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气囊止水结构及其止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建筑常用的缝隙止水方法主要是通过设置止水条、止水带及/或止水钢板等构件完成。这些做法都是用固有形状的止水材料填充在后浇带、沉降缝等结构中,以起到阻隔水的渗透路径的作用。
在建筑结构中,如后浇带、预制外墙、管道套接处等,都存在需要被封堵的建筑缝隙,以避免形成供水渗透的路径。其中,以后浇带为例说明,以往的后浇带止水处理都是往缝隙里填塞现有的止水材料,缝隙填充后的密实度在浇筑完成后是很好的,但是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原因,后浇带两侧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等现象,造成了填入缝隙的止水材料的扰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有的止水材料的固定形态使其不具备二次变形填充缝隙的能力,当缝隙两侧发生了相对移动,将使止水材料与缝隙壁之间产生新的空隙,从而为水的渗透提供路径,终而造成渗水。
另外,填充材料与缝隙壁之间的密封性对施工质量要求很高,止水材料的填充技术对建筑缝隙止水施工起到相当大的影响,造成施工质量对于施工技术的依赖度高,且工程容易因为止水施工质量不过关导致渗水的事故发生。
是以,为克服以上问题,减少工程中因止水不过关产生的渗水事故,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建筑缝隙止水结构及其止水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止水结构及气囊止水方法,通过将充气后的气囊作为止水材料填设于建筑结构的缝隙中,以在被扰动而出现渗水路径时,利用气囊囊壁的可形变特性及其内部的气压作用,随扰动变形并重新填充缝隙,确实封堵新产生的水能渗透路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填充材料往往不具备二次变形填充缝隙的能力所导致的渗水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囊止水结构,所述气囊止水结构用于设在建筑结构的需止水部位中;其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包括至少一气囊,填设于所述需止水部位的内部;所述气囊设有气阀,所述气囊通过所述气阀充气以填充所述需止水部位内的空隙并阻断水的渗流路径。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形成于预制外墙板与顶梁、底梁之间的连接处;所述预制外墙板相对于所述顶梁及所述底梁分别凹设形成上部安放槽及下部安放槽;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上部安放槽及所述下部安放槽内,所述气囊经充气以填充所述上部安放槽及所述下部安放槽内的空隙并阻断所述预制外墙板与顶梁、底梁之间的水的渗流路径。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上部安放槽与所述下部安放槽的槽口皆设有槽口保护层且槽壁上皆设有槽壁保护层;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槽口保护层及所述槽壁保护层共同形成的空间内。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囊成形为气囊圈结构,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上部安放槽及所述下部安放槽内并圈设于所述预制外墙板周侧。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形成于地下室后浇带,所述地下室后浇带内成形有填充空间;所述气囊填设于所述填充空间内,所述气囊经充气以填充所述填充空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水的渗流路径。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地下室后浇带内的填充空间由相邻设置的地下室外墙、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顶部的顶板以及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底部的底板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填充空间内部另设有一外保护圈层及一内保护圈层;所述气囊填设于所述外保护圈层与所述内保护圈层之间;所述外保护圈层及所述内保护圈层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竖直布置有二竖向保护层;所述外保护圈层于其顶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封堵层,并于其他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混凝土层;所述内保护圈层于其顶部的内表面上设有砂浆层,并于其他部位的内表面上设有混凝土层,所述砂浆层内穿设有钢丝网;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外保护圈层、所述内保护圈层与所述二竖向保护层之间;所述气囊经充气填充所述外保护圈层、内保护圈层与竖向保护层之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水的渗流路径。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囊成形为气囊圈结构,设于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填充空间内部,且所述气囊的顶部容置于所述相邻设置的地下室外墙顶板之间,所述气囊的底部容置于所述相邻设置的地下室外墙底板之间。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形成于管道连接结构内,所述管道连接结构包括内管以及与所述内管套接的外管;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填充空间;所述气囊成形为气囊圈结构,所述气囊填设于所述填充空间内;所述气囊经充气以填充所述填充空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水的渗流路径。
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气囊由气囊条构成,所述气囊整段或分段地容置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内。
另外,本发明也提供一种前述气囊止水结构的止水方法,所述气囊用以填设在需止水部位中;其中,所述方法步骤包括:
第一步骤:将已部分充气的气囊置入所述需止水部位中;
第二步骤:对气囊充气至足以填充所述需止水部位内部空隙,以阻断需止水部位内的水的渗流路径;
第三步骤:封堵所述需止水部位,以将所述气囊固定填充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内部;
其中,所述第二步骤与所述第三步骤的顺序可换。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将气囊作为止水材料,利用气囊的可变形态,在需止水部位的缝隙两侧发生相对位移后,气囊能够在内部气压的作用下,重新填满新产生的孔隙,从而阻隔水的渗透路径;有效克服了以往止水材料由于形态固定,无法适应填补于新产生渗水路径,最终导致渗水的技术问题。
(2)本发明通过将气囊作为止水材料,施工步骤主要将气囊置入需止水部位的待填建筑缝隙中,再充气使气囊壁紧固贴附于空隙壁上,即达到止水目的;使本发明具有施工便利,且降低对施工质量的依赖度等有益技术效果。
(3)本发明用以作为止水材料的气囊可以视实际施工需求进行工程化生产,具有质量可靠度可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设于预制外墙及顶板、底板之间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设于预制外墙板的局部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图1的平面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3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设于地下室后浇带的外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图5的后浇带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将气囊止水结构分段设于较长后浇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设于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图8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需止水部位A;气囊10;横向部11;竖向部12;气阀20;预制外墙板30;上部安放槽301;下部安放槽302;顶梁31;底梁32;槽口保护层33;槽壁保护层34;地下室后浇带40;填充空间41;地下室外墙42;顶板43;底板44;外保护圈层45;封堵层451;混凝土层452;内保护圈层46;砂浆层461;混凝土层462;钢丝网463;竖向保护层47;管道连接结构50;内管51;外壁511;外管52;内壁521;填充空间53。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9,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止水结构及其止水方法。具体地,所述气囊止水结构用于填设在需止水部位A中;其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包括至少一气囊10,填设于所述需止水部位A的内部;所述气囊10设有气阀20,所述气囊10通过所述气阀20充气以填充所述需止水部位A内的空隙并阻断水的渗流路径。
进一步地,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的止水方法步骤主要包括:
第一步骤:将已部分充气的气囊10置入所述需止水部位A中;
第二步骤:对气囊10充气至足以填充所述需止水部位A内部空隙,以阻断需止水部位A内的水的渗流路径;
第三步骤:封堵所述需止水部位A,以将所述气囊10固定填充于所述需止水部位A内部;
其中,所述第二步骤与所述第三步骤的顺序可视具体施工状况调换,以在封闭需止水部位A后对气囊10充气,或者,在将部分充气的气囊10置入需止水部位A后充气至填满于所述需止水部位A后,再将需止水部位A封闭。
是以,本发明通过前述气囊止水结构及其止水方法,将充气后的气囊10作为止水材料填设于建筑结构的需止水部位A中,以在被扰动而出现水能渗透的空隙路径时,可利用气囊10的可形变特性及其内部的气压作用,随扰动变形并重新填充缝隙,确实封堵新产生的水能渗透路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填充材料往往不具备二次变形填充缝隙的能力所导致的渗水问题。
于本发明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包括了设于预制外墙板30、地下室后浇带40及管道连接结构50等至少三种具体实施例,以下逐一说明。
实施例一:
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4,显示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用于预制外墙板30需止水部位A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需止水部位A形成于预制外墙板30与顶梁31、底梁32之间的连接处;所述预制外墙板30相对于所述顶梁31及所述底梁32分别凹设形成上部安放槽301及下部安放槽302;所述气囊10容置于所述上部安放槽301及所述下部安放槽302内,所述气囊10经充气以填充所述上部安放槽301及所述下部安放槽302内的空隙并阻断所述预制外墙板30与顶梁31、底梁32之间的水的渗流路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需止水部位A的空间主要由所述安放槽的槽壁界定形成。所述上部安放槽301与所述下部安放槽302的槽口处皆设有槽口保护层33,以将所述气囊10封设于所述需止水部位A内部,且所述上部安放槽301、下部安放槽302的槽壁上皆设有槽壁保护层34。其中,所述槽壁保护层34可以是通过在安放槽槽壁上涂抹橡胶而形成;所述槽口保护层33可以是预成形具有平整、平滑内面的封堵用板件或者是涂抹形成在封堵板件内面的橡胶层。藉此,通过将所述气囊10容置于所述槽口保护层33及所述槽壁保护层34共同形成的空间内,以利用橡胶层的平滑表面对气囊10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气囊10在形变过程中直接与安放槽的槽壁磨擦而破裂。需说明的是,所述槽口保护层33、槽壁保护层34的构成材料并不限于橡胶,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形成平整、平滑表面,以对气囊起到保护作用的材料。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10可以成形为条状,并视预制外墙板30的安放槽长度进行填设;或者,如图1,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气囊10成形为圈状气囊于预制外墙板30的设置示意图,所述气囊10(虚线)容置于所述上部安放槽301及下部安放槽302内部,并圈设于所述预制外墙板30周侧;其中,圈状气囊10设置于预制外墙板30后具有如图1中位在二安放槽内的横向部11以及位在预制外墙板30墙面两侧上的竖向部12,所述竖向部12主要用于连通二个横向部11,所述气阀20较佳设在容置于下部安放槽302的气囊10横向部11上;藉此,气囊10下方的横向部11充气后,可经由两侧的竖向部12将气体往上方的横向部11输送,最终使二横向部11充气后如图4贴附于界定出需止水部位A壁面的橡胶层上。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的止水步骤具体包括:
第一步骤:将已部分充气的气囊10置入所述预制外墙板30与顶梁31界定形成的上部安放槽301,以及预制外墙板30与底梁32界定形成的下部安放槽302中;
第二步骤:对气囊10充气至贴附于所述空隙壁A1,以利用气囊10填充上部安放槽301及下部安放槽302内的空隙,并阻断所述预制外墙板30与顶梁31、底梁32之间的水的渗流路径;
第三步骤:形成封闭所述需止水部位A的槽口保护层33。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气囊止水方法的施工步骤是在所述预制外墙板30主体制作完毕后,先检测预制外墙板30顶底两端放置气囊10的部位(上部安放槽301、下部安放槽302)是否光滑,对于有明显凸出的部位进行抹平处理。接着,在用以放置气囊10的安放槽槽壁上涂抹一层橡胶,再将未充气的气囊10预先固定在预制外墙板30的上部安放槽301及下部安放槽302内,并注意将气阀20的充气口向上放置在安放槽内。最后,通过气阀20对气囊10充气,充气完毕后,在气囊10四面形成保护层,并封闭所述上部安放槽301、下部安放槽302。
是以,充气后的气囊10将贴附于所述需止水部位A的内壁上的槽口保护层33、槽壁保护层34,以封闭水的渗透路径,达到预制外墙板止水目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10的横向部11充气后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倒角方形或其他适合填充并封堵所述预制外墙板30需止水部位A的截面形状;所述竖向部12由于主要用于输送气体至横向部11,故于充气时鼓起,在充气后主要视施工需求,可将竖向部12内的气体全部或部分排往横向部11,以使竖向部12充气后的截面呈扁平状,以利于预制外墙板30的两侧与其他建筑结构组接。
此外,对于两个承重构件之间只有一块预制外墙板30的施工情况,可沿预制外墙板30四周布置封闭形态的圈状气囊;而当多个墙板一起布置的时候,则可在上下左右及两个墙板之间的缝隙布置条状气囊,并在可在预制墙板时提前预制放置充气口的槽。
实施例二:
请配合参阅图5至图7,显示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用于地下室后浇带40上需止水部位A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需止水部位A形成于地下室后浇带40,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内成形有填充空间41;所述气囊10填设于所述填充空间41内,所述气囊10经充气以填充所述填充空间41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的水的渗流路径。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内的填充空间41由地下室外墙42、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42顶部的顶板43以及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42底部的底板44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填充空间41内部另设有一外保护圈层45及一内保护圈层46;所述气囊10填设于所述外保护圈层45与所述内保护圈层46之间。所述外保护圈层45及所述内保护圈层46与所述地下室外墙42之间竖直布置有二竖向保护层47;所述外保护圈层45于其顶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封堵层451,并于其他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混凝土层452;所述内保护圈层46于其顶部的内表面上设有砂浆层461,并于其他部位的内表面上设有混凝土层462,所述砂浆层461内穿设有钢丝网463;所述气囊10设于所述外保护圈层45、所述内保护圈层46与所述二竖向保护层47之间;所述气囊10经充气填充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与竖向保护层47之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的水的渗流路径。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述气囊10成形为气囊圈结构,设于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的填充空间41内部,所述气囊10包含位在填充空间41顶部及底部的二横向部11以及位在所述填充空间41两侧的竖向部12,且所述气囊10的顶部横向部11容置于所述地下室外墙42的顶板43之间,所述气囊10的底部横向部11容置于所述地下室外墙42的底板44之间。或者,如图7所示,所述气囊10亦可成形为条状,并视地下室后浇带40的需止水部位A长度填设;此外,所述气囊10可以视施工需求预制不具有不同长度尺寸的气囊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界定出地下室后浇带40填充空间41的壁面即主要与水接触的壁面,所述壁面一般是由混凝土浇筑形成而具有较为粗糙的表面,为避免气囊10在形变过程中与所述粗糙表面磨擦破裂失去止水效果,故本发明通过在所述粗糙表面设置所述混凝土层452,再涂抹橡胶在所述混凝土层452上以形成外保护圈层45,以及涂抹橡胶在所述气囊10内表面上以形成内保护圈层46。其中,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可视实际施工需求,一次性完成或者分次在气囊10周侧涂抹橡胶后形成完成的圈层保护结构。
其中,所述圈状气囊10的竖向部12主要用于连通二个横向部11,所述气阀20较佳设在气囊10的顶部横向部11上;藉此,气囊10上方的横向部11充气后,可经由两侧的竖向部12将气体往下方的横向部11输送,最终使二横向部11充气后如图5贴附于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及竖向保护层47上,起到止水效果。
需说明的是,所述壁面可视表面粗糙度决定是否先设置混凝土层再涂抹橡胶,并可于界定出地下室后浇带40填充空间41的壁面局部或全部设置混凝土层,如图5的竖向保护层47显示了将橡胶源抹于填充空间41壁面上,以起到保护气囊10作用的实施状态。此外,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竖向保护层47的构成材料并不限于橡胶,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形成平整、平滑表面,以对气囊起到保护作用的材料。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堵层451具体可由钢板构成或者由混凝土填实形成,又或者以预制混凝土板构成者;其中,在实际施工时,若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顶板上没有覆土时,较佳选择设置钢板,若有覆土,则较佳选择以素混凝土填实。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的止水步骤具体包括:
第一步骤:将已部分充气的气囊10置入所述地下室外墙40的后浇带结构中待填充的需止水部位A内部;
第二步骤:对气囊10充气至贴附于所述外保护圈层43、内保护圈层44及竖向保护层45,以利用将气囊10填充地下室后浇带40内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内部的水的渗流路径;
第三步骤:形成封堵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的结构,亦即,在地下室外墙40之间设置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及竖向保护层47等构件,并将气囊10填设在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及竖向保护层47之间。
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气囊止水方法的施工步骤是在地下室后浇带40中与水接触的壁面上先铺设一层素混凝土(例如图5、图6的混凝土层452),在素混凝土表面刷一层橡胶(例如图5、图6的外保护圈层45底侧及两侧);接着将气囊固定于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的填充空间41内并充气,待充气完毕后,于气囊10的两侧竖向部12表面及顶底横向部11表面涂刷橡胶并抹平(以形成如图5、图6的内保护圈层46);接着,于对应顶部横向部11的橡胶层上设置砂浆层461,并于其他橡胶层上设置混凝土层462;最后,在气囊10的顶部横向部11上先涂刷橡胶(以形成完整的外保护圈层45),再铺设钢板,并于钢板与橡胶之间预留空间,以防气囊后期变形。
是以,充气后的气囊10贴附于所述外保护圈层45、内保护圈层46及所述竖向保护层47表面上,以封堵水能渗透路径,达到地下室后浇带止水目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10充气后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倒角方形或其他适合填充并封堵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需止水部位A的截面形状;所述竖向部12由于主要用于输送气体至横向部11,故于充气时鼓起,在充气后主要视施工需求,可将竖向部12内的气体全部或部分排往横向部11,以使竖向部12充气后的截面呈扁平状,以利于预制外墙板30的两侧与其他建筑结构组接。
实施例三:
请配合参阅图8、图9,显示本发明气囊止水结构用于管道连接结构50上需止水部位A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需止水部位A形成于管道连接结构50内,所述管道连接结构50包括内管51以及与所述内管51套接的外管52;所述内管51的外壁511与所述外管52的内壁521之间形成有填充空间53;所述气囊10成形为气囊圈结构,所述气囊10填设于所述填充空间53内;所述气囊10经充气以填充所述填充空间53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40的水的渗流路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10成形为气囊条结构,所述气囊10可以整段地或分段但相连接地容置于所述管道连接结构50的需止水部位A内。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的止水步骤具体包括:
第一步骤:将已部分充气的气囊10置入所述内管51与所述外管52相互套接的管端界定形成的需止水部位A中;
第二步骤:对气囊10充气至贴附于所述空隙壁A1,以利用将气囊10填充所述内管51外壁511与外管52内壁521之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预制管道连接结构50之间的水的渗流路径;
第三步骤:形成封堵所述需止水部位A的填充空间53。
是以,充气后的气囊10贴附于所述内管51的外壁511与所述外管52的内壁521上,以封闭轴向的水能渗透路径,达到管道结构止水目的。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10充气后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倒角方形或其他适合填充并封堵所述管道结构50需止水部位A的截面形状。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