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纱线浸油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纺织行业中,纱线在编制之前需要进行润滑,若不经过润滑,纱线在纱线过道易产生摩擦,破坏纱线的表面纤维产生大量羽毛,会影响到编织物的产品质量。
现有技术中的纱线浸油容易造成油滴溅落到地上,而且纱线上的杂质掉落油中后会粘结在后面浸油的纱线上,影响纱线最终的编制效果,而且浸油后的油不能再利用,容易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纱线浸油装置的技术方案,不仅可以对纱线进行浸油操作,而且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通过液压缸或螺杆分别对调节机构和浸油槽进行高度调整,同时浸油后的油经过滤装置过滤后重新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纱线浸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箱体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机构、浸油机构和过滤装置,调节机构的上方设置有液压缸,液压缸通过转盘转动连接在箱体上,液压缸通过活塞杆连接调节机构,箱体内设置有导轮,纱线从箱体的顶面上穿入,绕过导轮和调节机构从箱体的侧面穿出,浸油机构位于调节机构的下方,浸油机构包括浸油槽和底座,浸油槽通过辅助杆移动连接在底座的上方,过滤装置位于浸油机构的右侧,浸油槽通过出油管和进油管连接过滤装置,出油管和进油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油泵和第二油泵;通过液压缸带动活塞杆移动,使调节机构一起转动,可以有效地将绕在调节机构上的纱线浸入浸油槽内,提高纱线的质量,当纱线不需要上油时,通过活塞杆使调节机构上的纱线离开浸油槽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转盘连接箱体上的驱动电机,便于对液压缸的角度进行控制,导轮可以对纱线起到引导的作用,防止纱线与箱体上的零部件接触而造成断线,浸油槽可以根据实际加工的需要,通过辅助杆在底座上进行升降移动,提高了浸油机构的灵活性,过滤装置可以对浸油槽内的油进行更换,通过第一油泵,将浸油槽内的油经出油管进入过滤装置,经过滤后再有第二油泵通过进油管将干净的油输入浸油槽,实现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调节机构包括定位板、悬臂、转台和限位杆,定位板上垂直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凹槽,两个悬臂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的两侧,限位杆固定连接在两个悬臂之间,且位于悬臂的端部,悬臂和限位杆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底板,限位杆上对称设置有纱线轮,转台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连接轴,连接轴转动连接在活塞杆的端部,转台的内侧面上通过连杆机构连接支撑板和悬臂,活塞杆作用于转台,并通过连杆机构带动悬臂转动,使纱线轮随着限位杆移动转动,实现对纱线的浸油操作,底板有效提高了悬臂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连杆机构包括主动杆,主动杆的底端垂直连接有平衡杆,平衡杆转动连接在凹槽内,主动杆的顶端通过衔接块转动连接在转台上,主动杆通过平衡杆连接在凹槽上,便于起到支撑的作用,转台通过衔接块将力传递至主动杆上,使连杆机构移动更稳定。
进一步,主动杆上设置有支撑块,两个悬臂之间设置有滚子轴承随动器,滚子轴承随动器与支撑块相匹配,通过滚子轴承随动器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使悬臂在滚子轴承随动器的作用下跟随支撑块一起移动,提高了调节机构的灵活性。
进一步,底座上设置有电机,浸油槽的侧面上设置有吊耳,电机通过螺杆连接吊耳,通过电机带动螺杆旋转,使浸油槽随着吊耳上下移动,满足对不同高度纱线的浸油操作。
进一步,过滤装置内从上往下设置有至少两个过滤板,过滤板上均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的孔径大小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过滤板可以有效地将油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防止杂质粘结在纱线上而影响纱线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液压缸带动活塞杆移动,使调节机构一起转动,可以有效地将绕在调节机构上的纱线浸入浸油槽内,提高纱线的质量,当纱线不需要上油时,通过活塞杆使调节机构上的纱线离开浸油槽即可,操作方便快捷;
2、转盘连接箱体上的驱动电机,便于对液压缸的角度进行控制,导轮可以对纱线起到引导的作用,防止纱线与箱体上的零部件接触而造成断线;
3、浸油槽可以根据实际加工的需要,通过辅助杆在底座上进行升降移动,提高了浸油机构的灵活性;
4、过滤装置可以对浸油槽内的油进行更换,通过第一油泵,将浸油槽内的油经出油管进入过滤装置,经过滤后再有第二油泵通过进油管将干净的油输入浸油槽,实现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不仅可以对纱线进行浸油操作,而且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通过液压缸或螺杆分别对调节机构和浸油槽进行高度调整,同时浸油后的油经过滤装置过滤后重新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纱线浸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体;2-浸油槽;3-过滤装置;4-底座;5-调节机构;6-液压缸;7-转盘;8-活塞杆;9-电机;10-螺杆;11-吊耳;12-辅助杆;13-出油管;14-第一油泵;15-进油管;16-第二油泵;17-过滤板;18-纱线;19-导轮;20-定位板;21-支撑板;22-悬臂;23-限位杆;24-凹槽;25-主动杆;26-平衡杆;27-底板;28-衔接块;29-转台;30-连接轴;31-支撑块;32-滚子轴承随动器;33-纱线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针织机的纱线浸油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调节机构5、浸油机构和过滤装置3,调节机构5的上方设置有液压缸6,液压缸6通过转盘7转动连接在箱体1上,液压缸6通过活塞杆8连接调节机构5,调节机构5包括定位板20、悬臂22、转台29和限位杆23,定位板20上垂直连接有支撑板21,支撑板21上设置有凹槽24,两个悬臂22对称转动连接在支撑板21的两侧,限位杆23固定连接在两个悬臂22之间,且位于悬臂22的端部,悬臂22和限位杆23的后侧面上设置有底板27,限位杆23上对称设置有纱线轮33,转台29的外侧面上设置有连接轴30,连接轴30转动连接在活塞杆8的端部,转台29的内侧面上通过连杆机构连接支撑板21和悬臂22,活塞杆8作用于转台29,并通过连杆机构带动悬臂22转动,使纱线轮33随着限位杆23移动转动,实现对纱线18的浸油操作,底板27有效提高了悬臂22在转动时的稳定性。
连杆机构包括主动杆25,主动杆25的底端垂直连接有平衡杆26,平衡杆26转动连接在凹槽24内,主动杆25的顶端通过衔接块28转动连接在转台29上,主动杆25通过平衡杆26连接在凹槽24上,便于起到支撑的作用,转台29通过衔接块28将力传递至主动杆25上,使连杆机构移动更稳定,主动杆25上设置有支撑块31,两个悬臂22之间设置有滚子轴承随动器32,滚子轴承随动器32与支撑块31相匹配,通过滚子轴承随动器32可以起到引导作用,使悬臂22在滚子轴承随动器32的作用下跟随支撑块31一起移动,提高了调节机构5的灵活性。
箱体1内设置有导轮19,纱线18从箱体1的顶面上穿入,绕过导轮19和调节机构5从箱体1的侧面穿出,浸油机构位于调节机构5的下方,浸油机构包括浸油槽2和底座4,浸油槽2通过辅助杆12移动连接在底座4的上方,底座4上设置有电机9,浸油槽2的侧面上设置有吊耳11,电机9通过螺杆10连接吊耳11,通过电机9带动螺杆10旋转,使浸油槽2随着吊耳11上下移动,满足对不同高度纱线18的浸油操作。
过滤装置3位于浸油机构的右侧,浸油槽2通过出油管13和进油管15连接过滤装置3,出油管13和进油管15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油泵14和第二油泵16,过滤装置3内从上往下设置有至少两个过滤板17,过滤板17上均设置有过滤网,过滤网的孔径大小从上往下依次递减,过滤板17可以有效地将油中的杂质进行过滤,防止杂质粘结在纱线18上而影响纱线18的质量;通过液压缸6带动活塞杆8移动,使调节机构5一起转动,可以有效地将绕在调节机构5上的纱线18浸入浸油槽2内,提高纱线18的质量,当纱线18不需要上油时,通过活塞杆8使调节机构5上的纱线18离开浸油槽2即可,操作方便快捷,转盘7连接箱体1上的驱动电机9,便于对液压缸6的角度进行控制,导轮19可以对纱线18起到引导的作用,防止纱线18与箱体1上的零部件接触而造成断线,浸油槽2可以根据实际加工的需要,通过辅助杆12在底座4上进行升降移动,提高了浸油机构的灵活性,过滤装置3可以对浸油槽2内的油进行更换,通过第一油泵14,将浸油槽2内的油经出油管13进入过滤装置3,经过滤后再有第二油泵16通过进油管15将干净的油输入浸油槽2,实现循环利用,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地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