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梭架和旋梭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603284阅读:来源:国知局
架3的外壁上并随外梭架3 —体旋转。
[0028]参照图5并结合图3和图4,图5是外梭架3的分解图,外梭架3呈有底的圆筒形状地设置,并在外梭架3的中部设置有内梭架容纳腔31,在内梭架容纳腔31的内壁上具有沿周向绕一周的槽部32。槽部32具有两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槽部是外梭架3内壁形成的周向凹槽,另外一部分是外梭架3内壁形成的台阶与扣沿51组合而成的周向凹槽。在外梭架相对于内梭架容纳腔31的一侧上设置有驱动力接收部34,驱动力接收部34用于接收外部旋转力并带动外梭架3旋转,具体地,驱动力接收部34为外梭架的筒底311的背侧表面沿轴向延伸的凸台,在驱动力接收部34的中部沿轴线贯穿地开设有定位孔35,在驱动力接收部34的侧壁上沿径向贯穿地开设有传动孔36和传动孔37,并且传动孔36和传动孔37对称地设置在定位孔35的两侧上。梭轴(未示出)插入到定位孔35中,通过螺钉穿过传动孔36和传动孔37与梭轴连接配合,继而使得外梭架3可与梭轴绕作为旋转中心轴的驱动力接收部34轴线一体旋转。
[0029]在外梭架3的筒底311上朝内开设有储油腔6,储油腔6位于驱动力接收部34内,并且储油腔6为被密封的呈环状延伸设置的环槽,该环槽偏离驱动力接收部34的轴线地设置,在环状设置的储油腔的周向端部上沿径向开设有连接槽63,储油腔6和连接槽63具有朝向内梭架容纳腔31的连续开口,在该连续开口上安装有密封件61,密封件61、储油腔6和连接槽63围成用于存储润滑油的实质密闭空间,实质密闭的储油腔6只具有作为润滑油输出端口的出口,即实质密闭的储油腔6没有从外部将润滑油输入到储油腔6内的入口。
[0030]参照图6,图6是旋梭2的剖视图。下面将结合图5和图6对油路62进行说明。在连接槽63朝向外梭架3内壁的端部上设置有油路62。具体地,油路62为开设在外梭架3内壁的孔道,该孔道由径向开设的第一通孔和轴向开设的第二通孔组成,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地设置,并且在第一通孔位于外侧的端部上设置密封件622,在第二通孔位于外侧的端部上均设置有密封件621,使得油路62为呈直角弯曲设置的连通孔。油路62的第一端开口设置在连接槽63上,油路62的第二端开口设置在槽部32上,由于连接槽63与储油腔6连通地设置,所以油路62连通在槽部32和储油腔6之间,位于储油腔6的润滑油可通过油路62输出到槽部32上。
[0031]由于内梭架4设置在外梭架3的内梭架容纳腔31内,并且,内梭架4的沿部41设置在槽部32中,以及在外梭架3的部分位置上沿部41夹在扣沿51与槽部32之间,所以在旋梭2工作时,内梭架4固定不旋转,而外梭架3和压片5 —同旋转时,置于储油腔6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经过连接槽63进入到油路62中,由于离心力产生的作用力施加在位于连接槽63的润滑油,使得润滑油具有朝外的正压,最后润滑油在正压的作用下经过油路62从槽部32排出,以附在扣沿51、沿部41和槽部32的表面上。
[0032]第二实施例:
[0033]第一实施例的储油腔6和连接槽63的开口是朝向内梭架地开设的,而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实施例的旋梭还可以将储油腔和连接槽的开口背向内梭架地设置,并在背向设置的开口上安装密封件,当储油腔的润滑油耗尽时,通过该设置可在不对压片和内梭架进行拆卸的情况下,进行润滑油的填充。另外,可在密封件上开设注油孔,使得在填充润滑油时不需将密封件进行拆卸,通过注油孔灌注润滑油即可,其同样是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34]第三实施例:
[0035]第一实施例的油路62是设置在外梭架内壁的孔道,而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三实施例的旋梭的油路还可以为该孔道内设置的棉线,利用棉线可将润滑油从储油腔传递至槽部上,继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36]第四实施例:
[0037]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四实施例可将第一实施例的油路62设置为导油管,并将该导油管放置在外梭架内,通过导油管连通储油腔和槽部,在外梭架旋转时亦可将润滑油通过导油管输送到槽部上,亦可实现本实用新型。
[0038]第五实施例:
[0039]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五实施例可将第一实施例的油路62设置成多个设置在外梭架内的孔道,多个孔道均匀地分布在储油腔的周向上,使得在储油腔内的润滑油可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别通过多个孔道输入到槽部,继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另外,第五实施例中的孔道可倾斜地或弯曲地设置在外梭架的内壁内。
[0040]第六实施例:
[0041]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六实施例可将第一实施例的环形储油腔6设置为位于驱动力接收部内矩形或三角形等储油腔,并将该储油腔设置在偏离外梭架旋转中心轴的位置上,通过在储油腔内灌注润滑油,并通过油路将润滑油输送至槽部,同样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0042]第七实施例:
[0043]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七实施例是应用在第一实施例的旋梭的润滑方法,其旋梭的润滑方法为:由于内梭架固定不旋转,而旋梭工作时,首先外梭架和压片将一同旋转,随后置于储油腔的润滑油将随着外梭架的旋转而旋转,在润滑油旋转的同时离心力将作用在润滑油上,随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润滑油将经过连接槽进入到油路中。由于离心力产生的作用力施加在位于连接槽的润滑油,使得润滑油具有朝外的正压,最后润滑油在正压的作用下经过油路从槽部排出,以附在扣沿、沿部和槽部的表面上。
[0044]由上可见,在外梭架的驱动力接收部内设置有密闭的储油腔,通过油路连通槽部和储油腔之间,在外梭架旋转工作时,使得储油腔内部的液态润滑油也伴随着旋转,润滑油的旋转则会产生离心力,导致一沿径向朝外的正压施加在润滑油上,继而使得润滑油可在该正压的作用力下通过油路输出到槽部,同时附着在槽部或内梭架沿部的表面,为外梭架的旋转提供润滑。通过利用不同转速实现油压的自动调节,从而实现对外梭架的槽部精确供油,从而避免过多的润滑油污染衣物或过少的润滑油影响外梭架的正常使用。另外,由于旋梭或外梭架在使用一定时间后或旋转到一定的圈数后,将会出现磨损,且需要整体更换,所以旋梭或外梭架均属于损耗件,而在驱动力接收部内开设储油腔,并在储油腔内放置与外梭架使用寿命相匹配数量的润滑油,从而不再需要现有较为复杂的连续供油管道和供油系统,从而有利于减少后期的维护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外梭架和旋梭其简单的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主权项】
1.外梭架,包括接收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和内梭架容纳腔,所述内梭架容纳腔的周壁设有用于与内梭架滑动配合的槽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接收部设有实质密闭的储油腔,所述储油腔通过油路与所述槽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梭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路为开设在所述内梭架容纳腔的内壁的孔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梭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腔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密封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梭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腔沿周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外梭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腔偏离所述外梭架旋转中心轴地设置。
6.旋梭,包括外梭架、内梭架和压片,所述外梭架包括接收传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和内梭架容纳腔,在所述内梭架容纳腔的周壁沿周向开设有槽部,所述内梭架安装在所述内梭架容纳腔内,所述内梭架设置在所述槽部上并可沿所述槽部与所述外梭架独立地旋转,所述压片包括周壁和位于周壁一轴向端的扣沿,所述压片安装在所述外梭架的外壁上,所述扣沿与所述内梭架配合;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梭架在所述驱动力接收部内开设有实质密闭的储油腔,所述外梭架还包括连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储油腔之间的油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路为开设在所述内梭架容纳腔的内壁的孔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腔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设置有密封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腔沿周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任一项所述的旋梭,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油腔偏离所述外梭架旋转中心轴地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外梭架和旋梭。外梭架包括接收旋转驱动力的驱动力接收部和内梭架容纳腔,内梭架容纳腔的周壁设有用于与内梭架滑动配合的槽部,其中,驱动力接收部设有实质密闭的储油腔,储油腔通过油路与的槽部连通。以及安装有该外梭架的旋梭。通过利用不同转速实现油压的自动调节,从而实现对外梭架的槽部精确供油,从而避免过多的润滑油污染衣物或过少的润滑油影响外梭架的正常使用,且本实用新型的外梭架和旋梭其简单的结构,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IPC分类】D05B57-14, D05B71-02, D05B57-26
【公开号】CN204311218
【申请号】CN201420687685
【发明人】张旭升
【申请人】中山市旋霸缝纫设备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7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