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8574阅读:62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领域内使用的倍捻机,特别是涉及 一 种用于
给纱线加油的倍4念^几纱线加油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纺纱厂在利用倍捻机生产纱线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成品纱进行加油处理,使得纱线产生较多静电,从而导致退绕不好,经常发生客户因为成品纱线起毛或者难退绕而投诉的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纱线的产品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设计出用于给成品纱线力p油的力口油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该加油系统通过《合成品纱线加入防止*争电的涤论油,避免了纱线起毛的现象,并使纱线具有更好的退绕效果,减少了织布过程中的纱线浪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包括巻绕纱线的超喂罗拉和纱筒,还包括位于超喂罗拉和纱筒之间的油槽和油4仑,该油4仑安装于油槽内,下侧浸入油槽内的油中,上侧贴紧纱线。油轮在转动过程中即将下侧沾油的部分转到上侧且与纱线接触,即将油均匀的加入纱线。调节纱线与油轮的接触面积或油轮转动速度就可以调节加油量。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一 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倍捻机纱线加油
系统还包括为油槽供油的油桶和油位控制箱,该油桶内的油由油泵通过进油管供给油位控制箱,该油位控制箱通过回油管连接油桶,油位控制箱通过出油管将油供给油槽,回油管伸入油位控制箱内部一段长度,油位控制箱与油槽位置水平平齐,且高于油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倍4念才几纱线加油系统能够自动地为油槽供油,并自动地平衡油槽内油面高度,从而可以保证油面处于恒定的位置,避免加油量不均匀。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 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回油管的一端穿过油位控制箱油面之下的位置,另一端穿过油桶油面之上的位置。这使得油位控制箱内的油面可以保持在回油管伸入油位控制箱的长度。 一旦油面高过回油管,则油就可以从回油管自动返回油桶。因此,能通过回油管自动维持油位控制箱内的油面恒定,于是通过出油管使油槽的油面也保持了恒定。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回油管基本上竖直地布置在油位控制箱内的一端。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进油管的 一端穿过油位控制箱的油面之上的位置,另 一 端穿过油桶油面之下的位置。进油管连接油桶和油位控制箱,其上设置有油泵,为方便出油,进油管的油桶一侧位于油面内,油位控制器一侧位于油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带动油轮转动的电才几,该电4几能够匀速运4亍,,人而可以避免力口油不均,而且该电才几可通过变频无极调节电机的运行速度,由此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有规律地控制电机的运行,以适应不同的加油量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 一 个实施例,油桶设置有用于在油面低于警报
位置时立即报警的油位控制器。当油桶油量不足时,可自动停止系统的运行,同时报警灯自动打开,待人工加油进油箱后再自动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倍捻机上使用加油系统,明显地解决了成品纱的起毛现象,较大程度地减少了静电的产生,明显提高了纱线的退绕性能,减少了纱线的浪费。另外,该实用新型通过在油桶内装入油位控制器,使得在油桶内的油量不足时,油位控制器立刻显示醒目的报警信息,并 报警灯自动打开,系统自动4亭止运4亍,当人工向油桶内力口油后,系统再自动运4亍,乂人而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倍抢才几纱线加油系统
的示意图;以及
图2是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的油路示意图。附图标记
l纱筒;2纱线;3油槽;4涤纶油;5油轮;6超喂罗拉;7黑辊;8旋转盘;9油泵;IO油桶;11油位控制箱;12出油管;13回油管;14进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的示意图,该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包括巻绕纱线2的超喂罗拉6和纱筒l,还包括位于超喂罗拉6和纱筒1之间的油槽3。在油槽3内设有油轮5,其下侧浸入油槽3内的油中,上侧贴紧纱线2,而且该油轮5由电机带动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油轮5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油为涤纶油4。当倍捻机通电工作并对纱线进行加油处理时,纱线2通过旋转盘8经过超喂罗拉6巻入成品纱筒l和黑辊7。此时,油轮5通过电机带动而产生转动。该电机能够匀速运行,由此可以避免加油不均的现象发生,而且该电机可通过变频无极调节电机的运行速度,由此可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有规律地控制电机的运行,以适应不同的加油量的要求。在油轮5的转动过程中,使其下侧沾油的部分转到上侧并与纱线2接触,纱线2在巻绕时接触到粘附有涤纶油4的油轮5,这样纱线2中就被加入了涤纶油4。通过调节油轮5浸入油槽3的深度、油轮5的转动速度、纱线2的巻绕速度或者纱线2与油轮5的接触面积,可以调节对纱线2的加油量。
图2为该倍4念机纱线加油系统的油^各示意图,乂人图中可见,该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还包括为油槽3供油的油桶10和油位控制箱11,该油位控制箱11与油槽3位置水平平齐,且高于油桶IO。
在油桶IO和油位控制箱ll之间连接有进油管14和回油管13,在油位控制箱11与油槽3之间连接有出油管12。为方^更出油,进油管14上设置有油泵,进油管14的一端穿过油位控制箱11的油面之上的位置,另一端穿过油桶10油面之下的位置,也即进油管14在油桶10内的一侧-f立于油桶IO的油面内,在油^f立控制箱11的一侧位于油位控制箱11的油面之上。这使得油位控制箱11内的油面可以保持在回油管14伸入油位控制箱的长度,由此, 一旦油面高过回油管14,则油就可以/人回油管14自动返回油桶10内。因此,本实用新型能通过回油管14来自动维持油位控制箱11内的油面恒定,这样通过出油管12使油槽3内的油面也保持了恒定。
另外,通过进油管14,油桶10内的油由油泵9供给油位控制箱11。通过该出油管12,油位控制箱11将油供给油槽3。回油管13的一端穿过油位控制箱11油面之下的位置,其伸入油位控制箱11内部一段长度,并竖直布置在油位控制箱11内的一端;回油管13的另一端穿过油桶IO油面之上的位置。在油桶10内设有一旦油面低于警报位置即才艮警的油位控制器。
为了使油槽3内的油面保持恒定,确保纱线的注油过程顺利进行,油桶10内的涤纶油4由油泵9通过进油管14输送至油位控制箱11,并通过油位控制箱ll底部的出油管12输送至油槽3,油槽3的液面高度由油位控制箱11和回油管13的高度共同决定。在正常工作时,油槽3中的油轮5由电机带动运动,在转动过程中把涤纶油4加入到纱线2中。
另外,为了便于管理,提高自动化,在油桶10内设有油位控制器,当油桶10内的油量不足,涤纶油4的油位低于规定位置后,油
6位控制器立刻显示醒目的报警信息,报警灯自动打开,系统自动停 止运行,当人工向油桶10内加油后系统再自动运4亍。
油轮5的转速可由变频器直接控制,这样可以根据产品的要求不 同而调整油轮的转速。在倍捻机停机时,加油系统也会自动停止运 行。在倍掄机起动时,力口油系统相应的自动运行。
通过使用这套加油系统,与不使用这套系统相比明显地解决了成 品纱起毛现象,且较大程度地减少了静电作用,为后续加工的退绕 性能明显改善,减少了纱线的浪费。并且本实用新型自动为油槽供 油,并自动平衡油槽内油面高度,保证油面处于恒定位置,避免了 加油量不均匀。
以上所披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当然不能以此来限 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可以理解,依据本实用新型所附权
利要求中限定的实质和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 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包括卷绕纱线(2)的超喂罗拉(6)和纱筒(1),其特征是,还包括位于所述超喂罗拉(6)和纱筒(1)之间的油槽(3)和油轮(5),所述油轮(5)安装于所述油槽(3)内,其下侧浸入所述油槽(3)内的油中,上侧贴紧所述纱线(2)。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为所述油槽(3)供油的油桶(10)和油位控制箱(11),所述油桶(10)内的油由油泵(9)通过进油管(14)供给油位控制箱(11 ),所述油位控制箱(11)通过回油管(13)连接油桶(10),所述油位控制箱(11)通过出油管(12)将油供给油槽(3),所述回油管(13 )伸入所述油位控制箱(11)内部一段长度,所述油位控制箱(11)与油槽(3)位置水平平齐,且高于所述油桶(10)。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回油管(13)的一端穿过所述油位控制箱(11)油面之下的位置,另一端穿过所述油桶(10)油面之上的位置。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回油管(13)基本上竖直地布置在所述油位控制箱(11)内的一端。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进油管(14)的一端穿过所述油位控制箱(11)的油面之上的位置,另一端穿过所述油桶(10)油面之下的位置。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带动所述油轮(5)转动的电机。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油桶(10)设置有用于在油面低于警报位置时立即报警的油位控制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倍捻机纱线加油系统,其包括卷绕纱线的超喂罗拉和纱筒以及位于所述超喂罗拉和纱筒之间的油槽和油轮,该油轮安装于油槽内,其下侧浸入油槽内的油中,上侧贴紧所述纱线。油轮在转动过程中将下侧沾油的部分转到上侧与纱线接触,即将油加入纱线。通过调节油轮浸入油槽的深度以及油轮转动速度和纱线卷绕速度就可以调节加油量。本实用新型明显地解决了成品纱起毛现象,且大大减少了静电的产生,明显提高了退绕性能,减少了纱线的浪费。
文档编号D01H13/14GK201362766SQ20092000478
公开日2009年12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1日
发明者黄继铭 申请人:中山新泰纺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