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655阅读:3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库领域,特别是涉及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一般包括一由四根立柱11'及其连接梁12'构成
的中空的车架体r,该车架体r上设置有由升降机构5'驱动上下移位的载车板4',当载
车板4'处于车架体上部时载车板上的空间即为上车位7',车架体的中空即为下车位8';
车架体r上设置有能使车架体沿地面上固定的轨道6'前后移动的行走机构2',该行走机
构由带减速器的行走电机21'、传动机构22'及行走轮23'组成,其中行走轮由行走电机通 过传动机构带动从而在轨道上前后移动,例如申请人已经公开的公告号为CN1328455(专 利号为200510049367. 3)的"一车位停二车设备"、公开号为CN 101033653 (申请号为 200710067838. 2)的"旋转式载车板一车位停二车装置"和公开号为CN10133654(申请号 为200710067839.7)的"悬臂式载车板一车位停二车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都公开了这种 结构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 但是,上述公开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行走轮一般只设置两组,其中一组行 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前端,另一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后端,参见附图1所示。 这样,为了保证车架体整体能够位移至库区外,预埋在库区外轨道长度必须大于等于车架 体的长度。但是埋设在库区外的轨道太长,既会损坏路面,又不美观,容易影响过往车辆和 行人的正常通行;而轨道的上面会开设有凹槽,较长的轨道上面的凹槽内容易堆积杂物,从 而会影响车架体的正常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既能保证车架体 整体能够安全位移至库区外,又能縮短库区外路面上埋设轨道的长度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 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
包括一由两侧立柱及其连接梁构成的中空的车架体,该车架体上设置有由升降机构驱动上
下移位的载车板,并且车架体上设置有能使车架体沿设置在库区内外地面上固定的轨道上
前后移动的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由带减速器的行走电机、传动机构及行走轮组成,其中行
走轮由行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从而在轨道上前后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至少
有三组,其中第一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前端,第二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
后端,第三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位于第一组行走轮与第二组行走轮之间。 所述第三组行走轮靠近第二组行走轮,所述轨道在库区外的长度至少保证当所述
车架体完全移出至车库外时,所述第三组行走轮与所述第二组行走轮与所述轨道保持接触
的导向状态。 这样,库区外地面上的轨道只需要埋设第二组行走轮和第三组行走轮之间距离的
3长度即可。当车架体需要整体位移至库区外时,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第一组行走轮、第二组行 走轮、第三组行走轮开始在轨道上移动,当车架体前端移至库区外没有轨道的地方时,虽然 第一组行走轮不能在轨道上行驶,但是第二组行走轮和第三组行走轮仍然可以在轨道上行 驶,不会使整个车架体打滑,可以使车架体整体安全位移至库区外。 所述传动机构可以设置在车架体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组行走轮与第三组行走轮 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车架体一侧并靠近第二组行走轮处;这样可以縮短传动机构与第二组 行走轮、第三组行走轮之间的距离,以提升行走轮的传动刚度以及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 又可以节省原材料。 当传动机构设置在车架体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组行走轮与第三组行走轮之间时,
为了增加车架体在移动时的稳定性,所述传动机构可以与第二组行走轮和第三组行走轮相
连;也可以直接只与第二组行走轮相连接或直接与第三组行走轮相连接。 当传动机构设置在车架体一侧并靠近第二组行走轮处时,为了增加车架体在移动
时的稳定性,所述传动机构可以与第二组行走轮和第三组行走轮相连;也可以直接只与第
二组行走轮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车架体底部安装至少三组行走 轮,将传动机构设置在中间行走轮和车架体后端行走轮之间,既可以大大縮短库区外路面 上埋设轨道的长度,以保持路面的整洁美观,又能够保证车架体整体能够安全地位移至库 区外而不会打滑;轨道长度较少,可以减少对库区外路面的破坏,轨道上堆积杂物的可能性 也降低,施工安装方便。

图1为现有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处于车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处于车库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包括一两侧共四根立柱11及其连接梁12 构成的中空的车架体l,该车架体1上设置有升降机构5,升降机构5连接有一载车板4,该 载车板4上的空间即为上车位7,车架体1的中空即为下车位8,下车位8中存放的车辆是 停放在车库中车位10的地平面上,车架体1具有能使车架体1沿地面上固定的轨道6前 后移动的行走机构2,轨道6从车库中车位10的地平面延伸至车库外13,该行走机构2包 含有带减速器的行走电机21、链轮与链条组成的传动机构22和行走轮组成,行走轮设有三 组,其中第一组行走轮23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前端,第二组行走轮安装24在车架体底部的 后端,第三组行走轮25安装在车架体底部位于第一组行走轮23与第二组行走轮24之间并 靠近第二组行走轮24,传动机构22设置在车架体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组行走轮与第三组 行走轮之间,而传动机构的链条则与第二组行走轮24和第三组行走轮25相连,带减速器的行走电机通过链轮与链条组成的传动机构带动第二组行走轮24和第三组行走轮25在轨道 上行走;传动机构也可以只带动第二组行走轮24在轨道上行走,或者只带动第三组行走轮 25在轨道上行走;轨道6埋设在库区外13地面上的轨道长度为等于或大于第二组行走轮 和第三组行走轮之间距离。 图3为车架体整体位移至库区外时的状态示意图,这时,第二组行走轮24和第三 组行走轮25仍然处于轨道6上方,而第一组行走轮23则处于地面上方。由于有第二组行 走轮24和第三组行走轮25仍然处于轨道上方,而第一组行走轮位于与轨道处于同一水平 面的地面26上,所以虽然车架体1整体位移至库区外,但车架体1的稳定性依然可以得到 保障。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传动机构22设置在车架体一侧并靠近第二组行走轮处,这 时,这时传动机构与第二组行走轮和第三组行走轮相连接,可以带动第二组行走轮24和第 三组行走轮25在轨道上行走;传动机构也可以只与与第二组行走轮相连接,只带动第二组 行走轮24在轨道上行走,参见图4所示。
权利要求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包括一由两侧立柱(11)及其连接梁(12)构成的中空的车架体(1),该车架体(1)上设置有由升降机构(5)驱动上下移位的载车板(4),并且车架体(1)上设置有能使车架体沿设置在库区内外地面上固定的轨道(6)上前后移动的行走机构(2),该行走机构(2)由带减速器的行走电机(21)、传动机构(22)及行走轮组成,其中行走轮由行走电机(21)通过传动机构(22)带动从而在轨道(6)上前后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至少有三组,其中第一组行走轮(23)安装在车架体(1)底部的前端,第二组行走轮(24)安装在车架体(1)底部的后端,第三组行走轮(25)安装在车架体(1)底部位于第一组行走轮(23)与第二组行走轮(24)之间。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行走轮(25) 靠近第二组行走轮(24),所述轨道(6)在库区外的长度至少保证当所述车架体(1)完 全移出至车库外时,所述第三组行走轮(25)与所述第二组行走轮(24)与所述轨道(6)保 持接触的导向状态。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 (22)设置在车架体(1)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组行走轮(24)与第三组行走轮(25)之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22)与 第二组行走轮(24)和第三组行走轮(25)相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22)与 第二组行走轮(24)相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22)与 第三组行走轮(25)相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 (22)设置在车架体(1) 一侧并靠近第二组行走轮处(24)。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22)与 第二组行走轮(24)和第三组行走轮(25)相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22)与 第二组行走轮(24)相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车位停二车停车装置,包括一由四根立柱及其连接梁构成的中空的车架体,该车架体上设置有由升降机构驱动上下移位的载车板,并且车架体上设置有能使车架体沿地面上固定的轨道前后移动的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由带减速器的行走电机、传动机构及行走轮组成,其中行走轮由行走电机通过传动机构带动从而在轨道上前后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至少有三组,其中第一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前端,第二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的后端,第三组行走轮安装在车架体底部位于第一组行走轮与第二组行走轮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大大缩短库区外路面上埋设轨道的长度,又能够保证车架体整体能够安全位移至库区外而不会打滑。
文档编号E04H6/06GK201460334SQ20092012218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0日
发明者朱建华 申请人:朱建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