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58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属于玻璃制造领域,特别是一种能够将排气通道内的高温废气、与玻璃熔窑用的助燃气体进行热交换,从而形成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各种玻璃生产中,助燃空气的温度均匀对玻璃熔化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助燃空气经蓄热室、小炉进入玻璃熔窑,起到助燃的作用。现有技术中,助燃空气在进入蓄热室前处于室温状态,而蓄热室与室温的温差巨大,而助燃空气是在瞬间经过蓄热室的,不可避免的助燃空气会产生温度不均匀或温度低的现象,从而影响玻璃熔化质量。为此,需要对助燃空气预先加热,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考虑到玻璃熔窑的排气通道内充满了高温废 气,其余热尚未被充分利用,若能将排气通道内高温废气与助燃空气进行热交换,不但解决了助燃空气温度不均或温度低的问题,还能充分利用资源,避免能量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排气通道进行改进,设计出一种适合上述情况的排气通道。
发明内容在此本实用新型为避免现有技术中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温度不均匀或温度低、以及排气通道高温废气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设计了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通过在排气通道内设置热交换装置,以解决排气通道内高温废气资源浪费以及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温度不均匀或温度低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系统结构中包括玻璃熔窑用的助燃气源、与玻璃熔窑连通的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腔增设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的进气口连接助燃气源、出气口与玻璃熔窑的助燃气体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增设热交换装置,将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的高温废气与热交换装置内的助燃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助燃气体在进入蓄热室之前温度升高,避免了助燃气体在瞬间经过蓄热室进入玻璃熔窑时温度低或温度不均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将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的高温废气的余热加以充分利用,避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为玻璃制造节约了生产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I代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图2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例。附图中,I代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2代表热交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系统结构中包括玻璃熔窑用的助燃气源、与玻璃熔窑连通的高温废气排放通道1,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I内腔增设热交换装置2,热交换装置2的进气口连接助燃气源、出气口与玻璃熔窑的助燃气体入口连接。热交换装置2的结构可以设计成两种形式第一种,参看图I,上述的热交换装置2上述的热交换装置2的结构中包括一组进气口连接助燃气源、出气口与玻璃熔窑的助燃气体入口连接的螺旋管或多弯道曲管。第二种,参看图2,上述的热交换装置2的结构中包括沿高温废气排放通道I轴向设置的管道组,管道组的入口及出口分别借助方变圆式变径接头管定位。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增设热交换装置,将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的高温废气与热交换装置内的助燃气体进行热交换,使助燃气体在进入蓄热室之前温度升 高,避免了助燃气体在瞬间经过蓄热室进入玻璃熔窑时温度低或温度不均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将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的高温废气的余热加以充分利用,避免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为玻璃制造节约了生产成本处键入发明内容描述段落。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系统结构中包括玻璃熔窑用的助燃气源、与玻璃熔窑连通的高温废气排放通道(I),其特征在于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I)内腔增设热交换装置(2),热交换装置(2)的进气口连接助燃气源、出气口与玻璃熔窑的助燃气体入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装置(2)的结构中包括沿高温废气排放通道(I)轴向设置的管道组,管道组的入口及出口分别借助方变圆式变径接头管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交换装置(2)的结构中包括一组进气口连接助燃气源、出气口与玻璃熔窑的助燃气体入口连接的螺旋管或多弯道曲管。
专利摘要一种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的预热系统,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玻璃熔窑用助燃气体温度不均匀或温度低、以及排气通道高温废气资源浪费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系统结构中包括玻璃熔窑用的助燃气源、与玻璃熔窑连通的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腔增设热交换装置,热交换装置的进气口连接助燃气源、出气口与玻璃熔窑的助燃气体入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增设热交换装置,将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的高温废气与热交换装置内的助燃气体进行热交换,避免了助燃气体在瞬间经过蓄热室进入玻璃熔窑时温度低或温度不均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将高温废气排放通道内的高温废气的余热加以充分利用,避免的资源浪费。
文档编号C03B5/235GK202626009SQ20122027525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12日
发明者王耀君, 任书明 申请人:东旭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