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缝纫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缝纫机是用一根或多根缝纫线,在缝料上形成一种或多种线迹,使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的机器。旋梭是缝纫机的重要组成部份,以其梭尖勾住线环,同时扩大线环,并引导线环环绕过梭心而构成锁式线迹缝合。由于旋梭一直处于高频率运转,因此对其保持润滑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1180213,公开日:2009-01-14)公开了一种缝纫机无污染润滑系统,包括旋梭部分与针杆部分,其中的旋梭部分包括吸油线、储油毡、空心旋梭轴、高速旋梭机构,空心旋梭轴的内部空腔设有润滑油通道,旋梭轴套的上部油箱体顶部设有储油毡,储油毡底侧设有油孔与润滑油通道,空心旋梭轴的端部连接高速旋梭机构;针杆部分包括针杆、针杆套、储油槽、复合锂基润滑脂,针杆的外部设有针杆套,针杆套的上端设有储油槽,储油槽内部设有复合锂基润滑脂。
上述专利文献中的润滑系统采用吸油线从储油槽吸油来为旋梭部分进行供油以实现润滑效果,吸油线一直处于连接状态,当缝纫机不用时,吸油线也一直在通过毛细现象进行供油,长时间积累后,旋梭部分的油量会超标,出现渗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控制旋梭处润滑油的油量并防止漏油现象。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缝纫机包括旋梭、旋梭轴和轴套,所述旋梭和轴套均套设在所述旋梭轴上,所述轴套上开设有进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结构包括油壶、油线一和油线二,所述油线一的内端与所述油壶的出油口相连接;所述油线二的内端连接在所述轴套的进油孔处,所述油线二的外端连接有断油座,所述润滑结构还包括与所述断油座相连接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断油座往复移动并使所述油线二的外端与所述油线一的外端相接触或脱离。
其工作原理如下:缝纫机的旋梭高速运转需要通过润滑油进行润滑,减小摩擦,降低磨损;本技术方案中在油壶内注入润滑油,缝纫机正常工作时,油线二的外端与油线一的外端相接触,通过毛细现象使油壶内的润滑油依次经过油线一和油线二,到达轴套、旋梭轴以及旋梭之间,进行润滑。当缝纫机长时间停止工作时,旋梭不转动,此时旋梭处的润滑油就得不到正常消耗;通过驱动件带动断油座移动,从而使油线二的外端与油线一的外端相脱离,两者间隔开以后,传递润滑油的油路被切断,润滑油不能再通过油线传递到旋梭处,有效防止了旋梭处润滑油油量流入过多而出现的渗油或漏油现象;当然,在缝纫机正常工作时,如果出现旋梭处润滑油油量过多的情况时,也可以通过驱动件的驱动使油线一和油线二隔离开,从而有效控制达到旋梭处的润滑油的油量,避免油量过多出现渗油或漏油现象。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轴套与所述断油座上分别设有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所述轴套与所述断油座之间设有油管,所述油管的两端分别固连在所述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上,所述油线二穿设于所述油管内。油线二处于封闭的油管内,避免润滑油在油线二上传递时出现漏油或挥发现象。采用专业的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进行连接,既方便组装,又能保证油管端部连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的防止润滑油溢出。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驱动件为气缸,所述断油座包括壳体,所述气缸的活塞杆通过连接板与所述壳体固连,所述壳体的内部具有空腔,所述油线二的外端穿过所述管接头二伸入至所述空腔内,所述壳体上滑动连接有管接头三且两者之间形成密封,所述油线一的外端穿过所述管接头三伸入所述壳体的空腔内。采用气缸带动断油座动作,从而带动油线二的外端朝向油线一或者远离油线一移动,实现两者的相互接触或脱离,结构简单,方便控制。
作为替代方案,驱动件还可以是电磁阀或电机丝杠组件。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管接头三的外周面上套设有密封圈,所述管接头三的一端滑动插设在所述连接孔内且所述密封圈与所述连接孔的孔壁相贴靠。管接头三与油线一是固定不动的,壳体在气缸的带动下移动时,通过管接头三上的密封圈实现滑动密封连接,防止管接头三与壳体之间渗油。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壳体呈长条状,所述管接头二固设在所述壳体的侧面上且靠近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管接头三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油线二的外端在所述壳体的空腔内弯折后与所述油线一的外端正对设置。这样整体结构紧凑,又能够保证油线一与油线二对接的精准可靠性。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润滑结构还包括调节阀,所述油线一穿过所述调节阀且所述调节阀内具有调节油线一过油速度的调节螺钉。该调节阀包括调节阀座和尼龙头等。也开采用专利申请号为201610489873.2中的调节结构,通过该调节阀对润滑过程中的油量速率进行控制。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旋梭轴外周面上套设有环状的油毡,所述油线二的内端与所述油毡相连接。油线二内端的润滑油先传递给油毡,再通过油毡将润滑油传递到旋梭轴外周面上,均匀可靠。
在上述的缝纫机旋梭的润滑结构中,所述气缸和壳体水平设置,所述油线一的长度小于所述油线二的长度,所述断油座的位置低于所述旋梭的位置。这样防止油线一内蓄积大量润滑油,也防止润滑油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入到油线二上或进入到旋梭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中设置了断油座,通过驱动件带动断油座移动,从而使油线二的外端与油线一的外端相接触或脱离,油线二的外端与油线一的外端断开以后,传递润滑油的油路被切断,润滑油不能再通过油线传递到旋梭处,可以在缝纫机停止工作时有效防止旋梭处润滑油油量流入过多而出现的渗油或漏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润滑结构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润滑结构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润滑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旋梭轴;2、轴套;21、进油孔;3、旋梭;4、油壶;5、油线一;6、油线二;7、断油座;71、壳体;71a、连接孔;8、驱动件;81、气缸;9、管接头一;10、管接头二;11、管接头三;12、油管;13、连接板;14、密封圈;15、调节阀;151、调节螺钉;16、油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缝纫机包括旋梭3、旋梭轴1和轴套2,旋梭3和轴套2均套设在旋梭轴1上,轴套2上开设有进油孔21,本润滑结构包括油壶4、油线一5和油线二6,油线一5的内端与油壶4的出油口相连接;油线二6的内端连接在轴套2的进油孔21处,油线二6的外端连接有断油座7,润滑结构还包括与断油座7相连接的驱动件8,驱动件8能够带动断油座7往复移动并使油线二6的外端与油线一5的外端相接触或脱离。缝纫机的旋梭3高速运转需要通过润滑油进行润滑,减小摩擦,降低磨损;油壶4内事先注入润滑油,缝纫机正常工作时,油线二6的外端与油线一5的外端相接触,通过毛细现象使油壶4内的润滑油依次经过油线一5和油线二6,到达轴套2、旋梭轴1以及旋梭3之间,进行润滑。当缝纫机长时间停止工作时,旋梭3不转动,此时旋梭3处的润滑油就得不到正常消耗;通过驱动件8带动断油座7移动,从而使油线二6的外端与油线一5的外端相脱离,两者间隔开以后,传递润滑油的油路被切断,润滑油不能再通过油线传递到旋梭3处,有效防止了旋梭3处润滑油油量流入过多而出现的渗油或漏油现象;当然,在缝纫机正常工作时,如果出现旋梭3处润滑油油量过多的情况时,也可以通过驱动件8的驱动使油线一5和油线二6隔离开,从而有效控制达到旋梭3处的润滑油的油量,避免油量过多出现渗油或漏油现象。
如图1和图2所示,轴套2与断油座7上分别设有管接头一9和管接头二10,轴套2与断油座7之间设有油管12,油管12的两端分别固连在管接头一9和管接头二10上,油线二6穿设于油管12内;该油管12具有一定的柔性或形变量,这样不会影响驱动件8带动断油座7的细小移动;油线二6处于封闭的油管12内,避免润滑油在油线二6上传递时出现漏油或挥发现象,同理,位于外部的油线一5可以设置在同样的油管12内,采用专业的管接头一9和管接头二10进行连接,既方便组装,又能保证油管12端部连接的密封性和可靠性,防止润滑油溢出。本润滑结构还包括调节阀15,油线一5穿过调节阀15且调节阀15内具有调节油线一5过油速度的调节螺钉151,通过该调节阀15对润滑过程中的油量速率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件8为气缸81,断油座7包括壳体71,气缸81的活塞杆通过连接板13与壳体71固连,壳体71的内部具有空腔,油线二6的外端穿过管接头二10伸入至空腔内,壳体71上滑动连接有管接头三11且两者之间形成密封,油线一5的外端穿过管接头三11伸入壳体71的空腔内;壳体71呈长条状,管接头二10固设在壳体71的侧面上且靠近壳体71的一端,管接头三11设置在壳体71的另一端,油线二6的外端在壳体71的空腔内弯折后与油线一5的外端正对设置;利用气缸81带动断油座7动作,从而带动油线二6的外端朝向油线一5或者远离油线一5移动,实现两者的相互接触或脱离,结构简单,方便控制;气缸81和壳体71水平设置,断油座7与油壶4之间的距离较小,并且油线一5的长度远小于油线二6的长度,断油座7的位置低于旋梭3的位置,这样防止油线一5内蓄积大量润滑油,也防止润滑油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入到油线二6上或进入到旋梭3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71上开设有连接孔71a,管接头三11的外周面上套设有密封圈14,管接头三11的一端滑动插设在连接孔71a内且密封圈14与连接孔71a的孔壁相贴靠;管接头三11与油线一5是固定不动的,壳体71在气缸81的带动下移动时,通过管接头三11上的密封圈14实现滑动密封连接,防止管接头三11与壳体71之间渗油;旋梭轴1外周面上套设有环状的油毡16,油线二6的内端与油毡16相连接;油线二6内端的润滑油先传递给油毡16,再通过油毡16将润滑油传递到旋梭轴1外周面上,均匀可靠。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旋梭轴;2、轴套;21、进油孔;3、旋梭;4、油壶;5、油线一;6、油线二;7、断油座;71、壳体;71a、连接孔;8、驱动件;81、气缸;9、管接头一;10、管接头二;11、管接头三;12、油管;13、连接板;14、密封圈;15、调节阀;151、调节螺钉;16、油毡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