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87312发布日期:2020-10-20 17:56阅读:64来源:国知局
横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与以往相比编织效率更优的横机。



背景技术:

横机具备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在排列设置于各针床的许多针槽的各个针槽中配置的织针、及沿着针床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三角座滑架(例如专利文献1等)。在三角座滑架上搭载有三角系统,通过该三角系统使织针在沿着针槽的方向上进退而使织针进行成圈等编织动作。

通过三角系统以及设置于三角座滑架的选针执行器来控制织针的动作,由此进行上述的编织动作。图8是示出以往的横机中的针床2的针槽2g内的织针1的配置状态的概略图。图9是以往的横机中的三角系统100的概略图。图9示出三角系统100向左方向移动时设置于织针的一部分的针踵在三角系统100上描画的行走轨道。

如图8所示,配置织针1的针槽2g在排列设置于针床2的多个针板2p之间形成。织针1通过将针板2p沿其排列方向贯通的钢缆2w及钢带2b而难以从针槽2g脱落。该例的织针1具备针本体10、挺针片20、选针底脚片30及选针片40。针本体10在其前端具有针钩11。挺针片20是使针本体10在针槽2g的延伸方向上进退的构件,具有两个编织用针踵21、22。选针底脚片30是对是否使挺针片20进退进行控制的构件,在其前端具有选择用针踵31。选针片40是使针槽2g的延伸方向上的选针底脚片30的位置变化的构件,具有下降针踵41、上升针踵42、选针用针踵43及尾部44。

另一方面,三角系统100如图9所示,以从三角板101突出的方式设置。图9中,示出两个三角系统100设置于一片三角板101的双三角系统。三角系统100向与三角板101正交的纸面近前侧突出,图8的织针1朝向纸面上侧(齿口侧)而向齿口进入。以下,设三角系统100的纸面近前方向为突出方向,纸面上方向为齿口方向。

三角系统100具备编织三角80和移圈三角81。编织三角80包括起针三角和度山三角等,主要在成圈及集圈时作用于编织用针踵22。移圈三角81在移圈时作用于编织用针踵21。三角系统100还设置有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3、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固定压针片85、集圈压针片86、半压针片87、选针片起针三角88、及复原三角89等。另外,三角板101上设置有四个选针执行器91、92、93、94。

图8的织针1接受基于图9的选针执行器91、92、93、94的两阶段的选针,进行与该选针的结果和三角系统100的状态相应的编织动作。通过由选针执行器91、92、93、94选择的选针片40,来改变针槽2g的延伸方向上的选针底脚片30的位置,由此进行织针1的选针。选针底脚片30的位置中,存在b位置、相比b位置靠齿口方向的h位置、相比h位置靠齿口方向的a位置这三个。图9中,将各位置利用由方框包围的“b”、“h”及“a”表示。另一方面,选针片40能够取得与选针底脚片30的b位置对应的基底位置、与h位置对应的中间位置、或与a位置对应的进入位置这三个位置。图9中,为了方便,将选针片40的基底位置、中间位置及进入位置分别利用由方框包围的“b”、“h”及“a”表示。

使用图9,说明选针底脚片30和选针片40的位置的变化。此处,说明三角系统100向纸面左方向移动,利用位于三角板101的中央的两个选针执行器92、93进行选针的例子。图9中,示出与选针有关的针踵中的选针底脚片30(图8)的选择用针踵31的轨迹、选针片40(图8)的下降针踵41、上升针踵42及选针用针踵43的轨迹。

首先,位于b位置的选针片40接受基于选针执行器92的第1阶段的选针。若选针执行器92的执行器三角对选针用针踵43作用,则图8的尾部44向针槽2g侧旋转,上升针踵42向针槽2g内下沉。以后,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不能对上升针踵42作用,因此选针片40维持在基底位置,选针底脚片30维持在b位置。维持在b位置的选择用针踵31通过位于其轨道上的固定压针片85而向针槽2g内沉入。并且,选针底脚片30的前端部使挺针片20的中间部弯曲,使编织用针踵22向针槽2g内沉入。编织三角80不能对编织用针踵22作用,因此编织动作成为不编织。图8的尾部44在接受基于选针执行器94的选针之前,通过复原三角89复原到图8所示的状态。

若选针执行器92不对选针用针踵43作用,则上升针踵42维持从针槽2g突出的状态,接受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的作用。在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设置有两个上升部84a,通过上升部84a,选针片40被提升到中间位置。并且,选针片40的前端部将选针底脚片30的选择用针踵31上推,选择用针踵31成为h位置。利用第二个上升部84a提升的选择用针踵31维持h位置,但选针片40利用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3下降至基底位置。通过使选针片40下降至基底位置,选针用针踵43接受基于第2个选针执行器93的选针。

接着,选针片40接受基于选针执行器93的第2阶段的选针。若选针执行器93对选针用针踵43作用,则选针片40维持基底位置。选针底脚片30没有被选针片40上推,因此维持h位置。在h位置的选择用针踵31的轨道上,设置有半压针片87及集圈压针片86。

另一方面,若选针执行器93不对选针用针踵43作用,则上升针踵42仍然从针槽2g突出,被选针片起针三角88上推。选针片40被提升至进入位置,被选针片40上推的选针底脚片30被提升至a位置。选针片40通过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3直接下降至基底位置。进行编织后的选择用针踵31通过纸面右侧的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而下降至b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074944号



技术实现要素:

近年来,期望横机的编织效率的进一步的提高,正在研究重新考虑以往的织针及三角系统的形状等。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比以往更能够提高编织效率的横机。

本发明人对上述课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是,注意到选针片经过第1阶段的选针上升到中间位置后,暂时下降到基底位置这一点。这样的构成中,选针片经过第2阶段的选针而从基底位置上升到进入位置时,选针片从基底位置移动到中间位置为止的期间,选针片成为不将选针底脚片全部上推的空走状态。即,在选针片空走的期间,选针片的移动变得无用,由于该无用的移动而选针片起针三角的齿口方向(纸面上方向)的高度变高。因此,发明人考虑到如果减小选针片空走的距离,则能够降低选针片起针三角的齿口方向的高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的横机。

本发明的横机具备:

至少前后一对针床;

多个织针,配置在设置于所述针床的多个针槽的各个针槽中;

三角系统,使所述织针在沿着所述针槽的方向上进退而使所述织针进行编织动作;及

选针执行器,对所述织针进行选针,

所述织针具备:

选针底脚片,具有接受所述三角系统的作用的选择用针踵,改变使所述织针进行的编织动作;及

选针片,改变沿着所述针槽的所述选针底脚片的位置,

所述选针底脚片为作为由所述选针执行器进行选针的结果而配置于b位置、h位置和a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构成,

所述选针片为配置于与所述b位置对应的基底位置、与所述h位置对应的中间位置和与所述a位置对应的进入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构成,

所述三角系统具备:

固定压针片,使位于所述b位置的所述选择用针踵沉入所述针槽;及

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使位于所述h位置或所述a位置的所述选择用针踵到达所述b位置,其中,

所述选针底脚片具备:

第一卡合部,供从所述基底位置向所述中间位置移动的所述选针片的一部分卡合;及

第二卡合部,供从所述基底位置向所述进入位置移动的所述选针片的一部分卡合,

所述三角系统具备切换三角,该切换三角沿着所述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的缘部设置,在使所述选针片从所述第一卡合部切换到所述第二卡合部时,使所述选择用针踵沉入所述针槽,

所述切换三角的突出方向的高度比所述固定压针片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低。

作为本发明的横机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

所述选针底脚片具备伸出部,该伸出部从所述选择用针踵中的所述织针的后端侧的根部分向所述后端侧伸出,

所述第一卡合部由所述选择用针踵中的所述后端侧的端面构成,

所述第二卡合部由所述伸出部中的所述后端侧的端面构成。

作为本发明的横机的一方式,可举出如下方式:

具备连接部,该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固定压针片的延伸方向的端部,并接近所述切换三角,

所述连接部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与所述切换三角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一致。

【发明效果】

关于本发明的横机的选针底脚片,使选针片从基底位置向中间位置移动时卡合的部位、与选针片从基底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时卡合的部位不同。因此,在选针片从基底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时,能够缩短选针片的空走距离。其结果是,能够缩短从选针片中的基底位置直至进入位置的移动距离。能够缩短选针片的移动距离意味着能够缩小将选针片向进入位置上推的选针片起针三角的齿口方向的高度,因此也能够缩短三角系统的移动方向的长度。因此,能够缩短三角座滑架的往复行程,因此能提高编织效率。另外,通过缩短三角系统的移动方向的长度,能够使三角座滑架小型化·轻量化,因此能够提高编织速度。

另外,本发明的横机中,通过在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的附近设置的切换三角,被选针片上推而向h位置移动的选针底脚片沉入针槽,在针槽的深度方向上选针片和选针底脚片分离。在该时刻,选针片向基底位置移动,再次向齿口侧进入,由此与选针底脚片的第一卡合部卡合的选针片在适当的时机切换到第二卡合部。另外,在该切换时,能够避免选针片与选针底脚片卡挂,因此切换失败的可能性非常低。

通过在选针底脚片的选择用针踵的根部设置伸出部,并在选择用针踵的附近设置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这两者,由此能使基于选针片的选针底脚片的上推稳定。若利用选针片将接近选针底脚片中的选择用针踵的位置上推,则能够抑制选针底脚片向选择用针踵沉入针槽的方向旋转的情况。

通过在固定压针片的延伸方向的端部设置连接部,并使该连接部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与切换三角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一致,从而在选针底脚片从b位置向h位置移动时,能使选择用针踵从固定压针片向切换三角顺利地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横机具备的织针中的、选针底脚片与选针片的针槽内的配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横机具备的双三角系统的中央部分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3是表示图2的主要部分中的选针底脚片与选针片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横机具备的双三角系统的端部部分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所示的横机的选针底脚片与选针片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所示的横机的选针底脚片与选针片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示的横机的三角系统的一部分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以往的横机中的针床的针槽内的织针的配置状态的概略图。

图9是以往的横机中的三角系统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1织针

2针床

2b钢带2g针槽2p针板2w钢缆

3选针底脚片3a第一卡合部3b第二卡合部3p伸出部

4选针片4f前端部4p卡合突起

5固定压针片50中间部51连接部52倾斜部

6切换三角60本体部61斜坡部

8选针片起针三角

10针本体11针钩

20挺针片21,22编织用针踵

30选针底脚片31选择用针踵

40选针片

41下降针踵42上升针踵43选针用针踵44尾部

45卡合突起

100三角系统101三角板

80编织三角

81移圈三角

82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

83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

84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a上升部

85固定压针片

86集圈压针片

87半压针片

88选针片起针三角

89复原三角

91,92,93,94选针执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横机中,织针的一部分及三角系统的一部分与以往的横机不同。对与以往的横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成利用与图8、9相同的标号示出,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所示的针槽2g内的织针1中,选针底脚片3的构成与以往不同。选针底脚片3具备从在其前端的位置形成的选择用针踵31的根部分向织针1的后端侧(纸面下侧)伸出的伸出部3p。该选针底脚片3中,选择用针踵31中的织针1的后端侧的端面作为与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卡合的第一卡合部3a发挥功能。第一卡合部3a是供从基底位置向中间位置移动的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卡合的部分。通过第一卡合部3a被选针片4上推,选针底脚片3从b位置向h位置移动。

另外,本例的选针底脚片3中,伸出部3p中的织针1的后端侧的端面作为与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卡合的第二卡合部3b发挥功能。即,第二卡合部3b位于相比第一卡合部3a靠织针1的后端侧、且向针槽2g的底面侧偏离的位置。第二卡合部3b是供从基底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的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卡合的部分。通过第二卡合部3b被选针片4上推,选针底脚片3从h位置向a位置移动。织针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卡合部3a与第二卡合部3b的分离距离比从选针片4的基底位置至中间位置的距离稍小(1mm以下的程度)。因此,选针片4的从第一卡合部3a向第二卡合部3b的切换变得顺利。

另一方面,本例的选针片4具备与图8所示的以往的选针片40相同的构成。

接着,基于图2说明本例的三角系统100。图2中,仅示出三角系统100中的与选针有关的部位。另外,图2中,说明选针底脚片3利用第1阶段的选针向h位置移动,利用第2阶段的选针向a位置移动的例子。图2仅示出此时的选择用针踵31和上升针踵42的轨迹。本例的三角系统100中,固定压针片5和选针片起针三角8的构成与以往的横机不同。另外,本例的三角系统100具备以往的横机中不存在的切换三角6。

切换三角6沿着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的下方侧的缘部设置。本例中,切换三角6与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是分开的,但也可以是一体的。切换三角6具备与三角板101(参照图9)平行的本体部60、在本体部60的两端部形成的斜坡部61。切换三角6的本体部60的突出方向(纸面近前方向)的高度是一样的,比固定压针片5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低。斜坡部61具备随着从三角板101朝向本体部60而逐渐变高的倾斜面。本体部60的宽度与两个上升部84a的形成范围相同、或稍大、或稍窄。由此,本体部60能够以通过上升部84a上升的选针片4的前端部4f不与第二卡合部3b卡合的方式作用于选择用针踵31。上升部84a的形成范围是上升针踵42与左侧的上升部84a接触的位置与三角座滑架向与本例相反的方向移动时上升针踵42与右侧的上升部84a接触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该切换三角6是使被选针片4上推而向h位置移动的选针底脚片3(图1)的选择用针踵31向针槽2g内沉入的构件。通过切换三角6,选择用针踵31以其一部分从针槽2g突出的程度向针槽2g内沉入。其结果是,切换三角6使选针底脚片3和选针片4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上分离。关于其详细情况,参照图3而后述。

固定压针片5具备与三角板101平行的中间部50、在中间部50的延伸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的连接部51。连接部51比中间部50低。连接部51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与切换三角6(本体部60)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一致。中间部50和连接部51利用倾斜部52连接,该倾斜部52具备从中间部50朝向连接部51下降的倾斜面(由图中的叉符号表示的部分)。连接部51及倾斜部52也可以与固定压针片5是分开的。连接部51的突出高度以选择用针踵31不卡挂于固定压针片5与切换三角6的边界而能够顺畅地移动的方式一致即可。例如,连接部51与切换三角6的突出方向的高度之差优选为1mm以下(包含0mm)。

关于选针片起针三角8,其齿口方向(纸面上方向)的高度比图9的以往的选针片起针三角88低。这是通过在图1的选针底脚片3形成第一卡合部3a和第二卡合部3b而得到的效果。若选针片起针三角8的齿口方向的高度低,则能够使编织三角80(图9)靠近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一侧。因此,能够缩短三角系统100的移动方向的长度,从而能够缩短三角座滑架的往复行程。另外,如果三角座滑架的移动方向的长度缩短,则三角座滑架轻量化,三角座滑架的移动速度变快。这样的结果是,编织时间缩短,编织效率提高。

在此处,选针片起针三角8的齿口方向的高度能够设为例如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的上升部84a的齿口方向的高度的1倍以上且1.6倍以下。选针片起针三角8(上升部84a)的齿口方向的高度是以位于基底位置的上升针踵42最初接触的部位为基准位置,从基准位置至选针片起针三角8(上升部84a)的顶点为止的距离。相对于此,图9的以往的选针片起针三角88的齿口方向的高度不能设为上升部84a的齿口方向的高度的1.6倍以下。

接着,参照图3,对选针底脚片3利用第1阶段的选针向h位置移动、利用第2阶段的选针向a位置移动时的选针底脚片3与选针片4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3的(a)~(f)分别对应于由图2的大写字母a~f表示的纵虚线的位置。

图3(a)中,选针底脚片3位于b位置,选针底脚片3的选择用针踵31通过固定压针片5的中间部50向针槽2g内沉入。另一方面,选针片4位于基底位置,选针片4的前端部4f不将选择用针踵31上推。

图3(b)中,选择用针踵31位于固定压针片5的倾斜部52,相比图3(a)的状态从针槽2g稍微上浮。在倾斜部52的齿口方向侧(纸面上侧)存在切换三角6的本体部60。

图3(c)中,选针片4向中间位置移动,由此,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将选针底脚片3的第一卡合部3a上推,选针底脚片3向h位置移动,并且配置在切换三角6的本体部60上。选针底脚片3的选择用针踵31被切换三角6按压而成为大约一半沉入针槽2g的状态。因此,选针底脚片3和选针片4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纸面左右方向)上分离。

图3(d)中,选针片4暂时返回到基底位置。此时,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上选针底脚片3与选针片4分离,因此选针片4移动时,选针片4难以卡挂于选针底脚片3。因此,选针底脚片3不会意外地移动,选针底脚片3维持在h位置。在上述图3(b)~(d)的区间,即通过第1阶段的选针而选针底脚片3向h位置移动的移动区间,选择用针踵31在本体部60中下沉的状态下移动。

图3(e)中,选择用针踵31通过切换三角6,成为从针槽2g上浮的状态。因此,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上选针底脚片3的前端侧的部分与选针片4接近,选针片4的前端部4f与选针底脚片3的第二卡合部3b的附近相对配置。

图3(f)中,选针片4向进入位置移动,由此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将第二卡合部3b上推,选针底脚片3向a位置移动。在此处,如图3(e)所示,在选针片4位于基底位置的时刻,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已经与位于h位置的选针底脚片3的第二卡合部3b接近。因此,图3(f)中,选针片4空走的距离非常短,使选针片4从基底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的距离也缩短。

接着,基于图4说明与位于三角座滑架的端部的选针执行器94对应的切换三角6的构成。在三角座滑架的端部,三角座滑架向纸面左方向移动时利用选针执行器94进行第1阶段的选针。并且,三角座滑架反转而向纸面右方向移动时利用选针执行器94进行第2阶段的选针。若结束第1阶段的选针而三角座滑架反转,则选针片利用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3下降直至基底位置,利用纸面左侧的上升部84a上升至中间位置,然后供于第2阶段的选针。图4中,仅示出第1阶段的选针中的选择用针踵31与上升针踵42的轨迹。

在图4中示出的三角座滑架的端部,也沿着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的缘部设置有切换三角6。通过该切换三角6,也能进行图3中说明的选针底脚片3与选针片4的切换,因此能够使选针片起针三角8的齿口方向的高度比以往的构成低。

但是,在三角座滑架的端部,将接受了第1阶段的选针的选针片4仍然维持在中间位置。位于中间位置的选针片4例如图3(c)所示,由钢缆2w从下支撑。因此,即使在第1阶段的选针结束的状态下操作者为了维护而停止三角座滑架并接触到选针片4,选针片4也不沉入到针槽2g。因此,即使在维护后重新开始三角座滑架的行走,在第2阶段的选针中也不会产生障碍。

在此处,不同于图2、4,还存在选择用针踵31配置在h位置或a位置的状态下接受第1阶段的选针的情况。该情况下,选择用针踵31经由斜坡部61而越上本体部60。并且,通过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而下降到b位置。此时,切换三角6的本体部60使选择用针踵31沉入,第二卡合部3b和前端部4f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上偏离。因此,选针底脚片3下降到b位置时,能够避免第二卡合部3b与选针片4的前端部4f碰撞·卡合的情况。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5说明选针底脚片3和选针片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例子。图5(b)~(f)分别与图2的大写字母b~f所示的纵虚线的位置对应。

如图5(b)所示,本例的选针底脚片3中,分成两股的后端部中,将位于针槽2g的开口侧的后端部设为第一卡合部3a。另外,本例的选针底脚片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将伸出部3p中的织针1的后端侧的端面设为第二卡合部3b。

图5(c)中,选针片4向中间位置移动。此时,通过选针片4中的向与上升针踵42相反的一侧(针槽2g的底面侧)突出的卡合突起45,选针底脚片3的第一卡合部3a被上推。其结果是,选针底脚片3也向h位置移动。选针底脚片3的选择用针踵31配置在切换三角6上。

图5(d)中,选针片4返回到基底位置。图5(e)中,选择用针踵31移动直至没有切换三角6的位置(参照图2的纵虚线e),因此,选择用针踵31从针槽2g上浮。其结果是,选针片4的前端部4f与第二卡合部3b卡合。第一卡合部3a从卡合突起45分离。

图5(f)中,选针片4从基底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被前端部4f上推的选针底脚片3也向a位置移动。如果参照图5(e)、(f),则可知,根据本例的构成,也几乎没有选针片4的空走距离。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中,基于图6说明选针底脚片3与选针片4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2不同的例子。图6(b)~(f)分别对应于利用图2的大写字母b~f表示的纵虚线的位置。

如图6(b)所示,本例的选针底脚片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将选择用针踵31中的织针1的后端侧的端面设为第一卡合部3a。另外,本例的选针底脚片3中,在其中间部的稍微靠a位置的位置形成有突起状的第二卡合部3b。第二卡合部3b朝向选针片4侧(针槽2g的开口侧)突出。另一方面,在选针片4中,在其中间部的稍微靠进入位置的位置形成有卡合突起4p。选针底脚片3位于b位置、选针片4位于基底位置时,卡合突起4p相比第二卡合部3b配置在a位置侧。卡合突起4p和第二卡合部3b相互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上分离。

图6(c)中,选针片4向中间位置移动。此时,通过选针片4的前端部4f将选针底脚片3的第一卡合部3a上推。其结果是,选针底脚片3也向h位置移动。选针底脚片3的选择用针踵31配置在切换三角6上。

图6(d)中,选针片4返回到基底位置。通过选针片4返回到基底位置,从而齿口方向上的卡合突起4p与第二卡合部3b的位置调换,卡合突起4p相比第二卡合部3b配置在织针1的后端侧。此时,选择用针踵31被切换三角6按压,选针底脚片3与选针片4的分离距离被保持,因此卡合突起4p和第二卡合部3b不会卡挂。

图6(e)中,选择用针踵31从切换三角6脱离,选择用针踵31从针槽2g上浮。此时,卡合突起4p和第二卡合部3b配置在针槽2g的深度方向上相互能够卡合的位置。因此,选针片4的卡合突起4p与第二卡合部3b卡合。第一卡合部3a从前端部4f分离。

图6(f)中,选针片4从基底位置向进入位置移动,被卡合突起4p上推的选针底脚片3向a位置移动。如果参照图6(e)、(f),则可知,根据本例的构成,也几乎没有选针片4的空走距离。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中,基于图7说明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3、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例子。三角82、83、84的功能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本例的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中仅形成一个上升部84a。与该下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4的形状一致,上部选针片引导三角83构成为使下降针踵41返回到b位置的形状。

另一方面,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具备其中间部向齿口方向(纸面上方向)凹陷的形状。在该凹陷的部位的两端部,成为随着从中间部朝向两端部而向突出方向(纸面近前方向)变高的倾斜面。除去倾斜面的凹部的宽度以从b位置向h位置移动的选择用针踵31不与上述倾斜面卡挂的方式与上升部84a的形成范围相同、或稍宽或稍窄。因此,配置在h位置的选择用针踵31能够仍然维持h位置而通过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

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也能够应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切换三角6。切换三角6与实施方式1同样,沿着选针底脚片下降三角82的缘部设置,有助于选针底脚片3与选针片4的卡合位置的切换。

<其他的实施例>

实施方式1~4中,说明了使用具备执行器三角的机械式的选针执行器91、92、93、94的例子,但选针执行器91、92、93、94也可以是日本专利3459514号公报所示那样的电磁吸附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