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锭纺纱工艺方法

文档序号:1678281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环锭纺纱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业中环锭纺纱流程中的工艺设置,特别是前纺各工序定量及细纱工序牵伸倍数的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环锭纺纱工艺流程是一个将原棉或化纤纺制成具有一定支数或特数(Tex)成品细纱的过程。一般来说,目前的纺纱工艺流程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流程是包括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的普梳纺纱工艺;另一种流程是在普梳纺纱工艺流程的梳棉与并条工序之间增加精梳工序的精梳纺纱工艺。纺纱的各道工序中均具有将半制品不断拉长拉细的作用,即通常所说的牵伸。为了表征和评价各工序被牵伸的半制品粗细程度,各工序视其具体情况均设定有一定半制品定量制,如梳棉、条卷、精梳、并条等工序的半制品定量以其线密度来表征,其单位可以采用G/m(克/米),粗纱工序的定量则可以Tex(特克斯定长制)表征,定长制特数用Nt表示;细纱工序的线密度定量实际是指成品细纱的粗细程度,目前仍有采用英制定量制,其英制支数用Ne表示。而公制特数Nt与英制支数Ne大抵可用公式Nt·Ne=583进行换算。
在环锭纺纱前纺流程中,各工序的定量与成品细纱的支数(或特数)是直接关联的,甚至细纱支数直接决定着前纺工序的定量大小。
现有的纺纱工艺较为传统,它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程式化乃至固定的工艺设置理念,突出表现在现有的纺纱工艺各工序半制品的定量大部分均以较轻设置,特别是纺制较高品质要求的纱线时一般均以轻定量为工艺配置原则,无论是纺纱理论还是实际生产对定量与品质之间关系的认定一直是保守和统一的,即较轻的半制品定量有利于纱线品质。这种思维习惯和工艺配置原则,实际上在引导人们不去考虑或尝试进行工艺配置突破的可能性。
由于前纺各工序定量,特别是粗纱定量的较轻设置,在现有纺纱工艺中,形成了针对细纱牵伸倍数有不超过“一英支一倍”的经验用语,即细纱线密度每一英支细纱牵伸倍数为一倍或低于一倍配置;因此,不管是优质纱纺制厂商中的典范,还是先进纺机设备的制造商无一不是采用或推荐轻定量的工艺配置,即使是代表世界先进纺纱技术水平的纺机制造商也严格遵守轻定量工艺原则。
下面是瑞士立达公司推荐的纺制部分精梳纱的各工序定量配置。

可以看出这基本上仍是当前普遍应用的轻定量工艺配置,其细纱牵伸倍数也未突破小于“一英支一倍”的纺纱经验用语。在纺制细于6Tex(100英支)纱线时随着线密度的降低,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的比值K甚至配置得更小,每英支细纱的牵伸倍数大致范围为K=0.2~1.0,对应的粗纱线密度则在115Tex~583Tex之间。由此可见,在采用现代纺纱设备的情况下,工艺方面并未取得创新性进展,所以多少年来粗纱定量和细纱牵伸一直没有大的突破。
总之,在现有的纺纱工艺方法中,由于恪守轻定量工艺原则,业界难以摆脱“一英支一倍”的思维模式,这种工艺原则和实际做法已严重制约着细纱牵伸倍数以及粗纱乃至整个前纺流程各工序定量的提高,造成纺纱设备生产效能难以发挥,设备利用率不高,客观上加大了纺纱工艺流程的设备配置量,即在同样生产能力的条件下,需要配置更多的纺纱设备。这一方面必然带来设备成本、厂房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用电、用工、运转耗费及设备维护等运行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纺纱工艺所存在的技术局限和不足而提供一种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它不仅能保持或改善成品细纱的品质,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前纺设备配置,降低纺纱运行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包括粗纱工序以及细纱工序,所述粗纱工序的粗纱线密度为600Tex~1200Tex;所述细纱工序的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03倍/英支~2.06倍/英支。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由于突破了传统的“一英支一倍”的思维局限;大胆采用了重定量工艺配置,加大了粗纱线密度值和细纱牵伸倍数,而粗纱定量和细纱牵伸倍数的大幅度提高又必然导致前纺设备生产能力的同步增加。这样一方面就可以在同样的前纺设备配置条件下可以大幅提高前纺的生产能力,供应更多的细纱纱锭;或者,在同样的细纱设备配量条件下可以大幅度减少前纺的设备配置;不仅有效地降低设备、厂房等固定投入成本,而且又大幅减少了用工、用电及运转维护费用和生产管理成本,实现纺纱综合运行成本的降低,为纺纱企业实现高效低耗运转拓展了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该工艺方法在有效提高纺纱设备潜力的基础上,还可以为新的纺纱技术和工艺提供更好的应用基础,在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又大幅改善和提高成纱的多项品质,实现了优质高产。
下面是采用本发明工艺方法的常见细纱品种的参数配置如下表

上表中的粗纱线密度、细纱重量牵伸及其与细纱英支数的比值应用时还可以在±20%范围内取值。
本发明中由于粗纱线密度与细纱牵伸倍数同步增大,相应地前纺其它工序的半制品线密度也相应增大。并条、精梳条、梳棉条的线密度为5.0~7.5G/m,比现有技术增大40~100%。清棉、梳棉、预并、条卷、精梳、并条和粗纱各工序中全部或大部分工序采用重定量纺制,相对于传统的纺纱工艺,半制品定量的增量也在+40~100%。
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粗纱工序前还包括并条工序、精梳工序、条卷工序以及梳棉工序;该并条、精梳或梳棉工序的半制品线密度在5.0G/m~7.5G/m,该条卷工序的条卷线密度在75G/m~120G/m。
本发明的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是,在所述粗纱工序前还包括有并条工序以及梳棉工序;该并条或梳棉工序的半制品条的线密度在5.0G/m~7.5G/m。
本发明的进一步实施方式是,所述纺纱工艺还包括有清棉工序,该清棉工序的棉卷定量为600G/m~1000G/m。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本实施例是纺制10英支~30英支(58.3Tex~19.4Tex)精梳棉纱典型实施方式的定量配置值。如下表

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纺制10英支~30英支(58.3Tex~19.4Tex)普梳棉纱典型实施方式的定量配置值。如下表

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纺制30英支~50英支(19.4Tex~11.7Tex)精梳棉纱典型实施方式的定量配置值。如下表


实施例4本实施例是30英支~50英支(19.4Tex~11.7Tex)普梳棉纱典型实施方式的定量配置值。如下表

实施例5本实施例是纺制50英支~80英支(11.7Tex~7.3Tex)精梳棉纱典型实施方式的定量配置值。如下表

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纺制80英支~150英支(7.3Tex~3.9Tex)精梳棉纱典型实施方式的定量配置值。如下表

纺制其它线密度的纱线时,半制品定量可以类比调整。
纺制其它纤维品种或/和混纺纱线时,半制品定量同样可以类比调整。
表1是在实施本发明工艺方法情况下,40英支及32英支两个精梳棉纱品种的成纱品质测试数据。
表1

可见在采用本发明工艺后,成纱品质大幅改善。使原来处于Uster2001公报25%水平的品质,一跃而优于Uster2001公报5%水平。
表2是另一个实施例精梳棉纱32英支(18.2Tex)试验的测试数据。
表2

可见在采用本发明工艺后,精梳18.2Tex成纱品质大大优于Uster2001公报5%水平。
表3是另一个实施例精梳棉纱40英支(14.6Tex)试验的测试数据。
表3

表4是另一个实施例以细绒棉纺制精梳60英支(9.8Tex)试验的测试数据。
表4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运用本发明工艺后采用100%细绒棉纺制精梳9.8Tex棉纱时的品质情况及其与Uster2001公报5%水平的比较,由于Uster统计值公报的9.8Tex以下多采用长绒棉纺制,实际纺纱时采用长绒棉原料比细绒棉更易取得好的纱线品质。即使如此,采用100%细绒棉纺制精梳9.8Tex棉纱的上述数据均达到或优于采用长绒棉纺制针织用纱的5%水平,特别是条干和粗细节水平,甚至远远优于紧密纺纱的5%水平。
表5是另一个实施例以细绒棉纺制精梳80英支(7.3Tex)试验的测试数据。
表5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运用本发明工艺后采用100%细绒棉纺制精梳7.3Tex(80Ne)棉纱时的品质情况及其与Uster2001公报5%水平的比较,由于Uster统计值公报的7.3Tex均采用长绒棉纺制,实际纺纱时采用长绒棉原料比细绒棉更易取得好的纱线品质。即使如此,采用100%细绒棉纺制精梳7.3Tex棉纱的上述数据均达到采用长绒棉纺制针织用纱的5%水平。
按照本发明的工艺方法设定半制品定量,在相同的细纱生产规模下,在投资成本方面,可以节省前纺设备总体投资30~40%;在运行成本方面,如用电、用工等具有基本上相同比例的节省;在成纱品质方面具有显著改善。因而,可以归纳本发明的应用价值为1、大幅减少前纺设备配置;2、大幅降低前纺运行费用;3、大幅改善成纱多项品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条卷是指卷幅为300毫米的条卷,对于卷幅不等于300毫米的条卷,定量可按卷幅比例折算。
权利要求
1.一种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包括粗纱工序以及细纱工序,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纱工序的粗纱线密度为600Tex~1200Tex;所述细纱工序的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03倍/英支~2.06倍/英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粗纱工序前还包括并条工序、精梳工序、条卷工序以及梳棉工序;该并条、精梳或梳棉工序的半制品线密度在5.0G/m~7.5G/m,该条卷工序的条卷线密度在75G/m~120G/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粗纱工序前还包括有并条工序以及梳棉工序;该并条或梳棉工序的半制品条的线密度在5.0G/m~7.5G/m。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纱工艺还包括有清棉工序,该清棉工序的棉卷定量为600G/m~1000G/m。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纺制10英支~30英支棉纱时,粗纱线密度为700Tex~1200Tex,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20倍/英支~2.06倍/英支。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纺制30英支~50英支棉纱时,粗纱线密度为640Tex~1080Tex,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10倍/英支~1.85倍/英支。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纺制50英支~80英支精梳棉纱时,粗纱线密度为600Tex~960Tex,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03倍/英支~1.65倍/英支。
8.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环锭纺纱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纺制80英支~150英支精梳棉纱时,粗纱线密度为600Tex~840Tex,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03倍/英支~1.44倍/英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环锭纺纱工艺方法,该工艺方法包括粗纱工序以及细纱工序,所述粗纱工序的粗纱线密度为600Tex~1200Tex;所述细纱工序的细纱牵伸倍数与细纱英支数之比为1.03倍/英支~2.06倍/英支。在所述粗纱工序前还包括并条工序、精梳工序以及梳棉工序;该并条、精梳或梳棉工序的半制品条的线密度在5.0G/m~7.5G/m,该条卷工序的条卷线密度在75G/m~120G/m。所述纺纱工艺还包括有清棉工序,该清棉工序的棉卷定量为600G/m~1000G/m。该工艺方法不仅能改善或提高成品细纱的品质,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前纺设备配置,降低纺纱运行的综合成本。
文档编号D01H1/00GK1932097SQ200610096710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0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10日
发明者朱鹏, 曹小华, 倪远 申请人:朱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