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4416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机架平台面上的刀架导轨、设置于刀架导轨上的台形刀架、设置于刀架上的台形挤压辊架、与刀架连接的圆木托架;圆木托架一面连接设置有旋切刀;挤压辊架侧面设置有挤压辊;挤压辊架靠近挤压辊方的底部一处通过回转销轴与刀架顶面回转束连;另一方的底面一处与偏心轮的轮面压靠连接;偏心轮的轮轴套与刀架固定连接;偏心轮的轮轴一端与甲连杆一端固定连接;甲连杆另一端与乙连杆一端回转束连,两连杆束连点活动悬空;乙连杆的另一端与机架回转束连。能根据圆木的直径自动调节旋切刀与挤压辊之间间隙大小,具有旋切均匀可旋切圆木直径更大的优点。
【专利说明】—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木材加工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
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无卡轴旋切机是用于将一定长度的圆木旋切成连续的薄板,以便用于制造各种单板和胶合板的木材加工机械。在该行业内所谓“刀门”是专指旋切刀的刀板面与挤压辊面的间距。
[0003]传统的无卡轴旋切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设置于机架I平台面上的刀架导轨8、设置于刀架导轨8上的台形刀架7、固定设置于刀架7上的台形挤压辊架10、刀架7两侧上均固定连接设置有工进螺母座11,工进螺母座11的螺孔内穿连设置有工进丝杆9,工进丝杆9尾端连接设置有乙链轮14,工进减速机12的输出轴连接设置有甲链轮13,甲链轮13与乙链轮14通过链条连接;机架I的一侧立面设置有一对侧压靠圆木3 —面且相互上下靠接的摩擦辊2、挤压辊架10侧面设置有侧压靠圆木3另一面的挤压辊4,圆木3下方设置有与刀架7连接的圆木托架5、圆木托架5 —面连接设置有旋切刀6与圆木3切面靠接。
[0004]其工作原理是:工进减速机12输出轴的动力经过甲链轮13、乙链轮14间的链传动之后,带动工进丝杆9的转动,挤压辊架10与刀架7则在工进丝杆9的驱动下,沿机架I上的刀架导轨8向前连续移动,以实现对直径越旋越小的圆木3的旋切。旋切刀6的位置在使用前先调节固定好,在整个切削过程中,旋切刀6与挤压辊4的相对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在旋切圆木3时,刀架7与挤压辊架10受到的压力均加载在工进丝杆9及工进螺母座11上,工进丝杆9及工进螺母座11所受的负荷力非常大,使得工进丝杆9与工进螺母座11的使用寿命变短,给维修带来不便。既起压紧作用又起送进作用的挤压辊4和两根压紧着圆木3,起摩擦驱动作用的表面压花的摩擦辊2支撑着圆木3,旋切刀6在挤压辊4的下方切入圆木3内。工作时始终在全长面上压住圆木3的摩擦辊2向相同的方向转动,驱动圆木3旋转,同时还使圆木3向旋切刀6送进,于是就能把圆木3旋切成薄板。由于圆木3在旋切过程中受到摩擦辊2与挤压辊4的挤压作用,会产生变形,因此可以近似的把旋切刀6的刀尖点到圆木3与挤压辊4公切线的距离作为单板的厚度,单板的厚度主要由旋切刀6与挤压辊4的位置以及所旋切的圆木3的直径所决定。
[0005]该现有技术的无卡轴旋切机的刀门调节装置的结构包括设置于机架I平台面上的刀架导轨8、设置于刀架导轨8上的台形刀架7、设置于刀架7上的台形挤压辊架10、与刀架7连接的圆木托架5 ;圆木托架5 —面连接设置有旋切刀6 ;挤压辊架10侧面设置有挤压辊4。
[0006]现有技术的刀门调节过程就是简单地在上述刀门调节装置上通过事先手工调整固定好旋切刀6与挤压辊4的相对位置来实现。
[0007]采用这样的技术的无卡轴旋切机的刀门调节装置当然可以正常使用,但随着圆木3直径越旋越小,旋切刀6的刀尖点到圆木3与挤压辊4公切线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即所旋的单板厚度有从薄到厚的趋势。为了解决这一板厚不均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圆木3直径较大时,旋切出的单板过薄的问题,该传统的无卡轴旋切机是用调节压榨力的方法来补偿,即调节挤压辊4对圆木3的压力,当圆木3直径较大时,采用较大的工进速度,挤压辊4与刀架7以极大的压榨力将圆木3挤到变形,从而增大进刀量提高旋切厚度。但这样就会导致单板的压榨率不同,所旋切出的单板的密度不均匀,影响最终的胶合板的成品质量。且提高压榨力时,也增大了工进丝杆9与工进螺母座11及挤压辊4的支撑轴承、轴承座等的负荷,降低了这些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另外这种方法只能改善圆木3直径不大时所旋切单板的厚度,对于圆木3直径过大时,仍会出现单板过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8]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在圆木旋切全过程中,根据圆木的直径自动调节旋切刀与挤压辊之间间隙大小,旋切均匀、品质好;可旋切圆木直径更大的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
[0009]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机架平台面上的刀架导轨、设置于刀架导轨上的台形刀架、设置于刀架上的台形挤压辊架、与刀架连接的圆木托架;圆木托架一面连接设置有旋切刀;挤压辊架侧面设置有挤压辊;挤压辊架靠近挤压辊方的底部一处通过回转销轴与刀架顶面回转束连;另一方的底面一处与偏心轮的轮面压靠连接;偏心轮的轮轴套与刀架固定连接;偏心轮的轮轴一端与甲连杆一端固定连接;甲连杆另一端与乙连杆一端回转束连,两连杆束连点活动悬空;乙连杆的另一端与机架回转束连。
[0010]所述的乙连杆的末端与机架上的工进丝杆的箱体回转束连。
[00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挤压辊架靠近挤压辊方的底部一处通过回转销轴与刀架顶面回转束连;另一方的底面一处与偏心轮的轮面压靠连接;偏心轮的轮轴套与刀架固定连接;偏心轮的轮轴一端与甲连杆一端固定连接;甲连杆另一端与乙连杆一端回转束连,两连杆束连点活动悬空;乙连杆的另一端与机架回转束连。旋切刀与挤压辊的相对位置是根据圆木直径的大小而自适应变化的,在旋切过程中,刀门的大小始终在自动适应着圆木的直径,可旋切出厚度均匀的单板,提高了无卡轴旋切机的最大旋切直径的上限值,可旋切圆木直径更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0013]图1是现有技术的无卡轴旋切机及其刀门调节装置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0015]附图中的标记编号说明如下:机架1、摩擦辊2、圆木3、挤压辊4、圆木托架5、旋切刀6、刀架7、刀架导轨8、工进丝杆9、挤压辊架10、工进螺母座11、工进减速机12、甲链轮13、乙链轮14、甲连杆15、乙连杆16、偏心轮17、回转销轴18
【具体实施方式】[001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机架I平台面上的刀架导轨8、设置于刀架导轨8上的台形刀架7、设置于刀架7上的台形挤压辊架10、与刀架7连接的圆木托架5 ;圆木托架5 —面连接设置有旋切刀6 ;挤压辊架10侧面设置有挤压辊4 ;挤压辊架10靠近挤压辊4方的底部一处通过回转销轴18与刀架7顶面回转束连;另一方的底面一处与偏心轮17的轮面压靠连接;偏心轮17的轮轴套与刀架7固定连接;偏心轮17的轮轴一端与甲连杆15 —端固定连接;甲连杆15另一端与乙连杆16—端回转束连,两连杆束连点活动悬空;乙连杆16的另一端与机架I回转束连。
[0017]所述的乙连杆16的末端与机架I上的工进丝杆9的箱体回转束连。
[0018]本实用新型的刀门调节装置工作原理是:由于挤压辊架10靠近挤压辊4方的底部一处通过回转销轴18与刀架7顶面回转束连;另一方的底面一处与偏心轮17的轮面压靠连接;偏心轮17的轮轴套与刀架7固定连接;偏心轮17的轮轴一端与甲连杆15 —端固定连接;甲连杆15另一端与乙连杆16—端回转束连,两连杆束连点活动悬空;乙连杆16的另一端与机架I回转束连。
[0019]当刀架7在工进丝杆9推动下工进时,刀架7带动偏心轮17的轮轴套直线移动,同时,偏心轮17的轮轴一端带动甲连杆15带动乙连杆16绕各束连点偏转,甲连杆15在偏转时则会带动偏心轮17的轮轴在偏心轮17的轮轴套内角向偏转,偏心轮17的轮轴就带动偏心轮17的轮面随着工进逐渐偏转到逐渐升高的凸起面部分与挤压辊架10底面顶连;并将挤压辊架10的尾部逐渐顶起,同时,逐渐顶起的挤压辊架10绕回转销轴18旋转从而改变了挤压辊4与旋切刀6之间的缝隙大小,即改变了刀门大小。刀门的大小随着圆木直径的变化而对应均匀的变化,可保证旋切出的单板厚度均匀,因此在旋切圆木3的过程中,刀门的大小是一个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在旋切大直径的圆木3时,由于刀门较大,刀尖点到圆木3与挤压辊4公切线的距离也越大,便解决了传统无卡轴旋切机所存在的旋切大直径圆木3时,单板过薄的问题,提高了单板的成材率。并且在旋切过程中,刀门的大小始终在自动适应着圆木3的直径大小变动,因此便可旋切出厚度均匀的单板,无需提高挤压辊4对圆木3的压榨力。
【权利要求】
1.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机架平台面上的刀架导轨、设置于刀架导轨上的台形刀架、设置于刀架上的台形挤压辊架、与刀架连接的圆木托架;圆木托架一面连接设置有旋切刀;挤压辊架侧面设置有挤压辊;其特征在于:挤压辊架靠近挤压辊方的底部一处通过回转销轴与刀架顶面回转束连;另一方的底面一处与偏心轮的轮面压靠连接;偏心轮的轮轴套与刀架固定连接;偏心轮的轮轴一端与甲连杆一端固定连接;甲连杆另一端与乙连杆一端回转束连,两连杆束连点活动悬空;乙连杆的另一端与机架回转束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卡轴旋切机的凸轮式刀门自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乙连杆的末端与机架上的工进丝杆的箱体回转束连。
【文档编号】B27L5/02GK203611331SQ201320799562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林泽国 申请人:福建三明三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