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止水结构及其止水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4944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止水结构用于设在建筑结构的需止水部位中;其中,所述气囊止水结构包括至少一气囊,填设于所述需止水部位的内部;所述气囊设有气阀,所述气囊通过所述气阀充气以填充所述需止水部位内的空隙并阻断水的渗流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需止水部位形成于预制外墙板与顶梁、底梁之间的连接处;所述预制外墙板相对于所述顶梁及所述底梁分别凹设形成上部安放槽及下部安放槽;

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上部安放槽及所述下部安放槽内,所述气囊经充气以填充所述上部安放槽及所述下部安放槽内的空隙并阻断所述预制外墙板与顶梁、底梁之间的水的渗流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安放槽与所述下部安放槽的槽口皆设有槽口保护层且槽壁上皆设有槽壁保护层;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槽口保护层及所述槽壁保护层共同形成的空间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成形为气囊圈结构,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上部安放槽及所述下部安放槽内并圈设于所述预制外墙板周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需止水部位形成于地下室后浇带,所述地下室后浇带内成形有填充空间;所述气囊填设于所述填充空间内,所述气囊经充气以填充所述填充空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水的渗流路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地下室后浇带内的填充空间由相邻设置的地下室外墙、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顶部的顶板以及设于所述地下室外墙底部的底板共同界定形成;所述填充空间内部另设有一外保护圈层及一内保护圈层;

所述气囊填设于所述外保护圈层与所述内保护圈层之间;

所述外保护圈层及所述内保护圈层与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竖直布置有二竖向保护层;

所述外保护圈层于其顶部的外表面上设有封堵层,并于其他部位的外表面上设有混凝土层;

所述内保护圈层于其顶部的内表面上设有砂浆层,并于其他部位的内表面上设有混凝土层,所述砂浆层内穿设有钢丝网;

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外保护圈层、所述内保护圈层与所述二竖向保护层之间;所述气囊经充气填充所述外保护圈层、内保护圈层与竖向保护层之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水的渗流路径。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成形为气囊圈结构,设于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填充空间内部,且所述气囊的顶部容置于所述相邻设置的地下室外墙顶板之间,所述气囊的底部容置于所述相邻设置的地下室外墙底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需止水部位形成于管道连接结构内,所述管道连接结构包括内管以及与所述内管套接的外管;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外管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填充空间;

所述气囊成形为气囊圈结构,所述气囊填设于所述填充空间内;所述气囊经充气以填充所述填充空间的空隙并阻断所述地下室后浇带的水的渗流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2、4或8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由气囊条构成,所述气囊整段或分段地容置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内。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囊止水结构的气囊止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用以填设在需止水部位中;其中,所述方法步骤包括:

第一步骤:将已部分充气的气囊置入所述需止水部位中;

第二步骤:对气囊充气至足以填充所述需止水部位内部空隙,以阻断需止水部位内的水的渗流路径;

第三步骤:封堵所述需止水部位,以将所述气囊固定填充于所述需止水部位内部;

其中,所述第二步骤与所述第三步骤的顺序可换。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