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654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装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板材由于具有一定强度且加工方便,板材大量的被我们应用于建筑房屋、装饰室内环境、制作室内家具中,在板材加工过程中,尤其是木板的加工过程,需要将木板根据需要进行打孔,传统的手持打孔机进行打孔,其方便携带,操作便捷,但是存在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效率较低等缺陷,另外,人工打孔时容易造成偏差,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差,现有的自动打孔机构在木板打孔过程中,存在打孔时钻头磨损或损坏后,需要工人手动跟换钻头,其跟换操作步骤繁琐,影响打孔进程,降低了打孔的效率,不能满足生产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其能够解决上述现在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包括由基座和立架组成的机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内的切换机构,所述切换机构内设有切换腔,所述切换腔内顶壁左右延伸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左右延伸设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上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一滑动块,所述切换机构底部端面中间位置处设有顶部与所述切换腔相连通设置的通槽,所述切换腔内设有顶部与所述第一滑动块底部端固定连接的打孔操作机构,所述打孔操作机构左右两侧内对称设有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所述第一滑动腔与所述第二滑动腔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第一滑动腔和所述第二滑动腔靠近所述隔板一侧内壁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腔和所述第二滑动腔远离所述隔板一侧内壁设有第三滑动槽,每个所述第二滑动槽内均设有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滑动腔与所述第二滑动腔内底壁中间位置均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贯通孔,两组所述贯通孔之间的所述打孔操作机构内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传动凹槽且内设有第一锥形轮,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凹槽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滑动腔与所述第二滑动腔底部相连通设置,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凹槽之间的所述打孔操作机构内设有打孔电机,所述打孔电机两侧配合连接有分别朝两侧延伸设置的传动转轴,所述传动转轴远离所述打孔电机一侧伸入所述传动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锥形轮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滑动槽与所述第三滑动槽之间的所述第一滑动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打孔升降滑动块。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螺纹杆左侧端与第一电机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右侧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槽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每个所述第二螺纹杆底部均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底壁转动配合连接,每个所述第二螺纹杆顶部均设有第二电机且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顶壁内且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滑动槽内的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与所述第二螺纹杆螺纹配合连接,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内设有传动腔,所述传动凹槽顶部的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轮,所述第二锥形轮顶部固定设有贯通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底部端面的第一转轴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顶部末端伸入所述传动腔内且末端固定设有第三锥形轮,每个所述传动腔内部均设有内侧与所述第三锥形轮啮合连接的第四锥形轮,所述第四锥形轮上固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顶部与所述传动腔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向下延伸段贯通所述传动腔内底壁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轴末端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设置的打孔钻头。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立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右侧顶部位置,所述基座上方的所述立架左侧端面内设有升降滑动槽,所述升降滑动槽内设有纵向延伸设置的升降螺纹杆,所述升降螺纹杆底部与所述升降滑动槽内底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升降螺纹杆顶部与升降电机配合连接,所述升降电机外表面嵌于所述升降滑动槽内顶壁内且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螺纹杆上螺纹配合连接有升降滑动块,所述升降滑动块左侧端面与所述切换机构右侧端面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地技术方案,所述基座顶部端面内设有导槽,所述导槽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滑动底托,所述滑动底托右侧相对的所述立架内设有沉槽,所述沉槽内设有左侧端与所述滑动底托右侧端面固定连接以及右侧端与伸缩机构配合连接的伸缩杆,所述滑动底托顶部端面内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底部的所述滑动底托内设有贯通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切换腔内顶壁左右延伸设第一滑动槽,第一滑动槽内左右延伸设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上螺纹配合连接第一滑动块,切换机构底部端面中间位置处设顶部与切换腔相连通设置的通槽,切换腔内设顶部与第一滑动块底部端固定连接的打孔操作机构,第一螺纹杆左侧端与第一电机配合连接,第一电机外表面嵌于第一滑动槽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杆右侧端与第一滑动槽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内的打孔钻头切换控制工作。

2.通过打孔操作机构左右两侧内对称设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靠近隔板一侧内壁设第二滑动槽,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远离隔板一侧内壁设第三滑动槽,每个第二滑动槽内均设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螺纹杆,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内底壁中间位置均设向下延伸设置的贯通孔,两组贯通孔之间的打孔操作机构内左右两侧对称设传动凹槽且内设第一锥形轮,左右两侧的传动凹槽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底部相连通设置,左右两侧的传动凹槽之间的打孔操作机构内设打孔电机,打孔电机两侧配合连接分别朝两侧延伸设置的传动转轴,传动转轴远离打孔电机一侧伸入传动凹槽内且与第一锥形轮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第二滑动槽与第三滑动槽之间的第一滑动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打孔升降滑动块,从而实现左右两侧的打孔升降滑动块带动左右两侧的打孔钻头伸缩工作,在不需要打孔作业时,两侧的打孔钻头均缩入打孔操作机构内,提高安全性,同时方便左右打孔钻头的切换工作。

3.通过第二滑动槽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与第二螺纹杆螺纹配合连接,打孔升降滑动块内设传动腔,传动凹槽顶部的打孔升降滑动块底部设第二锥形轮,第二锥形轮顶部固定设贯通打孔升降滑动块底部端面的第一转轴且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转轴顶部末端伸入传动腔内且末端固定设第三锥形轮,每个传动腔内部均设内侧与第三锥形轮啮合连接的第四锥形轮,第四锥形轮上固设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顶部与传动腔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转轴向下延伸段贯通传动腔内底壁且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转轴末端固定连接向下延伸设置的打孔钻头,从而实现切换连接以及传动控制。

4.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一侧打孔钻头损坏时,能实现左右两侧的打孔钻头快速切换工作,在未打孔时,两侧打孔钻头均位于打孔操作机构内,提高了设备使用安全性,同时能自动控制调节打孔位置,提高打孔效率以及打孔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发明由下述的具体实施例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打孔操作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滑动腔内的打孔钻头伸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打孔操作机构移动到切换腔最右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滑动腔内的打孔钻头伸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锥形轮和打孔电机配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装饰板材打孔装置,包括由基座6和立架5组成的机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内的切换机构7,所述切换机构7内设有切换腔71,所述切换腔71内顶壁左右延伸设有第一滑动槽72,所述第一滑动槽72内左右延伸设有第一螺纹杆721,所述第一螺纹杆721上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一滑动块723,所述切换机构7底部端面中间位置处设有顶部与所述切换腔71相连通设置的通槽711,所述切换腔71内设有顶部与所述第一滑动块723底部端固定连接的打孔操作机构8,所述打孔操作机构8左右两侧内对称设有第一滑动腔81和第二滑动腔82,所述第一滑动腔81与所述第二滑动腔82之间设置有隔板83,所述第一滑动腔81和所述第二滑动腔82靠近所述隔板83一侧内壁设有第二滑动槽87,所述第一滑动腔81和所述第二滑动腔82远离所述隔板83一侧内壁设有第三滑动槽88,每个所述第二滑动槽87内均设有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螺纹杆871,所述第一滑动腔81与所述第二滑动腔82内底壁中间位置均设有向下延伸设置的贯通孔84,两组所述贯通孔84之间的所述打孔操作机构8内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传动凹槽85且内设有第一锥形轮851,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凹槽85分别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滑动腔81与所述第二滑动腔82底部相连通设置,左右两侧的所述传动凹槽85之间的所述打孔操作机构8内设有打孔电机86,所述打孔电机86两侧配合连接有分别朝两侧延伸设置的传动转轴861,所述传动转轴861远离所述打孔电机86一侧伸入所述传动凹槽85内且与所述第一锥形轮851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二滑动槽87与所述第三滑动槽88之间的所述第一滑动腔8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打孔升降滑动块89。

其中,所述第一螺纹杆721左侧端与第一电机722配合连接,所述第一电机722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一滑动槽72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721右侧端与所述第一滑动槽72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第一滑动腔81与第二滑动腔82内的打孔钻头841切换控制工作。

其中,每个所述第二螺纹杆871底部均与所述第二滑动槽87内底壁转动配合连接,每个所述第二螺纹杆871顶部均设有第二电机872且配合连接,所述第二电机872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二滑动槽87内顶壁内且固定连接,从而实现通过左右两侧的第二电机872分别控制左右两侧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上下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滑动槽87内的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89与所述第二螺纹杆871螺纹配合连接,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设有传动腔891,所述传动凹槽85顶部的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设有第二锥形轮895,所述第二锥形轮895顶部固定设有贯通所述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端面的第一转轴896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转轴896顶部末端伸入所述传动腔891内且末端固定设有第三锥形轮894,每个所述传动腔891内部均设有内侧与所述第三锥形轮894啮合连接的第四锥形轮892,所述第四锥形轮892上固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轴893,所述第二转轴893顶部与所述传动腔891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轴893向下延伸段贯通所述传动腔891内底壁且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二转轴893末端固定连接有向下延伸设置的打孔钻头841,从而实现切换连接以及传动控制。

其中,所述立架5固定设置在所述基座6右侧顶部位置,所述基座6上方的所述立架5左侧端面内设有升降滑动槽51,所述升降滑动槽51内设有纵向延伸设置的升降螺纹杆511,所述升降螺纹杆511底部与所述升降滑动槽51内底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升降螺纹杆511顶部与升降电机513配合连接,所述升降电机513外表面嵌于所述升降滑动槽51内顶壁内且固定连接,所述升降螺纹杆511上螺纹配合连接有升降滑动块512,所述升降滑动块512左侧端面与所述切换机构7右侧端面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切换机构7的上下移动工作。

其中,所述基座6顶部端面内设有导槽61,所述导槽61内滑动配合连接有滑动底托62,所述滑动底托62右侧相对的所述立架5内设有沉槽52,所述沉槽52内设有左侧端与所述滑动底托62右侧端面固定连接以及右侧端与伸缩机构521配合连接的伸缩杆522,所述滑动底托62顶部端面内设有卡槽621,所述卡槽621底部的所述滑动底托62内设有贯通槽622,从而实现滑动底托62左右移动工作,自动调节打孔位置。

初始状态时,第一滑动腔81和第二滑动腔82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分别位于第一滑动腔81和第二滑动腔82内的最顶部位置,此时,左右两侧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分别带动左右两侧的打孔钻头841最大程度伸入第一滑动腔81和第二滑动腔82且底部端均完全位于左右两侧的贯通孔84内,此时,升降滑动块512位于升降滑动槽51内的最顶部位置,同时,滑动底托62位于导槽61内的最右侧位置,此时,第一滑动块723位于第一滑动槽72内的最左侧位置,同时,带动打孔操作机构8位于切换腔71内的最左侧位置,此时,第二滑动腔82下方的贯通孔84位于通槽711顶部的正上方位置。

当需要打孔加工使用时,首先将板材安装入滑动底托62顶部的卡槽621内,然后通过右侧第二滑动槽87内顶部的第二电机872带动右侧第二滑动槽87内的第二螺纹杆871转动,由右侧第二滑动槽87内的第二螺纹杆871带动右侧第二滑动腔82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沿右侧第二滑动槽87以及右侧第三滑动槽88底部方向滑动,直至如图3所示第二滑动腔82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滑动到第二滑动腔82内的最底部位置,此时,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的第二锥形轮895最大程度伸入右侧的传动凹槽85内且与右侧的传动凹槽85内的第一锥形轮851啮合连接,同时,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的打孔钻头841经过通槽711后最大程度伸出切换机构7的底部端面外,此时,控制右侧第二滑动槽87内顶部的第二电机872停止转动,同时,控制打孔电机86转动,由打孔电机86带动传动转轴861以及右侧传动转轴861延伸末端的第一锥形轮851转动,由右侧第一锥形轮851带动右侧的第二锥形轮895转动,由右侧的第二锥形轮895带动右侧的第二锥形轮895顶部的第一转轴896以及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的第一转轴896顶部的第三锥形轮894,由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的第三锥形轮894带动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第四锥形轮892以及第二转轴893转动,然后由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第二转轴893带动右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的打孔钻头841转动,然后通过升降电机513带动升降螺纹杆511转动,由升降螺纹杆511带动升降滑动块512以及升降滑动块512左侧的切换机构7向下移动实现右侧打孔钻头841打孔工作;

当需要切换左侧打孔钻头进行打孔加工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一电机722带动第一螺纹杆721转动,由第一螺纹杆721带动第一滑动块723沿第一滑动槽72右侧方向滑动,同时,由第一滑动块723带动打孔操作机构8朝切换腔71内的右侧方向滑动,直至如图4所示第一滑动块723移动到第一滑动槽72内的最右侧位置,同时,打孔操作机构8移动到切换腔71内的最右侧位置,此时,第一滑动腔81下方的贯通孔84位于通槽711顶部的正上方位置,然后将板材安装入滑动底托62顶部的卡槽621内,接着通过左侧第二滑动槽87内顶部的第二电机872带动左侧第二滑动槽87内的第二螺纹杆871转动,由左侧第二滑动槽87内的第二螺纹杆871带动第一滑动腔81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沿左侧第二滑动槽87以及左侧第三滑动槽88底部方向滑动,直至如图5所示第一滑动腔81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89滑动到第一滑动腔81内的最底部位置,此时,左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的第二锥形轮895最大程度伸入左侧的传动凹槽85内且与左侧的传动凹槽85内的第一锥形轮851啮合连接,同时,左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的打孔钻头841经过通槽711后最大程度伸出切换机构7的底部端面外,此时,控制左侧第二滑动槽87内顶部的第二电机872停止转动,同时,控制打孔电机86转动,由打孔电机86带动传动转轴861以及左侧传动转轴861延伸末端的第一锥形轮851转动,由左侧第一锥形轮851带动左侧的第二锥形轮895转动,由左侧的第二锥形轮895带动左侧的第二锥形轮895顶部的第一转轴896以及左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的第一转轴896顶部的第三锥形轮894,由左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的第三锥形轮894带动左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第四锥形轮892以及第二转轴893转动,然后由左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内第二转轴893带动左侧打孔升降滑动块89底部的打孔钻头841转动,然后通过升降电机513带动升降螺纹杆511转动,由升降螺纹杆511带动升降滑动块512以及升降滑动块512左侧的切换机构7向下移动实现左侧打孔钻头841打孔工作;

当需要调节打孔位置时,通过控制伸缩机构521带动伸缩杆522伸缩移动,由伸缩杆522带动滑动底托62沿导槽61滑动实现打孔位置调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切换腔内顶壁左右延伸设第一滑动槽,第一滑动槽内左右延伸设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上螺纹配合连接第一滑动块,切换机构底部端面中间位置处设顶部与切换腔相连通设置的通槽,切换腔内设顶部与第一滑动块底部端固定连接的打孔操作机构,第一螺纹杆左侧端与第一电机配合连接,第一电机外表面嵌于第一滑动槽左侧端面内且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杆右侧端与第一滑动槽右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内的打孔钻头切换控制工作。

2.通过打孔操作机构左右两侧内对称设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之间设置有隔板,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靠近隔板一侧内壁设第二滑动槽,第一滑动腔和第二滑动腔远离隔板一侧内壁设第三滑动槽,每个第二滑动槽内均设纵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螺纹杆,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内底壁中间位置均设向下延伸设置的贯通孔,两组贯通孔之间的打孔操作机构内左右两侧对称设传动凹槽且内设第一锥形轮,左右两侧的传动凹槽分别与左右两侧的第一滑动腔与第二滑动腔底部相连通设置,左右两侧的传动凹槽之间的打孔操作机构内设打孔电机,打孔电机两侧配合连接分别朝两侧延伸设置的传动转轴,传动转轴远离打孔电机一侧伸入传动凹槽内且与第一锥形轮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第二滑动槽与第三滑动槽之间的第一滑动腔内滑动配合连接打孔升降滑动块,从而实现左右两侧的打孔升降滑动块带动左右两侧的打孔钻头伸缩工作,在不需要打孔作业时,两侧的打孔钻头均缩入打孔操作机构内,提高安全性,同时方便左右打孔钻头的切换工作。

3.通过第二滑动槽内的打孔升降滑动块与第二螺纹杆螺纹配合连接,打孔升降滑动块内设传动腔,传动凹槽顶部的打孔升降滑动块底部设第二锥形轮,第二锥形轮顶部固定设贯通打孔升降滑动块底部端面的第一转轴且转动配合连接,第一转轴顶部末端伸入传动腔内且末端固定设第三锥形轮,每个传动腔内部均设内侧与第三锥形轮啮合连接的第四锥形轮,第四锥形轮上固设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转轴,第二转轴顶部与传动腔内顶壁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转轴向下延伸段贯通传动腔内底壁且转动配合连接,第二转轴末端固定连接向下延伸设置的打孔钻头,从而实现切换连接以及传动控制。

4.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当一侧打孔钻头损坏时,能实现左右两侧的打孔钻头快速切换工作,在未打孔时,两侧打孔钻头均位于打孔操作机构内,提高了设备使用安全性,同时能自动控制调节打孔位置,提高打孔效率以及打孔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