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3366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水下清洁机器人能在不排放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洗作业,避免了因作业停用泳池,减轻了清洗泳池的繁重劳动又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水下清洁机器人作业流程是:泳池内的水途径吸污口进入垃圾舱,再通过滤芯进入水泵工作区域,最后将净化后的水排到外界。有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直接由舱壳和底盘组成,其优点是结构简单,缺点是容易漏水,因舱壳与底盘的直接配合存在许多间隙,在机器工作时,一部分的水会通过这些间隙涌入垃圾舱,从而削弱了吸污口的吸力。因此,目前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装卸方便、密封性好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结构布局合理、装卸方便、密封性好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包括罩于垃圾舱的舱壳,舱壳下端过配合有托板,托板置于垃圾舱底部,托板的外轮廓与舱壳下边缘轮廓相匹配,托板包括吸污口,吸污口设有连通垃圾舱和外界的通道。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托板包括密封圈和主板,密封圈环设于主板的侧壁,密封圈的外壁贴于舱壳下边缘。

上述的主板包括上托和下托,上托螺固于下托。

上述的下托边缘设有榫头,密封圈设有与榫头相匹配的卯槽,榫头置于卯槽内。

上述的密封圈夹于上托和下托之间。

上述的舱壳包括于托板配合的舱颈,舱颈内壁开有卡槽,托板的外周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凸,卡凸置于卡槽内。

上述的卡凸位于密封圈的外周。

上述的榫头为阶梯设置。

上述的榫头闭环设于下托,托板的底部设有把手。

上述的把手为两个设于下托上的沉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包括罩于垃圾舱的舱壳,舱壳下端过配合有托板,托板置于垃圾舱底部,托板的外轮廓与舱壳下边缘轮廓相匹配,托板包括吸污口,吸污口设有连通垃圾舱和外界的通道。托板与舱壳共同构成垃圾舱,托板封住舱壳下端开口仅留出吸污口,泳池内的水只能通过吸污口进入垃圾舱,垃圾舱内设有过滤装置,污水经过过滤装置后水体被过滤净化。将托板和舱壳分离,便能使垃圾舱暴露,从而便于垃圾舱的清洁和维护。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实现垃圾舱底部的密封,防止因垃圾舱存在配合间隙导致泳池中的污水从配合间隙涌入垃圾舱,并具有结构布局合理、装卸方便、密封性好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看图;

图3是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托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托板的全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舱壳、11舱颈、11a卡槽、2托板、2a把手、2b吸污口、21上托、22密封圈、22a卡凸、22b卯槽、23下托、23a榫头、24主板。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水下清洁机器人垃圾舱密封结构,包括罩于垃圾舱的舱壳1,舱壳1下端过配合有托板2,托板2置于垃圾舱底部,托板2的外轮廓与舱壳1下边缘轮廓相匹配,托板2包括吸污口2b,吸污口2b设有连通垃圾舱和外界的通道。托板2与舱壳1共同构成垃圾舱,托板2封住舱壳1下端开口仅留出吸污口2b,泳池内的水只能通过吸污口2b进入垃圾舱,垃圾舱内设有过滤装置,污水经过过滤装置后水体被过滤净化。将托板2和舱壳1分离,便能使垃圾舱暴露,从而便于垃圾舱的清洁和维护。

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托板2包括密封圈22和主板24,密封圈22环设于主板24的侧壁,密封圈22的外壁贴于舱壳1下边缘。托板2与舱壳1下边缘配合时,密封圈22能增强主板24与舱壳1之间的配合度,避免配合间隙的产生。

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主板24包括上托21和下托23,上托21螺固于下托23。托板2从舱壳1上卡入时会产生弯曲,托板2的弯曲会造成托板2边缘与舱壳1内壁的不完全配合,从而产生配合间隙,上托21和下托23叠放螺固后的抗弯折性提升。

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下托23边缘设有榫头23a,密封圈22设有与榫头相匹配的卯槽22b,榫头置于卯槽22b内。当托板2从舱壳1中抽出时卯槽22b外围受到舱壳1内壁的摩擦力作用而向外侧翻折,随着翻折幅度的增大,托板2从舱壳1中抽出的阻力逐渐增加。N型密封圈22的设置有利于托盘的顺利卡入,同时也能防止托板2因垃圾舱内水的重力而脱出。

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密封圈22夹于上托21和下托23之间。密封被上托21和下托23共同固定,防止托板2装卸时密封圈22从托板2上脱离。

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舱壳1包括于托板2配合的舱颈11,舱颈11内壁开有卡槽11a,托板2的外周设有与卡槽11a相匹配的卡凸22a,卡凸22a置于卡槽11a内。当卡凸22a卡入卡槽11a时意味着托盘与舱壳1的配合完成,同时卡凸22a与卡槽11a的配合也能防止托板2的上下移动。

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卡凸22a位于密封圈22的外周。密封圈22为橡胶件,故而卡凸22a具有弹性,能顺利卡入和脱出卡槽11a。

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榫头23a为阶梯设置。卯槽22b也为阶梯式,防止密封圈22的水平转圈。

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榫头23a闭环设于下托23,托板2的底部设有把手2a。抓握把手2a能将托板2拉出舱壳1。

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把手2a为两个设于下托23上的沉孔。

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已阐明,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做出的各种变化或改型都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