油槽15溢流。混合油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和用于将上油斗、下油斗与喷淋系统14的入口连通的回油管,混合油循环系统和喷淋系统均14采用本领域常用的那些形式,在此不做详述。此外,本例中每个推料框5是由两个横截面为H型的框架构成,具体参见图3和图4所示。H型的框架,受力均匀,结构合理,运行时不容易变形,降低故障率。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如下:料坯经预处理车间加工后,由输送设备送来浸出车间,从浸出器料坯进口进入本机,均匀地下落到推料框与上栅板形成的容纳空间内,每个推料框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浸出单元,若干个推料框组合成推料装置,带动料坯在浸出器上层从右向左运动(见浸出器图所示),同时混合油循环和喷淋系统的喷淋管向推料框内料坯喷淋混合油,在推料框内形成浸泡,混合油经过推料框内大流量循环浸泡,落入上油斗中,并由循环油泵实现循环喷淋。 当料坯在上层到达左端部,上栅板中断,料坯从推料框中下落到下一层下栅板与推料框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由两条平行的环形输送链带到推料框的移动,沿着下栅板的长度方向向右移动,跟上层一样,运动过程中,混合油循环和喷淋系统的喷淋管向推料框内料坯喷淋混合油,运动到溶剂进口位置时,不再有混合油循环喷淋,改成由溶剂泵输入新鲜溶剂,新鲜溶剂对料坯进行冲刷,此时料坯经过混合油的浸泡、喷淋(喷淋的混合油的浓度由浓变稀),料坯中的油脂逐渐被浸提出来,产生料渣,俗称湿柏,然后经过新鲜溶剂的冲洗,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湿柏中的含油量。经过了溶剂进口处后,湿柏便进行浙干,以期将湿柏中所含的溶剂最大程度地浙出,降低湿柏中的含溶剂量,当推料框脱离下栅板后,浙干的湿柏下落,从浸出器的湿柏出口排出,然后由输送机输送到湿柏脱溶机脱除溶齐U,形成生产饲料的原料(柏),而脱除来的溶剂则循环使用,从浸出器的溶剂进口进入。溶剂进入浸出器后,浸提了料坯中的油脂,变成混合油,混合油浓度由稀变浓,最后从混合油出口出来,进入蒸发系统蒸发脱除油中的溶剂。本实施例的浸出器具有拖链式浸出器和箱链式浸出器的共同优点:料坯的料层低,使溶剂渗透性好,缩短浸出时间;料坯从上层到下层有一个翻动作用,使料层松动,对料坯重新整合,可获得更好的浸出效果等。这个特点克服了平转浸出器的缺点。同时每个推料框均形成独立的浸出单元,有效防止各级混合油在料坯中的串流,可保证各段喷淋之间的浓度梯度,克服了环形浸出器和拖链浸出器的这个主要缺点。此外,本实施例的浸出器还克服了拖链式浸出器和箱链式浸出器的缺点,因此属于一种高效的浸出器。具体体现如下:(I)、采用两个横截面为H型的框架构成的推料框,其受力均匀,结构合理,运行时不容易变形,降低机械故障率。(2)、采用双驱动结构,浸出器的两端都是驱动端,两驱动端联动同步运行,提高浸出效率。(3)、浸泡-喷淋-浙干交替间隔的混合油循环和喷淋系统,在每个浸出阶段进行大循环量大喷淋时,先对料坯进行喷淋浸泡,在料坯上形成液面层,使料坯内部各处都能为溶剂所渗透,然后对料坯进行喷淋冲刷,最后浙干后,进入下一个浸出环节。这样的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理想浸出效果,即在每一个浸出阶段,油脂浸提都能达到传质的动态平衡,另外每一个浸出阶段完成后都能够比较好地浙干。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
权利要求1.一种油脂浸出器,其包括具有料坯进口(10)、溶剂进口(11)、混合油出口(12)和湿柏出口(13)的壳体(1),设在所述壳体(I)内的输料装置和喷淋系统,所述的输料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分别位于所述壳体(I)相对两侧的由所述驱动电机驱动能够绕自身轴线转动的第一链轮(2 )和第二链轮(3 )、用于将所述第一链轮(2 )和所述第二链轮(3 )相传动连接的环形输送链(4)以及设置在环形输送链(4)上的推料装置,所述的第一链轮(2)、第二链轮(3)的轴心线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料装置包括沿着所述环形输送链(4)的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推料框(5),所述环形输送链(4)具有相互平行的上输送段(40)和下输送段(41),所述的输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I)内且位于所述上输送段(40 )下方的上栅板(6)、设置在所述壳体(I)内且位于所述下输送段(41)下方的下栅板(7),所述的上栅板(6)与所述上输送段(40)上的推料框(5)之间、所述的下栅板(7)与所述的下输送段(41)上的推料框(5 )之间分别形成有可容纳物料的容纳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料坯进口(10)位于所述的壳体(I)的一侧且位于所述上栅板(6)的上方,所述的湿柏出口(13)与所述料坯进口(10)同侧设置且位于所述下栅板(7 )的下方,所述的溶剂进口( 11)设置在所述的下输送段(41)上的推料框(5)的上方,且其与所述的湿柏出口(13)在水平方向的间距为所述下栅板(7)长度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栅板(6)和下栅板 (7)均呈平板状,且其上分布有多个可供液态物质通过的栅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脂浸出器还包括连接在所述上栅板(6)下部可用于承接从上栅板(6)处所漏油的上油斗(8)、连接在所述下栅板(7)下部可用于承接从下栅板(7)处所漏油的下油斗(9),所述的混合油出口(12)设置在所述上油斗(8)上,所述的浸出器还包括用于将所述上油斗(8)、下油斗(9)内的混合油循环输送至所述喷淋系统以进行喷淋的混合油循环系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油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和用于将上油斗、下油斗与喷淋系统的入口连通的回油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油斗(8)和所述下油斗(9)均具有多个顶部相通的油槽(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的推料框(5)由两个横截面为H型的框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分别有两个,该两个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分别通过相互平行的二条所述环形输送链(4 )传动连接,所述推料框(5 )的两侧部分别与所述二条环形输送链(4 )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脂浸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有两个,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链轮(2)和第二链轮(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脂浸出器,其包括具有料坯进口、溶剂进口、混合油出口和湿粕出口的壳体,输料装置和喷淋系统,输料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轴心线相互平行的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用于将第一链轮和第二链轮相传动连接的环形输送链以及设置在环形输送链上并沿其延伸方向分布的多个推料框,该环形输送链具有相互平行的上输送段和下输送段,输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上输送段下方的上栅板、设置在壳体内且位于下输送段下方的下栅板,上栅板与上输送段上的推料框之间、下栅板与下输送段上的推料框之间分别形成有可容纳物料的容纳空间。本实用新型在环形输送链传动时,多个推料框和环形输送链同步移动,降低机械故障率,同时提高浸出效率。
文档编号C11B1/10GK203096024SQ20132006131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4日
发明者马志强, 曾凡中, 叶志刚, 董可林 申请人:太仓市宝马油脂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