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文档序号:1766901阅读:8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及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该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和使用该种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一般情况下,缝针携带着面线刺入到被缝物里,为了将面线和底线相互编结到一起,其内带有底线的摆梭或者弯针将从被缝物中出来的面线牵拉到被缝物的下边。因而,随着被缝物的喂入,缝针和摆梭或弯针的相互协作运动形成连续不断的线迹,从而将被缝物缝在一起。
通过附图8(a),8(b),8(c)和附图9,来说明通常缝纫方法存在的缺点。
图8(a)表示了放在缝针14下边的两片被缝物1和2以及缝针14和穿过缝针针眼14a的面线。缝针14推带着面线10向下运动并且穿过被缝物,当缝针到最低点位置以后又携带着面线10向上运动。就在这个瞬间,伸展于被缝物和缝针14之间的面线的端部10b被放松,放松的面线就形成一个线圈10a,就如附图8(b)所示。
为了让摆梭中的底线通过线圈10a与面线10形成线圈,摆梭的针钩5钩住了线圈10a,然而在形成第一个线圈开始时,面线端部10b被钩5向下牵拉,有时线头部分10b会被拉出被缝物1和2,如图8(c)所示。这是因为面线头端部10b仅仅是停留在被缝物里而没有其他任何手段可以对抗钩5的拉力,如图8(b)所示。
因此,就如图9中10c所示,面线和底线没有相互编结在一起,因而就形成跳疵。当被缝物1和2被喂入时,穿过被缝物的面线端部10b(图8c所示)就夹在被缝物2与针板7之间。
从第一个线圈开始部分延伸过来的面线头10b与底线17在被缝物17下边相互缠结在一起。图9所显示的相互纠缠相对较有次序,而实际上是缝线彻底的缠结在一起了。
这样,在通常的缝纫方法中,存在有如下缺点,就是在缝迹线圈开始部分能够看到跳疵和缠结现象。这种缺点是因为面线端部10b没有任何手段对抗向摆梭方向拉面线10b的拉力。这些问题,诸如跳疵和缠结,能够在各种使用面线10和底线17进行缝纫的缝纫机所形成的缝迹中发现。这些问题甚至也存在于仅仅使用面线的缝纫机所形成的链式线迹中。
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通过一个本国没有显示出来的缝纫机压脚将面线端部10b压在压脚下面,从而使得面线端部10b能够停留被缝物的上边,这是其中的一个实例。
然而,这种解决办法的缺点是使得面线端部10b在缝迹线圈开始部分延伸太长,并且在缝纫结束后还必须进行额外工作去修剪掉多余的线头部分。
它同时还有另外一个缺点,以缝纽扣为例来说明,这种情况缝纫机不需要底线。具体地说,调整面线张力控制器即可使得面线头部10b刚好保持在纽扣和被缝物之间。然而,面线头部10b不能可靠地处在相同的位置,它会从纽扣里延伸出来或者穿过被缝物。这是因为,面线头部10b部没有任何手段来平衡如上面已说的来自于被缝物下边的拉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缝纫机和一种采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为了解决面线头部没有任何抵抗拉力的手段这个问题,本发明的缝纫机可以使面线端部能够被所缝纫的材料截持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这种使用该缝纫机的缝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面线头端有一个锁定物(Capture),这样面线就可以被平面状被缝物所阻挡。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被缝物阻挡面线头端的锁定物,从而使得面线头端位置不能移动。
在同时使用面线和底线的缝纫机工作时,摆梭的弯钩向针板下方拉面线时,面线头部被被缝物表面阻挡从而不会象摆梭方向运动,因此就防止了缝疵的出现。
而且,也不会出现缠结,因为面线头端根本就没有被拉向摆梭一边。
就本发明的缝纫机范围而言,任何一种采用带面线的缝针对平面状被缝物进行缝纫的缝纫机都能够解决织疵和缠结的出现,具体地说,这些缝纫机包括仅用一根面线缝纫的缝纫机,用面线、底线和摆梭或弯针一起工作的缝纫机等。
在仅仅使用面线的缝纫机缝纫过程中,原先面线头相对于缝物定位不固定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也消除了缠结现象。本发明不会给缝迹花样带来任何限制。
将一根线头打成结或者将一块金属或一块木头或一些合成树脂或单纱粘合到线上或与线系在一起,都可以起到锁定物的作用。涂在线上的硬化了的合成树脂也可做为锁定物。
液体合成树脂如果它有足够大的粘度能将一根线固定在被缝物上面也可以做锁定物。
按照其发明的第二个方面,使用面线和底线同时参于缝纫的缝纫机的缝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每次缝纫以后能于穿过针眼的面线一头打一个线结。
具体地说,除了第一次缝纫以外,在面线上还可以形成其他锁定结头。因而,就阻止了线疵和缠结的出现。
在开始缝纫后,处于被缝物和缝针之间的一段面线其张力并不紧,所以很容易抓住它并打一个结在上边。这里使用了一种不知的装置来在面线上打结并剪断缝线。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缝针的一次往复运动将面线头端带入被缝物,以便使位於穿过针眼的面线附近的锁定物形成装置能够将缝物与缝针之间拉伸的面线形成一个锁定物。
具体地说,在锁定物形成装置在穿过缝针的面线上形成一个锁定物之后才开始缝纫,这种方法的效果与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相同。
在一根线上打结的装置或者将事先涂上粘性物质的一小片金属或一小片合成树脂或小片木头或一根纱线粘到面线上的装置或者将上述材料事先设置一个切口,然后将之与一个物体系紧的装置都可以被用作锁定物形成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该种使用面线和底线同时工作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它有一个锁定物形成装置和剪断面线装置,该装置被安装在靠近穿过缝针眼的那段面线旁,锁定物形成装置将伸展于被缝物和缝针之间的面线打一个结然后由剪线装置在靠近结的地方剪断面线,以便于在缝纫完以后,将线结留在已经穿过针眼的一段面线上。
具体地说,就如上面所说的使用本发明缝纫机的缝纫方法第二个方面那样,打结装置将缝物和缝针之间的一段面线打一个结,然后剪线装置在靠近结的地方将面线剪断,这样就可以将结留在面线的头端,便于下个缝纫动作。
因此,在面线头端打一个结能够阻止在缝迹开始时出现缝疵和缠结。而且,以上所述过的任何一个装置都可以用作打结装置,早已为人所熟知的剪切装置也可以被用作面线剪断装置。
图1说明的是本发明的主要部分;
图2(a)和2(b)说明的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打结过程的第一部分;图3(a)和图3(b)说明的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打结过程的第二部分;图4(a)和图4(b)说明的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打结过程的第三部分;图5(a),5(b),5(c)说明的是优选实施例打结过程的第四部分;图6(a)6(b)和6(c)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打的结对跳疵所产生的效果;图7表明了本发明所打的结对缝线缠结所产生的效果;图8(a),8(b)和8(c)说明的是在通常缝纫过程中跳疵的形成过程;图9说明的是通常缝纫中的缝线缠结现象。
现在,对照所给


一个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说明了本发明的最主要部分。这里提供了一种带有打结装置13的缝纫机以便在面线10上打出结11,如图6(a)到6(c)所示,然后将被缝物12和结11之间的面线10剪断。
举例来说,日本实用新型出版物sho.44-27164号公开了这种打结装置。
关于这点,如图1中表示的该缝纫机包括一能携带面线10刺入被缝物12的缝针14,一能上下摆动针14的针杆15,一能抽紧线适的挑线钢丝16,一能将底线17与面线10在被缝物12下面如图7所示编结在一起的摆梭(没有标出),一能将被缝物12喂入的喂布牙(没有标出),一放置缝纫物12的缝纫和板18,一能让缝纫针14穿过被缝物12的针板7和一能充分调整面线10相对于底线17的张力大小的张力控制机构20,以便于交联后的面线10和底线17嵌于被缝物12中间。
在该实施例中的打结装置包括,如图2所示,一作为锁定物形成装置的打结部分21,一能抓住面线10将之在结10和被缝物12之间剪断的剪刀部分22,一驱动打结部分21和剪刀部分22的驱动装置(未示出),一内有内套筒23a的外套筒23(内套筒23a内允许打结部分21和剪刀22部分作为一整体上下运动),一将外套筒固定在机架上的固定装置24和一通过上述过的驱动装置来控制整个打结部分21和剪刀部分22动作的控制装置(未示出)。
打结部分21包括一第一抓线杆21a和第二抓线杆21d。第一抓线杆21a和第二抓线杆21d都是又长又薄的板片,且为了相应地在各自一头形成一个钩21b、21B,它们都分别有一豁口21c、21f。
第一抓线杆21a和第二抓线杆21d是相互叠合在一起的,且钩21e从钩21b延长一截。换句话说,第二抓线杆21d对应于第一抓线杆前进一截。
打结部分21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装于内套筒23a内,内套筒23a以滑动方式安装在外套筒23内。而且,打结部分21的每一个抓线杆在内套筒23a内都是能滑动的。
上边说过的控制机构控制两个抓线杆21a和21d的旋转动作和滑动动作。
剪刀部分22,如图3所示,包括一固定的刀片22a,一能绕中心轴转动的刀片22b,该中心轴从刀片22a上表面延伸下来,刀片22b沿刀片22a的下表面转动,抓线弹簧22c固定在刀片22a的上表面。
在固定的刀片22a边缘有刀口。活动刀片22b的一个刀口位於其与固定刀片22a的刀口部分相对的边缘上。
在切割部分22,面线10在固定刀22a和流动刀22b的刀口之间被切断。
用弹性薄片做成的抓线弹簧22c,被安装在固定刀片22a上方沿着其刀口向前延伸,弹簧的一头被一螺钉固定在固定刀片22a上。弹簧22c的另一头是自由的并且向上弯曲以使得弹簧弯曲的一头与刀片之间的空间达到最大。
当打结部分21将面线10推向剪刀部分22时,面线10就被弹簧22C头端翘起部分引导且最终使面线10进入弹簧22c与刀片22a之间的空隙,以便于将面线握持住。
外套筒23有一第一驱动装置(未示)用来驱动内套筒23a在外套筒23内运动。内套筒23a也有一第二驱动装置(未示)以驱动打结部分21在套筒内旋转并驱动每一个装在打结部分21上的抓线杆运动,以便于抓线杆出入于内套筒23a。
另外,内套筒23a另外还有一第三驱动装置(未示),用来在切割部分22之外对可动刀片22b进行驱动,以上所说的安装在缝纫台上的控制机构,通过两条电线23b和两条电线23c控制整个打结装置13的运动。
两条电线23b传送信号控制内套筒相对于外套筒的运动,控制第一抓线杆21a和第二抓线杆21d相对于内套筒23a的运动。两条电线23c传送信号控制第一抓线杆21a和第二抓线杆21d的旋转运动,并控制剪刀部分22剪断面线。
现在将描述一个使用包括以上所说打结装置13的缝纫机的缝纫方法。
首先,图2(a)说明的是缝纫机在一次缝纫以后又在没剪面线以前的状态。
在这里,内套筒23a向面线10前进,如图2(b)所示,这是为了让剪刀部分22的活动刀片22a和抓线弹簧22c在它们之间空隙握持面线10,然后打结部分21从内套筒23a中伸展出来,以便抓线杆21a和21d的钩部21b和21e抓住面线10,最终,钩住线10的打结部分21又退回到起先位置。
图3(a)所示的是图2(b)所示剪刀部分22的俯视图。如前面所说,当内套筒23a向着伸展于缝物12和缝针14之间的面线10运动时,面线10被推进固定刀片22a和抓线弹簧22c之间的空隙并且被放置在固定刀片22a和活动刀片22b之间,然后,如图3b所示,打结部分21在套筒23a内回转180°以便于面线10为了形成圈10a而被在抓线杆21a和21d上卷起一周。
第一抓线杆21a沿着朝向内套筒23a的方向运动,同时第二抓线杆21d沿着背离外套筒23a方向运动,如图4(a)所示,以便于从圈10a到缝针之间的面线10在打结部分21回转时进入钩21b和21e之间的空隙如图4(b)所示。
第一抓线杆21a背离内套筒23a方向运动,同时第二抓线杆21d向着内套筒运动,以便于在21b和21e的两边缘之间抓住面线10,抓线杆21a和抓线杆21d又回转180°,接着内套筒23a向着外套筒23方向运动,以便于将钩21b和21e拉出线圈10a之外。
如图5a所示,抓线杆21a和21d抓住面线10与线圈10a相邻的部分,并将它从圈10a中间拉出。当抓线杆抓住面线10随内套筒23a一起运动时,线圈10a会围绕着从圈中抽出的那段面线而缩紧,因为线圈10a位于二个产生磨擦作用的装置,即面线张力控制机构20和抓线弹簧22c之间的,最终形成线结11。
为了让线结11留在穿过针眼的面线10的头端,可动刀片22b被驱动发生动作而剪断面线10。此时打结部分21和剪刀部分22相互离得较远;这是为了便于说明打结的过程,事实上,为了便于在靠近结11的地方剪断面线10,它们是相互紧挨着配置的。
缝纫机在缝纫结束后剪断面线10,从而使一次缝纫结束,缝纫机接着准备下一次缝纫。当被缝物12a和12b被放置于缝针14下时,下一缝纫过程开始,就如图6(a)所示。
当缝纫针14穿透被缝物12时,面线10由于头端的结11会被被缝物捕获从而会停留在被缝物上面,而不会从被缝物穿过。
在缝纫时,当缝针14向下运动到达其最低点后向上运动,位于结11和针14之间的一段面线10就会相应地变松驰,松驰后的线会形成线圈10b。
底线6为了与面线10交联在一起,而由摆梭握持,通过摆梭的钩5抓住线圈10b,将握有底线6的摆梭穿过线圈10b。
如同上面所述过的,当摆梭的钩5钩住线圈10b,面线10的头端部分会向下运动,摆梭会穿过线圈10b,然而因为所打的结11足够大而使得面线头端永远也不会穿过被缝物。因此,在第一个线圈开始部分就不会有跳疵和缠结出现。
物料喂入装置,缝针14和摆梭三者的相互协调运动使得用面线10和底线17将两片物料12a和12b缝起来成为可能。
正如上面所说过的,当摆梭的钩5钩住线圈10b时,面线10的头端部分被拉着向下运动,而摆梭则穿过圈10b,然而,由于结11很大,从而使面线头永远也不可能通过被缝物12。因此,在第一个线圈的开始部分就不会出现跳疵和缠结。
而且,因为面线头端不会被拉到下边摆梭的一边,缠结也会消失。
就本发明的缝纫机的适用范围而言,任何一种能用穿有线的缝针将平面状缝物缝起来的缝纫机都可被使用,具体地说,这种缝纫机可以包括仅需要面线的缝纫机、同时需要面线和底线及摆梭或弯针的缝纫机。
在仅需要面线缝纫的缝纫机缝纫过程里,面线头端相对于被缝物不能固定其位置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缠结也没有出现于该种缝纫过程。本发明也没有对缝迹花纹带来任何限制。
将一根线打一个结或将一块木头,一块金属、一些合成树脂或纱线粘到或系到一根线上,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锁定物的作用,在一根线上涂上高粘度合成树脂变硬后也可以起到锁定物的作用。
如果液体的合成树脂有足够的粘度能将面线粘到被缝物上,也可以起到锁定物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当用面线10和底线6缝完以后,打结装置13会在面线上打一个结11,然而,当操作者换另外一个面线时,他可以将新换的面线的头端安置在抓线弹簧22c和固定剪刀22a之间,然后操纵缝纫机打好结11。
如果所打的结11相对于被缝物的孔眼不够大,结11会通过被缝物。在这种情况下,重复打结运动或者增加抓线杆的回转次数以增加面线缠绕次数,也就是圈10a,就会使所打结11变得足够大。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该法的缝纫机用一根底线与面线交联在一起,所说的缝纫方法包括以下几步(a)为了阻止面线头端穿过平面状被缝物而在穿过针眼的一段面线上形成一个锁定物,该锁定物是在面线和底线在被缝物上形成线迹以后在位于被缝物和缝针之间的一段面线上形成;(b)在(a)步后形成一组线迹于被缝物;(c)在步骤(b)以前,在被缝物和缝针之间的一段面线上,且靠近锁定物的地方剪断面线。
2,一种缝纫方法包括的步骤有(a)为了阻止面线头端穿过平面状被缝物而在穿过针眼的一段面线上形成一个锁定物,该锁定物至少包括以下方法所形成的结之一将面线打一个结、将一片金属或木头或合成树脂或纱线粘到面线上或系到面线上。(b)步骤(a)以后,在被缝物上形成一组线迹。
3,一种使一根面线在平面状被缝物上形成线迹的缝纫机,该缝纫机包括穿有面线的缝针;锁定物形成装置,该装置是可以在面线头端形成一个锁定物,防止在拉动面线时,面线头通过被缝物。
4,按照权利要求书3所说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该缝纫机使用一根底线与面线交联在一起;锁定物形成装置在面线和底线形成线迹以后在被缝物和缝针之间的面线上形成一个锁定物;该缝纫机还包括剪切装置,其位置靠近穿过缝针的那段面线,其目的是为了在靠近锁定物处将被缝物和缝针之间的面线剪断。
5,按照权利要求书3所说的缝纫方法,其特征在于锁定物包括至少用下列方法形成的结之一,它们是在面线上打一结,将一块金属或木头或合成树脂或纱线粘到面线上形成的结或系到面线上形成的结。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缝纫机装备了一个打结装置和一个面线剪断装置,所说的打结装置能在穿过针眼的那部分面线上打结,所说的剪断装置能在结的旁边将面线剪断。在一个线迹完成以后而又在面线剪断以前,打结装置在缝针和被缝物缝迹之间的面线上打一个结,接着剪断装置剪断面线,结还留在穿过针眼的那段面线头端。因此,在下一次缝纫时,所作的结就可以阻止跳疵和缠结现象在缝迹的第一个线圈开头时出现。
文档编号D05B65/00GK1152045SQ9611325
公开日1997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1996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1995年8月21日
发明者麻生英夫 申请人:重机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