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2525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杆架组,尤指一种具接电构造且在插楔时同时构成电源连接,从而对内部发光组件供电的杆架组。
背景技术
在一般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提升至相当程度以后,对于大多数娱乐性用具的要求,除美观外,更会要求其机能性或教育性,在玩具类方面则最为显著。对于幼儿而言,太复杂或太华丽的玩具似乎反应不大,因此最适合使用能训练其手眼协调能力的玩具,例如有些形状匹配且公母互补的组合玩具,可让幼儿熟悉物品的形状及进一步的组合搭配;如积木或类似拼组玩具,此类玩具都具有一些基本的组件,但没有固定的玩法,幼儿可利用积木拼组出不同的造型,拼组玩具则可利用长短管件、转接件等拼组出一组合架,因而不论是积木或拼组玩具,都兼具娱乐性及益智性。但如上所述,现有拼组玩具是由一些形状单纯的管件及转接件组成,能在视觉效果上有所加强者,不外是令管件及转接件在颜色上作变化,但效果上显然有所局限,故为提高幼儿使用时的注意力,并加强视觉效果,现有拼组玩具有待进一步谋求可行技术方案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主要由管件及转接件组成,管件之间及管件与转接件之间可相互组接,而组接后可同时构成供电媒介,并点亮管件内部安装的光源,以进一步提升拼组玩具的视觉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包括一管件,呈中空状并具备透光性,该管件具有相对的两端,并分别形成有一第一楔部及一第二楔部;该管件内分设有一接电模块及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接电模块包括一正导电件及一负导电件,该正、负导电件分别与发光组件连接,该正导电件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正极接触部及一第二正极接触部,该负导电件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负极接触部及一第二负极接触部,该正、负极接触部分别位于管件上的第一楔部、第二楔部内侧;—转接件,主包括一中空本体,该中空本体上形成有二个以上的转接楔部,该转接楔部与所述管件的第一楔部匹配,并供管件的第一楔部插接;该本体内设有一通电组件,该通电组件包括分设有一正极通电件及一负极通电件,该正、负通电件两端分别形成一正极接触弹片及一负极接触弹片,该正、负极接触弹片分别位于本体的转接楔部内侧;当管件以其上的第一、第二楔部与另一管件的第二、第一楔部组接,或两个以上的管件分别以其第一楔部插接至转接件的转接楔部而相互组接时,第一楔部内的第一正极、 负极接触部将分别与第二楔部内侧的第二正极、负极接触部或转接楔部内侧的正、负极接触弹片构成电接触,从而构成一供电回路,当其中一管件与电源连接,则所有相互组接且构成电连接的管件均可点亮内部的发光组件,从而在组接管件成为一组合架时,可增进其视觉效果。可选地,该管件与转接件为一体成型的组合,转接件状成型于管件的两端,管件连通至转接件的转接楔部,管件内设置固定柱、正导电件、负导电件;正导电件正极接触部突出于固定柱顶面及底面,且位于转接楔部内;负导电件定位于固定柱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负导电件的负极接触部延伸至转接楔部所述管件内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系与前述正、负导电件连接。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管件剖视图。[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管件组接剖视图。[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管件与供电座的组合剖视图。[00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转接件配合管件的剖视图。[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二较佳实施例的转接件剖视图。[00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_三较佳实施例的转接件剖视图。[0021]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_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状态示意图。[0022]图9为本实用新型管ζ件与转接件为一体成型组合示意图之一。[0023]图10为本实用新型 5件与转接件为一体成型组合示意图之二。[0024]图11为本实用新型 5件与转接件为一体成型组合示意图之三。[0025]图12为本实用新型 件与转接件为一体成型剖面示意图之一。[0026]图13为本实用新型 件与转接件为一体成型剖面示意图之二。[0027]图中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0028]10,10,管件101穿孔[0029]11第一楔部12第二楔部[0030]20固定柱201第一固定部[0031]202第二固定部21正导电件[0032]211第一正极接触部212第二正极接触部[0033]22负导电件221第一负极接触部[0034]222第二负极接触部[0035]31发光二极管32电路板[0036]33导线[0037]40供电座41第一楔部[0038]42电极片43负电极片[0039]50,50,,50” 转接件51,51,,51”转接楔部[0040]60,60”固定柱601,601”固定部[0041]61,61”正极通电件62,62”负极通电件
5[0042]610,610”正极接触弹片620,620”负极接触弹片70 管件721正导电件731负导电件741第一固定部751上接电销753 弹簧80转接件91发光二极管93 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包括一个以上的管件10及一个以上的转接件50。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管件10 —中空圆管并具备透光性,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相对的第二端,其第一端为一封闭端,其上形成有一穿孔101,该第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有一环状的第一楔部11,该第二端为开放端,其内径与第一端的第一楔部11外径匹配,而构成一可与第一楔部11相互套接的第二楔部12 ;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楔部11为一公接头形式,第二楔部12为母插座形式;该管件10设有一接电模块,该接电模块分别于一绝缘的固定柱20内外分设有一正导电件21及一负导电件22,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柱20两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一固定部 201及一第二固定部202,其中,该第一固定部201呈圆盘状,该固定柱20在第一固定部201 以上的部位是穿出于管件10第一端的穿孔101,而第一固定部201适挡止于穿孔101内侧; 该固定柱20的第二固定部202由固定柱20下端的径壁向外延伸,用以固定负导电件22之用;该正导电件21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正极接触部211及一第二正极接触部212,在本实施例中,该正导电件21的本体是呈细杆状,其以轴向穿设在固定柱20内,而正导电件 21 一端的第一正极接触部211呈平板状且位于固定柱20的顶面上,第二正极接触部212呈螺旋状,其突出于固定柱20的底面,而位于管件10之第二楔部12内侧。该负导电件22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负极接触部221及一第二负极接触部222,在本实施例中,该负导电件22的本体呈狭长板片状,其一端的第一负极接触部221呈碗状,具有一外环壁、一内环壁及一位于内、外环壁间的底部,其外环壁的外径适匹配于管件10上第一楔部11的内径,进而贴靠在第一楔部11的内壁上,第一负极接触部221的中央形成一通孔,而其内环壁沿通孔孔径向上延伸,该内环壁的内径匹配于固定柱20的外径,使第一负极接触部221得以套设在固定柱20的上端,进而对固定柱20上端构成定位。负导电件 22的第二负极接触部222经弯折而构成一弹片状,其位于管件10上的第二楔部12内。
71固定柱 722正极接触部 732负极接触部 742第二固定部 752下接电销
81转接楔部 92电路板[0059]再者,前述管件10内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与前述接电模块的正、负导电件21、2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组件由发光二极管31构成,该发光二极管 31设于一电路板32上,该电路板32上设有一组以上的导线33,以透过导线33分别与接电模块的正、负导电件21、22连接。另为提供发光组件所需电源,可令前述管件10与一具备匹配插楔及接电构造的供电座接合,如图4所示,该供电座40上具有与前述管件10上所设第一楔部11或第二楔部12匹配的第二楔部或第一楔部,本实施例中,该供电座40上具有复数的第一楔部41,而在供电座的第一楔部41内侧分设一正电极片42及一负电极片43,该正、负电极片42,43又与一个以上的电池(图中未示)连接。当管件10以其第二楔部12套接在供电座40的第一楔部41上,则可与供电座40构成电连接并取得电源。如图3所示,当管件10上插楔另一管件10’时,管件10除受供电座供电外,本身的接电模块也构成一电力传输媒介,使供电座得以透过管件10对另一管件10’供电。而本实用新型主要利用管件10与管件10’的组接,且进一步配合该转接件50的转接,以构成一组合架,因此该转接件50上具备接电构造,如图5所示,该转接件50主要为于一中空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分别形成有一转接楔部51,在本实施例中,该转接件50的本体为圆筒状,该转接楔部51计有二个,且为母插座形式,其分别形成在本体筒壁的相对位置上,两转接楔部51与前述管件10的第一楔部11匹配,并供管件10以其第一楔部11插接; 本体内设有一通电组件,该通电组件分别于一固定柱60内外分设有一正极通电件61及一负极通电件62,该正、负通电件61,62两端分别形成一正极接触弹片610及一负极接触弹片620,该正、负极接触弹片610,620分别位于前述转接楔部51的内侧;当一管件10以其第一楔部11插入转接件50的转接楔部51内,除了令二者相互接合外,第一楔部11内侧的第一正极接触部211及第一负极接触部221将分别与转接楔部51内侧的正、负极接触弹片 610,620构成电接触,因此当另一管件(图中未示)插入转接件50的另一转接楔部51,则除了透过转接件50与前述管件10组接外,也同时透过转接件50内部的通电组件与该管件 10构成电源连接。在前述实施例中,管件10是中空圆管,其两端的第一、第二楔部11,12也为匹配的形状,转接件50则是圆筒状;除了前述形状外,管件10也可为方管状,在此状态下,其两端的第一、第二楔部11,12可维持为环状,也可为匹配的方管状;另如图6所示,转接件50’也可为矩形块状,其上的转接楔部51’则配合管件10的第一楔部11形状,可为圆孔或方槽。再请参阅图7所示,当转接件50”为矩形块状,其本体上具有对称的四侧壁,每一侧壁上分别形成有一转接楔部51”,又转接件50”是呈中空状,其内部设有一通电组件,该通电组件主要仍是在一固定柱60”内、外分设有一正极通电件61”及一负极通电件62”,其中固定柱60 ”系呈十字形,其具有互呈直角的四臂,每一臂的末端分别对应位于一转接楔部 51”内侧,且每一臂接近其末端处分别形成有一固定部601”,供固定负极通电件62”之用; 又正极通电件61”也呈十字形,被包覆于固定柱60”内,该正极通电件61”的各端部系伸出于固定柱60”的各臂端部并分别形成有一正极接触弹片610” ;再者,该负极通电件62”具有复数端,其各端部分别形成有一负极接触弹片620”而位于转接楔部51”的内侧。前述转接件50”除可接受四支管件10分别插入各侧壁上的转接楔部51”内,并利用转接件50”内部的通电组件构成电源连接,从而组成一组合架外,也可如图8所示,在转接件50”的上壁、下壁及各侧壁上分别形成一转接楔部51”,供管件10由各个方向插接,从而构成一立体的组合架。当转接件50”在上、下壁及各侧壁上分别形成转接楔部,其内部所设通电组件的固定柱及其内、外分设正、负极通电件均为匹配的立体十字形,以便在各转接楔部的内侧分设正、负极接触弹片。另者,前述各实施例中,管件两端第一、第二楔部是互补的公接头与母插座形式, 而在转接件上形成匹配形状的转接楔部,以便相互组接;对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的是管件的第一、第二楔部可以都是公接头形式,也可以都是母插座形式;同理,管件内部的接电模块,其正导电件两端的正极接触部可为相同的形式;又转接件的转接楔部除可为母插座形式外,也可为公接头形式,或者兼具公接头与母插座形式的转接楔部, 以方便与不同形式的管件组接,而其转接件也可有不同角度及不同数量之转接楔部,用以立体组合。再请参阅图9、10、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管件70与转接件80为一体成型的组合,转接件80可为不同形状成型于管件70的两端,管件70连通至转接件80的转接楔部81,管件70内设置固定柱71、正导电件721、负导电件731 ;位于固定柱71内正导电件721的正极接触部722为螺旋状并突出于固定柱71顶面及底面,且位于转接楔部81内;负导电件731定位于固定柱71第一固定部741及第二固定部742,负导电件731 的负极接触部732为弹片并延伸至转接楔部81且相对于正极接触部722。前述管件70内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与前述正、负导电件721、 73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组件系由发光二极管91构成,该发光二极管91设于一电路板92上,该电路板92上设有一组以上的导线93,以透过导线93分别正、负导电件721、 731连接。当一体成型的管件70及转接件80与其它一体成型的管件70及转接件80相组合时,相插接的转接楔部81内的正极接触部722与负极接触部732会与另一正极接触部722 与负极接触部732形成接触,当电源通过时可使为于管件70内电路板92的发光二极管91 发光。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又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2、图13所示,其基本架构与前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不同处在于所设正、负导电件的形式在本实施例中,70内部主要是在一固定柱71上分设一正、负导电件721、731,该固定柱71呈中空状,又正导电件721主要由一上接电销751、一下接电销752及上、下弹簧753 所组成,该上、下接电销751、752的一端分别穿出固定柱71的两端部以分别构成第一、第二正极接触部,其另一端分别为上、下弹簧753所抵掣,并赋予上、下接电销751、752 —伸缩弹性;而弹簧753 —端与电路板92连接,并与电路板92上的发光二极管91构成电连接。该负导电件731的两端形成一簧圈状的负极接触部732,该负极接触部732的簧圈圆径由上朝下递减而呈倒锥状,且位于上接电销、下接电销751、752的外围;相同地,前述各实施例中,转接楔部可设成是互补的公接头与母插座形式以便相互组接;对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的是转接楔部可以都是公接头形式,也可以都是母插座形式,或为公接头、母插座交错设置,以方便进行不同角度及不同数量的立体组合。[0076]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权利要求1.一种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包括一管件,呈中空状并具备透光性,该管件具有相对的两端,并分别形成有一第一楔部及一第二楔部;该管件内分设有一接电模块及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接电模块包括有一正导电件及一负导电件,该正、负导电件分别与发光组件连接,该正导电件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正极接触部及一第二正极接触部,该负导电件两端分别形成一第一负极接触部及一第二负极接触部,该等正、负极接触部分别位于管件上的第一楔部、第二楔部内侧;一转接件,包括一中空本体,该中空本体上形成有二个以上的转接楔部,该转接楔部与所述管件的第一楔部匹配,并供管件的第一楔部插接;该本体内设有一通电组件,该通电组件包括有一正极通电件及一负极通电件,该正、负通电件两端分别形成一正极接触弹片及一负极接触弹片,该正、负极接触弹片分别位于本体的转接楔部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接电模块包括一固定柱, 该固定柱分设该正导电件及负导电件,该正、负导电件互不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正导电件的本体以轴向穿设在固定柱内,该正导电件一端的第一正极接触部位于固定柱的顶面上,该第二正极接触部突出于固定柱的底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负导电件的本体呈狭长板片状,具有一外环壁,该外环壁的外径适匹配于管件上第一楔部的内径,贴靠在第一楔部的内壁上,该第一负极接触部的中央形成一通孔,并套设在固定柱的上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管件内设的发光组件由发光二极管构成,该发光二极管设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上设有一组导线,以透过导线与接电模块的正、负导电件连接。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转接件的本体于两相对位置上分别形成有一转接楔部。
7.一种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包括一管件与一转接件为一体成型的组合,转接件成型于管件的两端,管件连通至转接件的转接楔部,管件内设正导电件设有正极接触部,且位于转接楔部内;负导电件设有负极接触部设于转接楔部内且相对于正极接触部所述管件内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与所述正、负导电件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正导电件、负导电件分设于一固定柱,该正、负导电件互不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正导电件的本体以轴向穿设在固定柱内,该正导电件正极接触部分别位于固定柱的顶、底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负导电件定位于固定柱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负导电件的负极接触部并延伸至转接楔部内。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柱呈中空状,正导电件由一上接电销、一下接电销及弹簧所组成,该上、下接电销的一端分别穿出固定柱的两端部以分别构成第一、第二正极接触部,该负导电件的两端形成一簧圈状的负极接触部,且位于上接电销、下接电销的外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其特征在于,管件内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该发光组件与所述正、负导电件连接,该发光组件由发光二极管构成,该发光二极管设于一电路板上,该电路板上设有一组以上的导线,以透过导线分别正、负导电件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具接电构造的杆架组,包括一个以上的中空管件及一个以上的转接件;该管件一端形成一第一楔部,另一端形成一与第一楔部互补的第二楔部,管件内设有一接电模块,该接电模块包括一正导电件及一负导电件,该正、负导电件之间设有一个以上的发光组件,又正、负导电件之间两端分别形成第一、第二正极接触部及第一、第二负极接触部,并分别位于管件两端的第一、第二楔部内侧;转接件上形成有两个以上的第二楔部,当管件以其第一、第二楔部相互插接,或者与具接电模块的转接件组接后,可同时构成电源连接,并可点亮内部的发光组件。
文档编号A63F9/12GK202020922SQ20102069640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31日
发明者林嘉彦 申请人:东莞和佳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