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2064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羽毛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弯曲羽毛矫直设备,尤其用于羽毛球的鹅毛、鸭毛、弯毛片的矫直。
技术背景 目前用于做羽毛球的天然直毛供应严重不足,而且价格很高,作为弯毛做的羽毛 球由于毛梗的弯曲,影响了羽毛球的使用效果,目前弯毛矫直的厂家很多,但是在球的制 作过程中上完胶水后即回弹成弯毛,羽毛球在使用过程中1-2拍即再次变弯变弓而无法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操作简单且无回弹的 羽毛矫直机。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矫直机,由上夹板和下夹板构成,其中,所 述下夹板至少包含一个矫直台,所述矫直台的上端面为下矫直平面,该下矫直平面中部沿 纵向向下设置有凹槽;所述上夹板对应所述矫直台的上端面部分为上矫直平面,所述上夹 板与下夹板之间设置有控制所述两夹板在纵向预定范围内相对移动的纵向移动机构。所述凹槽的形状为直线形或曲线形,所述曲线为弧线。其中,所述上夹板和/或下夹板设置有分别对上、下矫直平面进行加热的加热装 置及对其温度进行控制的温控仪。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板。进一步地,所述下矫直平面相对所述下夹板向上凸起,所述上矫直平面相对所述 上夹板向下凸起。特别是,所述的凹槽呈倒置T形,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呈倒置T形的滑块,所述滑块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其中,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所述上、下夹板的纵向定位机构和第二弹
ο进一步地,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所述上、下夹板的纵向定位机构和第 二弹簧,所述的纵向定位机构为相对所述矫直台一侧的上、下夹板上对应设置的孔,设置在 上夹板的孔为通孔,设置在下夹板上的孔为盲孔,所述第二弹簧设置盲孔内且其自然长度 大于所述盲孔的深度,螺栓底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弹簧内,螺母设置在螺栓上部,置于上夹板 上。其中,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具体包括支架、杠杆及踏板,所述杠杆支点设置在所述 支架上部,踏板端部铰接在所述支架下部,杠杆一端向下设置为立杆,所述立杆底部连接所 述上夹板,所述下夹板固定设置在支架上,杠杆另一端与所述踏板中部铰接有连杆或绳索。上述的结构,将弯曲羽毛放入矫直台上,羽毛梗对应置于凹槽内,通过纵向移动机 构使上下夹板相对靠近至上矫直平面与下矫直平面配合夹紧,从而对羽毛压平,从凹槽一端将羽毛梗部抽处通过凹槽对羽毛梗进行反向矫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矫直效率较高。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羽毛矫直机,由上夹板1和下夹板2构成,其中,所述 下夹板至少包含一个矫直台,所述矫直台的上端面为下矫直平面31,该下矫直平面中部沿 纵向向下设置有凹槽32 ;所述上夹板对应所述矫直台的上端面部分为上矫直平面21,所述 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设置有控制所述两夹板在纵向预定范围内相对移动的纵向移动机构。 所述凹槽的形状为直线形或曲线形,所述曲线为弧线。上述的结构,将弯曲羽毛放入矫直台上,羽毛梗对应置于凹槽内并使其弯曲方向 与所述凹槽的弧线形弯曲方向相反,通过纵向移动机构使上下夹板相对靠近至上矫直平面 与下矫直平面配合夹紧,从而对弯曲羽毛压平,从凹槽一端将羽毛梗部抽处通过凹槽对羽 毛梗进行反向矫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中,为保证矫直质量更高。所述上夹板和/或下夹板设置有分别对上、下矫直平 面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及对其温度进行控制的温控仪4。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板41、42。 温控仪控制电加热板温度在180-280°C之间可消除羽毛弯曲记忆,防止回弹。进一步地,为了使上下矫直平面配合更好,接触压力均勻,所述下矫直平面相对所 述下夹板向上凸起22,所述上矫直平面相对所述上夹板向下凸起。所述的凹槽呈倒置T形, 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呈倒置T形的滑块6,所述滑块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7。由于羽毛梗高于 其两侧羽毛,在上、下矫直平面相对压紧的过程中,羽毛梗随倒置T形滑块向下压缩第一弹 簧,羽毛部分尽可能大的面积置于上下矫直平面之间能够被压平。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所述上、下 夹板的纵向定位机构和第二弹簧8。所述的纵向定位机构为相对所述矫直台一侧的上、下夹 板上对应设置的孔,设置在上夹板的孔为通孔,设置在下夹板上的孔为盲孔,所述第二弹簧 设置盲孔内且其自然长度大于所述盲孔的深度,螺栓9底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弹簧内,螺母 10设置在螺栓上部置于上夹板上。上述结构,上、下夹板在第二弹簧支撑作用下两者之间的间隙较大,将弯曲羽毛置 于上下两矫直平面之间,羽毛梗置于所述凹槽内之后,按压上夹板,所述上夹板在压力作用 下压缩弹簧,两夹板之间的间隙减小,羽毛在及羽毛梗随上、下矫直平面压紧及凹槽两侧面 而矫直,停止按压,上夹板复位,在弹簧恢复力作用下向上移动远离下夹板,矫直下一根弯 曲羽毛时重复上述步骤。此种结构,施加在上夹板上的力具有间歇性,按压上夹板的动作可 通过汽缸、行程开关、电磁阀及脉冲控制器来完成,间隔时间能通过脉冲控制器控制,还可 通过偏心轮来完成,间隔时间能通过偏心轮形状及转速进行控制,当然也可通过手动按压 上夹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具体包括支架11、杠杆 12及踏板13,所述杠杆支点设置在所述支架上部,踏板端部铰接在所述支架下部,杠杆一 端向下设置为立杆14,所述立杆底部连接所述上夹板,所述下夹板固定设置在支架上,杠杆另一端与所述踏板中部铰接有连杆15或绳索。上述的结构,用脚踩踏板外端,踏板绕支架上铰接处旋转带动拉杆向下移动,所述杠杆绕其支点处旋转,如图2所示杠杆与所述拉杆连接的一端向下转动,杠杆另一端带动 立杆及上夹板向上移动,此时可将弯曲羽毛放置于凹槽内,松开踏板,杠杆另一端在上夹板 及立杆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上下矫直平面压紧弯曲羽毛,在受压状态下将弯曲羽毛从凹 槽内抽出,从而矫直;再次踩踏板,使上夹板上移离开矫直台,将下一根待矫直的弯曲羽毛 置于凹槽内,松开踏板,将羽毛抽出,完成矫直;依次往复动作。结构简单,容易控制。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做任何变化,凡是利 用上述的羽毛矫直机都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变形,均应认为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一种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由上夹板和下夹板构成,其中,所述下夹板至少包含一个矫直台,所述矫直台的上端面为下矫直平面,该下矫直平面中部沿纵向向下设置有凹槽;所述上夹板对应所述矫直台的上端面部分为上矫直平面,所述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设置有控制所述两夹板在纵向预定范围内相对移动的纵向移动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形状为直线形或曲线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为弧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夹板和/或下夹板设置有分别 对上、下矫直平面进行加热的加热装置及对其温度进行控制的温控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电加热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矫直平面相对所述下夹板向 上凸起,所述上矫直平面相对所述上夹板向下凸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呈倒置T形,所述凹槽内 设置有呈倒置T形的滑块,所述滑块底部设置有第一弹簧。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为包括 连接所述上、下夹板的纵向定位机构和第二弹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为包括连接所 述上、下夹板的纵向定位机构和第二弹簧,所述的纵向定位机构为相对所述矫直台一侧的 上、下夹板上对应设置的孔,设置在上夹板的孔为通孔,设置在下夹板上的孔为盲孔,所述 第二弹簧设置盲孔内且其自然长度大于所述盲孔的深度,螺栓底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弹簧 内,螺母设置在螺栓上部,置于上夹板上。
10.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羽毛矫直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向移动装置具体包 括支架、杠杆及踏板,所述杠杆支点设置在所述支架上部,踏板端部铰接在所述支架下部, 杠杆一端向下设置为立杆,所述立杆底部连接所述上夹板,所述下夹板固定设置在支架上, 杠杆另一端与所述踏板中部铰接有连杆或绳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羽毛矫直机,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矫直效率较低等问题而发明。本实用新型由上夹板和下夹板构成,下夹板包含一个矫直台,矫直台的上端面中部沿纵向向下设有凹槽;上夹板对应矫直台上端面部分为上矫直平面,所述上夹板与下夹板之间设有控制两夹板在纵向预定范围内相对移动的纵向移动机构。上述的结构,将弯曲羽毛放入矫直台上,羽毛梗对应置于凹槽内,通过纵向移动机构使上下夹板相对靠近至上矫直平面与下矫直平面配合夹紧,从而对羽毛压平,从凹槽一端将羽毛梗部抽处通过凹槽对羽毛梗进行反向矫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效率较高。
文档编号A63B67/18GK201760061SQ20102024120
公开日2011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9日
发明者李克柱 申请人:李克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