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教练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55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康复教练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器械,特别是用作辅助瘫痪病人直立训练的器械。
背景技术
瘫痪病人或下肢骨伤病人长期卧床或坐轮椅,不利于脚部肌肉的恢复,易得褥疮。因此,在康复期间需作直立训练,以煅练下肢肌肉。由于目前没有这方面的专用器械,一般需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完成这类康复训练。
三、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康复教练车,以协助病员安全地进行康复性直立训练。
实现本新型的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康复教练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环和一下其半径大于上环的下环,三根或四根支撑杆均布地连接在上环和下环之间;下环底部固定有多个脚轮;上环的约1/4部位为开合节,开合节一端与上环铰接,另一端上的突头伸入上环对应部位的开口之中,并经螺栓与上环相固定。
所述支撑杆结构如下上杆和下杆均插入套筒中,经锁定镙钉固定,管节分别固定在上环和下环上,上杆和下杆的外端分别插入管节之中,经锁定螺钉固定。
还具有座板,座板经绳索悬挂在上环上。
还具有拉力机构固定在上环上的伸缩杆顶部铰接有一水平杆,拉力环分别经绳索悬挂在水平杆的两端。
在使用时,开启开合节,病员上身从开合节处进入上环,并置身子上、下环之中,再将开合节锁定。根据设计要求,上环位于病员的腋下,病员可双臂夹靠在上环上,由于下环直径大于上环直径(一般约3倍),因此,由上环、下环以及支撑杆组成的整个构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位于其中的病员不会发生倾倒,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本新型是一种供病员直立训练使用的专用器械,它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1、安全性高。
病员置身于整个构架之中,由于下环大于上环,物理稳定性好。病员可在不经护理人员的协助下,独自安全地进行直立训练。
2、可协助病员进行走步训练整个构架在受力情况下,可沿脚轮(万向轮)作平稳移动,并保护病员不致摔倒地进行走步训练。
3、本新型易于组装拆卸、方便收藏支撑杆可方便地与上环、下环分离,支撑杆(一般1m多长)可拆卸为两根,有利于收藏。
4、本新型兼有多功能除具有直立训练、走步训练功能外,本新型还具有拉力训练功能拉力机构和练脚机构可供病员煅炼手臂和下肢肌肉,恢复肌肉功能,避免肌肉萎缩,增强病人康复信心。
5、拉力机构高度可调通过调整伸缩杆高度即可调整拉力机构高度。构架高度可微调(调整支撑杆伸入上环管节的长度即可)以达最佳舒适度。
6、使用本新型可使病人免除长期卧床、生长褥疮的问题,且无须护理人员,既节省了护理人员的劳力支出,又达到了省线的目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病人生活信心,加快康复。


图1是本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上环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3图4分别是图1沿A-A线和B-B线的剖面图;图5是支撑杆或上环开合节的另一种连接方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上环1和下环2之间连接三根或四根支撑杆(如三根支撑杆3、4、5)组成一个构架。下环的半径大于上环半径。上环上裹复有一泡沫层(可拆卸),除起缓冲作用外,改变泡沫层厚度,可调节松紧度。下环底部固定有多个脚轮6(万向轮)。下环均分为四等分,相互之间经螺栓连接(结构如图5)。参见图2图3图4,上环的约1/4部位为开合节1a,开合节一端与上环铰接(图3示出,开合节一端的矩形突头铰接在轴12上,轴12固定在上环上),另一端上的突头(矩形)插入上环对应部位的开口之中,并经螺栓与上环相固定。支撑杆结构如下上杆3b和下杆3c均插入套筒3d中,经锁定镙钉固定,管节3a、3e分别固定在上环和下环上,上杆和下杆的外端分别插入管节3a、3e之中,经锁定螺钉固定。座板8经绳索(座板高度可调节)悬挂在上环1上或直接挂接在上环上(象现有婴儿车上的坐椅一样),座板可采用凹形包复式坐板。拉力机构为经螺栓连接固定在上环上的伸缩杆10顶部铰接有一水平杆11,拉力环9、9a分别经绳索悬挂在水平杆的两端。蹬力机构横杆经螺栓固定连接在一根支撑杆上,横杆顶部铰接有一水平杆,两个蹬力环分别经绳索悬挂在水平杆的两端。病员可利用双脚自身重力,踩动蹬力机构,锻炼下肢肌肉。蹬力机构(图中未示出)结构与拉力机构完全相同。只需把拉力机构水平地安装在支撑杆上即可。
实施例上环和下环的半径分别为22cm和65cm,二者之间的高度(即构架高度)130cm;上杆3b的上部有一竖直部分,竖直部分的高度为20cm左右。下环上设置刹车板7,如,其上加装扭簧,经踩踏,刹车板向一侧倾斜,刹车板一端与地面接触,将整个装置定位,不再发生移动。
权利要求1.一种康复教练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上环(1)和一下其半径大于上环(1)的下环(2),三根或四根支撑杆均布地连接在上环和下环之间;下环底部固定有多个脚轮(6);上环的约1/4部位为开合节(1a),开合节一端与上环铰接,另一端上的突头伸入上环对应部位的开口之中,并经螺栓与上环相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结构如下上杆(3b)和下杆(3c)均插入套筒(3d)中,经锁定镙钉固定,管节(3a、3e)分别固定在上环(1)和下环(2)上,上杆和下杆的外端分别插入管节(3a、3e)之中,经锁定螺钉固定;下环(2)均分为四等分,相互间经螺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教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1)上裹复有泡沫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教练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环(1)和下环(2)的半径分别为22cm和65cm,二者之间的高度为130cm;上杆(3b)的上部有一竖直部分,竖直部分的高度为20cm左右。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教练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座板(8),座板经绳索悬挂在上环(1)上,或直接挂接在上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教练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拉力机构经螺栓连接固定在上环(1)上的伸缩杆(10)顶部铰接有一水平杆(11),拉力环(9、9a)分别经绳索悬挂在水平杆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教练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蹬力机构横杆经螺栓固定连接在一根支撑杆上,横杆顶部铰接有一水平杆,两个蹬力环分别经绳索悬挂在水平杆的两端。
专利摘要一种康复教练车,涉及用作辅助瘫痪人直立训练的器械。包括一个上环和一下其半径大于上环的下环,三根或四根支撑杆均布地连接在上环和下环之间;下环底部固定有多个脚轮;上环的约1/4部位为开合节,开合节一端与上环铰接,另一端上的突头伸入上环对应部位的开口之中,并经螺栓与上环相固定。它具有易于组装、拆卸、方便收藏,稳定性好、安全性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A63B23/04GK2838588SQ20052003617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1日
发明者魏群 申请人:魏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