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元件和用于制造结构元件的方法

文档序号:187698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结构元件和用于制造结构元件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结构元件(10),其可用作覆盖元件或壁元件。结构元件(10)具有面层壳(11)和至少五倍地更厚的支撑壳(12)。面层壳(11)具有带有布置在其中的纺织品加固物(15)的第一混凝土层(14)。面层壳(11)没有包含金属的加固元件。支撑壳(12)具有第二混凝土层(16),在其中设置有支撑壳加固物(17),其尤其作为框网格结构由彼此连接的结构钢元件(18,19,20)形成。面层壳(11)与支撑壳(12)通过多个无金属的连接体(24)相连接。每个连接体(24)由纺织品网格结构(25)形成,其成型为三维的轮廓件。纺织品网格结构可制成为包含碳纤维和/或玻璃纤维的纺织物、针织物、无纺织物或编织物,且为了建立三维的结构具有涂层。每个连接体(24)在笛卡尔坐标系的三个空间平面中的至少两个空间平面中延伸。
【专利说明】结构元件和用于制造结构元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结构元件以及用于其制造的方法。该结构元件可用作壁元件(Wandelement)或覆盖元件(Deckenelement)。结构元件在工厂制成且作为预备的板状的结构元件被运输到建筑工地处以便在该处进行安装。结构元件具有优选矩形的尤其正方形的形状。机构元件可具有弯曲的或拱形的形状,还带有角部构造。结构元件的棱边长度相应可为数米。结构元件具有带有第一混凝土层的面层壳(Vorsatzschale)以及带有第二混凝土层的支撑壳(Tragschale)。借助于多个连接体使面层壳与支撑壳相连接。面层壳主要用于确定结构元件的外观且作为建筑物外壳保证天气防护(Witterungsschutz),而支撑壳依赖于所需要的静力学用于支撑引入到结构元件中的力。在面层壳与支撑壳之间可存在绝缘材料。

【背景技术】
[0002]例如由文献DE 100 07 100 Al已知可用作壁元件或覆盖元件的结构元件。为了连接支撑壳与面层壳,使用包含不锈钢、碳钢或镀锌钢的网格支架。这样的钢连接体可非常良好地承受引入到面层壳中的力且经由支撑壳来支撑。然而,钢连接体具有如下缺点,即,钢的制造要求非常高的能量投入且随之带来较高的成本。此外,在面层壳与支撑壳之间形成冷桥(Kjiltebriicke)。
[0003]由文献DE 100 59 552 Al已知一种类似地实施为壁元件的结构元件。在该处使用双棘爪元件以用于连接面层壳与支撑壳。由此应实现在面层壳与支撑壳之间的更大的间距,以便可更厚地实施绝缘料层。双棘爪元件优选由金属且尤其由钢制成。由此,如果支撑壳由钢筋混凝土构成,应针对棘爪元件得到与针对支撑壳那样相同的热膨胀系数。
[0004]此外,由文献DE 29 39 877 Al已知一种作为夹层复合板的管元件。为了使两个外壳通过处在其之间的绝缘料层来连接,在不同的设计方案中使用线状的锚件。
[0005]由文献DE 202 07 945 Ul已知一种纺织品混凝土元件。在该处,在面层壳中存在呈三维的织物的组织的形式的纺织品加固物。在支撑壳与面层壳之间设置有常规的锚杆。
[0006]最后,文献EP O 532 140 Al说明了一种带有面层壳和支撑壳的结构元件,其中,相应将预紧的加强绳带入到两个壳中。加强绳借助于连接体彼此相连接。这些连接体可由具有塑料的纤维加强的复合材料制成。


【发明内容】

[0007]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可在于提供一种这样的结构元件,其一方面还可使用在静态很高的负荷中,且另一方面可容易制成。
[0008]该目的通过带有专利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结构元件以及带有专利权利要求15的特征的方法来实现。
[0009]结构元件具有带有第一混凝土层的面层壳。在第一混凝土层中布置有纺织品加固物。纺织品加固物优选在平行于面层壳的外面的平面中延伸。纺织品加固物例如可实施为平面的编织物(Gestrick)、针织物(Gewirk)、纺织物(Gewebe)或无纺织物(Gelege),其在延伸平面中的空间的伸展优选大于在垂直于延伸平面的空间方向上的伸展。加固物的尺寸取决于静态要求。因此,纺织品加固物可具有基本上二维的形状。但还可行的是,纺织品加固物具有三维的形状。
[0010]相对面层壳有间隔地存在带有第二混凝土层的支撑壳。在第二混凝土层中存在支撑壳加固物。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撑壳加固物可包含不同于面层壳的纺织品加固物的材料。支撑壳加固物尤其由金属(例如钢)制成。备选地,可同样针对支撑壳加固物设置纺织品材料,例如编织物、针织物、纺织物或无纺织物。结构元件的静态载荷通过支撑壳来承受和支撑。与其间隔开的面层壳通常用于承受更小的载荷且尤其用于改善结构元件的视觉印象以及天气防护。面层壳例如覆盖布置在支撑壳与面层壳之间的绝缘料层。通过在面层壳中的平整的且轻的纺织品加固物可将该面层壳实施得特别薄且因此实施得特别轻。
[0011]在纺织品加固物与支撑壳加固物之间布置有单独的连接体。连接体具有刚性的三维形状且由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形成,其尤其不带有金属元件。因此,连接体并未实施为实心的封闭体,而是实施为带有多个穿孔或者网眼的网格体。因此,连接体非常轻。连接体具有很差的热传导且因此并未形成在面层壳与支撑壳之间的冷桥。此外,此类连接体可由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容易地制成且可在制造结构元件时同样简单地操作。例如,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可通过平面地在一个平面中延伸的织物网格的弯曲和/或弯折且通过固定已弯折和/或弯曲的、呈所期望的形状的织物网格制成。在此,例如可通过热作用和/或通过涂覆(例如利用树脂)将织物网格带到所期望的三维形状中且进行固定。通过网格结构使连接体非常好地与两个混凝土层相连接,连接体被浇入到两个混凝土层中。为了在浇注混凝土层之前预定连接体的期望的位置,连接体可由于其网格结构非常容易地与纺织品加固物相连接,例如通过扎线或缆线绑带。
[0012]纺织品网格结构例如可具有玻璃纤维和/或碳纤维。
[0013]优选地,每个连接体在其延伸方向上具有恒定的截面轮廓。由此,连接体可制成为纵向元件且可简单地以用于结构元件的所需要的长度来切断。备选地,同样可行的是,首先将平整的织物网格以期望的长度适当地切割且紧接着由此通过弯折和/或弯曲和固定成所期望的形状制造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且因此制造连接体。
[0014]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体具有至少两个网格区段,其在不同的空间平面中延伸。尤其两个相邻的网格区段彼此垂直地取向。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个连接体具有第一网格区段以及第二网格区段,其布置成彼此平行且带有间隔。第三网格区段垂直于第一网格区段和第二网格区段定向且连接第一网格区段与第二网格区段。优选地由此形成带有U形的截面的连接体。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网格区段和第二网格区段在相应相关联的混凝土层中延伸,而第三网格区段桥接在两个混凝土层之间的间距。第三网格区段可在其延伸平面中非常好地支撑引入到面层壳中的力且将其传递到支撑壳中。
[0015]在该设计方案中可行的是,使两个连接体以其相应的第三网格区段彼此贴靠或间接地经由加强元件彼此连接。加强元件是可选的。加强元件可优选沿着两个相连接的连接体的两个网格区段的整个面延伸。尤其两个连接体的第三网格区段大小相同。如果两个连接体如此彼此布置,则第一网格区段相应以相关联的第三网格区段为出发点在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离开。同样,第二网格区段相应从相应的第三网格区段在相反的方向上彼此延伸离开。总地形成在截面上呈I形的连接体组件,其截面形状还可被称为双T形。如果在两个第三网格区段之间布置有加强元件,可由此提高可承受的力。加强元件可具有尤其板状的形状,其中,厚度优选小于Icm且例如可以为0.5cm至0.7cm。
[0016]在该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体平行于结构元件的相关联的纵向棱边或横向棱边延伸。连接体的延伸方向可理解成这样的方向,即,连接两个混凝土层的网格区段在该方向上平行于两个混凝土层的平面延伸。
[0017]尤其第一组的多个连接体在纵向方向上连续地沿着整个结构元件延伸。优选地,附加地设置有连接体的第二组,其倾斜地或在横向方向上横向于纵向方向在第一组的连接体之间延伸。以该方式得到这样的结构元件,其不仅在纵向方向上而且在横向方向上可非常好地经由支撑壳支撑引入到面层壳中的力。
[0018]上述说明的结构元件的制造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以下面的步骤实现。
[0019]将用于面层壳的纺织品加固物布置在模板台(Schaltisch)上。提供连接体。使连接体与纺织品加固物相连接以用于位置固定。紧接着,浇注面层壳的混凝土层。然后在连接体之间将绝缘料层布置到优选尚未硬化的第一混凝土层上。将支撑壳加固物放置到绝缘料层上且紧接着浇注其混凝土层。硬化两个混凝土层。
[0020]优选地,为了制造结构元件使用可倾斜的模板台。在两个混凝土层硬化之后,使模板台倾斜,例如倾斜的角度在45°与90°之间,优选为70°,从而使得制成的结构元件可竖起地运走,例如借助于起重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由从属专利权利要求以及说明书得到本发明的有利的设计方案。说明书限定本发明的主要特征。附图可补充地来考虑。下面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其中:
图1显示了结构元件的一实施例的截面轮廓的示意性的图示,
图2以分解图示显示了根据图1的结构元件的截面轮廓,
图3显示了带有两个连接体的连接体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示意性的透视图示,以及图4以示意性的图示显示了连接体的第一组以及第二组在结构元件中的布置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在图1和2中以截面示意性地说明了结构元件10的轮廓。结构元件10具有面层壳11、支撑壳12以及布置在面层壳与支撑壳之间的绝缘料层13。绝缘料层13可由相同或不同厚度的多个绝缘层形成。需要时,绝缘层可包含不同的材料。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一绝缘层13a和第二绝缘层13b,其优选地直接彼此贴靠。绝缘层13a、13b的接口(Stoss)可彼此错位。连接体24在其位置方面如此布置和/或彼此间隔开,即,可使用商用的绝缘板尺寸。如果绝缘料层13仅包括唯一的绝缘层,贝U接口由槽口接合部(Stufenfalz)( “槽和舌状物”)形成。由此可使彼此联接的结构元件10非常简单地彼此连接。
[0023]面层壳11含有第一混凝土层14,在其中布置有纺织品加固物15。纺织品加固物15设计为编织物、针织物、纺织物或无纺织物。纺织品加固物具有网状或网格结构。其平行于第一混凝土层14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中延伸。要理解的是,纺织品加固物15的单独的单丝不必精确地在一个平面中伸延,而是可如在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中那样通常围绕其他的单丝形成弧形部和/或环状部。纺织品加固物15 二维地实施成平整的且在该实施例中未脱离延伸平面。备选地,可使用3D纺织品,例如带有三维形状的间隔编织物或其他的纺织品元件。纺织品加固物15横向于延伸平面测得的厚度优选最大为线粗的2至3倍。因此,面层壳可以非常小的厚度来实施。在该实施例中,面层壳具有3cm的总厚度。面层壳的重量由此很小。
[0024]面层壳11的背对绝缘料层13的面形成结构元件10的外面。
[0025]第一绝缘层13a和在其之上的第二绝缘层13b联接到面层壳11的第一混凝土层14处。两个绝缘层13a、13b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和/或在厚度方面不同。作为绝缘材料,例如考虑聚氨酯板和/或聚苯乙烯板和/或矿物棉垫。
[0026]在绝缘料层13处联接有结构元件10的支撑壳12,其是结构元件10的内壁侧。支撑壳12具有第二混凝土层16,在其中布置有支撑壳加固物17。在该实施例中,支撑壳加固物17由钢元件制成。如可尤其在图2中识别出的那样,支撑壳加固物17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两个结构钢垫18,其经由杆状的元件19和/或箍筋状的元件20彼此连接且形成箱状的网格结构。支撑壳12可通过设有钢加固物的第二混凝土层16承受很大的静态载荷。
[0027]在支撑壳加固物17、支撑壳12与面层壳11的纺织品加固物15之间布置有多个连接体24。每个连接体24与第一混凝土层14以及与第二混凝土层16相连接。因此,每个连接体24的一区段贯穿绝缘料层13。
[0028]优选地,支撑壳12的厚度五至十倍且尤其六至七倍地大于面层壳11的厚度。在该实施例中,绝缘料层13的厚度为十四厘米。支撑壳12的厚度例如为二十厘米。面层壳11的厚度例如为三厘米。
[0029]在图3中示意性地说明了连接体24的一实施例。每个连接体24由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25形成。纺织品网格结构25具有单丝或者线26,其如此交叉或交织地布置使得形成开口或者穿孔。开口的形成可通过针织物、编织物、针织物、无纺织物或纺织物实现。线26例如可由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制成。线26还可彼此粘接。
[0030]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体24具有多个网格区段27、28、29。至少两个网格区段27和29或28和29关于笛卡尔坐标系K的平面x — y、x — z和y — z在不同的空间平面X — y和y — z中延伸。连接体24的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25例如由此获得,即,相应在平面X — y或y — z中伸延的单独的网格区段27、28、29以平整的二维的纺织品网格为出发点在一个或多个弯曲位置30处弯折或者弯曲。在相邻的两个网格区段27、29或28、29之间相应存在弯曲位置30,两个网格区段27、28或28、29在弯曲位置30处在没有接缝或接合位置的情况下彼此过渡。
[0031]线26例如倾斜于相应的网格区段27、28、29的侧边延伸。在结构元件10的使用位置中,线26倾斜于竖向方向来布置。由此可更好地承受静态载荷。线26例如可相对于网格区段27、28、29的侧边以40°至50°的角度伸延或者在使用位置中相对于竖向方向以40°至50°的角度延伸。角度可优选为45°。
[0032]备选地,线26还可平行于侧边延伸。
[0033]在此处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体24具有第一网格区段27和第二网格区段28,其彼此平行地延伸。第一网格区段27布置在第一混凝土层14中,而第二网格区段28布置在第二混凝土层16中。第三网格区段29连接第一网格区段27与第二网格区段28。第三网格区段29近似垂直于其他的两个网格区段27、28伸延。第三网格区段29由此在第一网格区段27与第二网格区段28之间形成连接桥接部31。由连接桥接部31开始,第一网格区段27和第二网格区段28在相同的方向上彼此平行地延伸离开。在结构元件10的侧视图或截面中,纺织品网格结构25或连接体24具有U形的形状。
[0034]为了增大结构元件10的稳定性,例如使相应两个连接体24彼此连接成连接体组件35。为此,两个连接桥接部31或者直接彼此紧贴或者借助于布置在其之间的加强元件36相互连接。在该优选的实施例中,加强元件36具有板状的形状。加强元件36的使用是可选的且可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由第三网格区段29形成的连接桥接部31。两个连接体24如此彼此紧贴,即,以相应的连接桥接部31为出发点,两个第一网格区段27在相同的平面X — y中伸延且以连接桥接部31为出发点相应从另一连接体24延伸离开。相应地,两个第二网格区段28同样在相同的平面X - y中延伸且以连接桥接部31为出发点相应从另一连接体24延伸离开。由此在侧视图中或在截面中得到连接体组件35的I形或双T形的形状。
[0035]连接桥接部31和可选地布置在其之间的加强元件36完全穿过绝缘料层13。为此将绝缘料层13或者每个绝缘层13a、13b分成单独的部段39,例如单独的板或垫,从而连接桥接部31或加强元件36可通过在绝缘料层13或绝缘层13a、13b的单独的部段39之间的间隙40。依赖于在结构元件10的连接体24或连接体组件35之间的间距,适当地切割部段39且将其置入到连接体24之间。
[0036]如可尤其在图2和3中识别出的那样,第一网格区段27以第三网格区段29为出发点直至其自由端41的长度大于第二网格区段28以第三网格区段29为出发点直至其自由端42的长度。备选地,这还可是相反的。还可行的是,两个网格区段27、28实施成一样长。
[0037]连接体24实施成无金属件。面层壳11不含有包含金属的加固件。仅金属扎线可存在于面层壳11中,以用于为了浇注第一混凝土层对连接体24进行位置固定。扎线尤其包含不生锈的材料,优选不生锈的金属合金。在其他情况下,面层壳11例如没有金属的组成部分。由此,面层壳11以及连接体24的重量很小。此外,通过无金属的连接体24避免在支撑壳12与面层壳11之间的冷桥。
[0038]为了改善结构元件10的稳定性,结构元件10具有连接体24或连接体组件35的第一组45,其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结构元件10的纵向棱边46延伸(图4)。在图4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连接体或连接体组件35的位置。连接体24的形状如先前说明的一样。在该优选的实施例中,七个连接体组件35无间断地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且横向于纵向方向L在横向方向Q上布置成彼此间隔开。连接体24相对于结构元件10的横向棱边48有间隔地终止。
[0039]此外,依赖于结构元件10的大小,可可选地存在连接体24或连接体组件35的第二组47。第二组47布置在结构元件10的重心的区域中且因此布置在板中心的区域中,因为在该处可出现很大的载荷,例如风荷载(Windlast)。第二组47的连接体24或者连接体组件35在横向方向Q上横向于纵向方向L平行于结构兀件10的两个横向棱边48延伸。第二组47的连接体组件35或连接体24相应在第一组45的两个连接体24或连接体组件35之间伸延且例如与第一组45的相邻的连接体24间隔开。备选于此,第二组47的连接体24还可毗连在第一组45的连接体处。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组47的连接体24或连接体组件35形成唯一的在横向方向Q上伸延的排列,其相应带有多个(例如两个)连接体24或者连接体组件35。
[0040]因此,第二组47的连接体24在横向方向Q上并未连续地沿着结构元件10平行于横向棱边48延伸,而是分区段地相应在第一组45的在纵向方向L上连续地延伸的连接体24之间延伸。
[0041]第一组45以及第二组47的连接体24或连接体组件35的数量依赖于结构元件10的纵向棱边46或者横向棱边48的长度。在相邻的两个连接体组件35之间在纵向方向L上和/或在横向方向Q上的间距可是均匀的或是不均匀的。在相同的方向上伸延的连接体组件35的间距例如可在连接体组件35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情况下不同于连接体组件35在横向方向Q上延伸的情况。在该实施例中,相应在结构元件10的横向棱边48的六米的长度上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的七个连接体组件35,而在横向方向Q上在四米的纵向棱边46的长度的情况下仅延伸有一排两个连接体组件35。
[0042]连接体24或者连接体组件35的位置还可通过在结构元件10中的必需的开口来确定。例如,在结构元件10中的开口或凹口可是必要的,以便布置窗、门和其他的穿透部,例如进气口和排气口。在此情况下,围绕开口建造由纺织品构成的连接体24。事后通过钻孔或锯开引入到结构元件10中的开口在一定的程度上在腐蚀问题方面并不严峻,因为使用了不生锈的结构钢。
[0043]结构元件10如下制成:
首先将第一间隔兀件56布置在模板台55上。第一间隔兀件56确定在面层壳11的纺织品加固物15与面层壳11或结构元件10的外面之间的间距。第一间隔元件56具有穿孔,用于第一混凝土层14的混凝土在浇注时流动穿过该穿孔且可以该方式包围第一间隔元件56。第一间隔元件56可实施成垫状。
[0044]将纺织品加固物15安放到第一间隔元件56上。纺织品加固物15具有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中平行于结构元件10的外面延伸的平整的网格结构。将连接体24和在该实施例中相应包含两个连接体24的连接体组件35放置到纺织品加固物15上。在此,每个连接体24的第一网格区段27相应放置在纺织品加固物15上。借助于扎线、缆线绑带、塑料带、不锈钢丝、夹子、粘合剂或其他的合适的固定器件使连接体24相应在至少一个固定位置处与纺织品加固物15相连接。由此固定连接体24或者连接体组件35相对于纺织品加固物15的位置。
[0045]紧接着注入用于第一混凝土层14的混凝土,从而第一混凝土层14完全包围每个连接体24的第一网格区段27以及纺织品加固物15。
[0046]在连接体组件35之间且更精确地说在每个由彼此邻接的连接桥接部31形成的框50中,插入绝缘料层13和例如第一绝缘层13a和紧接着第二绝缘层13b的部段39。如果应在绝缘料层13与第一混凝土层14之间实现材料配合的连接,只要第一混凝土层14尚未硬化,这便可实现。
[0047]除了固体的绝缘板之外,绝缘料层13还可通过发泡施加到第一混凝土层14上。绝缘料层13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可由原位泡沫(Ortschaum)制成。
[0048]紧接着将第二间隔元件57放置到绝缘料层13上,第二间隔元件57类似于第一间隔元件56来实施。第二间隔元件57的厚度可不同于第一间隔元件56的厚度。第二间隔元件57限定支撑壳加固物17与绝缘料层13的间距。将支撑壳加固物17放置到第二间隔元件57上。紧接着浇注用于第二混凝土层16的混凝土,从而其包围支撑壳加固物17以及例如还包围间隔元件5 7。
[0049]在两个混凝土层14、16硬化之后,使模板台55倾斜或翻倒例如大约70°。紧接着可将制成的结构元件10例如通过起重机或其他的运输工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竖起地运走。
[0050]本发明涉及结构元件10,其可用作覆盖元件或壁元件。结构元件10具有面层壳11和至少五倍地更厚的支撑壳12。面层壳11具有带有布置在其中的纺织品加固物15的第一混凝土层14。面层壳11没有包含金属的加固元件。支撑壳12具有第二混凝土层16,在其中设置有支撑壳加固物17,其尤其作为框网格结构由彼此连接的结构钢元件18、19、20形成。面层壳11与支撑壳12通过多个无金属的连接体24相连接。每个连接体24由纺织品网格结构25形成,其成型为三维的轮廓件。纺织品网格结构可制成为包含碳纤维和/或玻璃纤维的纺织物、针织物、无纺织物或编织物,且为了建立三维的结构具有涂层。每个连接体24在笛卡尔坐标系K的三个空间平面中的至少两个空间平面X — y和y — z中延伸。
[0051]附图标记列表 10结构元件
11面层壳 12支撑壳 13绝缘料层 13a第一绝缘层 13b第二绝缘层 14第一混凝土层 15纺织品加固物 16第二混凝土层 17支撑壳加固物 18结构钢垫 19杆 20箍筋 24连接体 25纺织品网格结构 26线
27第一网格区段 28第二网格区段 29第三网格区段 30弯曲位置 31连接桥接部 35连接体组件 36加强元件39部段40间隙
41第一网格区段的自由端42第二网格区段的自由端45第一组46纵向棱边47第二组48横向棱边50框55模板台56第一间隔元件57第二间隔元件K坐标系L纵向方向Q横向方向
χ-y坐标系的空间平面X -z坐标系的空间平面y - z坐标系的空间平面。
【权利要求】
1.一种结构元件(10),带有: 具有第一混凝土层(14)的面层壳(11),其具有纺织品加固物(15), 具有第二混凝土层(16)的支撑壳(12),其具有支撑壳加固物(17), 多个连接体(24),其布置在所述纺织品加固物(15)与所述支撑壳加固物(17)之间且不仅与所述支撑壳(12)而且与所述面层壳(11)相连接,其中,每个连接体(24)具有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体(24)通过弯折和/或弯曲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中延伸的织物网格和固定已弯折和/或弯曲的织物网格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体(24)具有至少两个网格区段(27,28,29),其在不同的空间平面中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体(24)具有第一网格区段(27)和第二网格区段(28),其间隔开地且彼此平行地延伸,且第三网格区段(29)连接所述第一网格区段(27)与所述第二网格区段(2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两个连接体(24)以其相应的第三网格区段(29)彼此贴靠或经由加强元件(36)彼此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元件(36)具有板状的形状。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体(24)平行于所述结构元件(10)的相关联的棱边(46,48)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第一组(45)的多个连接体(24)在纵向方向(L)上相应连续地沿着所述结构元件(10)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第二组(47)的多个连接体(24)在横向方向(Q)上横向于纵向方向(L)在所述第一组(45)的连接体(24)之间延伸。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网格结构(25)实施为编织物或纺织物或无纺织物或针织物,或者通过彼此粘接的织线来实施。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网格结构(25)具有玻璃纤维和/或碳纤维。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每个连接体(24)的纺织品网格结构(25)具有涂层。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加固物(17)包含钢元件(18,19,20)或纺织品材料。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结构元件(1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壳(12)与所述面层壳(11)之间布置有绝缘料层(13)。
15.一种用于制造结构元件(10)的方法,带有以下步骤: -将用于结构元件(10)的面层壳(11)的纺织品加固物(15)布置在模板台(55)上, -连接多个相应具有三维的纺织品网格结构(25)的连接体(24)与纺织品加固物(15), -浇注第一混凝土层(14), -在所述连接体(24)之间将绝缘料层(13)施加或建立到所述第一混凝土层(14) 上,-将支撑壳加固物(17)布置在所述绝缘料层(13)上,-浇注第二混凝土层(16),-硬化两个混凝土层(14,16)。
【文档编号】E04C2/06GK104302853SQ201280071080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3日
【发明者】H.克罗默, R.卡勒, H.普法夫 申请人:格罗兹-贝克特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