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章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233070阅读:1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章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印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印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篆刻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自战国,秦汉时期,印章的主要材质是以铜为主,称为“铜章时代",元代开始以乳花石治印,特别在明清时期,是“以石代铜",为“石章时代"。

近年来,由于印石资源稀缺,陶印增多,但传统陶瓷印的用泥是黑泥加白泥,虽然可塑性好,易制作,少开裂,但烧出来的印章,精致成度不够,无法替代印石或成为当今印坛上的主流。

因此,急需一种印材,代替印石,来填充目前中国印材上的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印材来制备印章,代替印石,解决目前印石资源稀缺,而传统陶瓷精致程度不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印章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用建盏用土,并将其制备成泥坯;

b、采用干坯雕刻进行拉坯制作:

(a)切坯:根据所需成品印章大小,把泥坯切分为至少一个印坯,所述印坯尺寸大于所需成品印章尺寸;

(b)做胎坯:将所述印坯制作为“凸”型的胎坯;其中,所述“凸”型的上半部分为印钮,下半部分为边款,底部为印面;

(c)第一次晾坯:将所述胎坯放置在阴凉处晾晒;

(d)打眼:在印钮部分打眼挖孔,形成印坯;

(e)第二次晾坯:将印坯继续晾晒;

(f)粗刻:以印钮上的孔为中心,根据需要用雕刻刀四周阔刻;对边款和印钮的印壁进行粗刻;

(g)第三次晾坯:将粗刻后的印坯继续晾晒;

(k)细刻:对晾晒后的印坯的边款和印钮进行细刻;

(l)打磨:对细刻后的印坯分别进行打磨;

c、设计印稿;

d、篆刻、印面修边、刻边款、素烧、清洗、上釉、烧制、印面打磨,获得所需印章。

优选地,所述印坯尺寸比所需成品印章尺寸大1cm。

优选地,所述胎坯晾到六成干时,在“凸”型上半部的中间位置打眼挖孔。

优选地,第二晾坯晾晒时间为4h。

优选地,粗刻后获得的钮壁厚度为0.3~0.5cm;粗刻后获得的边款厚度为2~3cm。

优选地,细刻后获得的钮壁厚度为0.25~0.4cm;细刻后获得的边款的厚度为1.5~2.5cm。

优选地,第三次晾坯晾晒时间为2h。

优选地,在素烧阶段,素烧时间为10h,然后降温,低于70℃时出炉。

优选地,在烧制阶段,烧制时间为10h,温度为1180-1295℃。

优选地,在篆刻阶段,在印面上用墨汁、毛笔书写印稿或平涂墨汁后,在30s内进行篆刻印文

本发明不仅解决了印材稀缺的难题,又在建盏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填补了篆刻材质上的空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印章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拉坯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并不意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印章的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选用建盏用土,并将其制备成泥坯。

材质选择:选用建盏用土,并将其制备成泥坯。具体地为建阳地区本土的土质,它含铁量达8%左右,为氧化铁,但其塑性差,收缩性大、耐火性不高,易变形,易开裂,易起泡,成功率不高,为解决这一难题,在拉坯成型过程中,本发明将传统的湿做法改为晾干后雕刻的方法,具体如步骤s20,需要指出的是,湿做法即为将泥坯用手工拉坯、模具挤压或灌桨成型。下面详细介绍将泥坯晾干后雕刻成型的具体过程:

步骤s20、采用干坯雕刻进行拉坯制作。

具体的,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拉坯制备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拉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切坯:根据所需成品印章大小,把泥坯切分为至少一个印坯,所述印坯尺寸大于所需成品印章尺寸。

具体的,因为烧后的胎坯易收缩,故在切坯时,印坯尺寸比印章尺寸大1cm左右,优选为1cm。

步骤s202、做胎坯:将所述印坯制作为“凸”型的胎坯,其中,所述“凸”型的上半部分为印钮,下半部分为边款,底部为印面。

建盏的胎坯为“凹”型,而印坯为“凸”型。“凸”型的印坯,相对不容易留得住釉,造成窑变不清晰和釉流印面。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与市场上的现有印章相比,把原有的小造型印钮,改为大块面的印钮,使印章的外观简洁,窑变丰富,造型流畅,厚实大气。

步骤s203、第一次晾坯:将所述胎坯放置在阴凉处晾晒。

将所述胎坯放置在阴凉处自然晾晒,凉坯的时间,一年四季有一定的差义,以秋季为例,首次凉坯的时间,约40h左右。

步骤s204、打眼:在印钮部分打眼挖孔,形成印坯。

具体地,当所述胎坯晾到六成干时,泥坯软硬宜度,用雕刻刀,在“凸”型上半部的中间位置打眼挖孔

步骤s205、第二次晾坯:将印坯继续晾晒。

优选地,第二晾坯晾晒时间为4h。也可根据季节与天气进行调整。

步骤s206、粗刻:以印钮上的孔为中心,根据需要用在孔的四周阔刻;对边款和印钮的印壁进行粗刻。

为了后续的烧结,以及制备的印章的美观,以印钮上的孔为中心,根据需要用雕刻刀在孔的四周阔刻,不同的印钮,可选择不同的雕刻方法。

边款和印钮的印壁太厚不易烧结,太薄也会造成开裂,为了后续的细刻留有雕刻的余地,优选地,粗刻后获得的钮壁厚度为0.3~0.5cm;粗刻后获得的边款厚度为2~3cm。

步骤s207、第三次晾坯:将粗刻后的印坯继续晾晒。

优选地,第三次晾坯晾晒时间为2h。也可根据季节与天气进行调整。

步骤s208、细刻:对晾晒后的印坯的边款和印钮进行细刻。

边款和印钮的印壁太厚不易烧结,太薄也会造成开裂,因此,优选地,细刻后获得的钮壁厚度为0.25~0.4cm;细刻后获得的边款的厚度为1.5~2.5cm。

步骤s209、打磨:对细刻后的印坯分别进行打磨。

具体地,打磨包括粗打磨和细打磨两步:粗打磨是用12o号的砂布打平雕刻的痕迹和印面。细打磨是用500号砂纸抛光,为方便后续上釉,不易太光滑。

步骤s30、设计印稿。

设计印稿和其他印章相同。

步骤s40、篆刻、印面修边、刻边款、素烧、清洗、上釉、烧制、印面打磨,获得所需印章。

在篆刻阶段,为防止时间过长,造成墨迹崩裂或脱落,在印面上用墨汁、毛笔书写印稿或平涂墨汁后,在30s内进行篆刻印文。刻印时,刀刃要快,速度要快,否则等墨迹过干后,会造成文字线条破碎。

篆刻分为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须根据印稿,用毛笔反写印面篆文,然后保留墨迹,刻掉空余地方。白文印,用毛笔反写印文或用墨汁涂黑印面,然后用刀尖书写印文,快速刻制,使印文线条流畅,文字清晰,劲健有力,赋有书法意味。

在印面修边阶段,用刀速度要快,做到稳、准、狠,可避免印面被碎和不规整。

在刻边款阶段,在边款的四周可以根据需要刻字或其他,由于边款文字小,线条细,胎坯软,更需要快速,尽量一刀即成,少修饰,避免文字无刀感,无韵味。

在素烧阶段,因印章的胎坯要比建盏的胎坯厚,为使得烧结均匀,素烧时,印章的胎坯尽量放置在印炉的中间位置,。

优选地,素烧时间为10h,然后降温,避免胎坯开裂,低于70℃时出炉。在降温阶段不能降温太快,优选降温过程持续15h。

因为印坯在打磨时,有残留粉末,需清洗干静。在清洗阶段,先用500号砂纸打磨,然后清洗干静。

在上釉阶段,传统统陶瓷印用釉是一般的瓷釉,且采取一次或多次上釉,为窑变,使得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而本实施例中,优选为建盏用釉,如滴油、兔毫、鹧鸠、曜变等,而且是一次上釉,一炉一色。

在烧制阶段,烧制时间为10h,温度为1180~1295℃。因胎坯厚,在烧制结束后,降温不能过快,开炉降温10h为易。且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温度不同,印章产生的效果也就不相同。如:1180℃前后,呈现灰白釉;1200℃前后,呈现灰皮釉;1270℃前后,呈现黑金釉;1285℃前后,呈现茶末釉;1290℃前后,呈现鳝黄釉;1295℃以上,呈现柿红釉。

印章烧制完成后,印面需要用500号砂纸再次打磨,获得所需印章,再次打磨后的印章,可达到打印拓时的最佳效果。

本发明不仅解决了印材稀缺的难题,又在建盏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填补了篆刻材质上的空白。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制备的印章,胎骨似铁,釉色古朴,晶莹清晰,金属感强,沉实,厚重,光亮,为篆刻印材之尚品。

虽然本发明的材质选择,地域性很强,在交通和信息发达的今天,已不是难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