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屋面板对边支撑的支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7275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实现屋面板对边支撑的支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屋面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现屋面板对边支撑的支座装置。



背景技术:

压型金属屋面系统因其轻质、高强、美观、施工方便等特点在机场、体育场馆、会展中心、工业厂房、仓储、铁路站台雨棚、铁路站房屋面等大型工程中大量运用。但因抗风揭能力不够,金属屋面被风揭落的现象频有发生,金属屋面渗水的现象也频有发生。

目前金属屋面系统主要有单层屋面板和双层屋面板两种形式,单层屋面板或双层屋面板系统的上层板的固定方式主要有搭接式、咬合式、直立锁边等形式。

对于搭接型屋面板,板与板的搭接处是其薄弱部位所在,这种搭接形式是靠自攻螺钉将板搭接处与屋面龙骨或支架固定,螺钉与板之间靠橡胶垫圈及耐候密封胶进行密封防水。两层板搭接处及自攻螺钉钉眼处都容易造成渗漏,漏水会引起自攻螺钉及自攻螺钉孔洞位置钢材的锈蚀,自攻螺钉的紧固作用会大打折扣甚至丧失其连接作用。

咬合式及直立锁边式连接无需用螺钉穿透屋面板,杜绝了屋面漏水及渗水现象的出现,但是由于支架及自攻螺钉全部隐藏在屋面板下,施工质量往往无法保证,造成屋面板局部区域缺失支架或固定支架的自攻钉数量不足,屋面板与支架的咬合能力不足,抗风揭能力较低,强风地区不宜使用。

此外现有的金属屋面系统难以很好解决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的问题,因温度应力过大导致屋面板起拱、漏水、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风揭能力的屋面板系统,旨在用于解决现有的屋面板连接不稳定,抗风揭能力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现屋面板对边支撑的支座装置,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支座龙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支座龙骨具有两个支撑台,所述两个支撑台分别支撑相邻的两个屋面板的端部,每一所述屋面板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支撑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座龙骨上。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龙骨沿着屋面板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龙骨沿屋面板的宽度方向呈两边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与所述屋面板的边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龙骨上方还具有一压盖,所述支座龙骨与所述压盖相互配合夹紧对应的屋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龙骨与所述压盖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若干压紧螺栓夹紧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支撑台之间具有一连接槽,各所述压紧螺栓的头部卡设于所述连接槽内并可在所述连接槽内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压盖的内表面对应所述支撑台具有竖直向下设置的条形压板,所述条形压板与所述支撑台夹紧对应的屋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支座龙骨的下方还具有一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开设有至少一卡齿,所述支座龙骨底部设有与所述卡齿对应的卡脚,所述卡脚卡扣于所述卡齿内并可在所述卡齿内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卡齿与所述卡脚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均呈梯形,且由下至上渐缩。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屋面板对边支撑的支座装置,每一所述支座龙骨具有两个支撑台,所述两个支撑台分别支撑相邻的两个屋面板的端部,每一所述屋面板的相对的两个端部分别支撑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座龙骨上,从而实现屋面板相互连接以及对边支撑,达到屋面板良好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屋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屋面板系统垂直檩条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屋面板系统平行檩条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屋面板系统垂直檩条方向的部件分解图。

附图中各标记代表含义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实现屋面板对边支撑的支座装置,用于支撑多个屋面板1,其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支座龙骨2。所述屋面板1包括水平设置的本体11以及分别位于本体11的两个相对端部处的两个连接部12,具体为在每一端部处均具有连接部12,每一连接部12均由本体11的其中一端部弯折延伸形成,两个连接部12与本体11之间为一体结构。

如图2和图3,所述支座龙骨2沿着屋面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且沿屋面板1的宽度方向呈两边对称设置,每一所述支座龙骨2上具有两个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支撑台21,所述两个支撑台21分别支撑相邻的两个屋面板1的连接部11,所述支撑台21的上表面与所述连接部11的底面相贴合,每一所述屋面板1的相对的两个连接部11分别支撑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座龙骨2上,从而实现屋面板1对边支撑。

如图2和图3,所述支座龙骨2上方还具有一压盖3,所述压盖3沿着屋面板1的长度方向通长设置,各连接部12部分伸入对应的支座龙骨2与压盖3之间,支座龙骨2与压盖3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若干压紧螺栓4连接固定,从而夹紧对应的连接部12。在压盖3的内表面上对应所述支撑台21具有竖直向下设置的两条形压板31,两条形压板31均沿压盖3的长度方向延伸,在采用压紧螺栓4锁紧压盖3与支座龙骨2时,支撑台21与条形压板31竖直夹紧对应的连接部12。由于支撑台21与条形压板31都是成对设置的,因此每一组支座龙骨2与压盖3之间可以对应夹紧相邻的两个屋面板1,实现相邻两个屋面板1之间的连接与固定。所述两个支撑台21之间具有一通长设置的连接槽22,各压紧螺栓4的头部均卡设于连接槽22内并可在所述连接槽22内滑动,其螺杆部则由该连接槽22伸出并向上穿过压盖3,其螺母则于所述压盖3上方与所述螺杆锁紧。本实施例中,各压紧螺栓4沿连接槽2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具体为可间隔300mm左右设置一根压紧螺栓4,通过螺母与螺杆的锁紧使得压盖3与支座龙骨2锁紧,进而两者竖直夹紧屋面板1的连接部12,且由于压盖3与支座龙骨2之间为螺栓连接,连接安全可靠。连接槽22的延伸方向与支座龙骨2的延伸方向相同,且各压紧螺栓4的头部可在连接槽22内滑动,对此压紧螺栓4只限制了屋面板1竖直方向以及板宽方向的自由度,而并没有限制屋面板1板长方向的自由度,从而可以使得屋面板1系统可以适应热胀冷缩性能,屋面板1在进行温度变化时,不产生温度应力,可进一步保证屋面板1各项性能的可靠性。

如图2和图4,在采用压盖3压紧支座龙骨2时,压盖3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大于支座龙骨2的竖直投影,即压盖3罩盖支座龙骨2,而且压盖3的边沿处还具有向外侧斜向下延伸的挡边32,其可以一定程度有效避免外界雨水经支座龙骨2与压盖3之间的压紧部位渗入屋面板1的下侧。而在另一方面,在压盖3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水盖帽5,当压紧螺栓4与压盖3连接时,各压紧螺栓4均由压盖3上开设的连接孔伸出,而防水盖帽5则可将各压紧螺栓4伸出压盖3的上方均罩盖其内,从而可以避免压紧螺栓4伸出的部分外露,进而不但可以防止其受到雨水腐蚀,同时可以防止雨水由压盖3上的连接孔渗入支座龙骨2内,即采用防水盖帽5可以大大提高屋面板1系统的防水性能,同时保证支座装置的使用寿命。对于压盖3与防水盖帽5之间为拆卸连接,防水盖帽5可由压盖3上打开,具体为在压盖3的上表面设置有凸出其表面的两条卡槽33,两卡槽33并排设置,开口932均水平朝向且方向相互背离,各压紧螺栓4伸出部分均位于两条卡槽33之间,对应地防水盖帽5具有两排卡扣51,每一卡扣51分别卡设于与其对应的卡槽33内。在上述实施例中,防水盖帽5与压盖3之间为卡接,不但拆装都非常方便,而且能够形成较好的密封性能,外界雨水难以由两者之间的卡接位置渗入防水盖帽5内。

如图2和图4,进一步地,在支座龙骨2与压盖3之间还夹设有若干弹簧卡件6,各弹簧卡件6分别沿支座龙骨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其安设位置与压紧螺栓4相仿,间隔300mm左右,在每一弹簧卡件6上均设置有开孔,压紧螺栓4可由对应的弹簧卡件6的开孔穿过。本实施例中,弹簧卡件6为以压紧螺栓4为轴线的对称弯折结构,其每一半的弯折方式与连接部12的端部相似,且其位于压盖3与连接部12之间,在压盖3与支座龙骨2锁紧后,其部分结构贴合于连接部12上,通过弹簧卡件6可以进一步提高屋面板1连接部12在压盖3与支座龙骨2之间的压紧效果,屋面板1系统的抗风揭性能更好。进一步地,在弹簧卡件6与压盖3之间还夹设有橡胶条7,由于每一弹簧卡件6与压盖3之间对应有两个压紧位置,对此橡胶条7为两根,每一根橡胶条7均沿支座龙骨2的长度方向设置,一般弹簧卡件6也为金属材料制成,其与压盖3之间的金属材料性质不同,通过橡胶条7隔开,可以避免压盖3与弹簧卡件6之间产生电化学腐蚀,同时还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水效果。

如图2和图4,所述支座龙骨2下方还具有多个支撑架8结构,其上端支撑固定支座龙骨2,下端固定于相应的檩条10,各支撑架8沿支座龙骨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继续细化支撑架8的结构,其包括有水平设置的座板83、竖直设置的支撑板82以及位于支撑板82上端的连接头81,支撑板82竖立于座板83上,通过支撑板82连接座板83与连接头81,而连接头81则是用于支撑固定支座龙骨2,连接头81、支撑板82以及座板83三者为一体成型,连接头81与支座龙骨2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进行安装固定,即将支座龙骨2的底端卡紧固定于连接头81上,具体为连接头81为水平凸出的平台,平台上开设有内陷的至少一条卡齿811,卡齿811沿支座龙骨2的长度方向贯穿整个平台,对应地在支座龙骨2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卡脚23,卡脚23与卡齿811一一对应,在将支座龙骨2与支撑架8进行安装时,每一卡脚23沿对应的卡齿811端部伸入该卡齿811内,卡脚23卡合于卡齿811内并可在卡齿811内滑动。对于卡齿811与卡脚23的形状,其沿竖直方向的截面均呈梯形,且右下至上渐缩,对此将卡脚23卡合于对应卡齿811内时,卡脚23不会轻易由对应的卡齿811内脱出,稳定性比较高,同时由于卡齿811只限制了支座龙骨2沿竖直方向以及垂直其长度方向的自由度,而没有限制其长度方向的自由度,对此在屋面板1出现热胀冷缩的情况下,支座龙骨2也可以产生沿其长度方向的滑动,难以产生温度应力,也可进一步保证屋面板1各项性能的可靠性。且连接头81水平凸出支撑板82,对此连接头81与支撑板82之间形成朝向下方设置的拐角结构,屋面板1部分抵顶至该拐角内,且与支撑板82以及连接头81的底面均相切,同时屋面板1部分绕连接头81水平方向的一端部绕设。

如图3和图4,细化支撑架8与檩条10之间的连接方式,支撑架8通过转换件9安装于对应的檩条10上。对于转换件9,包括有连接板91,连接板91具有敞口竖直向下的U形夹槽911,檩条10部分穿过且卡设于U形夹槽911内,两者之间通过水平设置的连接件92进行安装固定。本实施例中,U形夹槽911倒置,檩条10穿过U形夹槽911后,其外表面与U形夹槽911的内壁贴合,连接板91倒扣于檩条10上,通过檩条10可以形成对支座装置以及屋面板1的支撑作用,同时U形夹槽911与檩条10之间通过连接件92进行连接固定,连接件92水平设置,可以承受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且不会轻易由连接板91上脱落,可以提高连接板91与檩条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也能够保证屋面板1系统的抗风揭能力。对于连接件92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其中一种连接件92为若干自攻螺钉,在U形夹槽911的两侧均水平攻入螺钉,螺钉水平连接连接板91的对应侧与檩条10,一般在U形夹槽911的每一侧均攻入两颗螺钉,且相互间隔设置,连接板91与檩条10之间的安装比较方便;而在另一种方式中,连接件92为至少一根长螺栓,在檩条10与U形夹槽911的两侧上均开设有连接孔,将连接板91倒扣于檩条10上后,每一根长螺栓依次穿过位于同一直线上的连接孔,然后采用螺母锁紧固定该长螺栓,一般地,在这种结构中长螺栓也为两根,两者也采用间隔的方式固定连接板91与檩条10。

如图3和图4,优化转换件9的结构,在连接板9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连接座93,通过连接座93可将连接板91与支撑架8连接固定。连接座93与连接板91一体成型,支撑架8通过与连接座93安装固定来实现与檩条10的连接,可以有效避免支撑架8与转换件9之间的连接结构干涉连接板91与檩条10之间的连接方式。对于连接座93,其上开设有水平设置的通孔931,该通孔931在连接座93的上表面处具有开口932,在该通孔931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螺栓934,各连接螺栓934的头部卡设于对应的通孔931,而其螺杆部则可由对应的开口932伸出,且与位于其上方的支撑架8采用螺母锁紧固定。在安装时,可将连接螺栓934由对应通孔931的端部沿其长度方向滑至安装位置,比较方便,且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93上开口932的宽度尺寸应小于通孔931的宽度尺寸,即当将连接螺栓934的头部卡设于通孔931内时,连接螺栓934不会由其开口932滑出,而且连接座93与支座装置之间采用螺栓连接固定,结构稳定性非常高,而且采用这种形式,连接螺栓934只限制了支撑架8竖直方向以及宽度方向上的自由度,当屋面板1系统热胀冷缩时,连接螺栓934可以沿通孔931的长度方向自由滑动,进而可以带动屋面板1以及支撑架8自由滑动伸缩,不产生温度应力,以保证了屋面板1各项性能的可靠性。另外在每一通孔931的两相对侧壁上还均开设有槽道933,两槽道933均沿通孔93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均位于同一平面内,当将连接螺栓934卡设于对应的通孔931内时,螺杆部上套设的垫片刚好部分卡设于两槽道933内,垫片难以由对应的连接座93内脱落,可以加强连接螺栓934螺纹连接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架8与转换件9之间也可为一体结构,支撑架8的下端与连接板91的上表面为一体成型,两者为一个整体,之间无需通过连接座93进行连接固定。

如图3和图4,优选地,连接板91上设置有两组连接座93,两组连接座93平行间隔设置,且通常分别位于连接板91上表面的两个相对边沿处,对于通孔931的方向,则应与檩条10的安设方向相同,且垂直于支座龙骨2的长度方向,在每一通孔931内均卡设有两根连接螺栓934,两连接螺栓934均沿通孔931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对此每一支撑架8与其中对应的一根檩条10之间具有四个连接部12位,在各部位处均采用连接螺栓934固定后,支撑架8在转换件9的作用下可以稳定安装于对应的檩条10上。优化连接座93与支撑架8之间的连接结构,每一连接座93的上表面均为位于对应开口932两侧的平面,即连接座93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当采用连接螺栓934固定转换件9与支撑架8时,支撑架8的下端与每一连接座93的上表面贴合,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可以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