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织面料,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专用透气型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成熟,各国在不断完善汽车性能的同时,高度重视汽车内饰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以前,我国车辆内饰材料基本是人造革,中低档车辆以传统油漆为顶棚,常会释放一些对人体有害的刺激性气体,只有进口的车辆才使用织物作为内饰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出现第一家汽车座椅面料生产厂,传统汽车内饰材料面临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的同时,以针织产品为代表的新型纺织材料开始被一些汽车生产厂家广泛地用作汽车内饰;而且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需求也将不断加大。
伴随模压工艺在汽车内饰的广泛应用,织物要求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弹性,作为汽车座椅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针织物就具有良好的延伸性和弹性,手感柔软舒适,又具有结构稳定性和较小的脱散性,加上各种新型纤维纱线原料和染整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汽车内饰面料的首选。中高档车辆尤其是轿车和客车,纺织面料已经作为基本内饰面料取代了人造革,不仅用于座椅面料,而且用于车顶棚、侧立柱、门护板遮阳板等的包覆面料;尤其是结合CAD花型工艺设计系统软件的使用使得其发展更为迅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现提供一种具有立体网眼结构、排汗排水效果佳的汽车专用透气型针织面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专用透气型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由表面层、连接层和里层三层组成;所述表面层和里层通过编织连接在连接层的上下两个端面,所述表面层具有明显的凹凸结构,形成网眼效果,所述网眼为正六边形结构,所述多层针织面料的结构为:1、4、7、10、13、16路纱线为正面线圈结构;2、3、5、6、8、9、11、12、14、15、17、18路纱线为反面线圈和浮线结构;1、4、7、10、13、16路纱线为反面集圈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通过表面层、里层和连接表、里层的连接层相连接,编织成了多层针织面料,并且表面层上形成了正六边形的网眼结构,同时通过表面层、连接层和里层的材质的选择,使得多层面料能够有效的面料的排水排气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编织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编织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编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一种汽车专用透气型针织面料,由表面层1、连接层2和里层3三层组成;表面层1和里层3通过编织连接在连接层2的上下两个端面,表面层1具有明显的凹凸结构,形成网眼效果,网眼为正六边形结构。
实施例1
原料的选择:
第1、4、7、10、13、16为A纱线,纱线A细度为222dtex SD DTY;
第2、3、5、6、8、9、11、12、14、15、17、18为B纱线,纱线B细度为167dtex SD DTY。
织物结构设计:
上下针采用罗纹排针,在一个完全组织循环内,在下针二、四两枚针抽掉,当进1、4、7路纱线时,在下针编织成圈,在上针1、2枚针上进行集圈,下机后由于集圈的抽紧作用,在一个组织循环内,下针线圈向左侧倾斜在织物表面形成基柱;当进10、13、16路纱线,在下针上进行编织成圈,在上针的3、4枚针上纱线进行集圈,下机后由于集圈的抽紧作用,在一个组织循环内,下针线圈向右侧倾斜;而下针抽针处形成下凹面,从而在织物表面形成网眼。
在第3、6、9、11、14、17路,纱线在上针的第1、2枚针进行编织;在第2、5、8、12、15、18路,纱线在上针的第3、4两枚针上进行编织,在织物的反面形成平整的织物外观。
下针上编织的较粗的线圈到上针上集圈,这层较粗的线圈结构由于集圈的作用,在织物表面形成网孔结构,同时由于抽针处在织物表面形成明显的凹处,从而在织物表现扩大了网眼的效应,使得织物的表面网眼更为明显,形成一种大孔的正六边形网眼结构。
织物的工艺反面形成一种较平整的底层结构,工艺正面形成一种大孔的网眼结构,这两层结合在一起,使得织物表面有立体的大孔网眼效果,在做夏季汽车内饰座椅面料时,利于排汗排汽。
当在第1、4、7、10、13、16路喂入A纱线时,在织物工艺正面编织成圈;当在第2、3、5、6、8、9、11、12、14、15、17、18路喂入B纱线,在织物工艺反面以成圈和浮线的状态呈现;织物两面通过在第1、4、7、10、13、16路喂入A纱线时,在织物工艺反面形成的集圈连接。织物工艺正面主要是A纱所形成的线圈,织物工艺反面主要是B纱形成,在使用不同的色纱编织时,可以在织物正反两面形成不同颜色的织物。
由于下针进行抽针,使得下针筒的针距增加,编织时使用的两种粗细相差较大的纱线,较粗的纱线在下针编织,形成一层较粗线圈结构;较细的纱线在上针编织,形成一层较细线圈结构;织物正面横密要小于单面,使得织物正面呈现线圈结构粗犷,织物反面线圈结构平滑细密。
排针
三角配置
实施例2
原料的选择:
第1、4、7、10、13、16路喂入的纱线为333dtex SD DTY;
第2、3、5、6、8、9、11、12、14、15、17、18路喂入的纱线为167dtex SD DTY。
织物结构设计:
采用罗纹式排针,上下针相错,在一个完全组织循环内,在下针一、三两枚针抽掉,第1、4、7路入较粗的纱线时,纱线在下针成圈,并到上针上第三、四枚针上集圈,下机后由于集圈的抽紧作用,使得成圈线圈向右侧倾斜;第10、13、16路喂入较粗的纱线时,纱线在下针成圈,并到上针上第一、二枚针上集圈,下机后由于集圈的抽紧作用,使得成圈线圈向左侧倾斜;同时由于抽针处下凹,使得网孔变大,2、5、8路较细纱线喂入在下针集圈,在上针第一、二两枚针成圈;3、6、9路较细纱线喂入,在上针第三、四两枚针成圈,使得织物反面有较平整的外观,11、14、17路较细纱线喂入在下针集圈,在上针第三、四两枚针成圈;12、15、18路在上针第一、二两枚针成圈,使得织物反面有较平整的外观。
排针
三角配置
实施例3
原料的选择:
第1、4、7、10、13、16 路为300dtex SD DTY;
第2、3、5、6、8、9、11、12、14、15、17、18 路为150dtex SD DTY。
织物结构设计:
采用罗纹排针,在上针盘针上一隔一抽针,在一个完全组织循环内,当1、4、7路喂入较粗的纱线时,在上针成圈,在下针第三枚针上集圈,下机后由于集圈的抽紧作用,使得成圈线圈向右侧倾斜;当10、13、16路喂入较粗的纱线时,在上针上成圈,在下针第一枚针上集圈,下机后由于集圈的抽紧作用,使得成圈线圈向左侧倾斜;同时由于抽针处下凹,使得网孔变大,当2、5、8、12、15、18路较细纱线喂入时,在下针第一、二两枚针成圈;3、6、9、11、14、17路较细纱线喂入时,在下针第三、四两枚针成圈,在织物工艺正面有较平整的外观,织物工艺反面呈现线圈结构粗犷,织物工艺正面线圈结构平滑细密。
排针
三角配置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经过创造性劳动即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实现的技术方案,均应视为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