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缝纫机油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油罐,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既可收纳供给用的润滑油,又能将混入回油的金属粉末等杂质分离出去进行存放的缝纫机油罐。
背景技术:
就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高转速电动型缝纫机而言,从耐久性的观点来看,向轴瓦等旋转或滑动的部分供给润滑油是不可欠缺的。向针杆上下驱动机构或旋梭驱动机构等进行供油则尤为重要。在诸如润滑油供给量较少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各机构过热而被烧坏。在润滑油供给量过多的情况下,润滑油会从各机构滴下,附着在缝料或缝线上,导致缝纫品质下降。
已知如下一种带油罐的缝纫机,为了防止上述诸多不良现象,该缝纫机在缝纫机机架上安装有密闭型油罐,并且利用油泵,仅将必要量的盛放于上述油罐中的润滑油供给到驱动部或滑动部来对这些部件进行润滑。在这种缝纫机中,将存放于油罐内部的润滑油供给到上轴轴瓦或梭驱动部,然后用油泵将对上述部件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油回收至油罐。但是,在回收至油罐的润滑油中会混有驱动部的金属碎屑(金属粉末)或来自缝线的线屑等杂质。因此,混入润滑油中的杂质可能会进入驱动部。
因此,例如在日本特许公开2006年第8781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在密闭箱状油罐主体中设置有分隔壁的缝纫机油罐,该分隔壁将油罐主体分隔为回油室和供油室。其中,回油室用于盛放经油罐主体内部循环后的回油。供油室用于盛放供给油,并与供油泵连接。在该油罐的分隔壁上部具有用于将油从回油室导流到供油室的缺口。该油罐可使混入回油的杂质沉淀到回油室的底部。因此,可仅使流入回油室的回油当中处于上层的澄清部分,经缺口部流入供油室内。在整体更换油罐内润滑油时,可通过倾斜缝纫机机架来使油罐内的润滑油经排出口排出到外部。另外,由于回油室具备台阶状渐高底部,因此,还能够减少残留在回油室内的油量。
但是,上述缝纫机的油罐中,分隔壁将回油室彻底地隔离出来。因此,其所存在的问题在于,在取出沉淀于回油室内的杂质时,位于被彻底地隔离出来的回油室内的杂质容易残留在回油室的角落里而不易被取出。另外,由于排出口位于油罐主体底部的供油室侧,因此,必须特地将存留于回油室内的杂质移动到供油室内,排出杂质的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存留于回油室内的杂质容易且高效地排出去的缝纫机油罐。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油罐被安装于缝纫机机架上,具备油罐主体;分隔壁,其从上述油罐主体底壁的内表面向上竖起设置,且将上述油罐主体内部分隔为用于收纳流出到上述油罐主体外的润滑油的供油室、和收纳从上述油罐主体外流入的润滑油的回油室;流出口,其设置于上述油罐主体的上述供油室侧,用于使上述供油室内的润滑油流出到上述油罐主体外;以及流入口,其设置于上述油罐主体的上述回油室侧,用于使来自上述油罐主体外的上述润滑油流入上述回油室内。其中,上述分隔壁的一端部与上述油罐主体的第1侧壁的内表面相连,上述分隔壁上位于上述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和同上述第1侧壁相对配置的第2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离有一定间隙,并利用该间隔形成流入流路,用于使上述回油室内的上述润滑油流入到上述供油室内,在上述回油室的上述底壁上设置有排出口,用于将混到上述润滑油内的异物排出到上述油罐主体外,并利用栓部件封闭上述排出口。
因此,收纳于供油室内的润滑油经流出口流到油罐主体外,从油罐主体外流入的润滑油经流入口流入到回油室。由此,回油室内的润滑油可经由流入流路流到供油室,而混在润滑油中的异物则因自身的自重沉淀下来而留在回油室内,不会流进流入流路。由此,利用上述简单的结构,就能容易地进行润滑油和杂质的分离。此外,由于在回油室的底壁上设有排出口,因此,通过从该排出口处卸下栓部件,即可将油罐主体内的润滑油以及存留于回油室内的异物容易且高效地排出去。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油罐中,上述分隔壁的上述另一端部向上述回油室侧弯折。因此,流向第2侧壁的润滑油的一部分顺着分隔壁的另一端部的形状流动。换言之,分隔壁的另一端部会将润滑油一度带回到回油室侧,然后才使润滑油流向流入流路。由此,即便润滑油的流动使异物流到第2侧壁侧,也会被分隔壁的另一端部带回到回油室侧,因此,可防止异物经流入流路流入供油室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3、4的缝纫机油罐中,上述第1侧壁侧的上述底壁的位置低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因此,可将存留于回油室内的异物留在底壁的第1侧壁侧。而且,由于存留于上述第1侧壁侧的异物不容易流到位置比第1侧壁侧高的第2侧壁侧,因此,可防止异物流入供油室内。
本发明技术方案5、6的缝纫机油罐中,上述底壁具有配置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第1底壁、配置于上述第1侧壁侧且位置低于上述第1底壁的第2底壁、以及配置于上述第1底壁和第2底壁之间且沿从上述第2底壁到上述第1底壁方向倾斜的第3底壁,上述分隔壁的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第3底壁和上述第1底壁的分界处。
从本技术方案可知,由于第3底壁从第2底壁侧向第1底壁侧斜向上倾斜着,因此,可使混入润滑油的异物沿着第3底壁向下流到第2底壁处。此外,由于分隔壁的另一端部位于第3底壁和第1底壁的分界处,因此,第3底壁上的异物也会被向回油室侧流动的润滑油带回,落到第2底壁上。由此,可防止异物经由流入流路流入供油室。
本发明技术方案7、8的缝纫机油罐中,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的位置低于上述第1侧壁侧的上述底壁。因此,可使存留于回油室内的异物留在第2侧壁侧的底壁处。
本发明技术方案9的缝纫机油罐中,上述排出口位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上。
因此,通过使油罐主体向第2侧壁侧倾斜,很容易即可将存留于回油室内的异物或油罐主体内的润滑油排出。
本发明技术方案10、11的缝纫机油罐中,上述流出口位于上述供油室内的上述第1侧壁的下部,在位于上述流出口附近的上述底壁上具备包围上述流出口的肋部。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知,由于流出口位于供油室侧的第1侧壁的下部,因此,可使收纳于供油室内的润滑油经流出口流出。该方法可减少供油室内的剩余润滑油的量。此外,即便在供油室内的润滑油中还残存有异物的状态下使润滑油经流出口流出,也可利用在流出口附近的底壁上设置的肋部来阻止异物。因此,可防止异物经流出口流到油罐主体外。
图1是电子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油罐9和供油泵8中的润滑油循环流路的说明图。
图3是供油泵8的剖面图。
图4是油罐9的立体图。
图5是油罐9的主视图。
图6是油罐9的俯视图。
图7是沿图6所示的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电子缝纫机1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倾斜时的电子缝纫机1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改型例中油罐90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子缝纫机1的油罐9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油罐9被安装于电子缝纫机机座部2的缝纫机机架5上。该油罐9中收纳有用于对电子缝纫机1的上轴轴瓦或梭驱动部加以润滑的润滑油(以下,将之简称为油),并回收由供油泵8送回的回油。该油罐9所具备的特点在于,易于将流入油罐主体21(参照图4)的回油中所混有的杂质分离出来,并易于将分离出来的杂质排出到油罐主体21外。此外,所谓“回油”,如后面所说明的,指的是一度通过供油管18流到油罐9外,然后经由供油泵8进而通过回油管19返回油罐9的润滑油。
首先,对电子缝纫机1的结构加以概述。图1所示的电子缝纫机1具备设置于作业用工作台(未图示)上以作为缝纫机机体底座的机座部2、从朝向上述机座部2的正面的方向来看从该机座部2的右端部向上方延伸的柱部3、以及与机座部2相对配置且从上述柱部3的上端部向左方延伸的机臂部4(本发明中将图1中上下左右作为本发明的上下左右方向)。
在机臂部4的内部具备由缝纫机电机(未图示)所驱动的主轴沿上下方向驱动针杆的针杆上下驱动机构(未图示)、以及驱动挑线杆的挑线杆驱动机构(未图示)等机构。机座部2中具备通过与主轴同步旋转的梭轴(下轴)6所驱动的旋梭7(参照图2)、设置于梭轴6上的柱塞型供油泵8、以及通过上述供油泵8向旋梭7供给润滑用油的油罐9。
接下来,对供油泵8加以说明。如图2、图3所示,供油泵8具备泵轴瓦11,该泵轴瓦11为圆筒状轴瓦,以可使梭轴6旋转的方式来支承该梭轴6。供油泵8具备形成于泵轴瓦11的内部的油路11a、柱塞式销12(参照图3)、压缩盘簧13(参照图3)、以及螺钉14。梭轴6上处于上述油路11a的中部的部分设有偏心部6a,柱塞式销12配置在泵轴瓦11内与偏心部6a相对应的部分。压缩盘簧13对上述柱塞式销12加载力。螺钉14用于将上述柱塞式销12和压缩盘簧13安装于泵轴瓦11上。梭轴6的内部具有用于将油路11a内的油供给到旋梭7的油路6b(参照图2)。
此外,供油泵8于油路11a的一端部具备吸入口15,另一端部具备排出口16。吸入口15经供油管18与油罐9的供油口32连接。排出口16经回油管19与油罐9的回油口31连接。回油管19中具备调节阀20,用于调节经油路6b供给到旋梭7的油量。
下面,对供油泵8的工作方式加以说明。如图2所示,在利用缝纫机进行缝制的过程中,梭轴6按规定的旋转方向旋转。以此使位于吸入口15附近的油路11a内部变为负压状态,从而将油罐9内的油经供油管18吸入供油泵8内。然后,利用伴随梭轴6的旋转而于偏心部6a和泵轴瓦11的内表面之间产生的摩擦,使移动到供油泵8内的油进一步移动。然后,如图3所示,利用压缩盘簧13的弹力使柱塞式销12在偏心部6a上滑动,如图2所示,将油向排出口16送出。此时,根据调节阀20的调节量,使流经油路11a内的油的一部分通过油路6b流入到旋梭7,其余的部分从排出口16经回油管19送回并存放到油罐9内。
下面参照图4~图7,对作为本发明特征点的油罐9的结构加以说明。油罐9具备透明的密闭容器状的合成树脂制的油罐主体21。如图4~图6所示,油罐主体21具有前侧壁22、左侧壁23、右侧壁24、后侧壁25、顶壁26、以及底壁27,从整体来看大致为长方体状。在左侧壁23的外表面上与之一体形成有向外水平伸出的凸缘状固定部41,在右侧壁24的外表面上与之一体形成有向外水平伸出的凸缘状固定部42。通过将固定部41、42固定在机座部2的缝纫机机架5上,从而将油罐9设置于机座部2上。
沿着从前侧壁22到后侧壁25的方向来看,底壁27呈台阶状渐高。该底壁27包括第1底壁27a、第2底壁27b、以及第3底壁27c。第1底壁27a位于前侧壁22侧,具有水平状壁面。第3底壁27c位于后侧壁25侧,具有水平状壁面且位置高于第1底壁27a。第2底壁27b位于上述第1底壁27a和上述第3底壁27c之间,具有从第1底壁27a到第3底壁27c向上倾斜着的斜面。
在油罐主体21内部,于底壁27的内表面的左侧设置有与左侧壁23和右侧壁24平行且从底壁27向上竖起配置的分隔壁50。分隔壁50将油罐主体21内部分为两个区域。分隔壁50的右侧构成供油室80,用于盛放向旋梭7供给的油。分隔壁50的左侧构成回油室70,用于收集并盛放从旋梭7经回油管19所回收的回油。分隔壁50的一端部与前侧壁22的内表面连接。与该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51位于第2底壁27b和第3底壁27c间的分界处,并且向回油室70侧弯折。调整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的弯折角度,使得该另一端部51的顶端部与后述的排出口38相向。在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和后侧壁25的内表面之间构成有流入流路29,用于使收纳于回油室70内的回油流入供油室80。
油罐主体21中前侧壁22的左侧上部具备回油口31,用于使回油流入回油室70。该回油口31上固定有管安装部61,用于将回油管19安装于回油口31上。前侧壁22的中下部具备供油口32,用于使收纳于供油室80内的油流出到油罐主体21外。该供油口32上固定有管安装部62,用于将供油管18安装于供油口32上。前侧壁22上供油口32的右侧具备用于向供油室80内注油的圆筒状的注入口33,并使用合成树脂制的栓47塞住该注入口33。前侧壁22的右上部具备辅助供油口34。辅助供油口34上固定有管安装部64,该管安装部64将用于向针杆上下驱动机构供油的供油管44安装于辅助供油口34上。右侧壁24的下部具备辅助供油孔35,用于经油管36(参照图1)将油供给到油量计17(参照图1)。该辅助供油口35上固定有用于将油管36安装在辅助供油口35上的管安装部65。
在油罐主体21内部,前侧壁22内表面上与上述注入口33相对应的部分处固定有呈U形槽状的分隔壁55,并使该分隔壁55包住上述注入口33。在分隔壁55的内侧设置有沿从注入口33向着油罐主体21后方斜向上倾斜的斜面56。利用该分隔壁55的内表面和斜面56构成注入流路57,用于使从注入口33注入进来的油流入供油室80。
在向油罐9注入新油时,首先,倾斜油罐9,使得油罐主体21的前侧壁22朝上。接下来,从注入口33向油罐9内注油。由于这样做可使注入的油沿着注入流路57流入油罐9内,因此,可以有效地向供油室80内供油。分隔壁55将注入流路57从供油室80中隔离出来。因此,在将油罐主体21恢复到原来的姿势时,供油室80内的油不会经注入口33漏出。
油罐主体21中,在第1底壁27a的内表面上与上述供油口32相对应的部分处具备肋部59,该肋部59在其俯视图中呈半圆状隆起,且该肋部59包围上述供油口32。如图7所示,第3底壁27c的内表面上靠回油室70侧具备筒状排出口38,用于将油罐主体21内的油或杂质排出到油罐主体21外。该排出口38向油罐主体21的下方突出。此外,该排出口38中介由合成树脂制的密封件91螺纹紧固有螺钉48,用于将排出口38密封。
下面对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油罐9所进行的回油分离处理方法加以说明。另外,假设预先在油罐主体21内存有规定量的油。如图2所示,从供油泵8的排出口16排出的回油,经回油管19从油罐主体2 1的回油口31流入回油室70。收纳于供油室80内的油经供油口32流到油罐主体21外。供油泵8经供油管18吸引上述流出的油。由于上述操作使回油室70内的油经流入流路29流入供油室80,因此,油罐主体21内产生始于回油室70,并经流入流路29流向供油室80的油流。
流入回油室70内的回油向油罐主体21的后方流动。但是,混入回油的杂质(诸如粉末、线屑等)会因其自身的重量而沉淀。由于上述过程会在第1底壁27a上存留杂质,因此,仅有已被除去杂质的油流向后方(后侧壁25侧)。此时,也存在存留于第1底壁27a的杂质被回油的流动冲到后方的可能。但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油罐9中,第2底壁27b从前至后斜向上倾斜,因此,杂质不会越过第2底壁27b而会落在第1底壁27a上。因此,能够将杂质存留在第1底壁27a上。
此外,由于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向回油室70侧弯折,因此,沿着分隔壁50流动的油会向左侧壁23侧流动。由此,流经第2底壁27b的油一度回流到左侧壁23侧后再流向流入流路29。换言之,即便杂质流经第2底壁27b,也会随着流向左侧壁23侧的油流沿着第2底壁27b落下,因此能够将杂质带回第1底壁27a处。
由于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位于第2底壁27b和第3底壁27c之间的分界部分,因此,能够在第3底壁27c之前侧形成上述流向左侧壁23的油流。由此,即便在杂质移动到第2底壁27b的上部的情况下,也能利用流向左侧壁23的油流将杂质带回到第1底壁27a处。
如上所述,很容易就能够从回油室70内的回油中分离油和杂质,并且能够仅使分离出来的油经流入流路29流入供油室80。由此,能够一直利用除去杂质的油来填满供油室80,故可使用油罐主体21内的油反复向旋梭7供给。但也存在着流入供油室80内的油中还残留有未被分离出去的杂质的情况。即便在这种情况下,混入油的杂质流向供油口32,该杂质也会被肋部59截下。由此,能够防止杂质经供油口32向供油管18内流入。
下面,对排出油罐9内的油的方法进行说明。例如,在出货时要排出为缝纫机试运转而注入于油罐9内的油。或者为了更换老旧的油,会将油罐9内的油排出。在上述情况下,可利用如下方法排出油罐9内的油。首先,将图8所示的电子缝纫机1以机座部2的缝纫机机架5的下部为中心向后缓缓倾斜。则如图9所示,可将安装于该缝纫机机架5上的油罐9向后倾斜。
此时,在油罐9内,位于油罐主体21内的油都移动到后侧壁25侧,成为油存留在由底壁27和后侧壁25所形成的侧视图呈V字形的空间内的状态。由于第2底壁27b所呈现的斜面较缓,因此,可通过倾斜油罐9,利用分隔壁50加以导向,将存留于图4所示的第1底壁27a上的杂质经第2底壁27b移动到第3底壁27c上。此外,由于排出口38配置在第3底壁27c的回油室70侧,因此,能够使杂质移动到排出口38处。另外,由于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的顶端与排出口38相对配置,因此,该另一端部51将沿分隔壁50移动的杂质引导向排出口38。由此,能够防止杂质经流入流路29移动到供油室80。
接下来,松开安装在排出口38上的螺钉48。由于这样可在排出口38的内表面和螺钉48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容易地仅将油经该间隙排出到油罐主体21外。在从油罐主体21排出所有的油后,会呈现在排出口38的上部仅积蓄杂质的情况。然后,通过将螺钉48从排出口38中完全卸下,能够容易地仅将杂质排出到油罐主体21外。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油罐9既收纳用于对电子缝纫机1的上轴轴瓦或梭驱动部润滑的油,又收纳由供油泵8回收的回油。油罐9具备油罐主体21,该油罐主体21具备分隔壁50,其将油罐主体21内部区分为回油室70和供油室80。该分隔壁50的一端部与前侧壁22的内表面连接,与上述一端部相对的另一端部51位于第2底壁27b和第3底壁27c的分界部分,并向回油室70弯折。在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和后侧壁25的内表面之间具备流入流路29,用于使回油室70内的回油流入供油室80。此外,第3底壁27c的回油室70侧具备排出口38,用于将油罐主体21内的油或杂质排出。
供油泵8排出的回油经回油管19从油罐主体21的回油口31流入回油室70。收纳于供油室80内的油从供油口32流出到油罐主体21外,再经供油管18被吸引到供油泵8。由于采用上述方式使回油室70内的油经流入流路29流入到供油室80,因此,在油罐主体21内产生从回油室70到供油室80的油流。由此,流入回油室70内的回油流向油罐主体21的后方。
由于混入回油的杂质(诸如切屑或线屑等)会因其自重沉淀,因此,仅有不合有杂质的油流向后方。此外,由于第2底壁27b从前到后斜向上倾斜,因此杂质不容易流向后方。由此,能够将杂质留存于第1底壁27a处。此外,由于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向回油室70侧弯折,因此,会在第2底壁27b上形成流向左侧壁23侧的油流。由此,能够使第2底壁27b上的杂质落到第1底壁27a处。此外,由于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位于第2底壁27b和第3底壁27c的交界处,因此,可使流向左侧壁23的油流形成于第3底壁27c的前侧。由此,即使在杂质移动到第2底壁27b的上部的情况下,也能利用流向左侧壁23的油流将杂质带回到第1底壁27a处。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易于在回油室70的回油流经第1底壁27a和第2底壁27b时,从该回油中分离开油和杂质。而且,能够仅使分离出来的油经流入流路29流入供油室80。以此,能够使用回收到油罐9内的油,反复进行对旋梭7的供油。
在排出油罐9的油时,首先,要通过倾斜电子缝纫机1来倾斜油罐9,以此来使油罐主体21内的油向后侧壁25侧移动,并能易于将油从排出口38排出。对于存留在第1底壁27a的杂质而言,同样也能通过倾斜油罐9而使该杂质向第3侧壁27c侧移动。此外,由于排出口38配置于第3底壁27c的回油室70侧,因此,易于将移动到第3底壁27c上的杂质从排出口38排出。另外,由于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的顶端部与排出口38相对配置,因此,可将沿分隔壁50移动的杂质引导至排出口38。由此,能够防止杂质经流入流路29移动到供油室80内。这样,能够容易地将存留于油罐主体21的杂质全部经排出口38排出到油罐主体21外。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油罐主体21的底壁27的从前到后呈台阶状升高,但也可以使该底壁27呈从前到后降低状。而且,还可以在位置最低的部分上设置排出口来将油或杂质排出到油罐主体21外。
例如,如图10所示的改型例所示,油罐90具备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油罐9相同的结构。但是,与图7所示的油罐9不同,本改型例的油罐90的油罐主体121的底壁127从前侧壁122到后侧壁125间呈台阶状降低。该底壁127包括第1底壁127a、第2底壁127b、以及第3底壁127c。第1底壁127a位于前侧壁122侧,其位于油罐主体121内的内表面呈水平状。第3底壁127c位于后侧壁125侧,其位于油罐主体121内的内表面呈水平状且位置低于第1底壁127a的内表面。第2底壁127b位于上述第1底壁127a和上述第3底壁127c之间,其位于油罐主体121内的内表面呈从第1底壁127a侧向第3底壁127c侧呈斜向下倾斜状。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分隔壁150将油罐主体121内部区分为回油室170和供油室(未图示)。另外,底壁127上位置最低的第3底壁127c的回油室170侧具备向下延伸的筒状的排出口138。排出口138上介由密封件91安装有螺钉48。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油罐90中,流入回油室170的回油存留于第1底壁127a处并进行沉淀,该沉淀的一部分通过回油的流动而落到第2底壁127b进而移动到第3底壁127c。在此后的排出油罐90内的油时,即便不倾斜电子缝纫机1,也能仅通过从排出口138上卸下螺钉48,就可直接排出油罐主体121内的油。另外,由于停留于底壁127的杂质也会伴随着油的排出而向第3底壁127c处移动,不倾斜电子缝纫机1就能将杂质直接从排出口138排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将油罐90内的油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油罐,其安装于缝纫机机架上,具备油罐主体;分隔壁,其从该油罐主体底壁的内表面向上竖起设置,且将上述油罐主体内部分隔为用于收纳流出到上述油罐主体外的润滑油的供油室、和收纳从上述油罐主体外流入的润滑油的回油室;流出口,其设置于上述油罐主体的上述供油室侧,用于使上述供油室内的润滑油流出到上述油罐主体外;以及流入口,其设置于上述油罐主体的上述回油室侧,用于使来自上述油罐主体外的上述润滑油流入上述回油室内,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的一端部与上述油罐主体的第1侧壁的内表面连接,上述分隔壁上位于上述一端部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和同上述第1侧壁相对配置的第2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离有一定间隙,并利用该间隙形成流入流路,用于使上述回油室内的上述润滑油流入上述供油室内,在上述回油室侧的上述底壁上设置有排出口,用于将混到上述润滑油中的异物排出到上述油罐主体外,并利用栓部件密封上述排出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隔壁的上述另一端部向上述回油室侧弯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侧壁侧的上述底壁的位置低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侧壁侧的上述底壁的位置低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壁具有配置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第1底壁、配置于上述第1侧壁侧且位置低于上述第1底壁的第2底壁、以及配置于上述第1底壁和第2底壁之间且沿从上述第2底壁到上述第1底壁方向倾斜的第3底壁,上述分隔壁的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第3底壁和上述第1底壁的分界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底壁具有配置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第1底壁、配置于上述第1侧壁侧且位置低于上述第1底壁的第2底壁、以及配置于上述第1底壁和第2底壁之间且沿从上述第2底壁到上述第1底壁方向倾斜的第3底壁,上述分隔壁的上述另一端部位于上述第3底壁和上述第1底壁的分界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位置低于上述第1侧壁侧的上述底壁。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位置低于上述第1侧壁侧的上述底壁。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排出口位于上述第2侧壁侧的上述底壁上。
10.如权利要求1~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出口位于上述供油室侧的上述第1侧壁的下部,在上述流出口附近的上述底壁上具备包围上述流出口的肋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缝纫机油罐,其特征在于,上述流出口位于上述供油室侧的上述第1侧壁的下部,在上述流出口附近的上述底壁上具备包围上述流出口的肋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缝纫机油罐(9)的油罐主体(21)具备将油罐主体(21)内分隔为回油室(70)和供油室(80)的分隔壁(50)。该分隔壁(50)的另一端部(51)和后侧壁(25)的内表面之间构成流入流路(29),用于使回油室(70)内的润滑油流入供油室(80)。位于后侧壁(25)侧的第3底壁(27c)具备用于将油罐主体(21)内的油或杂质排出的排出口(38)。在排出油罐主体(21)内的润滑油时,通过倾斜油罐(9)来使润滑油向后侧壁(25)侧移动。此时,能够使存留于回油室(70)内的杂质移动到第3底壁(27c)上。另外,通过卸下排出口(38)的螺钉(48),即可容易地将润滑油和异物排出。
文档编号D05B71/00GK101082152SQ20071009746
公开日2007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1日
发明者川岛义人, 堀亮彦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