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89669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属于建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荷小、能耗低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现有的小型化的混凝土搅拌设备而言,目前多采用立轴涡桨式的搅拌站,其通常有若干片桨叶旋转搅动搅拌池内的混凝土,但其通常在动力输送时采用减速箱进行传动,以实现齿轮的小型化,但在减速箱中需注入机油进行润滑,这就要求减速箱必须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而在实际操作时,经常会出现水泥浆渗入到减速箱内,从而导致减速箱的损坏,现有技术的小型搅拌站的使用寿命较短,且维护成本高,通常每半年需要对减速箱进行一次维修保养,同时由于采用了减速箱将电机的驱动力进行分散,导致驱动装置的功效比较低,对于现有技术的1.2米直径的搅拌池而言,其驱动电机需采用三相电机,且电机功率需在6kw以上,也正是由于其采用的三相电机导致其使用存在局限性,我国大部地区特别是农村还没有彻底普及三相电,而三相电通常是作为工业用电,其电费比家庭用电贵,从而间接的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功效比高、维护及运行成本低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式是: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池、搅拌装置和驱动装置;

所述搅拌池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形壳体,且其上端开口,其内部同轴设置有一轴套,所述轴套下端与搅拌池底部连接,上端向上延伸至搅拌池上端开口处;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桨和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通过多个轴承转动安装在所述轴套内,其上端伸出所述轴套的上端外,所述搅拌桨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端部;

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端依次穿过所述轴套的下端以及搅拌池的池底与所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可通过第一转轴驱动所述搅拌桨旋转并在转动时对搅拌池内的混凝土进行搅拌。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轴套有利于转轴的固定,以及防止混凝土渗入到轴承内使得轴承损坏。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桨包括至少两片竖直设置在搅拌池内的桨叶,所述桨叶的下端与所述搅拌池的池底贴合,每个所述桨叶的上端分别通过连杆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上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连杆从桨叶上端将其与第一转轴固定,有利于将桨叶错环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桨叶规格一致,所述桨叶在搅拌池内间隔均匀的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得第一转轴在旋转时各处的受力均衡。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桨叶在搅拌池的水平方向错环分布,每个所述桨叶在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同心圆环轨迹由内向外依次部分重叠或接合,外层所述的圆环轨迹的外边缘与所述搅拌池的槽壁贴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此设置有利于降低搅拌桨的负荷,同时不影响搅拌装置的搅拌效率,且有利于混凝土的流动以及充分混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支架,搅拌池固定在所述支架上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支架将搅拌池制成,有利于搅拌池的搬运,同时方便在其下端设置驱动装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转轴的下端端部同轴安装有第一齿轮盘,所述支架上竖直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平行,所述第二转轴上安装有皮带轮和第二齿轮盘,所述第一齿轮盘与第二齿轮盘(51)相互齿合,所述皮带轮通过皮带与驱动装置的驱动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驱动装置设置于搅拌池的下端一方面安全美观,另外也方便齿轮盘的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齿轮盘的直径与第二齿轮盘的直径之比为5-10:1。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有利于增大力矩,减小电机的负荷,同时避免设置减速箱,不需更换润滑油,同时不需要维护保养,降低使用成本和维修保养成本。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搅拌池的池底的边缘处设置有卸料口以及与所述卸料口相匹配的密闭门,所述密闭门的边缘竖直设置有一根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转动安装在所述搅拌池的外壁上,所述第三转轴的上端垂直设置有一根拉杆,所述密闭门在关闭卸料口时,所述拉杆垂直于第三转轴向外延伸,通过水平推动拉杆使得第三转轴带动密闭门旋转至开启或关闭所述卸料口。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卸料口方便混凝土排料,将推车置于排料口下端,开启密闭门即可卸料,设置拉杆方便密闭门的开启,同时因杠杆原理能够减小开启密闭门所需的力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拉杆为伸缩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使用时将伸缩杆拉长,不使用时将伸缩杆收缩,避免其影响工人操作设备。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为电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电机使得搅拌装置控制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混凝土搅拌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混凝土搅拌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搅拌池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密闭门的侧视图。

图中:1搅拌池,11轴套,12卸料口,13密闭门,14第三转轴,15拉杆,2搅拌装置,21第一转轴,22搅拌桨,221桨叶,222连杆,23第一齿轮盘,3轴承,4支架,51第二齿轮盘,52第二转轴,53皮带轮,6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池1、搅拌装置2和驱动装置6;

所述搅拌池1为竖直设置的圆柱形壳体,且其上端开口,其内部同轴设置有一轴套11,所述轴套11下端与搅拌池1底部连接,上端向上延伸至搅拌池1上端开口处;

所述搅拌装置2包括搅拌桨22和第一转轴21,所述第一转轴21通过多个轴承转动安装在所述轴套11内,其上端伸出所述轴套11的上端外,所述搅拌桨22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21的上端端部;

所述第一转轴21的下端依次穿过所述轴套11的下端以及搅拌池1的池底与所述驱动装置6传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6可通过第一转轴21驱动所述搅拌桨22旋转并在转动时对搅拌池1内的混凝土进行搅拌。其中轴套为圆柱形管状结构,其两端开口。

如图2所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桨22包括至少两片竖直设置在搅拌池1内的桨叶221,所述桨叶221的下端与所述搅拌池1的池底贴合,每个所述桨叶221的上端分别通过连杆222与所述第一转轴21的上端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桨叶221规格一致,且在搅拌池1内间隔均匀的分布。

上述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桨叶221在搅拌池1的水平方向错环分布,所述错环分布即为每片桨叶在搅拌池内运行的轨迹均为以第一转轴为圆心的圆环状结构,每个桨片运动所产生的圆环由内向外一次,内部的圆环的外周与其外部相邻圆环的内周相接触或是部分重叠。

每个所述桨叶221在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同心圆环轨迹由内到外依次部分重叠或接合,外层所述的圆环轨迹的外边缘与所述搅拌池1的槽壁贴合。

上述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4,搅拌池1固定在所述支架4上端。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21的下端端部同轴安装有第一齿轮盘23,所述支架4上竖直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52,所述第二转轴52与所述第一转轴21平行,所述第二转轴52上安装有皮带轮53和第二齿轮盘51,所述第一齿轮盘23与第二齿轮盘51相互齿合,所述皮带轮53通过皮带与驱动装置6的驱动端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盘23的直径与第二齿轮盘51的直径之比为5-10:1,将第一轮盘23的直径与第二齿轮盘51的直径之比为5-10:1有利于增加驱动装置的功效比,使得相同尺寸搅拌池在驱动装置的配备上可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降低驱动装置的功率,如1.2m直径,高为60cm的搅拌池,采用电机只需单相电机3500w即可驱动,而且不需要定期添加润滑油,完全不用对第一齿轮盘23和第二齿轮盘51进行维护保养。

优选的,搅拌池池底的直径为第一齿轮盘直径的2-3倍,皮带轮的直径为第二齿轮盘直径的2-3倍,如此更加有利于减小电机的负荷。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搅拌池1的池底的边缘处设置有卸料口12以及与所述卸料口12相匹配的密闭门13,所述密闭门13的边缘竖直设置有一根第三转轴14,所述第三转轴14转动安装在所述搅拌池1的外壁上,所述第三转轴14的上端垂直设置有一根拉杆15,所述密闭门13在关闭卸料口12时,所述拉杆15垂直于第三转轴14向外,通过水平推动拉杆15使得第三转轴14带动密闭门13旋转至开启或关闭所述卸料口12。

其中优选的,所述卸料口为弧形的卸料口,其以搅拌池的池壁择一点作为圆心,沿该圆心在搅拌池的池底圆弧,将该圆弧与池壁的两焦点之间的池底边缘与上述圆弧围合的区域作为卸料口,密闭门与该卸料口形状一致,将第三转轴竖直设在上述圆心处,并将第三转轴固定在密闭门与上述圆心配合的位置,方便密闭门的旋转开启或关闭。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拉杆15为伸缩杆。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6为电机。

对于同样规格的搅拌池采用本实施例所述的搅拌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搅拌装置,一方面电能消耗量降低,二来不用定期更换机油,三来不需要对减速箱进行维修保养,四来三相电的电价相对于单相电的电价要贵不少,因此本实施例所述搅拌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其使用过程能降低不少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