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许多合成纱线的熔融纺丝和冷却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897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许多合成纱线的熔融纺丝和冷却的方法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许多合成纱线的熔融纺丝和冷却的方法以及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9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实施该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由WO 2005/052224A1已知同种类型的方法和一同种类型的装置。在制造合成纱线时,通常制造许多的该合成纱线。为了操作,特别在过程开始时和在过程中断的期间,通过多个在一纺丝系统中并排设置的纺丝站成组挤出和冷却纱线。因此,由纺丝站生产的各纱线由一配置给纺丝站的卷绕装置共同卷绕成各线圈。根据卷绕装
置的结构和其卷绕点的数目可以在同时在一纺丝站内制造8到32根纱线。各纺纺站并排运行并且共同设立于一机房中。为了能够在各纺丝站冷却新挤出的纱线,对每一纺丝站供给一单独的冷却空气流,其由一冷却装置用于冷却各纱线。正如从WO 2005/05224A1中得知的,输入各纺丝站的冷却空气由一空气调节系统供给。为此,将空气调节系统连接于沿各纺丝站延伸的主管道,从而配置给各纺丝站的冷却装置通过各自的供给管道连接于主管道。因此,由主气流供给的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流可以输入每一纺丝站中。在纺丝站内部,根据冷却装置的构造,冷却空气可以作为一横向定向的空气流或作为一径向定向的空气流输入纱线组中。然而也存在下述的可能性,即将在冷却装置内的冷却空气通过多个冷却缸或吹管分开地作为部分冷却流传输给在纺丝站内的每一单独的纱线。在该已知的方法和该已知的装置中,在每一纺丝站中产生相同的冷却空气流,基本上由相应的过程和纱线类型确定该冷却空气流的强度。在这里,通过空气调节装置进行冷却空气的供给,空气调节装置通常经由一主通风机将冷却空气供给到主管道内。在此,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在主管道内达到一微小的超压,以便确保所有连接于主管道的纺丝站的分配和供给。为了在制造合成纱线时达到高的过程速度,已制造冷却装置,其中,在冷却空气流与纱线之间发生尽可能低的相对速度。这种类型的冷却装置通常需要冷却空气的较高的空气压力,其可以通过增大空气调节装置的功率来提供。然而,现在已发现,在空气调节系统的装置中的冷却空气的增大的空气压力导致问题。因此,主通风机常常并不功率足够大地确保需要的冷却空气供给。此外,冷却空气的导向通风井相对于冷却空气的一增大的空气压力常常显示出不足够的强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于挤出和冷却许多纱线的同种类型的方法和装置,其中各纺丝站的冷却空气供给适合于每种类型的冷却装置。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许多合成纱线的熔融纺丝和冷却的方法和装置,其中,并排运行的各纺丝站在具有不同冷却空气需要时可以由一共用的空气调节系统供给。按照本发明,由一具有按权利要求I的特征的方法和一具有按权利要求9的特征的装置达到该目的。由各相应的从属权利要求的特征和特征组合说明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构造方式。本发明的特别优点在于,在纺丝站中根据需要供给冷却空气是可能的,而不必改变由空气调节系统提供的主气流。因此,各纺丝系统的柔性的利用是可能的,这些纺丝系统的冷却空气由一空气调节系统产生。为了例如在其中一个纺丝站上保持较高的通流量,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由辅助通风机增大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并且将冷却空气以增大的空气压力输入相关的纺丝站。因此,具有高冷却空气消耗的冷却装置能够以传统的空气调节系统来驱动。为此,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主通风机的下游的辅助通风机,该辅助通风机设置在主管道中或其中一个供给管道中。 为了在每一由一主管道供给的纺丝站上得到一柔性的冷却空气供给,优选采用方法变型方案,其中相互独立地通过多个辅助通风机增大用于每一纺丝站的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为此,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具有多个辅助通风机,这些辅助通风机分配到各供给管道中并且可以相互独立地驱动地构成。已证明,根据冷却装置的实施形式,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在增大到一超压以后应该处于从700Pa至2000Pa的范围内。因此也可以可靠地用冷却空气供给气动的冷却系统,其中对每一纱线必须产生一冷却空气流。特别在将较高的通流量用于冷却纱线的应用情况下,已表明的是,冷却空气通流量取决于相应的运行状态的变化是有利的。在该方面,下述方法变型方案是特别有利的,其中,在相关的纺丝站运行状态变化时个别性改变在其中一个纺丝站上的冷却空气通流量。特别在过程开始时为了连接和插入纱线冷却空气的减少的通流量是需要的,从而特别是以这样的型式利用方法变型方案,其中,在冷却空气的一休憩流量与冷却空气的一运行流量之间调节纺丝站的冷却空气通流量。一旦在纺丝站中已完成纱线的连接和插入,就可以将冷却空气供给调到冷却空气的运行流量,从而开始为生产纱线所需要的冷却。优选直接由辅助通风机实施通流量的调节。然而,也有可能的是,通过节流阀进行冷却空气的通流量的调节,该节流阀配置给纺丝站并且直接作用于供给管道中。根据自动化的程度,可以由一操作人员手动地或经由一调节促动器用电操作节流阀。优选按照下述方法变型方案进行冷却空气的基本的供给,其中,主通风机产生冷却空气的用于供给所有纺丝站的从400Pa至700Pa的超压范围内的空气压力。因此存在下述的可能性,即纺丝系统内也可将这种类型的各纺丝站连接于的主供给,在其中只需要微小的冷却空气通流量。因此,优选也能够将不同的构造的各纺丝站连接于一空气调节系统。此外,在进行与运行有关的调节时,也可以直接由空气调节系统提供冷却空气的休憩流量而不激活辅助通风机。为了执行所述方法,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具有至少一个设置在主通风机的下游的辅助通风机,以便增大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该辅助通风机设置于主管道中或其中一个供给管道中。
在用于制造合成纱线的整个的纺丝系统内的各纺丝站通常相同地构造,从而在各纺丝站中生产的纱线通过分别相同构造的各冷却装置冷却。在这方面,优选采用按照本发明装置的改进构造方式,其中设置多个辅助通风机,这些辅助通风机分配给各供给管道并且可以相互独立地被驱动地构成。在此,各辅助通风机优选相互独立地通过多个通风机马达驱动。此外,可以通过配置的控制设备个别性地驱动各通风机马达,从而可以优选直接通过各辅助通风机进行冷却空气通流量的调节。为了能够提供均匀的冷却空气量,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改进构造方式是特别有利的,其中将多个压力传感器分配到各供给管道中地设置,并且其中,将各压力传感器和各通风机马达的控制设备结合至各一个用于控制各辅助通风机的控制回路中。因此,在每一纺丝站的上游可以形成连续的和均匀的冷却空气供
5口 O 此外,控制设备结合于一站控制单元已保证能够根据纺丝站的运行状况完成冷却空气供给的调节。按照按本发明的装置的一有利的改进构造方式,将站控制单元耦联于纱线监控单元中,从而在一纱线断开和一过程中断时可以立即进行冷却空气供给的改变。作为替代方案,可以分别通过一节流阀调节对于每一纺丝站的冷却空气通流量,这些阀到分配给各供给管道中并且可以手动或用电操作地构成。


现在参照各附图借助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几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和按照本发明的装置,其中图I用示意示出用于实施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图2示意示出按图I的实施例的一节流阀的为调节通流量的不同的转换位置;图3至5示意示出用于实施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多个实施例,并且图6示意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一纺丝站。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示意性示出按照本发明的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用以实施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清晰起见只示出两纺丝站,用以制造各五根纱线的两纱线组。通常并排设置多个这种的纺丝站,以便制造许多合成纱线。因此,每一纺纺站的纱线数目也是示例性的。通常在一纺丝站中并行挤出和冷却从至少8根至最大32根纱线。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并排设置纺丝站I. I和I. 2。纺丝站I. I和I. 2相同地构造。这样,每一纺丝站I. I和I. 2分别具有一纺丝横梁2和一设置在纺丝横梁2的下面的冷却装置6。纺丝横梁2在其上侧支承一纺丝泵3,该纺丝泵经由一熔体入流管4连接于一在这里未示出的熔体源。纺丝泵3构成为一复式泵并经由驱动轴5驱动。经由设置在被加热的纺丝横梁2内的一分配器系统,纺丝泵3连接于多个喷丝嘴,这些喷丝嘴保持在纺丝横梁2的下侧上(在这里未示出)。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纺丝横梁2下面的冷却装置6由一压力室8和多个连接于压力室8的下侧的冷却管7构成。在这里,冷却管7分别配置给一在这里未示出的喷丝嘴,以便分别冷却一纱线的长丝组。从而对于每一冷却管7 —纱线27通过一设置在冷却管7下面的纱线引导部34引导。为了对纺丝站I. I和I. 2中的冷却装置6供给冷却空气,供给管道9. I和9. 2分别配置给纺丝站I. I和I. 2。供给管道9. I和9. 2分别通入相应的纺丝站I. I和I. 2的冷却装置6的压力室8中。供给管道9. I和9. 2通过对置的端部连接于主管道10。主管道10连接于一空气调节系统11,通过该空气调节系统在主管道10内产生冷却空气的主气流。在此,空气调节系统11具有一主通风机12,它由一通风机驱动装置30驱动。一设置在主通风机12的下游的辅助通风机29在主管道10中直接设置在供给管道9. I和9. 2的分路的上游,经由一通风机马达33驱动辅助通风机29,经由一控制设备18控制通风机马达33。控制设备18连接于控制装置19。为每一供给管道9. I和9. 2分别配置一节流阀13. I和13. 2,以便能够对通过供 给管道9. I和9. 2分别输入纺丝站I. I和I. 2中的冷却空气在其通流量方面进行调节。在该实施例中,节流阀13. I可手动调节地实施并且具有一用以调节节流阀的手轮14。相反,节流阀13. 2例如可电调节地实施,其中,通过一阀促动器21和一阀控制器22进行节流阀13. 2的调节。在这里优选经由一操作站或一控制装置激活阀控制器22。对该点应该清楚地强调,即节流阀13. I和13. 2优选在所有纺丝站I. I和I. 2中相同地构造。该实施例中只示例性示出的是,可以将各节流阀构成可以手动地或电地调节。连接于空气调节系统11的主管道10经由这里未示出的各纺丝站延伸。在这方面,每一纺丝站的至少一个供给管道连接于主管道10。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分别在纺丝站I. I和I. 2中从一输入的聚合物熔体并行挤出并接着冷却多根纱线。在冷却纱线以后将它们经由一导丝轮系统(在这里未示出)取走、拉出并接着卷起以形成各线圈。为此,为每一纺丝站I. I和I. 2分别配置一导丝轮系统和一卷绕装置,它们在这里未示出。因此,在每一纺丝站I. I和I. 2中可以连续地从一聚合物熔体生产一组纱线。为了冷却纱线,经由空气调节系统11提供一空气温度在从15°C至75°C范围内的冷却空气,将该冷却空气经由主通风机12吹入主管道10中。在这里冷却空气以一很小的超压导入主管道,该超压处在200Pa至700Pa之间的范围内。为了能够为每一纱丝站I. I和I. 2提供一较大的冷却空气通流量,经由辅助通风机29在冷却空气中产生一压力增大。因此,在主管道10中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可以由辅助通风机29增大到从700Pa至2000Pa范围内的超压。因此经由供给管道9. I和9. 2向每一冷却装置6分别提供具有增大的空气压力的冷却空气。根据纺丝站I. I或I. 2的运行状态,经由设置在供给管道9. I和9. 2中的相应的节流阀13. I和13. 2调节冷却空气的预定的通流量并输入各冷却装置6。因此,将节流阀13. I和13. 2分别调到一第一转换位置以便调节需要的通流量。在一过程开始时或一纱线断开以后,必需将各纱线插入导丝轮系统和卷绕装置中。在生产速度降低的情况下实施这些插入操作,从而冷却空气的调到生产速度的通流量在冷却装置6中阻止并且干扰插入过程。连接在过程的开始同样具有特别的要求,以便能够使新挤出的纱线分别引导通过各冷却管7。在这方面,需要对冷却装置6的冷却空气输入进行调节,冷却空气输入获得改变的通流量。这样,例如将在供给管道9. I中的冷却空气供给通过节流阀13. I调到冷却空气的一运行流量或一休憩流量(Ruhemenge)。冷却空气的运行流量用于冷却各纱线,而在过程中断或过程起动的情况下设定冷却空气的休憩流量,其优选低于运行流量。因此可以优化各纱线的再插入,因而可以实现短的中断时间。图2示例性示出节流阀13. I在供给管道9. I中的不同的转换位置。在这里,由在供给管道9. I内的节流阀13. I的不同的位置实现各转换位置。这样,图2. I中示出最大打开状态中的节流阀13. 1,因而供给的冷却空气的被输入的通流量可以不减小地通过节流阀13. I。图2. 2示出一节流阀13. I的改变的转换位置,其中,在供给管道9. I内通过节流阀13. I释放一减小的开口横截面。由此设定一减小的冷却空气通流量。该位置例如可以用于在纺丝站上设定一冷却空气的休憩流量。图2. 3示出一节流阀13. I的关闭位置,从而中断在供给管道9. I中的冷却空气供 给并因此没有冷却空气输入给纺丝站1.1。可以优选在纺丝站上进行维护工作的情况下设定该位置。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借助于一在主管道10中设置的压力传感器28改善在主管道10中的冷却空气的中心供给。压力传感器28用虚线示于图I中。压力传感器28连接于控制装置19,在该控制装置中对由压力传感器28用信号告知的空气压力获得一理论值/实际值的比较。一旦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的不符合要求的降低或不符合要求的过度升高在主管道10中普遍存在,就经由控制装置19改变辅助通风机29的功率。为此控制设备18获得经由控制装置19的相应的控制指令,从而通风机马达33以一提高的或降低的转速驱动辅助通风机29。该作为中心冷却空气供给的替代方案是特别有利的,以便能够对在各纱丝站中的个体性调节进行补偿。在图I所示的实施例中,优选由一操作人员用手实施向纺丝站I. I和I. 2的冷却空气供给的调节。但原则上,这种型式的调节也有可能以自动化方式实施并且将结合至机器的控制原理中。在这方面,图3示出一实施例,其在构造方面基本上与按图I的实施例是相同的,因而参考以上描述并且在里只说明区别。纺丝站I. I和I. 2与按照图I的实施例相同地构造并且分别具有一冷却装置6。经由一中心空气调节系统11进行各冷却装置6的冷却空气供给,该空气调节系统将冷却空气流经由主通风机12输入主管道10中。纺丝站I. I和I. 2的冷却装置6分别经由供给管道9. I和9. 2连接于主管道10。在每一供给管道9. I和9. 2中设置一辅助通风机29. I和
29.2。由单独的通风机马达33. I和33. 2驱动辅助通风机29. I和29. 2,各通风机马达通过单独的控制装置18. 2和18. 2控制。控制装置18. I和18. 2耦联于一中心控制装置19。每一纺丝站I. I和I. 2具有一操作站20. I和20. 2,它们连结于控制装置19,经由操作站20. I和20. 2可以由一操作人员输入控制指令,以便能够例如经由辅助通风机29. I和29. 2调节一确定的冷却空气通流量。可以同样经由操作站20. I和20. 2预给定取决于相应的纺丝站的运行状态的冷却空气供给的调节。为了能够经由空气调节系统将冷却空气的基本供给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在空气调节系统11的区域内以一旁通管道15和一旁通阀16补充主管道10。旁通管道15通向周围环境,从而通过旁通阀16可以将一冷却空气的辅助气流直接排出主管道10。可以经由一阀促动器21控制旁通阀16,该促动器由阀控制器22激活。阀控制器22连接于控制装置19。在主管道10的进一步分布中设置一压力传感器28,该压力传感器28连接于控制装置19并且测量通过主通风机12吹入主管道1 0内的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这样,在控制装置19内可以连续监控一由压力传感器传输的压力信号,并且依赖于理想值/实际值比较可以实施对旁通阀16的相应的阀控制。因此可以实现对所有连接的纺丝站I. I和I. 2的均匀的供给。这里应该清楚地提到的是,为了控制冷却空气供给,图3中所示的旁通阀也可以与一用手控制的节流阀或一马达控制的节流阀相组合,如图I中所示。为了能够将在纺丝站内的进程直到各纱线的卷起结合于控制原则,图4示出另外的实施例,它在结构方面基本上与按图3的实施例相同地实施。在这方面,这里参考以上描述并且只说明主要的区别。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示意性示出配置给纺丝站I. I和I. 2的导丝轮系统25. I和25. 2和卷绕装置26. I和26. 2。导丝轮系统25. I和25. 2通常直接设置在纺丝站I. I和I. 2的冷却装置6的下方,以便从冷却装置6中拉出纱线组。卷绕装置26. I和26. 2设置在导丝轮系统25. I和25. 2的下游,在其中将各纱线分别彼此并行地卷成各线圈。在导丝轮系统25. I与卷绕装置26. I之间设置一纱线监控单元24. 1,以便例如探测一纱线断开。纱线监控单元24. I连接于站控制单元23. I中,该站控制单元配置给纺丝站I. I并且连接于操作站20. I。站控制单元23. I同样连接于通风机马达33. I的控制设备18. 1,以便控制在供给管道9. I中的辅助通风机29. I。为了能够在供给管道9. I中在冷却空气供给期间维持一预定的超压,设置一压力传感器28. 1,该压力传感器设置在供给管道9. I中的辅助通风机29. I的下游。压力传感器28. I耦联于站控制单元23. I。因此,在站控制单元23. I内,通过一理想值/实际值分析,可以将一预给定的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直接在纱丝站I. I中的冷却装置6的供给期间维持在一预定的数值范围。类似于纺丝站I. 1,纺丝站I. 2同样配置给一站控制单元23. 2,该站控制单元连接于操作站20. 2、纱线监控单元24. 2、压力传感器28. 2和控制设备18. 2。通过与一纱线监控单元的附加的连结,因此可以这样自动地进行在各纺丝站中的冷却空气的冷却空气流的调节,从而在辨识出纱线断开的情况下,可以立即在有关的辅助通风机29. I或29. 2上设定冷却空气通流量的一改变的调节。在消除过程中断以后和在再插入以后,可以然后经由操作站20. I或20. 2分别设定经由站控制单元23. I和23. 2在辅助通风机29. I和29. 2上的向一增多的冷却空气供给的重新调节。在该按图4的实施例中,为了在主管道10中的冷却空气的基本供给,空气调节系统11同样构成有一主通风机12,它经由一通风机驱动装置30驱动。在这里,为通风机驱动装置30配置一主通风机控制器17,该主通风机控制器能够改变由主通风机12产生的冷却空气流。主通风机控制器17连接于一在这里未示出的中心控制装置。如在开头已提到的,这种实施例以多个纺丝站运行,这些纺丝站优选并排设置成一串联的装置。在这里当然通常是,不是所有纺丝站都相同地构造,从而例如将不同的冷却装置用于冷却纱线。尽管如此,为了能够在各确定的纺丝站上个别化调节冷却空气流,图5示出一进一步的实施例。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头三个纺丝站,其中,纱丝站I. I和I. 2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地构造。而纺丝站I. 3具有一冷却装置6,在其中没有冷却管用于冷却纱线。纺丝站I. I和I. 2与按图4的实施例的纱丝站I. I和I. 2相同地构造。与此不同,纱丝站I. 3经由一供给管道9. 3连接于主管道10。在此,输入纺丝站I. 3的冷却空气只由空气调节系统11的主通风机12的调节确定。由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该冷却空气供给在纱丝站I. I和I. 2中作为基本的供给接收并由辅助通风机29. I和29. 2增强。在图5中,由一通风机控制器31扩展空气调节系统11,该通风机控制器作用在主通风机12的主通风机控制器17上。在主管道10中设置一压力传感器28. 3,该压力传感器连续获取由主通风机12产生的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压力传感器28. 3的压力信号传送通风机控制器31,从而可以按照需要的主通风机的功率控制通风机驱动装置。

图6示出一纱丝站的一实施例,如其例如在按图I至5的实施例中可有利地使用的那样。该实施例的纺丝站具有一纺丝横梁2,该纺丝横梁支承多个喷丝嘴38,这些喷丝嘴经由一分配管道系统39连接于一纺丝泵3。纺丝横梁2可加热地构造,以便加热引导熔体的部件。在纺丝横梁2的下侧上设置一压力室8。该压力室8由一升降装置40保持并且构成为在其高度方面可以相对于纺丝横梁2调节。在该实施例中,压力室8具有一上室35和一下室36,它们由一可透气的隔板壁41相互分开。一供给管道9. I连接于压力室8的下室36,从而将一流入下室36的冷却空气流分配给上室35。具有可透气的壁的各冷却缸34相对于各喷丝嘴38同心地且在上室35内设置。各冷却缸34分别包围由喷丝嘴生产的长丝束,该长丝束通常组合成一根纱线。因此经由各冷却缸34分开已到达上室35的冷却空气流并以部分气流传输给各挤出的长丝束。在各冷却缸34的一延伸部中,分别设置一管状连接件37和一冷却管7,以便实施各长丝的冷却。各管状连接件37穿过下室36,在管状连接件下侧上保持有冷却管7。各冷却管7具有一沿它们的纱线延伸的横截面的缩颈,从而经由冷却34引入的部分气流获得附加加速,以便达到尽可能高的纺丝速度。为了能够通过输入纺丝站的一冷却空气流均匀地冷却许多纱线,需要高的冷却空气通流量,其可以处在从40至120m2/h的范围内。为此,需要冷却空气在从700Pa至2000Pa的范围内的超压。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了例如在维修周期中将冷却装置6从纺丝横梁2上分离,升降装置40的控制器同样可以有利地与一中心控制装置19或一站控制单元23. I或23. 2相组合,从而可以依赖于升降装置40的控制器地实施冷却空气通流量的调节。一纺丝站的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只是一实例。原则上,在按照本发明的装置中构成的各纺丝站和通过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运行的各纺丝站也可以具有冷却装置而无冷却管。从而冷却装置有利地也可以这样运行,使得这些冷却装置借助于吹气壁横向地向纱线组引导冷却空气流。特别有利地也可以使这样的冷却装置,在其中通过各吹气管冷却各纱线。在这里主要的是,可以不依赖于中心空气调节系统个别化地通过一辅助通风机适配冷却空气供给。这样,也可以以一相应高的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实现大的冷却空气通流量。为了调节冷却空气通流量,图3至5中所示的实施例也可以由此来补充,使得在各供给管道中附加使用由按图I的实施例已知的节流阀。因此可将一节流阀设置在每一辅助通风机的下游,从而给出一用于调节每一纺丝站的冷却空气供给的柔性的可调节性。附图标记清单I. I, I. 2, I. 3 纺丝站2 纺丝横梁3 纺丝泵 4 熔体入流管5 驱动轴6 冷却装置7 冷却管8 压力室9. 1,9. 2,9. 3 供给管道10主管道11空气调节系统12主通风机13. 1,13. 2 节流阀14 手轮15旁通管道16旁通阀17主通风机控制器18,18. 1,18. 2 控制设备19控制装置20. I、20. 2 操作站21阀促动器22阀控制器23. 1,23. 2站控制单元24. 1,24. 2纱线监控单元25. 1,25. 2导丝轮系统26. 1,26. 2 卷绕装置27 纱线28,28. 1,28. 2 压力传感器29,29. 1,29. 2 辅助通风机30通风机驱动装置31通风机控制器32纱线引导部33,33. 1,33. 2 通风机马达34冷却缸35 上室36 下室37管状连接件
38喷丝嘴39分配管道系统40升降装置
41隔板壁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许多合成纱线的熔融纺丝和冷却的方法,其中,在多个并排运行的纺丝站中成组挤出和冷却各纱线,其中,向各纺丝站分别输入用于冷却各相关的纱线的冷却空气,并且其中,由空气调节系统的主通风机产生冷却空气;其特征在于,由辅助通风机增大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并且将冷却空气以增大的空气压力输入纺丝站中的至少一个。
2.按照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互独立地通过多个辅助通风机增大用于每一纺丝站的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
3.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增大到从700Pa至2000Pa范围内的超压。
4.按照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个纺丝站上的冷却空气通流量在相关的纺丝站的运行状态改变时个别化地被改变。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冷却空气的休憩流量与冷却空气的运行流量之间调节纺丝站的冷却空气通流量。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其中一个辅助通风机和/或在连接于纺丝站的供给管道中的节流阀调节冷却空气的通流量。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手动地或经由电的调节促动器操作节流阀。
8.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通风机产生冷却空气的用于供给所有纺丝站的在400Pa至700Pa的超压范围内的空气压力。
9.一种用于实施按权利要求I至8之一项所述的方法的装置,包括多个纺丝站(I. I、I. 2),所述纺丝站分别具有包括多个喷丝嘴(38)的纺丝装置(2)和冷却装置(6);和多个配置给纺丝站(I. 1、1.2)的供给管道(9. 1、9. 2),所述供给管道连接于主管道(10)并将各冷却装置(6)并联连接于用于提供冷却空气的空气调节系统(11)的中心的主通风机(12),其特征在于,设置至少一个布置在主通风机(12)的下游的辅助通风机(29),以便增大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所述辅助通风机设置在主管道(10)中或设置在其中一个供给管道(9. I、9.2)中。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辅助通风机(29.1、29.2),这些辅助通风机分配到各供给管道(9. 1,9. 2)中并且能够相互独立地驱动地构成。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辅助通风机(29.1、29.2)能够相互独立地通过多个通风机马达(33. I、33. 2)驱动。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各所述通风机马达(33.1、33.2)配置多个控制设备(18. I、18. 2),这些控制设备能够相互独立地控制地构成。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压力传感器(28.1、28.2)分配到各供给管道(9. 1,9.2)中地设置,并且所述压力传感器(28. 1、28.2)和所述控制设备(18. I、18.2)分别结合到一用于控制各辅助通风机(29. 1,29. 2)的控制回路中。
14.按照权利要求10至13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其中一个纺丝站(I.I、I.2)内,通风机马达(33. 1,33. 2)的控制装置(18. 1,18. 2)连接于站控制单元(23. I、23.2),并且所述站控制单元(23. 1,23. 2)耦联于纱线监控单元(24. 1、24. 2)。
15.按照权利要求9至14之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多个节流阀(13.I、·13.2),这些节流阀分配到供给管道(9. 1,9.2)中并且能够手动地或分别由阀促动器(21)操作 地构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许多合成纱线的熔融纺丝和冷却的方法和装置,在多个并排运行的纺丝站中成组挤出和冷却各纱线。为此,向各纺丝站分别输入用于冷却各相关的纱线的冷却空气,由一个共用的具有主通风机的空气调节系统产生冷却空气。为了在冷却各纱线时能够产生特别地相对高的通流量,根据本发明,由辅助通风机增大冷却空气的空气压力,并且将冷却空气以增大的空气压力输入纺丝站中的至少一个。为了实施所述方法,根据本发明的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布置在主通风机的下游的辅助通风机,所述辅助通风机设置在主管道中或设置在其中一个供给管道中。
文档编号D01D5/092GK102859052SQ201180021663
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1日
发明者M·赖希魏因, D·舒尔茨, R·尼奇克, U·恩德斯, K·舍费尔, M·菲舍尔 申请人: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