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0568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生态功能性纺织品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纺织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利用天然生物资源来应用于纺织品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生态纺织品的研究开发主要以天然植物染料为主,研究较多的各种中草药比如石榴皮、红花、姜黄、苏木等。特别在家纺产品上,人们越来越追求保健功能性家纺产品。为了进一步提高家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丰富家纺文化内涵,成为家纺行业引导消费、拓展市场最具影响的,纺织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发新型的具有保健功能的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将成为主要的研发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的生产方法,其利用漆酶的催化氧化作用实现了清洁染色,促进了未来纺织品生态染色的发展。

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材料准备:原材料为蚕丝织物、苏木、菊花、氢氧化钠;仪器为color-eye3100型测色配色仪、tu-1901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y571l型染色摩擦色牢度仪、yg(b)912e型纺织品防紫外性能测试仪。步骤2、准备试验:首先将10g的苏木:菊花1:1置于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再加热至沸并继续加热120min,进行染色液的制备,过滤,去杂后备用,最后用制备好的染液在80℃处理蚕丝织物60min,晾干待测。步骤3、茶叶色素提取及纺织品的染色方法:a.染液制备:苏木:菊花为1:1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b.染色工艺:ph5.5,染色时间为60min,染色温度80℃。步骤4、结果测试:a、染液吸光度的测试: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对染液吸光度进行测试;b、表面深度的测定: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染色布k/s值、lab值以及布的色光信息;c、染色布摩擦牢度测试:参照gb/t3902-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在摩擦牢度仪上进行染色布摩擦牢度测试;d、染色布抗紫外性能测试:在yg(b)912e型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测试仪上对织物抗紫外性能进行测试。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步骤2中提取过程中naoh用量对提取效果的作用,未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较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颜色有明显不同,为棕黄色,加入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为酒红色,其中,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在510nm-530nm有一吸收峰,且随加碱量的增加,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改变,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也逐渐增加,但增幅逐渐变小。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温度对提取效果的作用,80℃时提取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最大,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提取液中的色素含量降低。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时间对提取效果的作用,30min-90min时间范围内,提取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90min后,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变小,且150min时提取液的色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偏红至偏黄。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染色温度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作用,酸性条件下,蚕丝织物的表观得色量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织物的明度逐渐降低,其中,温度低时聚集度较高,染料分子在纤维内部的扩散速率较慢,温度提高后,纤维溶胀程度提高,染料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增加,同时渗入纤维内部的速率也加快,在织物上的上染提高。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ph值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作用,ph值对织物颜色的影响较大,在强碱性条件下,织物的得色量很低,染料未能与纤维形成稳固的结合,纤维与染料阴离子之间存在斥力,阻碍了染料的上染,在近中性的碱性条件下,染料可上染纤维,且碱性越强,上染越少;在酸性条件下,织物染上的色泽较深,但布面本身在空气中会氧化变红,ph值为5-7所染布样带有明显的红光,ph值4-5所染布样黄光较重,且ph=5.5时布面表观得色量最高。

本技术方案的,所述时间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作用,酸性条件下蚕丝织物的表观得色量受染色时间为38min-42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的生产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1、苏木菊花1:1的处理液提取工艺为苏木菊花1:1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2、蚕丝枕套的染色工艺为ph5.5,染色时间60min,染色温度80℃,染液浓度根据产品深浅度要求而定;3、采用苏木菊花1:1混合染液对蚕丝织物进行生态环保染色具有可行性,且染色好蚕丝织物用于家纺枕套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利头目等功效,且操作简便;4、经苏木菊花1:1混合染液处理蚕丝织物具有较好的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实施例

本发明的一种生态染色平肝清目枕套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材料准备:原材料为蚕丝织物、苏木、菊花、氢氧化钠;仪器为color-eye3100型测色配色仪、tu-1901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y571l型染色摩擦色牢度仪、yg(b)912e型纺织品防紫外性能测试仪。步骤2、准备试验:首先将10g的苏木:菊花1:1置于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再加热至沸并继续加热120min,进行染色液的制备,过滤,去杂后备用,最后用制备好的染液在80℃处理蚕丝织物60min,晾干待测。步骤3、茶叶色素提取及纺织品的染色方法:a.染液制备:苏木:菊花为1:1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b.染色工艺:ph5.5,染色时间为60min,染色温度80℃。步骤4、结果测试:a、染液吸光度的测试: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对染液吸光度进行测试;b、表面深度的测定: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染色布k/s值、lab值以及布的色光信息;c、染色布摩擦牢度测试:参照gb/t3902-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在摩擦牢度仪上进行染色布摩擦牢度测试;d、染色布抗紫外性能测试:在yg(b)912e型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测试仪上对织物抗紫外性能进行测试。

进一步优选的,步骤2中提取过程中naoh用量对提取效果的作用,未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较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颜色有明显不同,为棕黄色,加入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为酒红色,其中,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在510nm-530nm有一吸收峰,且随加碱量的增加,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改变,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也逐渐增加,但增幅逐渐变小;及温度对提取效果的作用,80℃时提取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最大,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提取液中的色素含量降低;及时间对提取效果的作用,30min-90min时间范围内,提取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90min后,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变小,且150min时提取液的色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偏红至偏黄;及染色温度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作用,酸性条件下,蚕丝织物的表观得色量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织物的明度逐渐降低,其中,温度低时聚集度较高,染料分子在纤维内部的扩散速率较慢,温度提高后,纤维溶胀程度提高,染料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增加,同时渗入纤维内部的速率也加快,在织物上的上染提高;及ph值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作用,ph值对织物颜色的影响较大,在强碱性条件下,织物的得色量很低,染料未能与纤维形成稳固的结合,纤维与染料阴离子之间存在斥力,阻碍了染料的上染,在近中性的碱性条件下,染料可上染纤维,且碱性越强,上染越少,在酸性条件下,织物染上的色泽较深,但布面本身在空气中会氧化变红,ph值为5-7所染布样带有明显的红光,ph值4-5所染布样黄光较重,且ph=5.5时布面表观得色量最高;及时间对蚕丝织物染色效果的作用,酸性条件下蚕丝织物的表观得色量受染色时间为38min-42min(40min)。

1、本发明中的实验部分如下:

1.1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实验材料:蚕丝织物、苏木、菊花、氢氧化钠;

实验仪器:color-eye3100型测色配色仪、tu-1901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y571l型染色摩擦色牢度仪、yg(b)912e型纺织品防紫外性能测试仪;

1.2实验方法

将10g的苏木、菊花(1:1)置于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热至沸并继续加热120min,进行染色液的制备,过滤,去杂后备用;然后,用制备好的染液在80℃处理蚕丝织物60min,晾干待测;

(3)色素提取及纺织品的染色方法:

a.染液制备:苏木菊花(1:1)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

b.染色工艺:ph5.5,染色时间60min,染色温度80℃;

1.3测试方法

a、染液吸光度的测试:利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对染液吸光度进行测试;

b、表面深度的测定:利用测色配色仪测试染色布k/s值、lab值以及布的色光信息;

c、染色布摩擦牢度测试:参照gb/t3902-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标准,在摩擦牢度仪上进行染色布摩擦牢度测试;

d、染色布抗紫外性能测试:在yg(b)912e型纺织品防紫外线性能测试仪上对织物抗紫外性能进行测试。

2、结果与讨论

2.1菊花苏木色素的提取工艺

试验中探讨了不同的加碱量、不同的提取温度、不同的提取时间对色素提取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2、表3。

表1naoh加入量对色素的影响

注:苏木菊花(1:1)8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液稀释倍数250倍,未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较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颜色有明显不同,为棕黄色,加入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为酒红色。由表2可以看出,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在520nm左右有一吸收峰,且随加碱量的增加,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了改变,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也逐渐增加,但增幅逐渐变小。考虑到加碱量过多提取液碱性过强,取20g/l的加碱量,进行后续实验。

表2提取温度对色素的影响

注:苏木菊花(1:1)80g/l,naoh20g/l,提取时间60min,提取液稀释倍数250倍,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80℃时提取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最大,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使提取液中的色素含量降低。分析认为,温度低,未能充分提取苏木菊花(1:1)中的色素,而温度升高,虽然析出的色素有所增加,但部分苏木菊花(1:1)色素会发生分解,因此,提取温度取80℃,进行后续实验。

表3提取时间对色素的影响

注:苏木菊花(1:1)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液稀释倍数250倍,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30min~90min时间范围内,提取液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是90min后,提取液的最大吸收波长变小,且150min时提取液的色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偏红→偏黄,因此提取时间取90min。

综上,确定苏木菊花(1:1)的提取工艺为:苏木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

2.2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稳定性

试验分析了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耐酸耐碱稳定性、久置稳定性、耐热稳定性。结果见表4。

表4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耐酸耐碱稳定性

注:调节ph所用的酸为1%稀hcl,碱为1%naco3,提取液稀释倍数为50倍,未加碱的苏木菊花(1:1)提取液经稀释为橙黄色,在空气中会经氧化为橙红色。且由表4可以看出,苏木菊花(1:1)提取液加酸及加碱颜色发生微弱变化。

2.3染液浓度对直接染色的影响

用不同浓度的染液进行直接染色,未稀释染液进行二次染色,结果见表5。

表5染液浓度对无媒染色的影响

注:染液ph=4.5,染色温度为80℃,染色时间60min由表5数据可以看出,随染液浓度的降低,织物最大吸收波长处的k/s值逐渐降低,织物的表观得色量逐渐降低,明度逐渐增加,红光和黄光逐渐减弱。一次染后液所染织物黄光较重。

2.4染液ph对直接染色的影响

调节不同的染液ph值对蚕丝织物进行直接染色,结果见表6。

表6染液ph对染色的影响

注:染液浓度为稀释2倍,染色温度为80℃,染色时间60min由表6数据可以看出,ph值对织物颜色的影响较大。在强碱性条件下,织物的得色量很低,染料未能与纤维形成稳固的结合,分析认为由于蚕丝织物为蛋白质纤维,有一定的等电点,纤维与染料阴离子之间存在斥力,阻碍了染料的上染。在近中性的碱性条件下,染料可上染纤维,且碱性越强,上染越少。

酸性条件下,织物染上的色泽较深,但布面本身在空气中会氧化变红,ph5~7所染布样带有明显的红光,ph4~5所染布样黄光较重,且ph=5.5时布面表观得色量最高。

2.5染色温度对直接染色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染色温度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染色,结果见表7。

表7染色温度对染色的影响

注:染液ph=4.5时,染液浓度为稀释2倍,染色时间均为60min;染液ph=8时,染液浓度为稀释5倍,染色时间为60min,大豆蛋白织物为漂白织物

由表7数据可以看出,酸性条件下,蚕丝织物的表观得色量随着染色温度的升高而有所增加,织物的明度逐渐降低。分析认为:由于温度低时聚集度较高,染料分子在纤维内部的扩散速率较慢;温度提高后,纤维溶胀程度提高,染料分子运动加剧,分子动能增加,同时渗入纤维内部的速率也加快,在织物上的上染提高。综合考虑苏木菊花(1:1)提取液的耐热稳定性,酸性条件下的染色温度取80℃。

2.6染色时间对直接染色的影响

改变织物在酸性条件下的染色时间,结果见表8。

表8染色时间对染色的影响

注:染液浓度为稀释5倍,染色温度为80℃

由表8数据可知,酸性条件下蚕丝织物的表观得色量受染色时间影响不大,40min即可。

2.7苏木菊花(1:1)染色布样的抗菌性能和色牢度测试

苏木菊花(1:1)直接染色蚕丝织物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染色布样进行摩擦牢度、水洗牢度测试,结果见表9。

表9牢度评级表

3、本发明得出的结论如下:

(1)苏木菊花(1:1)的处理液提取工艺为苏木菊花(1:1)80g/l,naoh20g/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90min。

(2)蚕丝枕套的染色工艺为ph5.5,染色时间60min,染色温度80℃,染液浓度根据产品深浅度要求而定。

(3)采用苏木菊花(1:1)混合染液对蚕丝织物进行生态环保染色具有可行性,且染色好蚕丝织物用于家纺枕套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利头目等功效,且操作简便。

(4)经苏木菊花(1:1)混合染液处理蚕丝织物具有较好的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