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72564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物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制造织物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将一织物的二维平面样式依编织理序反向解析成一个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后,以一维线性组织要素来纺制一纱线,并顺向以此纱线编织出预定样式的织品的织物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织制品有例如衣服、手提包、背包或是帽子等其它布品,而为了使此类物品呈现不同的时尚风格且更具有吸引性,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在前述织物上另外设计有各种图样的变化,以期在织制品完成时,吸引旁人注目的眼光。传统的作法上,常见是以绣花、转印或者粘贴等方式而将预定图样形成在布料的表面,或者,利用以提花的方式所制成的提花布,亦可在布面上形成图样,而以上方式均是常见的作法。就以刺绣来说,首先必须完成纺制织物,再绣上预定图样于织物上,亦即,若以绣花的方式在织物表面形成图样,必须经过两道手续来完成,同理,若以转印或粘贴的方式,亦同样需经过两道手续始可完成。另外,若以提花布来作为织物,虽可以借由此种特殊的编织方法,使织物本身呈现视觉上的变化,但由于提花布的织法特殊,需以不同颜色纱线同时进行多层式的编织加工,如此势必会增加提花布的厚度。惟前述各种加工织物的方法虽然都可以在织物上显现特定的图样,但以前述方法所构成的织物,在消费市场上存在已久,此技术领域亟待出现突破传统的织造方法,以便使织造组织变化可呈现于织物上,而带给消费者崭新的感受,更进一步来创造产品的附加价值而开创新的市场利基,而本发明即是针对此目的而加以研发而获得。
另外,以一单纯的纱线喂入编织机中而编织成一预定织物是公知技术,但以此方式仅能编织出单纯的织物,而并不能同时编织织物上预定所需的图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织物制造方法,此方法是以单一花式纱线来编织形成一织物,且于织物编织完成时,同步于其本身呈现预定的图样变化,俾以增加织物附加价值。
本发明的一种织物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设计一织物的一个二维样式及组织;B将样式及组织依编织理序反向解析成一个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此一维线性要素群是可依前述编织理序而顺向构成织物的二维样式;C捻制一独式花纱,此独式花纱的线性组织的构成顺序是依据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而来制成;及D以独式花纱从头到尾一体织成织物。
步骤A是将织物显示在一计算机的一处理程序中,步骤B是于所述计算机上将织物的二维平面样式转换成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此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乃具有数个用以纺制纱线的机械参数,并将各机械参数输出至一参数输出档,步骤C是将参数输出档汇入一花式捻纱装置中,所述捻纱装置会以参数文件为基准在单一纱线上的预定长度位置施以捻纱条件的变化,且变化的种类与位置范围均由参数档来控制。
附图描述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织物制造方法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一使用架构示意图;图2是配合该较佳实施例的一花式捻纱装置的一构造示意图;图3是该较佳实施例于一纱线上呈现圈圈纱态样的一示意图;图4是一平面示意图,说明一织物的二区域的分布状态;图5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一实施流程图;
图6是该较佳实施例所配合的一计算机程序的一画面示意图;图7是该较佳实施例所配合的计算机程序的另一示意图,说明设定红色区域参数的画面;图8是该较佳实施例所配合的计算机程序的再一示意图,说明设定黑色区域参数的画面;图9是该较佳实施例所配合的计算机程序的一参数输出档的一示意图;及图10是该以较佳实施例来制成的另一种织物式样。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方便说明,以下的实施例,相同的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如图1所示,本发明织物制造方法的一较佳实施例是适用在电连接的一计算机3与一花式捻纱装置4上,花式捻纱装置4可参考本申请人所申请的中国专利第02293694.7号实用新型申请。
为使更能了解本发明的实施内容,以下谨先就第02293694.7号案的花式捻纱装置4做一简要的说明。如图2所示,前述花式捻纱装置4包含沿着一纱线40前进方向设置的一牵伸机构41、一押线机构42以及一压辊罗拉43,花式捻纱装置4并包含有一控制机构44。
牵伸机构41具有由上至下依序设置的一后罗拉411、一中罗拉412及一前罗拉413,纱线40的起始段落为粗纱型态401且借由罗拉间的转速差而于后罗拉411与中罗拉412间,及中罗拉412与前罗拉413间进行预牵伸动作,使粗纱型态401达到纱线40的一浮线型态402时,已被前述罗拉411~413牵伸出所需的粗细度,同时在此浮线型态402的阶段喂入一芯线403。押线机构42具有一绕着本身轴线旋转的中空锭子421,以及一轴向绕设于中空锭子421外侧的押线卷筒422,纱线40喂入芯线403而呈浮线型态402后,会与卷绕于押线卷筒422外的押线420同步送入中空锭子421内来进行捻制动作,并使所述押线420以持续卷绕的方式押绕在所述纱线40的表面,且在改变中空锭子421的转速后,可将前述纱线40捻制出不同捻度的捻纱型态404。压辊罗拉43是组装于押线机构42的底侧,且用来传送由中空锭子421送出的纱线40,压辊罗拉43会配合牵伸机构41的前罗拉413间的转速差来调整所述纱线40的送纱比,此送纱比是可控制纱线40本体的三维效果,使得由中空锭子421送出的纱线404可因不同的送纱比而呈现不同的膨松程度或甚至形成不同大小的圈圈纱,而完成所谓的花式纱。
控制机构44具有一主控单元441、一相配合地与主控单元441电连接的主马达442,以及分别独立受主控单元441控制的第一、第二及第三伺服马达443、444、445,主控单元441为一计算机控制型态且可透过程序来分别控制及调整主马达442与各伺服马达443~445输出的动力,进而可以调整中空锭子421与各罗拉411~413以及罗拉43的转速,最终即可调整纱线40之牵伸倍比、送纱比及捻度,且借此三条件的变化来改变纱线40的粗细、紧密或膨松的程度,或圈圈纱的大小。
花式捻纱装置4主要是透过控制与调整前述牵伸倍比、送纱比及捻度的三项因素,来使纱线40在纺制过程中能够实时呈现前述式样的变化。例如图3所示,是在一纱线40的长度上的特定位置呈现卷绕态样之圈圈纱409的式样变化。
以上是对花式捻纱装置4作简略说明,而接下来的说明中是以在一块布的织物9的中间区域形成一方形图样区91,且由于样式组织不同而会在图样区91外侧自然形成一图样区92。
如图5所示,本发明织物制造方法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以下步骤第一阶段是设计一织物的一个二维样式及其组织。
此阶段步骤的详细流程如下执行一流程101,设计完成一织造品的成品样式,即确认织物9的尺寸与图样区91组织等,由于织造品为一平面织物,因此,可视为二维平面样式。
执行一流程102,流程102是根据流程101确认完成的成品样式,而来设计用来构成成品的织物9的二维组织样式,例如图样92为平纱型态而图样区91为圈圈纱(loop)型态或/及其它立体花式变化等,如此图样区92与图样区91可呈现不同纱线样式。本实施例中,此等样式的组织设计需包括以下因素作为依据,例如牵伸倍比、送纱比、捻度、转速比、织缩计算以及其它修正系数等,俾以配合前述花式捻纱装置4来捻制纱线40。如图5、6所示,执行一流程103,将织物9显示在所述计算机3的处理程序的一画面30中,并于计算机画面30中仿真织物9的轮廓。
第二阶段是反向解析二维样式的组织。
此阶段的动作是将样式组织依编织理序反向解析并成为一个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此一维线性要素群可依前述编织理序而顺向构成织物的二维样式,详细流程如下如图5、6所示,执行一流程104,流程104是于计算机3的程序画面30中将织物9的二维样式及组织转换成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且是以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的线性组织,此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乃具有数个用以纺制纱线40的机械参数,例如牵伸倍比、送纱比、捻度、加(减)速时间、捻缩系数,织物9的不同图样区91、92分别在画面中以不同的颜色表示,本实施例的图样区92是以黑色表示而图样区91是以红色表示。
为了加快处理速度,本发明是预先将各颜色所代表的制造条件加以设定完成,例如图7中是将红色区域(图样区91)的机械参数设定为牵伸倍比20、送纱比2.2、捻度350、加速时间0、缩率系数3.12,以及正转(+)转向,在前述各参考数据下即可捻制出如图3所示圈圈纱的花式组织,接着,再将黑色区域(图样区92)设定为如图8所示另一组不同的机械参数,此参数即可捻制出平纱组织。当然,若此织物具有两种以上不同的组织变化,此画面中即会出现有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区域,例如此织物欲具有三种不同变化,画面上即会出现三个不同颜色的区域,而每一种颜色乃代表着不同的制造条件,包含不同数值的机械参数。
执行一流程105,计算所需纱线40的长度。图6的画面是将织物9界定成为100×20的矩阵型态,使织物9在长度方向具有100个单位且在宽度方向具有20个单位,在长度方向的每一单位分别代表一个行程(course),亦即,从画面中的点93位置至点94位置为一行程,而宽度方向的每一单位代表2公分长度,因此,织物9的实际宽度即为40公分。而每个行程所需要的实际纱线长度是以下列方式计算,本实施例的第一个行程的所需纱线长度为40cm×3(缩率系数)=120cm,而第二十至第八十个行程的纱线均具有两区段的变化,每一行程的长度为8(格)×2(单位宽度)×3(缩率系数)+12(格)×2(单位宽度)×3.12(缩率系数)=122.88cm。依照以上方式将各行程的长度分别计算后,加总各行程的长度即会等于编织此织物所需的纱线总长度。据此,原先为二维的平面样式可被解析成从第一行程至第一百行程的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
倘若需要制造60公分宽度的织物,则画面的宽度方向上的每一单位是代表3公分,又,每一单位可赋予一个颜色,因此,每一单位即可赋予一组机械参数,如图5所示,图样区92内的每一单位皆为黑色,因此,区域的机械参数皆相同,当要选择不同的样式时,仅需选择所需的单位加以变色即可。
如图5、9所示,执行一流程106,将前述织物9的各机械参数输出至一参数输出档8,而此参数输出档8是为EXCEL格式且此参数输出文件是由计算机3传送至花式捻纱装置4。
第三阶段是捻制一独式花纱。
如图5所示,独式花纱是蕴含二种以上样式设计的单一支纱,此独式花纱的线性组织样式的构成顺序是依据前述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而来制成,继续执行一流程107,在计算机上从左到右读取第一行程的每一单位(格子),再由右至左读取第二行程,依此以类似迂回扫描的方式一直读取至第一百行程的每单位,将扫描读取所得的参数输出档8汇入前述花式捻纱装置4的一控制软件中。
执行一流程108,以参数输出档8作为所述捻纱装置4的捻制基准,依据前述扫描的形成顺序,而在捻制纱线40时于纱线40上的预定长度位置施以变化,来生产独式花纱,由于在流程105中业已计算出花纱的总线长,亦即设定完成于此线长的花纱上的变化范围与位置,因此,花纱变化的种类与位置范围均是由参数输出档8来控制。如图2所示,若欲在花纱上形成颜色变化,会于粗纱喂入的部位设置用来喂入第二种粗纱40’的送纱单元,或是间断地喂入不同颜色的成纱,并配合计算机控制自动更换粗纱或成纱,而可捻制成所需的纱线40。前述自动更换纱线种类的流程与动作同样是花式捻纱装置4之控制软件以参数输出文件8为基准而可自动控制。
最后,在喂入纱线40的第一百行程的区间的长度后,可继续捻制一段供辨识但非用来编织的废纱段,例如直纱,此废纱段仅需要一小段距离即可,随后又立即下一段纱线40的第一行程开始。
因此,实际捻制完成的独式花纱具有多数形成于相间隔位置的废纱段,以及多数形成于各废纱段间的变化段,而各废纱段是可供辨识各变化段,每一变化段即为一支独式花纱且具有至少两种样式变化,而各样式间依前述行程顺序会具有预定的距离配置关系,借以用来进行下一步骤。
第四阶段是一体织成织物。
此阶段动作首先进行流程109,以独式花纱借一支纱喂入方式喂入编织机,使独式花纱可以从头到尾编织成预定的织物9成品,在流程102时所设计的织物组织即会呈现于织物9成品的预定位置。本实施例的作法是首先将独式花纱的第一个废纱段导引入一针织机或一编织机等自动编织机械中,前述设备即可利用独式花纱来完成编织织物9的动作。
而本发明的内容可知,织物9的二维样式及组织是以流程103、104的处理步骤在计算机3上预先完成设定,在将样式的二维平面利用计算机予以矩阵化,并依由左至右与由上至下的扫描读取顺序输出每一格单位,而达成将二维平面转成一维线性要素群的效果,使花式捻纱装置4可以根据参数输出档8来将前述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的各项机械参数所代表的变化态样,提供给在花式捻纱装置4并呈现在其所捻制完成的纱线40,此纱线40会在预定长度位置呈现有被设计的变化。
前述变化的种类与长度范围均借由参数输出档8来控制花式捻纱装置4的控制机构41的各罗拉411、412、413及锭子421与罗拉43转速而达成,最后,即可利用此纱线40编织成预定的织物9,且前述经过设计的图样、组织的变化即可以一体成形在织物9上,以本发明的制造方式所完成的纱线40经过编织后,不但可以在织物9上产生预定的图样变化,且在图样部分的视觉、触觉效果均颖异于以往,故确实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再者,如图10所示,图式中所显示的式样同样可以将其二维平面的式样加以矩阵化,并依照前述的实施例内容而以本发明来一体制造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综观上述,本发明确能提供一种实用的方法。
权利要求
1.一种织物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设计一织物的一个二维样式及其组织;B将样式及其组织依编织理序反向解析成一个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此一维线性要素群是可依前述编织理序而顺向构成织物的二维样式;C捻制一独式花纱,此独式花纱的线性组织的构成顺序是依据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而来制成;及D以独式花纱从头到尾一体织成织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是将织物显示在一计算机的一处理程序中;步骤B是于所述计算机上将织物的二维平面样式转换成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此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乃具有数个用以纺制纱线的机械参数,并将各机械参数输出至一参数输出档;及步骤C是将参数输出档汇入一花式捻纱装置中,所述捻纱装置会以参数文件为基准在单一纱线上的预定长度位置施以捻纱条件的变化,且变化的种类与位置范围均由参数档来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参数输出档为EXCEL格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此方法更包含一介于步骤B与步骤C间的步骤B1,步骤B1是计算编织织物所需的纱线长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是将织物的二维平面样式利用计算机予以矩阵化,并依由左至右与由上至下的扫描读取顺序输出每一格单位,从而将二维平面转成一维线性要素群。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织物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独式花纱是具有多数形成于相间隔位置的废纱段,以及多数形成于各废纱段间的变化段,等废纱段用于辨识各变化段。
全文摘要
一种织物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A设计一织物的一个二维样式及组织;B将样式及组织依编织理序反向解析成一个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此一维线性要素群是可依前述编织理序而顺向构成织物的二维样式;C捻制一独式花纱,此独式花纱的线性组织构成顺序是依据一维线性组织要素群来制成;及D以独式花纱从头到尾一体织成织物。
文档编号D02G3/34GK1524988SQ0310633
公开日2004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24日
发明者杜重信 申请人:明大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