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复位的移圈针及具有该移圈针的移圈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01908发布日期:2020-07-24 16:55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复位的移圈针及具有该移圈针的移圈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横机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可自动复位的移圈针及具有该移圈针的移圈机构。



背景技术:

在编织针织物时,因为花型的需要,线圈往往需要在两个针床上进行交替转移,而为了在两个针床之间转移线圈,另一针床上必须存在空针,因此通常在两个针床上方设置移圈针,用来暂时接住线圈,从而能够协助织针完成正常的编织过程。

现有移圈针上通常设置有选针踵和复位用针踵,参与编织时,选针踵从移圈针床上露出,从而在移圈山板的带动下做前移或后移运动,不参与编织的移圈针,由选针器选中,将移圈针压入移圈针床,被压入针床内的移圈针当需要复位时,通常需要借助复位三角,设置复位三角增加了整个移圈机构的复杂程度,对于横机这种精密机器而言,复杂程度越高越易出现故障,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移圈针及移圈机构进行改进和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自动复位的移圈针及具有该移圈针的移圈机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自动复位的移圈针,安装在移圈针床的针槽内,移圈针包括针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选针踵和限位凹槽,针本体的另一侧连接有复位用弹簧片;针本体分为后部、中部和前部;所述选针踵位于针本体的后部位置;所述限位凹槽位于针本体的中部靠前位置,当移圈针沿针槽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时,移圈针床上安装的限位钢丝卡进限位凹槽内;所述复位用弹簧片的一端连接在针本体的中部靠前位置,复位用弹簧片的另一端向针本体的后部延伸,针本体与复位用弹簧片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针本体的后部和中部为实体结构;所述针本体的前部为中空结构,其中空结构是通过沿针本体长度方向将前部内进行掏空,形成具有左、右两侧片的结构,所述左、右两侧片的端部向上翘起从而形成用于挂住线圈的接线槽,所述左、右两侧片的端部呈相对地向内弯曲而形成面接触贴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左、右两侧片为弹性件。

优选的,所述选针踵有两个。

优选的,所述前部的结构为:从与中部连接处开始到前部的端部逐渐变细。

优选的,所述复位用弹簧片的尾部具有一凸头。

优选的,所述针本体和复位用弹簧片为一体成型加工制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技术方案:一种移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圈针床、移圈山板和上述的移圈针;多个移圈针成排均布安装在移圈针床的相应针槽内,所述移圈山板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走针槽,走针槽的一端安装有选针器,走针槽的两壁面分别形成接圈针道和移圈针道,移圈山板上具有不织针道;所述移圈针的复位用弹簧片与针槽底面接触,移圈针上的选针踵从针槽露出或被压入针槽内;所述选针器作用于选针踵;所述移圈山板在动力驱动左右横向移动过程中,被选针器压入针槽内的移圈针走不织针道,没被选针器选中的移圈针沿走针槽行走从而做前移接圈或后退移圈动作。

优选的,所述选针器为二段选针器。

优选的,所述走针槽的为非平直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移圈针前部的左、右两侧片的端部以面接触贴合连接,且为弹性件,织针从左、右两侧片之间通过时,左、右两侧片的端部可打开一定间隙,织针通过后,左、右两侧片的端部再次恢复至以面接触贴合连接;限位凹槽配合限位钢丝能防止移圈针从移圈针床上滑出,保证移圈针工作可靠性;复位用弹簧片代替复位三角,减少了复位三角相应的安装结构,整体上能简化移圈机构,使整个移圈机构小型化、紧凑化;选针器采用二段选针器,可实现任意选针,选针精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移圈针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k向移圈针的结构示意图(左、右两侧片前端未分开)。

图3是图1中k向移圈针的结构示意图(左、右两侧片前端分开一定间隙)。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圈山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圈针接取线圈的过程。

图9至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织针取回线圈的过程。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移圈山板与三角底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针本体1;接线槽2;选针踵3;限位凹槽4;复位用弹簧片5;凸头51;限位钢丝6;移圈山板7;走针槽71;选针器8;移圈针床9;左、右两侧片11;织针10;织针针床12;线圈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13。

图1所示的是可自动复位的移圈针的侧面结构图,该移圈针安装在移圈针床9的针槽内,移圈针包括针本体1,针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选针踵3和限位凹槽4,针本体1的另一侧连接有复位用弹簧片5,选针踵3、针本体1和复位用弹簧片5为一体成型加工制成。

本实施例中,针本体1分为后部、中部和前部;选针踵3有两个,它们位于针本体1的后部位置。限位凹槽4位于针本体1的中部靠前位置,当移圈针沿针槽向前移动到极限位置时,移圈针床9上安装的限位钢丝6卡进限位凹槽4内,能防止移圈针从移圈针床9上滑出,保证移圈针工作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复位用弹簧片5的一端连接在针本体1的中部靠前位置,复位用弹簧片5的另一端向针本体1的后部延伸,其尾部具有一凸头51,针本体1与复位用弹簧片5之间形成一夹角;复位用弹簧片5用来代替复位三角,当选针器不再作用于被压入针槽内的移圈针时,依靠复位用弹簧片5的弹力将移圈针向上推出针槽,使选针踵3露出针槽。

本实施例中,针本体1的后部和中部为实体结构;针本体1的前部为中空结构,从侧面观察针本体1,其前段的结构呈现为:从与中段连接处开始到前段的端部逐渐变细,其中空结构是通过沿针本体1长度方向将前部内进行掏空,形成具有左、右两侧片11的结构,左、右两侧片11的端部向上翘起从而形成用于挂住线圈的接线槽2,左、右两侧片11的端部呈相对地向内弯曲而形成面接触贴合连接。左、右两侧片11为弹性件,织针从左、右两侧片11之间通过时,左、右两侧片11的端部可打开一定间隙,织针通过后,左、右两侧片11的端部再次恢复至以面接触贴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移圈机构包括移圈针床9、移圈山板7和上述的移圈针;多个移圈针成排均布安装在移圈针床9的相应针槽内,移圈针床9有前后两个,分别沿水平方向安装在织针针床的上方,在移圈山板7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走针槽71,走针槽71的为非平直槽,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易于理解的。走针槽71的一端安装有二段选针器8,走针槽71的两壁面分别形成接圈针道和移圈针道,移圈山板7上具有不织针道;移圈针的复位用弹簧片5与针槽底面接触,移圈针上的选针踵3从针槽露出或被压入针槽内,选针器8作用于选针踵3。

本实施例中,移圈山板7在动力驱动左右横向移动过程中,被选针器8压入针槽内的针走不织针道,没被选针器8选中的移圈针沿走针槽71行走,首先沿接圈针道行走,移圈针逐渐从针槽前移出去进行接圈,接住线圈后,机头回转,此时从接圈位置返回,移圈针走移圈针道,移圈针逐渐后退至针槽内。

如图5至图8所示的为移圈针接圈的过程,首先织针10上移,然后织针10针舌打开,线圈a向下滑落至织针10的中部,随后移圈针向前移动出针后接住线圈a,紧接着,织针10针舌关闭后向下退回至织针针床12内,移圈针退回至移圈针床9内,至此线圈a挂在移圈针的接线槽内。

如图9至图12所示的为将线圈a重新转移至织针10的过程,当织针10需要取回线圈a时,首先织针10上移出针,针舌打开,然后移圈针前移出针将线圈a转移至织针10上,随后织针10针舌关闭,织针10下移退回织针针床12,移圈针后移退回移圈针床9。

如图13所示的为移圈山板与三角底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三角底板驱动织针10做相应的编织动作,该三角底板为双系统底板,因此配备相应的两块移圈山板7,两个移圈山板7中的选针器8相邻近。设机头左行,在e点,移圈针前移出针,织针10上移出针,在f点到达接圈位置,随后移圈针继续前移出针,在g点移圈针接住线圈a,从h点开始,织针10开始下移回针,i点到j点是为了退出闭合的针舌,如图7所示,至此完成接圈,线圈a挂在移圈针上。a点至d点是描绘的将线圈a转移至织针10上的过程,在a点,织针10上移出针,b点到c点织针10逐步上移出针去勾住移圈针上的线圈a,随后织针10开始下移回针,移圈针开始后移回针,在d点织针10和移圈针完全退回至各自的针床内,至此完成移圈,将线圈a重新转移至织针10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结构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构思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