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和座席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041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和座席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和座席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以在室内等的有限空间中简便地进行运动为目的而开发了多种训练装置。
作为这样的训练装置的一种,采用坐在座位的使用者以腿向前方伸出的状态踩踏板的所谓卧式测力器。
一般地,这种训练装置具有通过蓄电池等的电力供给而驱动的电磁制动器等构成的发电型的负荷装置,通过该负荷装置向踏板施加规定的负荷。
此外,通过训练装置,要求负荷装置与比较高速的旋转对应,这种情况下,在从踏板到负荷装置的驱动力的传递上采用与踏板连结的曲柄轴、与负荷装置连结的负荷装置轴、以及中转前述曲柄轴和负荷装置轴的中间轴的3轴所得的2级变速机构是有效的。
在这样的3轴2级变速机构中,踏板的驱动力经由配设在各轴间的链条或带等的传递部件向负荷装置传递,但此时,为了使负荷装置的负荷适当地作用于踏板上,有必要将传递部件的张力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从这一观点出发,一直以来,采用具有用于调整进行各轴间的驱动力的传递的传递部件的张力的机构的训练装置。
即,例如,在图11所示的既有的卧式测力器(V60R/SENOH株式会社制)中,经由未示出的滑轮或链轮等在外周卷绕有传递部件47的中间轴48和负荷装置轴49经由各轴48、49的轴向两端部架设保持在相互对置的一对金属薄板50间。此外,在前述一对金属薄板50中的各轴48、49的保持部分上形成将金属薄板50的一部分切开成U字状的切口部51,通过该切口部51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各轴48、49的保持位置。进而,在各切口部51的附近位置配设调整保持在这些各切口部51上的各轴48、49轴向端部的位置的链条等的调整机构52。
通过各调整机构52,调整各轴48、49轴向两端部的位置,从而调整两轴48、49的轴间距离。另外,在将各轴48、49固定在调整后的位置时,相对于各轴48,49,从轴向经由未示出的垫片通过拧入螺母,将各轴48、49固定在金属薄板50上。
另外,作为与该申请的发明相关联的现有技术信息如下。
非专利文献1URLhttp//www.senoh.co.jp/V60R/VR60D.htm(网址)可是,在通过前述链条等调整各轴48、49的两端部的位置的场合,各轴48、49要互相保持平行状态,有必要防止各轴48、49所致的倾斜的发生。
但是,由于要以不产生这样的轴48,49的倾斜的方式进行调整,需要作业者的熟练技能,所以产生了不能简便地调整传递部件47的张力的问题。
此外,如前所述,在经由垫片在各轴48,49上拧入螺母的场合,在金属薄板50的切口部51的形成部位中,因为垫片与金属薄板50未接触,不能有效地将螺母的荷载传递到金属薄板50。其结果,产生了不能将各轴48、49稳定保持在期望的位置的问题。
另一方面,即使在增大稳定地保持各轴48、49的螺母的紧固力矩的场合,又产生所谓垫片的变形等别的新问题。
进而,在既有的制品中,与高速旋转相对应、并大质量的负荷装置配设在距离地面高的位置,但在这样的场合,产生了不增大用于保持负荷装置的底座结构整体的刚性时则易于引起振动的问题。此外,负荷装置为种种噪音的来源,当象现有技术那样将负荷装置配置在距离地面高的位置时,存在坐在坐席上进行运动的使用者清楚地听到负荷装置的噪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便且适当地调整用于向负荷装置传递踏板的驱动力的传递部件的张力,减轻在运动中使用者所听到的噪音,并且能够确保必要的刚性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和容易进行座席的位置调整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是配置在座席部的前方、并由座席部上的使用者驱动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较长的底座,设在底座上的框架结构,与设在框架结构上的踏板连结的曲柄轴,设在框架结构上的中间轴,设在底座上、并具有负荷装置轴的负荷装置,架设于曲柄轴与中间轴之间的第1传递部件,以及架设于负荷装置轴与中间轴之间的第2传递部件,中间轴相对于框架结构移动自如。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第1传递部件配置在框架结构的一侧,第2传递部件配置在框架结构的另一侧。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底座的前端部设有与底座垂直的纵长的前腿部,框架结构具有立设在底座的第1机架,设在该第1机架的上端部、并与底座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2机架,以及在各第2机架的前端部以向前腿部一侧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第3机架,曲柄轴和中间轴设在第1机架上。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第1机架能够移动调整地配设中间轴,在该第1机架的外侧位置配设传递部件,从而能够简便地进行轴间距离的调整。此外,通过将第3机架配设在传递部件的占有区域或踏板的旋转区域之外的位置,能够增大地形成第3机架的轴向尺寸或两第3机架间的轴向距离,确保框架结构整体的刚性。进而,通过将负荷装置轴配设在离地面近的位置,能够减轻使用者听到的噪音并稳定保持负荷装置,而且,能够通过简易构成而实现这样的刚性优良并容易调整轴间距离的的框架结构。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2机架上能够更换地配设消耗零件。
根据本发明,在将需要蓄电池等的更换的消耗零件搭载在驱动部主体的场合,能够简便地进行消耗零件的更换。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2机架的后端部附近位置配设用于使用者从座席部站起时把持的把手。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容易从座席部站起,能够提高训练装置的便利性。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第2机架和把手之间加装零件配设加强基板。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把手稳定地配设在驱动部主体上,进而能够提高使用者从座席部站起从训练装置下去时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框架结构上能够拆卸地配设有用于使用者注视的控制面板,在框架结构的控制面板的内侧配设消耗零件,在从框架结构上卸下了控制面板的状态下,使消耗零件露出并能够更换。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仅以卸下控制面板来进行消耗零件的更换,不需要在驱动部主体上另外设置用于使前述消耗零件露出的能够开闭的盖式构成部,进而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低廉化和装置的简洁化。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第3机架的上端部比第2机架更向上方延伸,在该延伸出的第3机架的上端部和第2机架的后端部附近部位之间设有控制面板安装部,将控制面板安装到该控制面板安装部上。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便且稳定地将控制面板安装在座席部上的使用者容易看到的位置上。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控制面板安装部上形成开孔部,在从控制面板安装部上卸下了控制面板的状态下,通过开孔部使配设在第2机架上的消耗零件能够更换。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仅以卸下控制面板来更加简便地更换第2机架上的消耗零件,通过更简易的构成能够使制造成本更加低廉化。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前述第1机架的下端部一侧设有在底座一侧形成了开口部的コ字状的拱形部,在该拱形部的开口部中配设发热零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发热零件配设在易散热的位置,而且,通过拱形部能够保护位于发热零件的上部的驱动部的其它构成部不受发热零件的影响。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包括轨道部,沿轨道部能够移动地配置、并在使用者落座的状态下进行训练的座席,以及覆盖轨道部地配置在座席与轨道部之间、并形成容许座席的移动的开孔的外装盖;通过将座席向轨道部上的规定位置移动可调整座席的位置,在外装盖的开孔附近位置配设从外装盖的内侧遮蔽该开孔的遮蔽带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配设在外装盖的内部的遮蔽带,因为能够从外装盖的内侧遮蔽形成在外装盖上的用于容许座席移动的开孔,所以能够防止开孔露出。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特征在于遮蔽带部以具有弹性的方式形成,并配设成具有张力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将将遮蔽带部通过自身的弹性配设成具有张力的状态,所以通过简易的构成能够更适当地遮蔽开孔,防止由于松弛的带而妨碍装置的美观。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特征在于遮蔽带部形成环状,并且,其一部分固定在与座席连结、并能够滑动地保持在轨道部上的滑动台座部上,而且,遮蔽带部被卷绕在轨道部中的座席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的外侧上配设的至少一对引导部件的外周上。
根据本发明,将遮蔽带部形成环绕轨道部外侧的环状,而且,与座席部分地固定,进而卷绕保持在引导部件的外周上,由此,因为遮蔽带部随着前述座席的移动能够行进在前述轨道部的外侧,所以能够与前述座席的移动相一致地由遮蔽带部以最有效并自然的状态遮蔽开孔。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特征在于,用于辅助遮蔽带部的行进的滑动部件滑动自如地保持在引导部件的外周上。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保持在引导部件的外周上的滑动部件,能够使遮蔽带部的行进平滑化,所以能够与前述座席的移动相一致地由遮蔽带部更适合地遮蔽开孔,而且,更有效地防止遮蔽带部的松弛并维持装置的美观。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特征在于,施力部件被配置在容易进行向带主体上安装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进行施力部件的安装,进而,能够削减训练装置的组装工时。
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特征在于,遮蔽带部在至少一个部位能够从环状的状态分解,而且,配设成具有以引导部件的折回部为边界而上下相互对置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同时配设成上侧部分的一部分固定在滑动台座部上,下侧部分通过从下方保持轨道部的管状轨道基部的内部,进而,在轨道基部上形成用于进行遮蔽带部的组装或分解的作业用的开孔。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前述轨道基部形成管状并在其内部穿过遮蔽带部,能够不妨碍遮蔽带部的行进地将轨道部稳定保持在轨道基部上,进而,能够通过形成在轨道基部的作业用的开孔平滑地进行前述遮蔽带部的组装作业或分解作业。


图1是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具有该驱动部结构的训练装置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与图2不同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具有该座席部结构的卧式训练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用于移动座席的轨道部和滑动台座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遮蔽带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外装盖的内部和位于外装盖的上部的座席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外装盖的内部和座席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部分地表示在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实施方式中,遮蔽带部的构成的概略图。
图11是模式地表示现有技术采用的卧式测力器的驱动部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图4,说明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图1是表示作为具有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的训练装置的一例的卧式测力器。
该训练装置1在装置主体的图1的右方的后方一侧具有座席部3,该座席部3具有用于使用者落座并进行运动的座席2。
此外,在装置主体的图1的左方一侧配设用于前述座席部3上的使用者进行经由踏板4的踩踏运动的驱动部5。
另外,如图1所示,在前述座席部3和前述驱动部5之间形成方便训练装置1的使用者的升降的空间部7。
图2~图4表示训练装置1的驱动部5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5作为主要的构成部具有用于使用者驱动的踏板4,向该踏板4施加负荷的负荷装置8,还具有与踏板连结的曲柄轴9,与负荷装置8连结的负荷装置轴10,以及中转前述曲柄轴9和负荷装置轴10的中间轴12构成的3轴2级变速机构,在这一点上,与现有技术基本相同。
可是,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5如以下所示与现有技术具有种种不同的结构差异。
即,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5在外装盖13的内部具有成为驱动部主体的骨架的框架结构。该框架结构具有在方向前后较长的底座14,在该底座14的前端部上配设在轴向呈长圆柱形的前腿部19。另一方面,前述底座14的后端部能够与构成前述座席部3的底座(未图示)连结。此外,在前述底座14上沿竖直上方立设有较长的呈断面为四角形的管状的第一机架15。在图1中,在该第一机架15的上端部的成为纸面垂直方向的轴向的两侧面上以从各侧面向前后延伸的方式配设断面为四角形状的管状的一对第二机架16。进而,在该第二机架16的前端部的轴向外侧的侧面上以向前述前腿部19一侧延伸的方式配设断面为四角形状的管状的一对第三机架17,各第三机架17的下端部与前述前腿部19连结。
进而,与前述踏板4连结的曲柄轴9经由固定在前述第一机架15上的圆筒状的曲柄轴承20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前述第一机架15的后方一侧的侧面上。
前述中间轴12经由圆筒状的中间轴承21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前述第一机架15的前述后方一侧的侧面的前述曲柄轴9的上方位置。
在前述中间轴承21和前述第一机架15的前述前方一侧的侧面之间,还设有用于调整前述中间轴12和前述曲柄轴9的轴间距离的轴间调整机构22。
前述轴间调整机构22具有与前述第一机架15平行的平板状中间轴移动板24,前述中间轴轴承21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在该中间轴移动板24的外侧表面上。另一方面,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内侧表面与前述第一机架15的前述前方一侧的侧面为接触状态。此外,雌螺纹部等构成的调整部件卡合部25固定设置在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外侧表面的上端一侧,保持在第一机架15中的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上方的螺栓等构成的调整部件26与该调整部件卡合部25配合。通过螺丝刀或扳手等工具将前述调整部件26旋转,由此能够使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与前述中间轴承21和前述中间轴12同时沿第一机架15的侧面上下滑动。
由此,能够调整前述中间轴12与前述曲柄轴9之间的轴间距离。
此外,在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轴向的一个端面上,以上下设有间隔并向前述第一机架15的轴向的侧面一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一对的保持用突起部27。通过这些保持用突起部27,稳定保持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滑动、即前述中间轴12与前述曲柄轴9之间的轴间距离的调整。
在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上,以隔开前述中间轴承21并上下设有间隔的方式配设螺栓等构成的一对紧固部件29,通过这些紧固部件29,能够将中间轴移动板24固定在调整后的位置。另外,在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各紧固部件29的配设位置上,沿第一机架15的纵向形成长的一对长孔(未图示),通过各长孔,在松动了前述紧固部件29的状态下,容许前述中间轴移动板24的上下移动。
在前述第一机架15的轴向的一方(图3中的前侧)的外侧位置上配设用于将前述曲柄轴9的旋转传送到前述中间轴12的由环形带或链条构成的第一传递部件30,该第一传递部件30经由滑轮或链轮等的旋转部件31卷绕保持在前述曲柄轴9和前述中间轴12的外周上。
在前述第一机架15的轴向的另一方(图2中的前侧)的外侧位置上配设用于将前述中间轴12的旋转传送到前述负荷装置轴10的由环形带或链条构成的第2传递部件32,该第2传递部件32经由滑轮或链轮等的旋转部件31卷绕保持在前述中间轴12和前述负荷装置轴10的外周。
所以,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分别微调各轴12、9的轴向两端部的位置,仅仅使中间轴12沿第一机架15上下移动,就能够调整前述中间轴12与前述曲柄轴9的轴间距离。此外,此时也能够同时调整前述中间轴12与前述负荷装置轴10的轴间距离。
由此,能够简便并适当地调整卷绕在前述曲柄轴9和前述中间轴12的外周上的前述第1传递部件30,以及卷绕在前述中间轴12和前述负荷装置轴10的外周上的第2传递部件32的张力。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负荷装置轴10的负荷装置8设在前述底座14的前端部一侧的上部附近位置上,负荷装置轴10经由壳体等的保持部18能够旋转地被保持。
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在与前述座席部3离开的位置设置负荷装置8,其结果,能够减轻座席部3上的使用者听到的噪音。进而,能够在离地面近的位置稳定地保持大质量的负荷装置8,降低高速旋转引起的振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前述第3机架17配设在各传递部件30、32的占有区域和前述踏板4的旋转区域(以下,称为干涉区域33)的外侧。
由此,能够增大地形成各第3机架17的轴向的尺寸或增大两第3机架17间的间隔,能够提高框架结构整体的刚性。
此外,能够通过前述第1~第3机架15、16、17和前述前腿部19构成的简易构成实现刚性优良且容易调整轴间距离的框架结构。
在前述一对的第2机架16的上部,遍及该第2机架16的纵向的全体区域安装有扁平的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在该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的后端部上,配设用于使用者从前述座席部3站起时把持的在轴向上呈长圆柱状的把手35。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从前述座席部3站起。进而,通过在前述把手35和前述第2机架16之间加装前述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而形成的构成,能够稳定地配设把手35,进而能够提高使用者从训练装置1下来时的安全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第3机架17是其上端部比前述第2机架16更向上方延伸地形成的,而且,其上端部一侧的一定范围的部位向后方仅弯曲规定的角度。在该第3机架17的上端部和前述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的后端部附近部位之间,以其平面朝向座席部3一侧前倾的状态配设有板状的控制面板安装部36。在该控制面板安装部36上能够拆卸地配设有用于在运动中座席部3上的使用者注视的控制面板37。
由此,座席部3上的使用者容易注视控制面板37。此外,能够经由控制面板安装部36稳定地保持控制面板37。
如图2所示,在前述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的前述控制面板安装部36的内侧,能够更换地配设有需要更换蓄电池或AC适配器等的消耗零件39。此外,在前述控制面板安装部36上,形成在卸下前述控制面板37的状态下使前述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上的消耗零件39露出的开孔部40。
所以,在卸下了控制面板37的状态下,能够通过前述开口部40简便地进行零件配设加强基板34上的消耗零件39的更换。此外,例如,不需要特别设置用于在消耗零件39更换时露出消耗零件39的能够开闭的盖式构成部,从而能够廉价地抑制制造成本。
在前述第1机架15与前述底座14之间加装在底座14一侧上形成了开口部41的コ字状的拱形部42,在该拱形部42的前述开口部41中配设电阻器等的发热零件43。
由此,能够将发热零件43配置在易于散热的位置并保护位于发热零件43上部的驱动部5的其它构成部不受发热零件43的热影响。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要调整第1传递部件30和第2传递部件32的张力,首先通过松动前述轴间调整机构22的前述一对紧固部件29,容许中间轴移动板24上下滑动。
接着,用工具使前述调整部件26旋转,由此,使中间轴移动板24与中间轴12一起上下适当移动,在期望的位置停止调整部件26的旋转。
然后,通过再次拧入紧固部件29,将前述中间轴12固定在移动后的位置。
由此,能够一边保持各轴9、10、12的平行状态一边简便并适当调整前述中间轴12与前述曲柄轴9的轴间距离以及前述中间轴12与前述负荷装置轴10的轴间距离。
由此,能够简便并适当地调整卷绕在前述曲柄轴9和前述中间轴12的外周上的前述第1传递部件30和卷绕在前述负荷装置轴10和前述中间轴12的外周上的第2传递部件32的张力。
此外,对于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部结构的训练装置1进行运动,与现有技术同样,使用者在坐在座席部3上的状态下对驱动部5的踏板4进行驱动。
此时,前述负荷装置8虽然由于高速旋转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噪音,但因为负荷装置轴10与负荷装置8一起配设在离地面近的位置,所以能够减轻使用者听到的噪音。此外,在离地面近的位置中,能够稳定保持负荷装置8并降低振动。
进而,因为前述第3机架1 7配设在与前述踏板4的旋转区域和前述第1传递部件30和第2传递部件32的占有区域不干涉的、干涉区域33的外侧,能够比较大地形成第3机架17的轴向的尺寸或两第3机架17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框架结构整体的刚性并提供更安全的运动。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种种变更。
例如,也可通过将前述曲柄轴9沿前述第1机架15能够滑动地配设,调整中间轴12和曲柄轴9的轴间距离。
进而,也可如图3所示,通过在前述一对的第3机架17间配设加强机架45,进一步提高框架结构的刚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能够简便且适当调整传递部件的张力,提高训练装置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而且能够减轻运动中使用者听到的噪音并实现舒服的运动,进而,能够实现确保必要刚性且稳定性良好的训练装置。
此外,能够容易地进行零件更换,提高训练装置的便利性,而且提高使用者从座席部站起时的安全性。
此外,能够使制造成本低廉化。
此外,能够减轻训练装置因热所产生的劣化,进而能够谋求提高制品的寿命。
第2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5~图10,说明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图5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licanbent式的训练装置120。
该训练装置120与现有技术同样地在成为训练装置底部的底座102上的前腿部103一侧具有驱动部107,在该驱动部107上,从踏板104开始,配设向该踏板104施加负荷的未图示的负荷装置和能够显示行程等的信息的显示器5。此外,与需要相对应地配设辅助使用者的乘降的乘降辅助把手121和饮料放置器122。
在前述底座102上的后腿部109一侧上配设具有用于使用者在落座状态下踩踏板104的座席131的座席部123。在该座席部123上配设用于在运动中使用者所把持的运动辅助把手130。
此外,在前述驱动部110与前述座席部123之间形成方便使用者的乘降的空间部112。
图6表示前述座席部123中的外装盖125的内部的框架结构。如图6所示,在前述底座102上,在该底座102的纵向以设置规定的间隔的方式立设一对座席安装用机架126、127,在两座席安装用机架126、127中的靠近前述踏板104的前方一侧、即图6中里侧的座席安装用机架126比后方一侧、即图6中的前侧的座席安装用机架127尺寸小地形成。
在两座席安装用机架126、127上配设沿底座102的纵向较长、并在纵向的两端部形成有开口部的管状的轨道基部128,该基部128横跨两座席安装用机架126,127。该轨道基部128为由于两座席安装用机架126、127的尺寸差而前方一侧向下方倾斜的状态。
在前述轨道基部128的上壁部128a的上面,沿前述底座102的纵向相对于前述轨道基部128平行地安装有较长的轨道部129。在该轨道部129上滑动自如地配设用于使座席131沿该轨道部129移动的滑动台座部132。
在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面向前述座席131的图6的上光面上形成用于将座席131连结在该滑动台座部132上的由螺纹孔等构成的多个连结部133。相对于这些连结部133,从图5所示座席支撑部135一侧使例如螺栓等未图示的连结部件螺合,由此能够将前述座席131连结到前述滑动台座部132上。
在前述轨道基部128的上壁部128a中的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移动区域,沿轨道基部128的纵向设定规定的间隔地形成多个由圆形的孔构成的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
通过在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中插入未图示的座席位置固定销,使滑动台座部132与该座席位置固定销抵接,从而能够限制其滑动。其结果,能够固定与滑动台座部132连结的座席131的位置。
另外,对于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的具体构成,例如,可如图9所示,将通过施加外力而相对于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远近可调的座席位置固定杆137设在前述座席131的底部,在该座席位置固定杆137的前端部上形成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若这样构成,使用者通过使座席位置固定杆137动作就能够简便地调整座席131的位置。
如图7所示,在前述轨道部129的上部附近,以从上方和侧方围护前述轨道部129的方式配设断面为コ字状的轨道盖体138。
如图8所示,在前述轨道盖体138的上壁部138a上与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连结部133对应的位置,形成在轨道盖体138的纵向上较长的长孔状的一对开孔140。
通过各开孔140,容许位于前述轨道盖体138的下方的滑动台座部132和位于上方的座席131连结,而且,容许连结在滑动台座部132上的座席131沿轨道部129的滑动。
另外,如图8所示,在位于前述轨道盖体138与座席131之间的外装盖125的上壁部125a也形成长孔状的开孔141,该开孔141用于容许滑动台座部132与座席131的连结和座席131的移动。另外,该开孔141比前述轨道盖体138的开孔140宽度尺寸大地形成,在图5中形成个数为1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9所示,在前述外装盖125的内部的前述开孔141的附近位置,即,形成了前述开孔141的前述外装盖125的上壁部125a和前述轨道盖体138之间配设从外装盖125的内侧遮蔽前述开孔141的遮蔽带部142。
由此,能够消除前述开孔141露出所致的弊端,即,衣服等通过前述开孔141向座席部内的卷入与灰尘的吸入和装置美观的粗俗化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遮蔽带部142形成其一部分固定在滑动台座部132上的环状。进而,在前述轨道部129中的前述座席131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的外侧上配设圆柱形状的一对引导部件143,在这些各引导部件143的外周上卷绕保持前述遮蔽带部142。
即,前述遮蔽带部142配设成具有以前述引导部件143的折回部为边界而上下相互对置的上侧部分142a和下侧部分142b。
在这里,更加详细说明前述遮蔽带部142和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固定结构时,如图9所示,前述遮蔽带部142中的前述上侧部分142a配置在前述轨道盖体138的上壁部138a与前述座席支撑部135之间。在前述座席支撑部135的底壁部135a中与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连结部13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用于进行座席131相对于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连结的未图示的贯通孔,通过该贯通孔能够使前述连结部件从前述底壁部135a之上向前述连结部133一侧螺旋进给。进而,在前述底壁部135a中与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用于容许该座席位置固定销所致的向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的插入的未图示的贯通孔。此外,在前述座席支撑部135和前述遮蔽带部142之间加装用于加强座席131的固定的固定加强板144。在前述固定加强板144中与前述连结部133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使前述连结部件贯通的贯通孔145。此外,在前述固定加强板144中与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用于容许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向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的插入的贯通孔146。进而,如图7所示,也可在前述固定加强板144上形成用于通过电装线的贯通孔147。
进而,在遮蔽带部142的前述上侧部分142a中与前述固定加强板144的各贯通孔145、146、147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与这些各贯通孔145、146、147同样的未图示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将遮蔽带部142的前述上侧部分142a部分地固定在前述滑动台座部132上。
另外,前述遮蔽带部142的前述下侧部分142b通过前述轨道基部128的内部配置在前述轨道部129的下侧。
由此,前述遮蔽带部142随着前述座席131的移动能够维持前述开孔141的遮蔽状态,并可行进在前述轨道部129的外侧。其结果,前述遮蔽带部142能够与前述座席131的移动相一致地以最有效并自然的状态遮蔽开孔141。进而,通过前述轨道基部128,能够以不妨碍前述遮蔽带部142行进的状态从下方稳定地保持前述轨道部129。
另外,也可在前述各引导部件143中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形成如图7所示的凸缘149。这种场合,由于通过凸缘149能够从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一侧稳定地保持前述遮蔽带部142,所以能够防止前述遮蔽带部142的蛇形前进。因此,能够防止在遮蔽带部142上产生松弛并适当进行该遮蔽带部142所致的开口141的遮蔽,并能够防止由于松弛状态的遮蔽带部142而妨碍装置的美观。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前述遮蔽带部142具有带主体150和向该带主体150施加张力的施力部件151。
由此,因为通过施力部件151能够向遮蔽带部142施加张力,能够更加适当地遮蔽前述开孔141,而且,能够有效防止由于松弛状态的遮蔽带部142而妨碍装置120的美观。
另外,前述施力部件151可以是例如图10所示在使较长的带主体150的两端部相互接近的状态下以连结这两端部的方式在两端部间能够拆卸地配设的线圈弹簧。
此外,也可在前述各引导部件143的外周上滑动自如地保持用于辅助前述遮蔽带部142行进的圆筒状的未图示的滑动部件。
若这样构成,因为能够使遮蔽带部142的行进平滑化,所以能够随着座席131的移动通过前述遮蔽带部142更加适当地遮蔽前述开孔141,并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前述遮蔽带部142的松弛,更好地维持装置120的美观。
另外,前述带主体150也可由橡胶等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若这样构成,利用带主体150自身的弹性,能够更有效地将遮蔽带部142保持在具有张力的状态。进而,这种场合,因为不通过前述施力部件151也能够向遮蔽带部142施加张力,将施力部件151从构成要素中除去,能够仅仅通过例如有弹性的材料构成的环状带简易并廉价地构成遮蔽带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前述遮蔽带部142的前述施力部件151配置在容易进行向前述带主体150上安装的位置。
即,在前述轨道基部128中的底壁部128b上,例如形成用于进行前述施力部件151向前述带主体150上的安装作业等的前述遮蔽带部141的组装作业或卸下前述施力部件151的分解作业的作业用的开孔128c,例如,图10所示的施力部件151这样的前述遮蔽带部142中能够从环状的状态分解的部位位于与该开孔对应的位置上。
由此,通过前述作业用的开孔,能够容易进行前述施力部件151向前述带主体150上安装等的遮蔽带142的组装作业,或零件更换时遮蔽带142的分解作业,进而能够削减训练装置120的组装工时。
其次,对本实施方式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另外,在初始状态中,配设在前述座席131上的座席位置固定销贯通前述座席支撑部135和前述遮蔽带部142的上侧部分142a,并插入形成在前述轨道基部128的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中的一个。
在该状态中,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与前述轨道部129上的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侧面抵接,由此,限制滑动台座部132所致的轨道部129的滑动。
因此,在初始状态中,限制通过连结部件连结在前述滑动台座部132上的前述座席131的移动,座席131的位置成为被固定的状态。
此时,前述遮蔽带部142的上侧部分142a位于形成了前述开孔141的外装盖125的上壁部125a的内侧,开孔141呈从外装盖125的内侧被遮蔽的状态。
所以,在该状态下,即使使用者坐在座席131上开始踏板104的腿踩踏运动,不会通过开孔141将衣服或身体的一部分卷入座席部123内,能够进行安全的运动。此外,能够防止通过开孔141使灰尘进入座席部123内,减轻用于清扫的劳力。进而,防止露出开孔141而妨碍装置120美观的问题。
在将座席131的位置变更为与初始位置不同的位置的场合,通过解除前述座席位置固定杆137使形成在该座席位置固定杆137前端部上的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从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脱离。
由此,解除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相对于前述滑动台座部132的抵接,容许前述滑动台座部132所致的轨道部129上的滑动。与此同时,也容许连结在前述滑动台座部132上的座席131的移动。
从该状态开始,移动前述座席131时,随着该座席131的移动前述滑动台座部132在前述轨道部129上滑动,随着该滑动,固定在前述滑动台座部132上的前述遮蔽带部142行进在前述轨道部129的外侧。
此时,遮蔽带部142由一对引导部件143保持其形状,而且,因为通过施力部件51施加了一定的张力,所以能够适当地维持前述开孔141的遮蔽状态。
这样的座席131的移动动作通常多在使用者坐在座席131的状态下进行,在这种结构的装置的场合,衣服的卷入等导致的危险性特别在座席131移动时很大。
可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座席131移动时,因为能够通过遮蔽带部142适当地遮蔽前述开孔141,能够有效回避座席移动时的卷入的危险性。
在将前述座席131移动到期望的位置后,通过将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新的前述座席位置固定销插入孔136中,将座席131固定在移动完了后的位置。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通过配设在外装盖125的内部的遮蔽带部142,能够从内侧遮蔽开孔141,能够防止衣服等通过开孔141而卷入座席部123内,从而提高了安全性,此外,能够防止灰尘通过开孔141进入座席部123内,减轻用于清扫的劳力,进而,防止露出开孔141从而提高装置120的美观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前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根据需要进行种种变更。
例如,形成在前述轨道盖体138上的开孔140的数量不限于一对,如图8所示,若在轨道盖体138的上壁部138a上设置开孔140的非形成区域,则能够通过该上壁部138a从下方保持遮蔽带部142,防止座席131的压力所致的遮蔽带部142的堆皱。
此外,本发明若是例如锻炼腿力的肌肉力量训练装置那样在落座的状态下进行运动的训练装置,也能应用图5所示构成以外的构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能够实现安全性,清扫性,美观性良好的训练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是配置在座席部的前方、并由座席部上的使用者驱动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较长的底座,设在底座上的框架结构,与设在框架结构上的踏板连结的曲柄轴,设在框架结构上的中间轴,设在底座上、并具有负荷装置轴的负荷装置,架设于曲柄轴与中间轴上的第1传递部件,以及架设于负荷装置轴与中间轴上的第2传递部件;中间轴相对于框架结构移动自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1传递部件配置在框架结构的一侧,第2传递部件配置在框架结构的另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底座的前端部设有与底座垂直的纵长的前腿部,框架结构具有立设在底座上的第1机架,设在该第1机架的上端部、并与底座平行地延伸的一对第2机架,以及在各第2机架的前端部上以向前腿部一侧延伸的方式配置的第3机架,曲柄轴和中间轴设在第1机架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2机架上能够更换地配设消耗零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2机架的后端部附近位置配设用于使用者从座席部站起时把持的把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2机架和把手之间加装零件配设加强基板。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框架结构上能够拆卸地配设有用于使用者注视的控制面板,在框架结构的控制面板的内侧配设消耗零件,在从框架结构上卸了下控制面板的状态下,使消耗零件露出而能够更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第3机架的上端部比第2机架更向上方延伸,在该延伸出的第3机架的上端部和第2机架的后端部附近部位之间设有控制面板安装部,将控制面板安装到该控制面板安装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控制面板安装部上形成开孔部,在从控制面板安装部上卸下了控制面板的状态下,通过开孔部使配设在第2机架上的消耗零件能够更换。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第1机架的下端部一侧设有在底座一侧形成了开口部的コ字状的拱形部,在该拱形部的开口部中配设发热零件。
11.一种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部,沿轨道部能够移动地配置、并在使用者落座的状态下进行训练的座席,以及覆盖轨道部地配置在座席与轨道部之间、并形成容许座席的移动的开孔的外装盖/通过将座席向轨道部上的规定位置移动可调整座席的位置,在外装盖的开孔附近位置配设从外装盖的内侧遮蔽该开孔的遮蔽带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遮蔽带部以具有弹性的方式形成,并配设成具有张力的状态。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遮蔽带部具有带主体和向该带主体施加张力的施力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遮蔽带部形成环状,并且,其一部分固定在与座席连结、并能够滑动地保持在轨道部上的滑动台座部上,而且,遮蔽带部被卷绕在轨道部中的座席的移动方向的两端部的外侧上配设的至少一对引导部件的外周上。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辅助遮蔽带部的行进的滑动部件滑动自如地保持在引导部件的外周上。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施力部件被配置在容易进行向带主体上安装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训练装置的座席部结构,其特征在于,遮蔽带部在至少一个部位能够从环状的状态分解,而且,配设成具有以引导部件的折回部为边界而上下相互对置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同时配设成上侧部分的一部分固定在滑动台座部上,下侧部分通过从下方保持轨道部的管状轨道基部的内部,进而,在轨道基部上形成用于进行遮蔽带部的组装或分解的作业用的开孔。
全文摘要
训练装置的驱动部结构具有底座(14),前腿部(19),以及由第1~第3机架(15、16、17)构成的框架结构。在第1机架(15)上,能够调整相互的轴间距离地配设曲柄轴(9)和中间轴(12)。负荷装置轴(10)配设在底座(14)的附近。在第1机架(15)的一侧设有架设于曲柄轴(9)与中间轴(12)上的第1传递部件(30),在另一侧配设架设于负荷装置轴(10)与中间轴(12)上的第2传递部件(32)。第3机架(17)配设在与传递部件(30、31)和踏板(4)不干涉的位置。
文档编号A63B22/06GK1496746SQ0316030
公开日2004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9月26日
发明者清宫正雄, 井上岳志, 志 申请人:康貝株式会社, 康 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